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考科学试题(1.1-2.1)1.(2025七上·杭州月考)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不断更新完善,在2019年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小i机器人实现了解答观众的法律问题,帮人办理证件等功能。但我们不把它定义为生物学上的人,这是因为它不具有( )A.来回自由行走 B.能与人正常交流C.能排出代谢物 D.能对问题做出应答【答案】C【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从结构来看,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从生理功能看,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等特征;从与环境的关系上来看,生物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影响环境。【解答】小机器人能来回自由行走、能与人正常交流、能对问题做出应答,但是它并不能排出代谢物,因此它并不是生物,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2025七上·杭州月考)俗话说“八月桂花香”,可今年的桂花直到10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桂花迟开呢 小启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杭州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反思。【解答】小启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杭州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桂花进行观察, 属于科学探究中“收集证据”的环节 ,为后面得出结论提供依据。故选C。3.(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滴加液体 B.点燃酒精灯C.加热液体 D.读取水温【答案】D【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解答】 A. 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避免触碰试管内壁或溶液,防止污染试剂,故A错误;B. 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禁止“灯对”点燃,避免酒精洒落引发火灾,故B错误;C. 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量过多(超过试管容积1/3),且未倾斜45°角,试管口朝向自己,故C错误;D. 读取水温时,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悬于液体中央,视线与刻度平齐,避免读数误差,故D正确。故选D。4.(2025七上·杭州月考)2024年4月26日,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完成交接,入驻“天宫”,下列对太空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B.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C.带入太空的种子能否正常萌发?D.失重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是否更容易?【答案】B【知识点】认识科学【解析】【分析】(1)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的问题,通常涉及自然现象、规律等。(2)判断一个问题是否为科学问题,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是否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解答。【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而太空中接近真空状态,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所以听不到声音。可见,“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物理学原理进行解释和验证,所以这是一个科学问题,A不符合题意。B、“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航天员的个人情感和心理状态,无法通过科学方法和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故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B符合题意。C、“带入太空的种子能否正常萌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是一个科学问题,C不符合题意。D、“失重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是否更容易?”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是一个科学问题,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被化学试剂灼伤时,马上用纱布包扎灼伤处B.实验后废弃的试剂直接倒入水槽或垃圾桶C.实验中不慎被烧伤或烫伤时,用大量热水冲洗受伤处D.燃着的酒精灯被打翻在桌上导致着火时,用湿抹布覆盖灭火【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解析】【分析】实验后废弃的试剂不能随意排放,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解答】A、被化学试剂灼伤后,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故A错误;B、实验后废弃的试剂不能直接倒入水槽或垃圾桶,应倒入废液缸中同一处理,故B错误;C、实验中不慎烧伤或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故C错误;D、酒精灯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D正确。故答案为:D。6.(2025七上·杭州月考)科学无国界,很多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下与科学家相关的研究或发现,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科研基地水稻亩产再创世界纪录B.乙图:琴纳,发现用种“牛痘”的办法可以预防天花C.丙图:伦琴,发现X射线,图中是他制作的第一张X光照片D.丁图:胡克,利用图中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核并提出细胞学说【答案】D【知识点】认识科学【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家和其科研成就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 A.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科研基地的水稻亩产确实多次创下世界纪录,故A正确不合题意;B.琴纳是免疫学的奠基人,他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疫苗,故B正确不合题意;C.伦琴是X射线的发现者,图中展示的是他拍摄的第一张X光照片(他妻子的手部骨骼),故C正确不合题意;D.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细胞壁结构并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但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施莱登和施旺,而非胡克,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用量筒量取液体,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小启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A.小于9毫升 B.大于9毫升 C.等于9毫升 D.无法确定【答案】B【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小启用量筒量取液体,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毫升,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体积V1偏小,而实际体积偏大。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体积V2偏小。根据V=V1-V2可知,则小启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9毫升。故选B。8.(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B.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01cmC.对书本宽度多次测量可以避免实验偶然性D.测得该书宽度是 12.35cm【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解析】【分析】A.根据误差的特点判断;B.长度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C.根据科学探究中多次测量的目的判断;D.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即可。【解答】A.误差是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更精密的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无法消除误差,故A错误;B.根据12.34cm可知,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3”的单位1mm=0.1cm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B错误;C.多次测量可以减小偶然误差(如读数偏差),但无法避免偶然性,故C错误;D.12.46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排除后,剩余数据的平均值为:,故D正确。故选D。9.(2025七上·杭州月考)估测是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初中生的身高大约1.65米B.一间教室的体积约20立方米C.日常饮用的袋装牛奶每袋约15升D.浙教版7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长度约 100分米【答案】A【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解答】A、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1.65m,故A正确;B、一间空教室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B错误;C、日常饮用的袋装牛奶每袋大约150mL=0.15L,故C错误。D、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大约是28cm=2.8dm,故D错误;故答案为:A。10.(2025七上·杭州月考)瓜摊老板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有经验的顾客也会通过看西瓜的颜色来挑选。“拍打西瓜”的挑选方式是通过不同声音的特点辨别瓜的成熟度,科学上称为转换法。如图所示,在探究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高低的实验中也用到转换法,如图与小木棒烧焦程度现象相符的是A. B.C. D.【答案】A【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解析】【分析】 小木棒在火焰中不同位置的烧焦程度应反映温度高低 ,温度越高,对应位置木棒碳化的程度越大。【解答】酒精灯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木棒碳化最严重;内焰温度次之,木棒碳化较轻;焰心温度最低,木棒碳化最轻,故选A。11.(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是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可以表示叶绿体 B.b可以表示细胞核C.甲可以表示洋葱根尖细胞 D.乙可以表示菠菜叶肉细胞【答案】D【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分析解答。【解答】 AB.根据细胞结构的知识可知,动植物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因此a表示细胞核。植物所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b可以表示叶绿体,故AB错误;C.根据图片可知,甲无细胞壁、液泡,为动物细胞,而洋葱为植物,因此甲不能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故C错误;D.根据图片可知,乙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为植物细胞,而菠菜为植物,因此乙可以表示菠菜叶肉细胞,故D正确。故选D。12.(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A.500m=500m×100=50000cm B.1600mm=1600÷1000mm=1.6mC. D.3.5L=3.5L×1000mL=3500mL【答案】C【知识点】单位换算【解析】【分析】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就是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解答】A.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是cm,且写在100后面,故A错误;B.换算时,除法不能用除号的形式,应该写成分数或负指数形式,故B错误;C.m3化L,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1000,将换算后的单位L写在1000后面,故C正确;D.换算过程不能有两个单位,故D错误。故选C。13.(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细胞结构实验中,出现下列情况,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调节结构a能改变视野亮暗程度B.图乙,①是在使用高倍物镜观察C.图丙,为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右下方移D.图丁,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的原因,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显微镜中反光镜(图甲中 a 可能为反光镜 )和光圈可调节视野亮度,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聚光能力强,可使视野变亮;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视野越亮。物镜有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之分,高倍物镜镜头长,离载玻片距离近,低倍物镜镜头短,离载玻片距离远。(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与装片移动: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均颠倒。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若要将视野中某位置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物像所在方向移动。(3)临时装片制作与常见问题: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操作不当,如盖玻片下有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会呈现黑色圆圈状。(4)图甲中的a为显微镜的反光镜;图乙中的①是在使用低倍物镜观察,②是在使用高倍物镜观察。【解答】A、图甲中的a为显微镜的反光镜,能够调节视野的亮暗程度,A正确。B、图乙中的①是在使用低倍物镜观察,②是在使用高倍物镜观察,B错误。C、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图丙,为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右下方移,C正确。D、图丁,视野中出现的黑色圆圈,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出现的气泡,D正确。故答案为:B。14.(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常见仪器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A.用一支读数为38.7℃的体温计,不作任何处理就去测量一个病人的体温B.刻度尺必须要有“0”刻度才能使用C.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前,应看清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D.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应先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A.根据体温计的使用规范判断;B.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判断;C.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判断;D.根据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要求判断。【解答】 A.体温计使用前需甩动,使水银柱降至35℃以下,否则可能无法准确测量体温(尤其是当病人体温低于38.7℃时),故A错误;B.刻度尺不一定需要“0”刻度,可以从其他整数值开始测量,故B错误;C.使用量筒前必须确认量程(避免超量程)和最小刻度(保证读数精度),故C正确;D.用排水法测石块体积时,应先测水的体积,再测总体积,通过差值得到石块体积。若先测总体积,倒出水后石块可能残留水珠,导致误差,故D错误。故选C。15.(2025七上·杭州月考)有一支温度计,其外面的刻度已模糊不清,现把此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2℃水中,用刻度尺测得温度计内红色液体柱长为3cm,若把玻璃管插入100℃的沸水中,测得红色液柱长为31cm,现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用刻度尺测得红色液柱长为15cm,那么此液体的温度为( )A.28℃ B.35℃ C.44℃ D.60℃【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此温度计温度差为(100-2)℃时,液柱长度差为(31-3)cm,即1cm表示的温度为:98℃/28cm=3.5℃。【解答】此温度计温度差为(100-2)℃时,液柱长度差为(31-3)cm,即1cm表示的温度为:98℃/28cm=3.5℃。假设液柱长为15cm时温度为x,则温度差为(x-2)℃时,液柱长度差为(15-3)cm=12cm,温度为12×3.5℃=42℃,x=42℃+2℃=44℃。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16.(2025七上·杭州月考)现有下列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根据要求填空:(1)仪器D的名称为 。(2)作为热源加热的是 (填字母,下同),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答案】(1)试管(2)F;A【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根据对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的认识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D为试管;(2)能够作为热源加热的是酒精灯,故选F。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故选A。17.(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下面填上合适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小启同学的课桌高约为70 ;(2)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3)7升= 毫升;(4)560纳米= 米。【答案】(1)cm(2)mm(3)7000(4)5.6×10-7【知识点】单位换算;物理量的单位【解析】【分析】(1)(2)长度国际单位为m,比它大的为km,比它小的由dm、cm、mm、μm和nm,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3)(4)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用乘法,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用除法。【解答】(1) 小启同学的课桌高约为70cm;(2) 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25mm;(3)7升=7×1000毫升=7000毫升;(4)560纳米=560×10-9m=5.6×10-7m。18.(2025七上·杭州月考)科学测量是我们定量观察的必备技能,其中正确度读数及合理分析很关键。(1)A图中用刻度尺测出木块的长度是 cm。若将这把钢尺在冰箱中放置一昼夜后取出立即测量,则测得的数据与实际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2)温度计B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B的示数为 。(3)C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1圈,铜丝的直径是 mm。【答案】(1)3.15;偏大(2)液体的热胀冷缩;-7(3)1.2【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①根据A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②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分析钢尺被冷冻后单位刻度的变化,据此确定测量值的变化。(2)①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数;(3)测细铜丝的直径用到了累积法,先刻度尺测出N圈铜丝的总长L,进而计算出铜丝的直径。【解答】 (1)①根据图A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1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15cm-0cm=3.15cm;② 若将这把钢尺在冰箱中放置一昼夜后取出立即测量, 那么钢尺上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变短,那么会导致测出的数据偏大。(2)①温度计B的工作原理为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②根据图B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附近的数字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此时的温度在0℃以下,故为-7℃;(3)根据C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对准0.50cm,右侧对准1.85cm,所以11匝线圈的长度为:1.85cm-0.50cm=1.35cm;则细铜丝的直径为:。19.(2025七上·杭州月考)按如图a→b→c方式操作,测得蜡块的体积为 ;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则测得蜡块的体积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操作b读数时俯视,操作c读数时仰视,则测得蜡块体积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20cm3;偏大;偏小【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哪两个量筒的示数差等于蜡块的体积即可;(2)注意从水中取出蜡块时肯定会带出部分水;(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结合V=V2-V1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b中量筒示数V1=30mL,为水和下面铁块的总体积。c中量筒示数V2=50mL,为水、铁块和蜡块的总体积;那么二者体积的差就是蜡块的体积,即V=V2-V1=50mL-30mL=20mL=20cm3;(2)若b与c顺序对调,在将蜡块提出水面时,这时会有一部分水附着在蜡块上随蜡块一起带出,那么测出的就是蜡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从而导致测得蜡块体积将偏大;(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若操作b读数时俯视,会使V1读数偏大;操作c读数时仰视,会使V2读数偏小。根据V=V2-V1可知,会导致测得蜡块体积将偏小。20.(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正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小正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图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 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② 。【答案】“污物”位于装片上;“污物”位于目镜上【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视野中有污物,可能出现在目镜上、装片上或物镜上,采用排除法分析解答。【解答】 在使用显微镜时,视野中的“污物”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目镜、物镜或玻片。为了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移动玻片:如果移动玻片时,“污物”随之移动,则说明“污物”位于装片上。2. 转动目镜:如果移动玻片时“污物”不动,而转动目镜时“污物”移动,则说明“污物”位于目镜上。3. 检查物镜:如果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时“污物”均不动,则说明“污物”位于物镜上。21.(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选填“甲”或“乙”)表示植物细胞。(2)小正用以下方法鉴定储存种子的死活:用稀释的红墨水浸泡植物种子15分钟,然后切开、死种子的内部被染上红色,而活种子不会被染上红色,这与种子细胞结构中的【 】 有关。(3)压榨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于细胞结构中的【 】 。(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一种植物)中发现了抗疟“利器”——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细胞内指导青蒿素形成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是 。【答案】(1)甲(2)2;细胞膜(3)5;液泡(4)细胞核【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 图中的1细胞壁、2细胞膜、3细胞核、4叶绿体、5液泡、6细胞质。(1)根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不同解答;(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3)液泡内含有细胞液,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物质。(4)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生殖等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解答】 (1)植物细胞有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这些结构,所以图甲表示植物细胞。(2)用稀释的红墨水浸泡植物种子15分钟,然后切开、死种子的内部被染上红色,而活种子不会被染上红色,这与种子细胞结构中的2细胞膜有关。(3)压榨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于细胞结构中的5液泡。(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一种植物)中发现了抗疟“利器”——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细胞内指导青蒿素形成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22.(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为显微镜的发明和人类对牛物体结构认识的部分科学史。(1)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构,实际上是植物细胞的 。(2)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____(填字母)的。A.新鲜 B.完整 C.干燥 D.薄而透明(3)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可以观察到细胞质中更细微的结构(图乙),科学家利用的观察工具是 。【答案】(1)细胞壁(2)D(3)电子显微镜【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1)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最外层,容易被观察到。(2)根据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分析;(3)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高,可以看到更微小的结构。【解答】 (1)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一些小室,实际观察到的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这样让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像。故选D。(3)为了观察到细胞质中更微细的结构,如细胞器,科学家使用电子显微镜,其分辨率更高,可以呈现亚细胞结构的细节。23.(2025七上·杭州月考)为探究细胞的结构,小启同学制作了细胞临时装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相关操作如下:(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A. B.C. D.(2)小启在低倍镜下找到了物像但却模糊不清,若要使物像更清晰,接下来他应调节显微镜的 (填显微镜结构图中序号)。(3)使用下图中的物镜、目镜观察时,调整物镜与标本切片距离大小。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____。A.1、3、5 B.2、4、6 C.2、3、5 D.2、4、5(4)若小启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某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如右上图所示,则实际上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 (“顺时针”或“逆时针”)。(5)小启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图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答案】(1)A(2)⑦细准焦螺旋(3)C(4)逆时针(5)④①③②【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图中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1)根据制作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方法判断;(2)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3)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根据显微镜内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分析;(5)根据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分析。【解答】 (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故选A。(2)小启在低倍镜下找到了物像但却模糊不清,应该是物距不合适,即物镜到装片的距离需要调节,那么接下来他应调节显微镜的⑦细准焦螺旋。(3)物镜离玻片越近,视野越窄,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物像越大,因此,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长物镜2,短目镜3及镜头5。故选C。(4)根据图片可知,小启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某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环流方向是逆时针,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实际上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5)根据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为:对光→放玻片标本→下降镜筒→用眼观察目镜上升镜筒,即④①③②。24.(2025七上·杭州月考)第二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某同学凭借“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等研究成果获得金奖。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该研究成果,制定了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如表所示(实验的装置相同)探究过程 花盆 花盆甲 花盆乙适量加入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各植入 1株相同的玉米幼苗每天滴加 2mL含2.5%的维生素B1溶液 ①每天观察并记录 幼苗的生长状况(1)表格中的①应填 。(2)完善探究过程后,预期结果得出结论: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花盆甲中玉米幼苗的平均长势比花盆乙的好,则实验结论是 。(3)本实验方案中有一处不足之处,请指出 。【答案】(1)2mL蒸馏水(2)维生素B1能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3)每组仅用1株玉米幼苗,样本数量过少,可能导致实验偶然性增大【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1)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维生素B1溶液是否有利与玉米幼苗的生长;(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实验收集多组数据,进而得出普遍规律。【解答】(1) 实验目的是验证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因此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花盆甲滴加含2.5%维生素B1的溶液,花盆乙应滴加等量的不含维生素B1的溶液(如蒸馏水),以排除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 实验中唯一变量是是否添加维生素B1。若花盆甲(含维生素B1)的幼苗长势更好,说明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3) 科学实验中需遵循重复性原则。每组仅用1株幼苗无法排除个体差异或偶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应增加样本量(如每组至少3株)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5.(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小正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质量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塑料的体积,操作步骤如下: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2;②用细线拴住铁块,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并使之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③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塑料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以上细线体积忽略不计)④计算出塑料的体积。(1)在①步骤中“适量”是指____。A.能淹没铁块和塑料,并且一起放入水中后水不会溢出B.水面约在量筒中间,看上去不多也不少C.能淹没铁块和塑料,并且一起放入水中后水不超过量筒的量程(2)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 相平。(3)小正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塑料体积偏小的是____。A.在步骤②时,铁块浸没水中深度过大B.在步骤③时,放入铁块和塑料后,仰视读数C.在步骤②时,放入铁块后有水滴飞溅出来D.在步骤③时,投入铁块和塑料后有水滴飞溅出来【答案】(1)C(2)液面最低处(3)B;D【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用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的注意事项解答;(2)根据量筒的使用规则判断;(3)根据题目描述分析步骤②和步骤③中量筒示数的变化,再根据V=V2-V1判断测量结果的变化。【解答】 (1)根据使用过程可知,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时,不用等到水溢出,只要水面超过量程就没有刻度了,即此时就不能读出量筒的石灰水,因此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量程,故选C;(2)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液面最低处相平;(3)A.在步骤②时,只要铁块完全浸没水中,无论深度如何,都不影响排开液体的体积,故不影响塑料块体积的测量,故A不合题意;B.在步骤③时,放入铁块和塑料后,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使读取的总体积偏小,那么根据V=V2-V1计算出塑料块的体积偏小,故B符合题意;C.在步骤②时,放入铁块后有水滴飞溅出来,会使量筒中水的体积V1偏小,而步骤③正常,根据V=V2-V1最终计算出塑料块的体积偏大,故C不合题意;D.在步骤③时,投入铁块和塑料后有水滴飞溅出来,使量筒内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2偏小,步骤②正常,根据V=V2-V1最终计算出塑料块的体积偏小,故D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故B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D。26.(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菊花扦插的最佳时期,探究“影响菊花扦插成活因素”的实验结果,环境条件是:15℃-25℃,散射光照,扦插数100根/组,培养时间3周。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分析回答有关问题:处理 分组 扦插土壤 插条切口 环境相对湿度(%) 插条选择 成活率(%)一组 不消毒 涂硫磺粉 50-85 嫩枝 47二组 消毒 不处理 50-85 嫩枝 42三组 消毒 涂硫磺粉 20-30 嫩枝 23四组 消毒 涂硫磺粉 50-85 嫩枝 92(1)上述实验中,将土壤消毒、插条切口涂硫磺粉是为了防止插条切口受病菌感染,提高 。(2)如果要探究环境相对湿度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可选择 组进行对照。(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是对扦插成活率影响最大的因素。【答案】(1)成活率(2)三组和四组(3)相对湿度【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1)根据消毒可以减小腐烂等疾病,提高成活率解答;(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是否消毒、是否涂硫磺粉和相对湿度对成活率的影响,然后比较大小即可。【解答】(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土壤消毒和插条切口涂硫磺粉的目的是防止插条受病菌感染,从而减少腐烂或病害导致的死亡,显著提高成活率。(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环境相对湿度对成活率的影响,需控制土壤消毒、切口处理、插条选择相同,仅改变湿度,故选三组和四组。(3)根据表格数据第一组和四组可知,是否消毒时,成活率相差:92%-47%=45%;对比第二组和第四组可知,是否涂硫磺粉时,成活率相差:92%-42%=50%;对比第三组和第四组可知,相对湿度不同时,成活率相差:92%-23%=69%。综上所述, 相对湿度是对扦插成活率影响最大的因素。27.(2025七上·杭州月考)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小启制作了下图三支温度计:温度/℃ 17 19 21 23 h/ cm 30.2 25.0 19.8 14.6 9.4(1)小启给图甲所示的气体温度计竖直部分标定刻度。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如表所示,则当水柱高为9.4cm时,温度为 ℃。(2)如图乙是小启同学设计并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先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下方固定,上方安装一个指针,结合刻度盘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双层金属片会发生相应的弯曲,因而在气温升高或降低时,指针会向A或向B侧偏转。请判断,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选填“A”或“B”)。【答案】(1)25(2)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找到液柱降低的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据此推算液柱高度为9.4cm时对应的温度;(2)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液柱的高度变化越大,则测量越精确,根据V=Sh分析;(3)根据双金属片受热时将向膨胀程度小的一侧弯曲分析。【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温度每升高2℃,水柱降低5.2厘米,则当水柱从14.6厘米降低到9.4厘米时,水柱降低5.2cm,则温度升高2℃,即此时温度为:23℃+2℃=25℃;(2)根据V=Sh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液体体积膨胀越多,玻璃管越细,则液柱升高越多,那么此时现象越明显,那么要提高精确度,可以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根据题意可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则气温升高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那么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28.(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19世纪中叶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生物能否自然发生,历史上曾经做过许多实验。材料1:如图甲,雷迪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两瓶中的鲜肉都腐烂,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苍蝇的幼虫)。材料2:如图乙,巴斯德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冷却后放置数天,瓶内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打断细长玻璃管,几天后用显微镜观察,瓶内肉汤出现了大量的微生物。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中,雷迪实验中的变量是 ;(2)材料2中加热肉汤至沸腾1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 。(3)材料2中,巴斯德的实验 (填“否定”或“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答案】(1)苍蝇能否进入瓶子(或“纱布是否封口”)(2)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或“灭菌”)(3)否定【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细菌与人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两组实验的不同点即为实验的变量。(2)加热,可以杀死微生物,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3)根据刚开始肉汤中没有微生物,折断玻璃管后便有了微生物,可知微生物不能凭空产生。【解答】(1)变量是指实验中人为改变或控制的条件。在材料1中,雷迪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入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两个瓶子的唯一区别是是否封上纱布,即是否允许苍蝇接触肉。因此,实验的变量是苍蝇能否进入瓶子(或“纱布是否封口”)。(2)巴斯德将肉汤加热至沸腾1小时,高温可以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从而确保肉汤中最初没有微生物。这样做的目的是排除肉汤中原有微生物的干扰,以便后续观察微生物是否会在无菌条件下自然发生。(3)肉汤加热后,如果曲颈瓶未被破坏(微生物无法进入),肉汤中不会出现微生物。 当打断细长玻璃管(允许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后,肉汤中才出现微生物。 这说明微生物并非自然发生,而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因此,巴斯德的实验否定了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29.(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利用多枚放大镜、中间带孔的光盘、平面镜和可升降支架等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和放大镜A、B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针对“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评价量表如下。“自制简易显微镜”评价量表(节选)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放大倍数 可更换放大镜,调节放大倍数 放大镜不可拆卸,放大倍数固定 放大效果不明显指标二:视野亮度 可根据明暗环境调节视野亮度 在某一固定光源下视野明亮,但无法调节 视野较暗,且无法调节(1)图甲中的放大镜A 相当于图乙中的① (填结构名称)。(2)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更接近图丙中的 (填字母A、B)。(3)根据评价量表,该自制简易显微镜“指标二”被评为“合格”。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请提出一条合理的改进建议 。(4)如丁图是小启用乙图显微镜观察细胞临时装片时的视野前后变化情况,若小启进行视野(从C→D)转换正确的操作步骤为 。①向左上移动装片②向右下移动装片③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④调节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⑥调节光圈【答案】(1)目镜(2)B(3)增加可调节亮度的光源(4)①③⑥④【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图乙中,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物镜,⑤反光镜。(1)在光学显微镜中,靠近眼睛的镜头叫目镜,靠近标本的镜头叫物镜。(2)根据洋葱细胞的结构特点分析;(3)根据指标二合格和优秀的差异分析;(4)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 (1)根据甲图可知,放大镜A是靠近眼睛的,所以相当于图乙中的①目镜。(2)根据题意可知,洋葱表皮细胞是排列紧密、近似长方形的细胞结构,故选B。(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指标二”要达到“优秀”,需要能根据环境调节视野亮度,则改进建议为:自制简易显微镜中可以通过增加可调节亮度的光源来改进。(4)根据丁图可知,图C中图像在视野的左上角,D中图像在视野的正中央,则调节步骤如下:①向左移动装片,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③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⑥调节光圈,使得视野变亮;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得视野变清晰。所以正确步骤是:①③⑥④。30.(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小启用三角板测某课本纸张的厚度,想知道一张纸的厚度,于是他测得未压紧的课本总厚度为L,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即可求出一张纸的厚度。回答:(1)请指出他的错误之处有哪些 ____。A.没有压紧纸张;B.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C.课本封面纸张厚度比内页更厚,没有除去封面测量。(2)如果他正确地测出了课本总厚度为9.0mm,总页码为180,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mm。(3)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启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2,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答案】(1)A;B;C(2)0.1(3)【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纸张或纸带的厚度很小,如果用常用的刻度尺直接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即累积法,根据测量过程的描述分析操作中的错误之处;(2)纸片张数等于总页数的一半,再用总厚度除以纸张的张数即可;(3)外圈的半径=内圈半径和纸带的总厚度,据此列式计算即可。【解答】 (1)小启在测量课本纸张厚度时存在以下错误:A. 未压紧的课本会导致纸张之间存在空气间隙,使得总厚度L偏大,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故A错误符合题意;B.课本的“页数”通常指“页码数”,而一张纸有正反两页(,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用总厚度L除以“纸张张数”,而不是直接除以总页数n,故B错误;C.封面的纸张通常比内页更厚,如果不除去封面,会导致总厚度L偏大,故C符合题意。故选ABC。(2)总页码为180,则纸张的张数为:,则一张纸的厚度为:;(3)根据图片可知,外圈的半径=内圈半径和纸带的总厚度,因此则一张纸的厚度为。31.(2025七上·杭州月考)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外加“双减”政策中托管服务的落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进行“三检”,分别是晨检、午检和晚检。(1)晨检时测得小张体温如图所示,为 ℃,小明和小王两位同学未甩此体温计先后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小明为38.6℃,小王也为38.6℃,由此可知小明与小王中一定发高烧,要及时治疗的是 。(2)小张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他的想法正确的是____。A.体温计能准确到0.1℃B.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D.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形,主要目的为美观【答案】(1)37.4;小明(2)A;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数;②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在不甩的情况下不会流回液泡,则此时体温计的示数要么不变,要么升高,肯定不能降低。(2)根据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和结构特点的知识判断。【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事实为37.4℃;②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小明的体温,示数为38.6℃,此时示数升高,说明小明的体温是38.6℃,肯定是发烧的;给小王测量的体温为38.6℃,小王的体温可能低于38.6℃,则小明一定发烧。(3) A.体温计分度值为0.1℃,能准确测量到0.1℃,故A正确;B.体温计量程为35℃~42℃,冰水温度为0℃,超出量程可能损坏体温计,故B错误;C.体温计刻度范围确实是35℃~42℃(符合人体温度范围),故C正确;D.三棱柱形设计是为了放大水银柱便于读数,并非美观,故D错误。故选AC。32.(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在奶茶店买了杯珍珠奶茶,想知道这杯珍珠奶茶中“奶茶”与“珍珠”占了多少体积 但手里没有量筒,只有一把刻度尺和一个容积为 的瓶子,瓶子下端为均匀的圆柱体。他利用这个瓶子和刻度尺进行了如下操作:步骤1:先测量出没有“珍珠”时,瓶中瓶奶茶的高度为10cm,再将瓶子倒放在水平桌面上,测量出瓶中无奶茶部分的高度为6cm(如图甲)。步骤2:将珍珠奶茶中的“珍珠”轻轻放入瓶中,测得瓶中奶茶液面高12cm(如图乙,液面未超出瓶子下方均匀部分)。结合以上数据,进行下列计算:(1)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为多少 (2)珍珠奶茶中“珍珠”的体积为多少 【答案】(1)解:根据甲图可知,瓶中空白部分的体积恰好等于6cm3的圆柱的体积,则瓶子的容器恰好等于(10cm+6cm)的圆柱的体积,因此瓶子的底面积为:,瓶中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为:V茶=Sh茶=30cm2×10cm=300cm3;答: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为300cm3。(2)解:根据甲图和乙图可知,放入珍珠后液面升高:12cm-10cm=2cm;则珍珠的体积等于增加的圆柱的体积,即奶茶中“珍珠”的体积为:,答:奶茶中“珍珠”的体积为60cm3。【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1)根据图片可知,瓶子的容积等于高度为10cm+6cm的圆柱的体积,根据计算出瓶子的底面积,然后利用体积公式V茶=Sh茶求出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2)根据甲和意图计算出奶茶中的“珍珠”轻轻放入瓶中后奶茶液面上升的高度,然后利用体积公式计算奶茶中“珍珠”的体积。1 / 1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考科学试题(1.1-2.1)1.(2025七上·杭州月考)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不断更新完善,在2019年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小i机器人实现了解答观众的法律问题,帮人办理证件等功能。但我们不把它定义为生物学上的人,这是因为它不具有( )A.来回自由行走 B.能与人正常交流C.能排出代谢物 D.能对问题做出应答2.(2025七上·杭州月考)俗话说“八月桂花香”,可今年的桂花直到10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桂花迟开呢 小启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杭州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3.(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滴加液体 B.点燃酒精灯C.加热液体 D.读取水温4.(2025七上·杭州月考)2024年4月26日,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完成交接,入驻“天宫”,下列对太空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B.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C.带入太空的种子能否正常萌发?D.失重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是否更容易?5.(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实验室遇到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被化学试剂灼伤时,马上用纱布包扎灼伤处B.实验后废弃的试剂直接倒入水槽或垃圾桶C.实验中不慎被烧伤或烫伤时,用大量热水冲洗受伤处D.燃着的酒精灯被打翻在桌上导致着火时,用湿抹布覆盖灭火6.(2025七上·杭州月考)科学无国界,很多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下与科学家相关的研究或发现,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科研基地水稻亩产再创世界纪录B.乙图:琴纳,发现用种“牛痘”的办法可以预防天花C.丙图:伦琴,发现X射线,图中是他制作的第一张X光照片D.丁图:胡克,利用图中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核并提出细胞学说7.(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用量筒量取液体,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小启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A.小于9毫升 B.大于9毫升 C.等于9毫升 D.无法确定8.(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B.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01cmC.对书本宽度多次测量可以避免实验偶然性D.测得该书宽度是 12.35cm9.(2025七上·杭州月考)估测是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初中生的身高大约1.65米B.一间教室的体积约20立方米C.日常饮用的袋装牛奶每袋约15升D.浙教版7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长度约 100分米10.(2025七上·杭州月考)瓜摊老板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有经验的顾客也会通过看西瓜的颜色来挑选。“拍打西瓜”的挑选方式是通过不同声音的特点辨别瓜的成熟度,科学上称为转换法。如图所示,在探究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高低的实验中也用到转换法,如图与小木棒烧焦程度现象相符的是A. B.C. D.11.(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是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可以表示叶绿体 B.b可以表示细胞核C.甲可以表示洋葱根尖细胞 D.乙可以表示菠菜叶肉细胞12.(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A.500m=500m×100=50000cm B.1600mm=1600÷1000mm=1.6mC. D.3.5L=3.5L×1000mL=3500mL13.(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细胞结构实验中,出现下列情况,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调节结构a能改变视野亮暗程度B.图乙,①是在使用高倍物镜观察C.图丙,为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右下方移D.图丁,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的原因,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14.(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常见仪器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A.用一支读数为38.7℃的体温计,不作任何处理就去测量一个病人的体温B.刻度尺必须要有“0”刻度才能使用C.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前,应看清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D.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应先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15.(2025七上·杭州月考)有一支温度计,其外面的刻度已模糊不清,现把此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2℃水中,用刻度尺测得温度计内红色液体柱长为3cm,若把玻璃管插入100℃的沸水中,测得红色液柱长为31cm,现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用刻度尺测得红色液柱长为15cm,那么此液体的温度为( )A.28℃ B.35℃ C.44℃ D.60℃16.(2025七上·杭州月考)现有下列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根据要求填空:(1)仪器D的名称为 。(2)作为热源加热的是 (填字母,下同),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17.(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下面填上合适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小启同学的课桌高约为70 ;(2)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3)7升= 毫升;(4)560纳米= 米。18.(2025七上·杭州月考)科学测量是我们定量观察的必备技能,其中正确度读数及合理分析很关键。(1)A图中用刻度尺测出木块的长度是 cm。若将这把钢尺在冰箱中放置一昼夜后取出立即测量,则测得的数据与实际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2)温度计B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B的示数为 。(3)C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1圈,铜丝的直径是 mm。19.(2025七上·杭州月考)按如图a→b→c方式操作,测得蜡块的体积为 ;若操作b与c顺序对调,则测得蜡块的体积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操作b读数时俯视,操作c读数时仰视,则测得蜡块体积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0.(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正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小正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图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 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② 。21.(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选填“甲”或“乙”)表示植物细胞。(2)小正用以下方法鉴定储存种子的死活:用稀释的红墨水浸泡植物种子15分钟,然后切开、死种子的内部被染上红色,而活种子不会被染上红色,这与种子细胞结构中的【 】 有关。(3)压榨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于细胞结构中的【 】 。(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一种植物)中发现了抗疟“利器”——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细胞内指导青蒿素形成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是 。22.(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为显微镜的发明和人类对牛物体结构认识的部分科学史。(1)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构,实际上是植物细胞的 。(2)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____(填字母)的。A.新鲜 B.完整 C.干燥 D.薄而透明(3)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可以观察到细胞质中更细微的结构(图乙),科学家利用的观察工具是 。23.(2025七上·杭州月考)为探究细胞的结构,小启同学制作了细胞临时装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相关操作如下:(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A. B.C. D.(2)小启在低倍镜下找到了物像但却模糊不清,若要使物像更清晰,接下来他应调节显微镜的 (填显微镜结构图中序号)。(3)使用下图中的物镜、目镜观察时,调整物镜与标本切片距离大小。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____。A.1、3、5 B.2、4、6 C.2、3、5 D.2、4、5(4)若小启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某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如右上图所示,则实际上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 (“顺时针”或“逆时针”)。(5)小启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图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24.(2025七上·杭州月考)第二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某同学凭借“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等研究成果获得金奖。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该研究成果,制定了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如表所示(实验的装置相同)探究过程 花盆 花盆甲 花盆乙适量加入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各植入 1株相同的玉米幼苗每天滴加 2mL含2.5%的维生素B1溶液 ①每天观察并记录 幼苗的生长状况(1)表格中的①应填 。(2)完善探究过程后,预期结果得出结论: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花盆甲中玉米幼苗的平均长势比花盆乙的好,则实验结论是 。(3)本实验方案中有一处不足之处,请指出 。25.(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小正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质量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塑料的体积,操作步骤如下: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2;②用细线拴住铁块,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并使之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③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塑料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以上细线体积忽略不计)④计算出塑料的体积。(1)在①步骤中“适量”是指____。A.能淹没铁块和塑料,并且一起放入水中后水不会溢出B.水面约在量筒中间,看上去不多也不少C.能淹没铁块和塑料,并且一起放入水中后水不超过量筒的量程(2)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 相平。(3)小正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塑料体积偏小的是____。A.在步骤②时,铁块浸没水中深度过大B.在步骤③时,放入铁块和塑料后,仰视读数C.在步骤②时,放入铁块后有水滴飞溅出来D.在步骤③时,投入铁块和塑料后有水滴飞溅出来26.(2025七上·杭州月考)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菊花扦插的最佳时期,探究“影响菊花扦插成活因素”的实验结果,环境条件是:15℃-25℃,散射光照,扦插数100根/组,培养时间3周。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分析回答有关问题:处理 分组 扦插土壤 插条切口 环境相对湿度(%) 插条选择 成活率(%)一组 不消毒 涂硫磺粉 50-85 嫩枝 47二组 消毒 不处理 50-85 嫩枝 42三组 消毒 涂硫磺粉 20-30 嫩枝 23四组 消毒 涂硫磺粉 50-85 嫩枝 92(1)上述实验中,将土壤消毒、插条切口涂硫磺粉是为了防止插条切口受病菌感染,提高 。(2)如果要探究环境相对湿度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可选择 组进行对照。(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是对扦插成活率影响最大的因素。27.(2025七上·杭州月考)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小启制作了下图三支温度计:温度/℃ 17 19 21 23 h/ cm 30.2 25.0 19.8 14.6 9.4(1)小启给图甲所示的气体温度计竖直部分标定刻度。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如表所示,则当水柱高为9.4cm时,温度为 ℃。(2)如图乙是小启同学设计并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先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下方固定,上方安装一个指针,结合刻度盘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如图丙);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双层金属片会发生相应的弯曲,因而在气温升高或降低时,指针会向A或向B侧偏转。请判断,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 (选填“A”或“B”)。28.(2025七上·杭州月考)在19世纪中叶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生物能否自然发生,历史上曾经做过许多实验。材料1:如图甲,雷迪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两瓶中的鲜肉都腐烂,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苍蝇的幼虫)。材料2:如图乙,巴斯德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冷却后放置数天,瓶内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打断细长玻璃管,几天后用显微镜观察,瓶内肉汤出现了大量的微生物。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中,雷迪实验中的变量是 ;(2)材料2中加热肉汤至沸腾1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 。(3)材料2中,巴斯德的实验 (填“否定”或“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29.(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利用多枚放大镜、中间带孔的光盘、平面镜和可升降支架等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和放大镜A、B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针对“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评价量表如下。“自制简易显微镜”评价量表(节选)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放大倍数 可更换放大镜,调节放大倍数 放大镜不可拆卸,放大倍数固定 放大效果不明显指标二:视野亮度 可根据明暗环境调节视野亮度 在某一固定光源下视野明亮,但无法调节 视野较暗,且无法调节(1)图甲中的放大镜A 相当于图乙中的① (填结构名称)。(2)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更接近图丙中的 (填字母A、B)。(3)根据评价量表,该自制简易显微镜“指标二”被评为“合格”。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请提出一条合理的改进建议 。(4)如丁图是小启用乙图显微镜观察细胞临时装片时的视野前后变化情况,若小启进行视野(从C→D)转换正确的操作步骤为 。①向左上移动装片②向右下移动装片③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④调节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⑥调节光圈30.(2025七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小启用三角板测某课本纸张的厚度,想知道一张纸的厚度,于是他测得未压紧的课本总厚度为L,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即可求出一张纸的厚度。回答:(1)请指出他的错误之处有哪些 ____。A.没有压紧纸张;B.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C.课本封面纸张厚度比内页更厚,没有除去封面测量。(2)如果他正确地测出了课本总厚度为9.0mm,总页码为180,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mm。(3)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启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2,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31.(2025七上·杭州月考)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外加“双减”政策中托管服务的落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进行“三检”,分别是晨检、午检和晚检。(1)晨检时测得小张体温如图所示,为 ℃,小明和小王两位同学未甩此体温计先后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小明为38.6℃,小王也为38.6℃,由此可知小明与小王中一定发高烧,要及时治疗的是 。(2)小张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他的想法正确的是____。A.体温计能准确到0.1℃B.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D.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形,主要目的为美观32.(2025七上·杭州月考)小启在奶茶店买了杯珍珠奶茶,想知道这杯珍珠奶茶中“奶茶”与“珍珠”占了多少体积 但手里没有量筒,只有一把刻度尺和一个容积为 的瓶子,瓶子下端为均匀的圆柱体。他利用这个瓶子和刻度尺进行了如下操作:步骤1:先测量出没有“珍珠”时,瓶中瓶奶茶的高度为10cm,再将瓶子倒放在水平桌面上,测量出瓶中无奶茶部分的高度为6cm(如图甲)。步骤2:将珍珠奶茶中的“珍珠”轻轻放入瓶中,测得瓶中奶茶液面高12cm(如图乙,液面未超出瓶子下方均匀部分)。结合以上数据,进行下列计算:(1)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为多少 (2)珍珠奶茶中“珍珠”的体积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从结构来看,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从生理功能看,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等特征;从与环境的关系上来看,生物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影响环境。【解答】小机器人能来回自由行走、能与人正常交流、能对问题做出应答,但是它并不能排出代谢物,因此它并不是生物,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反思。【解答】小启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杭州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桂花进行观察, 属于科学探究中“收集证据”的环节 ,为后面得出结论提供依据。故选C。3.【答案】D【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解答】 A. 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避免触碰试管内壁或溶液,防止污染试剂,故A错误;B. 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禁止“灯对”点燃,避免酒精洒落引发火灾,故B错误;C. 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量过多(超过试管容积1/3),且未倾斜45°角,试管口朝向自己,故C错误;D. 读取水温时,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悬于液体中央,视线与刻度平齐,避免读数误差,故D正确。故选D。4.【答案】B【知识点】认识科学【解析】【分析】(1)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的问题,通常涉及自然现象、规律等。(2)判断一个问题是否为科学问题,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是否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解答。【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而太空中接近真空状态,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所以听不到声音。可见,“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物理学原理进行解释和验证,所以这是一个科学问题,A不符合题意。B、“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航天员的个人情感和心理状态,无法通过科学方法和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故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B符合题意。C、“带入太空的种子能否正常萌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是一个科学问题,C不符合题意。D、“失重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是否更容易?”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是一个科学问题,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解析】【分析】实验后废弃的试剂不能随意排放,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解答】A、被化学试剂灼伤后,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故A错误;B、实验后废弃的试剂不能直接倒入水槽或垃圾桶,应倒入废液缸中同一处理,故B错误;C、实验中不慎烧伤或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故C错误;D、酒精灯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D正确。故答案为:D。6.【答案】D【知识点】认识科学【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家和其科研成就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 A.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科研基地的水稻亩产确实多次创下世界纪录,故A正确不合题意;B.琴纳是免疫学的奠基人,他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疫苗,故B正确不合题意;C.伦琴是X射线的发现者,图中展示的是他拍摄的第一张X光照片(他妻子的手部骨骼),故C正确不合题意;D.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细胞壁结构并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但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施莱登和施旺,而非胡克,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B【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小启用量筒量取液体,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毫升,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体积V1偏小,而实际体积偏大。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体积V2偏小。根据V=V1-V2可知,则小启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9毫升。故选B。8.【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解析】【分析】A.根据误差的特点判断;B.长度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C.根据科学探究中多次测量的目的判断;D.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即可。【解答】A.误差是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更精密的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无法消除误差,故A错误;B.根据12.34cm可知,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3”的单位1mm=0.1cm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B错误;C.多次测量可以减小偶然误差(如读数偏差),但无法避免偶然性,故C错误;D.12.46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排除后,剩余数据的平均值为:,故D正确。故选D。9.【答案】A【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解答】A、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1.65m,故A正确;B、一间空教室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B错误;C、日常饮用的袋装牛奶每袋大约150mL=0.15L,故C错误。D、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大约是28cm=2.8dm,故D错误;故答案为:A。10.【答案】A【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解析】【分析】 小木棒在火焰中不同位置的烧焦程度应反映温度高低 ,温度越高,对应位置木棒碳化的程度越大。【解答】酒精灯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木棒碳化最严重;内焰温度次之,木棒碳化较轻;焰心温度最低,木棒碳化最轻,故选A。11.【答案】D【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分析解答。【解答】 AB.根据细胞结构的知识可知,动植物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因此a表示细胞核。植物所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b可以表示叶绿体,故AB错误;C.根据图片可知,甲无细胞壁、液泡,为动物细胞,而洋葱为植物,因此甲不能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故C错误;D.根据图片可知,乙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为植物细胞,而菠菜为植物,因此乙可以表示菠菜叶肉细胞,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C【知识点】单位换算【解析】【分析】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就是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解答】A.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是cm,且写在100后面,故A错误;B.换算时,除法不能用除号的形式,应该写成分数或负指数形式,故B错误;C.m3化L,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1000,将换算后的单位L写在1000后面,故C正确;D.换算过程不能有两个单位,故D错误。故选C。13.【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显微镜中反光镜(图甲中 a 可能为反光镜 )和光圈可调节视野亮度,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聚光能力强,可使视野变亮;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视野越亮。物镜有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之分,高倍物镜镜头长,离载玻片距离近,低倍物镜镜头短,离载玻片距离远。(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与装片移动: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均颠倒。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若要将视野中某位置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物像所在方向移动。(3)临时装片制作与常见问题: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操作不当,如盖玻片下有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会呈现黑色圆圈状。(4)图甲中的a为显微镜的反光镜;图乙中的①是在使用低倍物镜观察,②是在使用高倍物镜观察。【解答】A、图甲中的a为显微镜的反光镜,能够调节视野的亮暗程度,A正确。B、图乙中的①是在使用低倍物镜观察,②是在使用高倍物镜观察,B错误。C、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图丙,为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右下方移,C正确。D、图丁,视野中出现的黑色圆圈,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出现的气泡,D正确。故答案为:B。14.【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A.根据体温计的使用规范判断;B.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判断;C.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判断;D.根据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要求判断。【解答】 A.体温计使用前需甩动,使水银柱降至35℃以下,否则可能无法准确测量体温(尤其是当病人体温低于38.7℃时),故A错误;B.刻度尺不一定需要“0”刻度,可以从其他整数值开始测量,故B错误;C.使用量筒前必须确认量程(避免超量程)和最小刻度(保证读数精度),故C正确;D.用排水法测石块体积时,应先测水的体积,再测总体积,通过差值得到石块体积。若先测总体积,倒出水后石块可能残留水珠,导致误差,故D错误。故选C。15.【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此温度计温度差为(100-2)℃时,液柱长度差为(31-3)cm,即1cm表示的温度为:98℃/28cm=3.5℃。【解答】此温度计温度差为(100-2)℃时,液柱长度差为(31-3)cm,即1cm表示的温度为:98℃/28cm=3.5℃。假设液柱长为15cm时温度为x,则温度差为(x-2)℃时,液柱长度差为(15-3)cm=12cm,温度为12×3.5℃=42℃,x=42℃+2℃=44℃。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16.【答案】(1)试管(2)F;A【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根据对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的认识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D为试管;(2)能够作为热源加热的是酒精灯,故选F。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故选A。17.【答案】(1)cm(2)mm(3)7000(4)5.6×10-7【知识点】单位换算;物理量的单位【解析】【分析】(1)(2)长度国际单位为m,比它大的为km,比它小的由dm、cm、mm、μm和nm,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3)(4)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用乘法,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用除法。【解答】(1) 小启同学的课桌高约为70cm;(2) 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25mm;(3)7升=7×1000毫升=7000毫升;(4)560纳米=560×10-9m=5.6×10-7m。18.【答案】(1)3.15;偏大(2)液体的热胀冷缩;-7(3)1.2【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①根据A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②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分析钢尺被冷冻后单位刻度的变化,据此确定测量值的变化。(2)①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数;(3)测细铜丝的直径用到了累积法,先刻度尺测出N圈铜丝的总长L,进而计算出铜丝的直径。【解答】 (1)①根据图A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1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15cm-0cm=3.15cm;② 若将这把钢尺在冰箱中放置一昼夜后取出立即测量, 那么钢尺上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变短,那么会导致测出的数据偏大。(2)①温度计B的工作原理为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②根据图B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附近的数字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说明此时的温度在0℃以下,故为-7℃;(3)根据C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对准0.50cm,右侧对准1.85cm,所以11匝线圈的长度为:1.85cm-0.50cm=1.35cm;则细铜丝的直径为:。19.【答案】20cm3;偏大;偏小【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哪两个量筒的示数差等于蜡块的体积即可;(2)注意从水中取出蜡块时肯定会带出部分水;(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结合V=V2-V1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b中量筒示数V1=30mL,为水和下面铁块的总体积。c中量筒示数V2=50mL,为水、铁块和蜡块的总体积;那么二者体积的差就是蜡块的体积,即V=V2-V1=50mL-30mL=20mL=20cm3;(2)若b与c顺序对调,在将蜡块提出水面时,这时会有一部分水附着在蜡块上随蜡块一起带出,那么测出的就是蜡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从而导致测得蜡块体积将偏大;(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若操作b读数时俯视,会使V1读数偏大;操作c读数时仰视,会使V2读数偏小。根据V=V2-V1可知,会导致测得蜡块体积将偏小。20.【答案】“污物”位于装片上;“污物”位于目镜上【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视野中有污物,可能出现在目镜上、装片上或物镜上,采用排除法分析解答。【解答】 在使用显微镜时,视野中的“污物”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目镜、物镜或玻片。为了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移动玻片:如果移动玻片时,“污物”随之移动,则说明“污物”位于装片上。2. 转动目镜:如果移动玻片时“污物”不动,而转动目镜时“污物”移动,则说明“污物”位于目镜上。3. 检查物镜:如果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时“污物”均不动,则说明“污物”位于物镜上。21.【答案】(1)甲(2)2;细胞膜(3)5;液泡(4)细胞核【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 图中的1细胞壁、2细胞膜、3细胞核、4叶绿体、5液泡、6细胞质。(1)根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不同解答;(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3)液泡内含有细胞液,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物质。(4)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生殖等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解答】 (1)植物细胞有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这些结构,所以图甲表示植物细胞。(2)用稀释的红墨水浸泡植物种子15分钟,然后切开、死种子的内部被染上红色,而活种子不会被染上红色,这与种子细胞结构中的2细胞膜有关。(3)压榨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于细胞结构中的5液泡。(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一种植物)中发现了抗疟“利器”——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细胞内指导青蒿素形成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22.【答案】(1)细胞壁(2)D(3)电子显微镜【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1)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最外层,容易被观察到。(2)根据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分析;(3)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高,可以看到更微小的结构。【解答】 (1)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一些小室,实际观察到的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这样让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像。故选D。(3)为了观察到细胞质中更微细的结构,如细胞器,科学家使用电子显微镜,其分辨率更高,可以呈现亚细胞结构的细节。23.【答案】(1)A(2)⑦细准焦螺旋(3)C(4)逆时针(5)④①③②【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图中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1)根据制作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方法判断;(2)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3)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根据显微镜内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分析;(5)根据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分析。【解答】 (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故选A。(2)小启在低倍镜下找到了物像但却模糊不清,应该是物距不合适,即物镜到装片的距离需要调节,那么接下来他应调节显微镜的⑦细准焦螺旋。(3)物镜离玻片越近,视野越窄,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物像越大,因此,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长物镜2,短目镜3及镜头5。故选C。(4)根据图片可知,小启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某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环流方向是逆时针,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实际上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5)根据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为:对光→放玻片标本→下降镜筒→用眼观察目镜上升镜筒,即④①③②。24.【答案】(1)2mL蒸馏水(2)维生素B1能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3)每组仅用1株玉米幼苗,样本数量过少,可能导致实验偶然性增大【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1)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维生素B1溶液是否有利与玉米幼苗的生长;(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实验收集多组数据,进而得出普遍规律。【解答】(1) 实验目的是验证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因此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花盆甲滴加含2.5%维生素B1的溶液,花盆乙应滴加等量的不含维生素B1的溶液(如蒸馏水),以排除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 实验中唯一变量是是否添加维生素B1。若花盆甲(含维生素B1)的幼苗长势更好,说明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3) 科学实验中需遵循重复性原则。每组仅用1株幼苗无法排除个体差异或偶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应增加样本量(如每组至少3株)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5.【答案】(1)C(2)液面最低处(3)B;D【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用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的注意事项解答;(2)根据量筒的使用规则判断;(3)根据题目描述分析步骤②和步骤③中量筒示数的变化,再根据V=V2-V1判断测量结果的变化。【解答】 (1)根据使用过程可知,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时,不用等到水溢出,只要水面超过量程就没有刻度了,即此时就不能读出量筒的石灰水,因此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量程,故选C;(2)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液面最低处相平;(3)A.在步骤②时,只要铁块完全浸没水中,无论深度如何,都不影响排开液体的体积,故不影响塑料块体积的测量,故A不合题意;B.在步骤③时,放入铁块和塑料后,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使读取的总体积偏小,那么根据V=V2-V1计算出塑料块的体积偏小,故B符合题意;C.在步骤②时,放入铁块后有水滴飞溅出来,会使量筒中水的体积V1偏小,而步骤③正常,根据V=V2-V1最终计算出塑料块的体积偏大,故C不合题意;D.在步骤③时,投入铁块和塑料后有水滴飞溅出来,使量筒内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2偏小,步骤②正常,根据V=V2-V1最终计算出塑料块的体积偏小,故D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故B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D。26.【答案】(1)成活率(2)三组和四组(3)相对湿度【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1)根据消毒可以减小腐烂等疾病,提高成活率解答;(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是否消毒、是否涂硫磺粉和相对湿度对成活率的影响,然后比较大小即可。【解答】(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土壤消毒和插条切口涂硫磺粉的目的是防止插条受病菌感染,从而减少腐烂或病害导致的死亡,显著提高成活率。(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环境相对湿度对成活率的影响,需控制土壤消毒、切口处理、插条选择相同,仅改变湿度,故选三组和四组。(3)根据表格数据第一组和四组可知,是否消毒时,成活率相差:92%-47%=45%;对比第二组和第四组可知,是否涂硫磺粉时,成活率相差:92%-42%=50%;对比第三组和第四组可知,相对湿度不同时,成活率相差:92%-23%=69%。综上所述, 相对湿度是对扦插成活率影响最大的因素。27.【答案】(1)25(2)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找到液柱降低的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据此推算液柱高度为9.4cm时对应的温度;(2)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液柱的高度变化越大,则测量越精确,根据V=Sh分析;(3)根据双金属片受热时将向膨胀程度小的一侧弯曲分析。【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温度每升高2℃,水柱降低5.2厘米,则当水柱从14.6厘米降低到9.4厘米时,水柱降低5.2cm,则温度升高2℃,即此时温度为:23℃+2℃=25℃;(2)根据V=Sh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液体体积膨胀越多,玻璃管越细,则液柱升高越多,那么此时现象越明显,那么要提高精确度,可以增大A的体积或者采用较细的吸管;(3)根据题意可知,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则气温升高铜片会向铁片部分弯曲,那么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28.【答案】(1)苍蝇能否进入瓶子(或“纱布是否封口”)(2)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或“灭菌”)(3)否定【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细菌与人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两组实验的不同点即为实验的变量。(2)加热,可以杀死微生物,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3)根据刚开始肉汤中没有微生物,折断玻璃管后便有了微生物,可知微生物不能凭空产生。【解答】(1)变量是指实验中人为改变或控制的条件。在材料1中,雷迪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入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两个瓶子的唯一区别是是否封上纱布,即是否允许苍蝇接触肉。因此,实验的变量是苍蝇能否进入瓶子(或“纱布是否封口”)。(2)巴斯德将肉汤加热至沸腾1小时,高温可以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从而确保肉汤中最初没有微生物。这样做的目的是排除肉汤中原有微生物的干扰,以便后续观察微生物是否会在无菌条件下自然发生。(3)肉汤加热后,如果曲颈瓶未被破坏(微生物无法进入),肉汤中不会出现微生物。 当打断细长玻璃管(允许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后,肉汤中才出现微生物。 这说明微生物并非自然发生,而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因此,巴斯德的实验否定了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29.【答案】(1)目镜(2)B(3)增加可调节亮度的光源(4)①③⑥④【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图乙中,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物镜,⑤反光镜。(1)在光学显微镜中,靠近眼睛的镜头叫目镜,靠近标本的镜头叫物镜。(2)根据洋葱细胞的结构特点分析;(3)根据指标二合格和优秀的差异分析;(4)根据显微镜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 (1)根据甲图可知,放大镜A是靠近眼睛的,所以相当于图乙中的①目镜。(2)根据题意可知,洋葱表皮细胞是排列紧密、近似长方形的细胞结构,故选B。(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指标二”要达到“优秀”,需要能根据环境调节视野亮度,则改进建议为:自制简易显微镜中可以通过增加可调节亮度的光源来改进。(4)根据丁图可知,图C中图像在视野的左上角,D中图像在视野的正中央,则调节步骤如下:①向左移动装片,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③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⑥调节光圈,使得视野变亮;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得视野变清晰。所以正确步骤是:①③⑥④。30.【答案】(1)A;B;C(2)0.1(3)【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纸张或纸带的厚度很小,如果用常用的刻度尺直接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即累积法,根据测量过程的描述分析操作中的错误之处;(2)纸片张数等于总页数的一半,再用总厚度除以纸张的张数即可;(3)外圈的半径=内圈半径和纸带的总厚度,据此列式计算即可。【解答】 (1)小启在测量课本纸张厚度时存在以下错误:A. 未压紧的课本会导致纸张之间存在空气间隙,使得总厚度L偏大,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故A错误符合题意;B.课本的“页数”通常指“页码数”,而一张纸有正反两页(,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用总厚度L除以“纸张张数”,而不是直接除以总页数n,故B错误;C.封面的纸张通常比内页更厚,如果不除去封面,会导致总厚度L偏大,故C符合题意。故选ABC。(2)总页码为180,则纸张的张数为:,则一张纸的厚度为:;(3)根据图片可知,外圈的半径=内圈半径和纸带的总厚度,因此则一张纸的厚度为。31.【答案】(1)37.4;小明(2)A;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数;②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在不甩的情况下不会流回液泡,则此时体温计的示数要么不变,要么升高,肯定不能降低。(2)根据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和结构特点的知识判断。【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事实为37.4℃;②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小明的体温,示数为38.6℃,此时示数升高,说明小明的体温是38.6℃,肯定是发烧的;给小王测量的体温为38.6℃,小王的体温可能低于38.6℃,则小明一定发烧。(3) A.体温计分度值为0.1℃,能准确测量到0.1℃,故A正确;B.体温计量程为35℃~42℃,冰水温度为0℃,超出量程可能损坏体温计,故B错误;C.体温计刻度范围确实是35℃~42℃(符合人体温度范围),故C正确;D.三棱柱形设计是为了放大水银柱便于读数,并非美观,故D错误。故选AC。32.【答案】(1)解:根据甲图可知,瓶中空白部分的体积恰好等于6cm3的圆柱的体积,则瓶子的容器恰好等于(10cm+6cm)的圆柱的体积,因此瓶子的底面积为:,瓶中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为:V茶=Sh茶=30cm2×10cm=300cm3;答: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为300cm3。(2)解:根据甲图和乙图可知,放入珍珠后液面升高:12cm-10cm=2cm;则珍珠的体积等于增加的圆柱的体积,即奶茶中“珍珠”的体积为:,答:奶茶中“珍珠”的体积为60cm3。【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1)根据图片可知,瓶子的容积等于高度为10cm+6cm的圆柱的体积,根据计算出瓶子的底面积,然后利用体积公式V茶=Sh茶求出珍珠奶茶中奶茶的体积;(2)根据甲和意图计算出奶茶中的“珍珠”轻轻放入瓶中后奶茶液面上升的高度,然后利用体积公式计算奶茶中“珍珠”的体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考科学试题(1.1-2.1)(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考科学试题(1.1-2.1)(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