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 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荀子·儒效》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下( )
A. 异姓诸侯势力完全被压制住 B. 分封旨在实现民族大融合
C. 血缘关系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周公成为天下实际统治者
2.观察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深色区域的分布特征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
A. 元代行省制度的管辖范围
B.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 近代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D. 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途经区域
3.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主权在民否定了主权在君,这是一大历史进步 。同时,他也指出《临时约法》遭到了袁世凯的践踏,成为一纸空文。”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主权在民”原则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②《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违背了“主权在民”原则
③“主权在民”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④“主权在民”原则反映了近代中国君主专制势力的彻底消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4.唐初,科举考试中“明法科”专考当朝律令,要求考生严格依据律疏作答;而“明经科”则专考儒家经典。至唐中期,“明法科”开始增考儒家经义,“明经科”也需兼试律令。这一变化表明( )
A.选官制度转向以德行为主 B.以法治国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法律与儒学结合趋向紧密 D.唐代社会法治水平提升显著
5.如图是某校高二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用到的主要参考书,据此推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隋对百越地区的治理 B.秦南征岭南的过程
C.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 D.唐与吐蕃的和亲
6.2023年4月6日,习近平致辞: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上材料可以证明,中国(  )
A.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B.坚持开展全方位的新型外交活动
C.积极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告身”是中国古代官员的任命状,从右图片中的告身格式可知,唐朝官员任命需经过多部门协作。这种协作机制( )
A. 削弱了君主专制
B. 强化了地方管理
C. 完善了官僚制度
D. 改革了选官制度
8.1829年美国杰克逊总统就职当日,求职者蜂拥进白宫,抓起蛋糕和点心,要求得到邮政、海关和财政部的职位。1841年哈里森总统就职时,近4万人带着求职信,驻扎在白宫的求职点,甚至有些人自带寝具,睡在白宫的走廊上。这些现象表明美国( )
三权分立原则被破坏 B. 选官制度亟须改革
C. 民主范围得到了扩大 D. 民权运动蓬勃发展
9.美国1787年宪法的条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由此可知该宪法( )
A.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B. 彻底剥夺了各州的政治权力
C.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D. 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0.下表为关于刺史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汉代刺史( )
记载 出处
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鲜卑犯边……告幽州刺史,其令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塞室下。 《后汉书·顺帝纪》
诏司隶校尉、部刺史曰:“蝗灾为害,水支仍至,五榖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 《后汉书·桓帝纪》
A.开始参与军事防务 B.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C.监察范围不断扩大 D.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11. 孙中山曾说:“外国学者,近来考察中国的制度便极赞成中国考试的独立制度,也有仿效中国的考试制度,去拔取其才。像英国近来举行文官考试,便是从中国仿效过去的,不过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没有达到中国考试权之独立的精神”。孙中山言论旨在说明( )
A.中国的考试制度具有独特价值 B.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备受推崇
C.各国制度呈现相互学习的特点 D.中国的文官考试更具开放性和平等性
12.有一份公文这样描述:“自近年学堂改章以来,后生初学大率皆喜新厌故,相习成风,骎骎乎有荒经蔑古之患。若明习科学而又研究经学者,甚难其选。诚恐大学经科一项,几无合格升等之人。”与此“描述”相关的史实是( )
A.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B.维新派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
C.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 D.北洋政府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13.宋朝时,乡民在遇到纠纷时往往请乡中德高望重的士绅先行调节,而士绅裁决的依据便是乡约条例,处罚的依据便是乡约惩罚性措施。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 基层教化由儒学士人负责 B. 理学思想逐渐趋于生活化
C. 乡约条例有利于维护稳定 D. 基层治理主要依靠于乡绅
14.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关于这部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法典
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④从以德治国角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与下表所列文献研究主题最相关的是( )
年代 文献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17年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订)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历程 B.建国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 D.党在革命年代政权建设经验
16.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爆发后,贞德成为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这种爱国主义是法国赢得百年战争的关键,也为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在思想上准备了条件。据此可知,英法百年战争( )
A.推动了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进程 B.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根源
C.结束了西欧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D.促进了法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17.如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64年1月 中法建交
A.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展现了灵活务实的外交姿态
C.营造了良好的睦邻友好关系 D.全面推进与西方大国的外交
18.有学者提出“《大宪章》在中世纪后期曾长期被遗忘,其‘宪政象征意义’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为对抗王权刻意挖掘和重塑的”。这一观点揭示了( )
A. 历史研究依赖主观臆断 B. 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 历史事实具有不可知性 D.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认知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材料二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改革开放决策形成的多重依据,并指出中共十八大确定的目标。(6分)
20.选官制度改革是历代王朝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代的察举制,实为乡举里选之遗意。其法由郡国守相察举属吏及地方士人,以孝廉、茂才等科荐于朝廷,经考核后授官。此制之精神,在于使地方贤能得以上达,政教得以相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以“怀牒自进”突破门第限制,用考试衡才取代品评授官。虽考试内容囿于经义,然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之原则,实为人类文官制度之先声。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科举制造就的社会垂直流动,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这种人才选拔机制,不仅维系了中华帝国千年的政治稳定,更塑造了独特的士人文化传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综合材料一、二、三,比较科举制与察举制的不同。(6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只有刑法而没有民法。事实上,对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来说,民事法律对于各种文明形态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出土的秦简中,仓律、关市律、牛羊课等均有与民事相关的法律规定,虽相关法律规定粗疏简略,但仍不失为早期民法形态。唐律中已有若干调整债务关系的条文。并且经过对“礼”的不断增损修改,在开元年间颁布了“开元礼”,涉及祭祀、仪仗、丧葬、婚姻、继承等民事内容。宋代以后民事立法更是不断充实,此外还有众多调整田宅细故的乡规民约、民间习惯等……纵观我国古代社会,民事法律观念和民事立法内容逐渐明确和丰富起来。
——摘编自中国政法大学张晋藩《从古代民事法律中汲取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发展特点、内容和作用角度评析我国古代民法。(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 东夷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角度分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史料价值,并列举宋代对外交往的两个重要沿海港口城市。(4分)
材料二
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以前 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1982年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1994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成《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围绕“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相关史实,提炼观点,并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2025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B A C A D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B A D A C C B A D B 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9.(1)(6分)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基层控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惩罚怠惰贫困者;推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任意答出3点给3分)
影响:打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任意答出3点给3分)
(2)(6分)依据: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4分)
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2分)
20.(1)(6分)特点:地方长官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德行与才能并重;建立地方与中央的人才沟通渠道;保留乡里推选的古制遗风。(任意答出3点给6分)
(2)(6分)选拔方式: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允许自由报考(怀牒自进);察举制依赖地方推荐。(2分)
评价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察举制侧重道德品行的乡里评议。(2分)
开放程度:科举制下阶层流动性强;察举制受地域和门阀影响较大。(2分)
21.(1)(6分) 基本特征:强调法律至上;形成不同的法律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原则。(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6分)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征(2分);
内容:注重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分,任答1点给1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是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但相对来说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完整体系(1分)。
22.(1)(4分)史料价值:是实物史料,是研究古代中国与日本交往的第一手史料(2分)。
城市:广州、泉州、明州(宁波)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分)
(2)(12分)学生可以围绕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影响因素、历程、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提出观点,加以阐释。
(1)参考观点如下:
①从原因角度,可以拟出:“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是国际法产生演变的内在需要”、“国际社会的发展推动国际法的演变”等;
②从过程内容角度,可以拟出:“国际法的领域逐步扩展”、“国际法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国际法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等;
③从影响角度,可以拟出:“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等。
(2)评分依据:
①标题有价值判断(有角度)2分,无价值判断(无角度)1分,无标题或完全与主题无关0分。
②史料6分,(有史实且表述准确充分6分;有史实但表述粗略3分;史实错误或无史实不给分。摘录利用材料史实也可给分。)
③结构2分,总分总或分总或总分均可。
④价值升华1分,表述1分。
示例∶ 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发展。
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协调主权国家关系的国际法形成;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原则反映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基于一战后自身的安全考虑,法国不断构筑集体安全体系,1928年,法、美等国签订的《非战公约》,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类共同财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各国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