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考查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在早期文明中,居住空间的划分直接反映社会结构一宫城作为“核心统治区域”,是统治者、上层贵族的活动与居住场所;外郭城则为普通居民生活区或附属设施所在地。“宫城一外郭城”双城制的出现,意味着居住空间从“无明显等级”走向“明确分层”,即社会等级分化日益明显,故B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态的核心标志是“阶级对立明确、公共权力(如军队、刑法、官僚机构)成熟、疆域意识清晰等”,材料仅提及城址格局,“趋于完备”的表述明显夸大;且陶寺文化处于从部落向国家过渡阶段,早期国家尚未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王权主导地位”需从王权对资源的垄断、对公共事务的绝对管控、象征王权的礼器使用等情况中体现,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C项;部落联盟的核心特征是“各部落平等协作,无固定的等级化统治结构”,而材料中“宫城一外郭城”的等级性布局,恰恰说明部落联盟的“平等性”被打破,故排除D项。2.D考查西汉政治。根据材料可知,君主通过提倡“孝”来巩固自身权威(“下服听”),同时引导臣民忠于职守、效忠国家(“事君忠”“临难死”),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这既是手段(借助伦理),也是目的(强化秩序),故D项正确。汉朝“政治合法性”更多依托“天命”“正统性”等建构,“孝”是强化统治的伦理手段,而非直接“塑造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载体,故排除A项;宗法体系的核心是血缘亲疏与权力、财产的继承分配。汉朝虽然存在宗法因素,但“谥号冠孝”这一全国性的政治象征行为,其首要目标并非针对皇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宗法),而是面向全体臣民,旨在构建普遍的政治伦理和行为规范,其目的远超“巩固宗法体系”这一相对狭隘的范围,故排除B项;材料中《吕氏春秋》的论述强调了“人臣孝”带来的“事君忠”“临难死”等效果,这指向的是整个官僚体系和国家治理的稳定,而不仅仅是君主个人权威的提升,故排除C项。3.C考查唐朝中央集权统治。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明令禁止本州百姓及商人担任本地刺史、县令,但现实中此类违规任职现象却大量存在。这反映出中央政令在地方执行受阻,地方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中央的用人权威,凸显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地方州县百姓、商人出身的官员违规任职的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士族阶层并未能主导地方治理,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存在“违规任职”现象,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存在一定权力博弈,而非整个官僚体系对地方势力的依附,故排除B项;材料明令禁止商人等担任本地官,是对官员任职地域与身份的双重限制;“违规任职”是地方对制度的破坏,并非官员选拔制度本身突破身份限制,故排除D项。4.A考查北宋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祖时期的榷茶法:茶叶生产、买卖由官府全程垄断,农户和商人无市场参与空间;仁宗时期的贴射通商法:商人缴“净利”后即可直接向园户购茶,突破了“官控交易”,反映了市场要素的初步渗透:徽宗时期的茶引法:商人购“茶引”后可自主交易,官府仅保留“官制笼筇”“登记核验”,市场自主空间大幅扩大。在茶法演变过程中,“商人自主经营”“园户与商人直接交易”等市场要素逐步突破了官府专卖垄断,故A项正确。茶法从“官府直接经营”转为“间接监管”,是财政手段的调整,而非“财税集权体制的日益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仅呈现茶法“弹性化调整”,即政府从垄断到监管的转型,未体现其走向解体,故排除C项;太祖时官府对茶叶直接专卖;太宗、徽宗时,商人逐步参与产销,即官府从侧重于“全程管理”转向“规范监管”,故排除D项。5.C考查清朝前中期经济发展与财政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中期,关税与盐课等与商业相关的税收比例持续上升,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市场扩大和长途贸易活跃的现实,这推动了财政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故C项正确。政府财政状况受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双重影响,仅通过收入数据增长无法得出“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好转”的结论,故排除A项;地丁银作为农业税的绝对主体,其比例虽下降,但长期超过七成,且数额稳定,说明农耕经济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清朝前中期的征税对象始终以土地(地丁)、盐(盐课)、商业活动(榷关)为主,未出现根本变化,故排除D项。【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K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年级11月质量检测历 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陶寺文化早期已有官城;至中期,除宫城外,还增建了外郭城,城址面积达到280余万平方米,呈现“宫城—外郭城”双城制的格局;陶寺文化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更加清晰。这反映出当时A.早期国家形态趋于完备 B.社会等级分化日益明确C.王权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D.部落联盟政治走向成熟2.《吕氏春秋》载:“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汉朝除汉高祖、光武帝外,其余皇帝谥号多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据此可知,汉朝以“孝”入谥旨在A.用儒家理念塑造政治合法性 B.通过孝道观念巩固宗法体系C.以道德标榜提升君主的权威 D.借助伦理道德强化统治秩序3.唐乾符二年(875年),《南郊赦文》载:“守土长人,切资(依赖)士族,品流混杂,必害生灵。刺史、县令如是本州百姓及商人等,准(依据)元敕(以前的敕令)不令任当处官,不系高下,盖以事体不可。兼又十室九亲……近年此色至多,各仰本道递相检察,当日勒停。”由此可知,当时A.士族阶层主导地方治理 B.官僚体系依附于地方势力C.中央集权统治面临挑战 D.选官制度突破了身份限制4.下表所示为北宋茶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北宋时期A.市场要素对专卖体制的渐进渗透 B.中央财税集权体制的日益完善C.商品经济推动专卖制度走向解体 D.政府主导茶叶产销的全程管控5.下面为清朝前中期财政收入简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好转 B.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持续弱化C.商业活跃推动税源的优化 D.赋税征收对象发生了根本转变6.曾任杭嘉湖兵备道的段光清指出:“(1854年)宁波码头卸载脚夫共三千余人,海船进口出口,皆系此辈运货上船下船,藉以糊口。合三千余人之家眷计之,仰食于海船之进出者,不下万余人。若尽往运粮(海运漕粮),迟或一年,暂亦半载,此万余人由谁养活。”这反映了当时A.区域经济对外贸的高度依附性 B.漕运扩张导致劳动力转移C.社会动荡对民生秩序冲击显著 D.传统经济结构的固化困境7.戊戌年间,“孔子改制”与“三世说”等今文经学理论,不仅为今文学者阐扬,亦获章太炎等古文学者认同,称与“康学”在“黜周王鲁、改制革命,则未尝少(稍)异也”。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学术功利化思潮成为社会主流 B.政治运动强致学术立场趋同C.知识精英融通中西方价值体系 D.救亡探索依托传统资源改造8.二次革命酝酿及爆发初期,上海总商会通电袁世凯,请求其保卫商民、维持秩序;全国商会联合会亦要求孙中山、黄兴“恪守共和政体,勿以武力启内战”。同时,万国改良会、国会维持会等多方势力呼吁以和平与法律方式解决“宋教仁案”及政治分歧。这一现象表明A.资产阶级特性制约民主进程 B.民主革命缺乏社会政治基础C.商会势力倾向支持北洋政府 D.法治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9.下表是1919年5月4日晚北京警察厅对当日运动中被捕学生审问后的简要记录(部分)。由此可知,五四运动A.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兼具组织性与自发性特征C.北京大学处于主导性地位 D.直接源于民族意识的觉醒10.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文本宣传、会议动员、行为纪念等形式广泛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通过机关报刊《红色中华》进行“十月革命专题报道”,重点介绍苏联“一五”计划中取得的工业成就、苏联工农较为优渥的日常生活以及苏联在城乡设立各种识字班和学校的教育成就。这些举措A.表明中共的政治动员具有灵活性 B.助推了民主革命基础的发展壮大C.旨在构建中共领导革命的合法性 D.体现了中苏革命道路的内在统一11.下表是1942~1945年太行山根据地契约文书中核心信息的频次统计情况(单位:%)。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根据地A.乡村基层权力结构的重塑 B.传统契约制度的延续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D.基层行政效能的提升12.右图是漫画家米谷于1946年下半年创作的漫画《口不祸出》,描绘了民众从“中华人寿保险公司”走出时以面巾掩口的场景。该漫画意在A.揭示保险行业监管缺失的乱象B.批判西方文化侵蚀下的社会异化C.反映战后社会民生凋敝的困境D.讽刺专制统治对言论自由的压制13.1954年4月,教育部发文规定高校可自主决定是否开设俄语课,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学习俄文;高中、技校逐步试点外语课,初中一般不设外语课(已开设者保留)。1955年6月,教育部又发文要求高等工业学校应适量缩减理工科及俄语招生规模,并缩减俄文课时。这些规定A.推动了国民教育体系的规范整合 B.源于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根本转变C.反映了国家建设路径的务实调整 D.体现对苏联教育模式的系统反思14.下表所示为三线建设时期四川省水电价格的数据统计。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我国A.战略工业优先的资源倾斜政策 B.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社会公平缺失C.计划体制加剧区域发展的失衡 D.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模式1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江苏吴江县从县级单位到公社、大队乃至学校,普遍兴办工业。如震泽中学校办工厂通过为药厂代工生产某药瓶的瓶塞,有效补充了学校教育经费。这一现象反映出A.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B.基层自发突破传统体制的探索C.城市经济改革经验的推广 D.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雏形出现16.2014年,驻塔吉克斯坦的中国企业建成杜尚别热电厂,终结了其首都杜尚别冬季缺电的历史;2017年,中国援助改造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热电厂,使其发电量提升5.6倍,惠及百万居民;此外,在建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为过境国创造了数千就业岗位。这表明中国A.凭借技术优势确立能源合作主导权 B.通过区域能源合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C.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对外开放战略 D.注重区域能源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顺天府锦衣卫千户李雄之女李玉英被继母焦氏诬告“不孝”,判死刑。嘉靖四年(1525年),皇帝因天气炎热依例大赦,并命复核重罪可疑案件。李玉英在狱中撰写奏疏,由妹妹李桃英上呈。奏疏中,李玉英援引《列女传》中“窦氏投崖、云华坠井”,誉其“正纲常、励风俗,垂范无穷”;继而详述父亲战死后,焦氏为让亲子李亚奴袭职,毒杀李玉英亲弟李承祖、卖姊李桂英为婢、虐待李桃英等行径。她申辩自己因是女流,审案时“只得俯伏顺从,不敢逆继母之命,以重不孝之罪也”,并称自己愿先斩后审。最终,嘉靖帝命三法司重审,焦氏伏诛,李亚奴因玉英求情免死(不得袭职)。此案轰动一时,其诉状被收入《女范编》《古今女范》等。——摘编自(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1)根据材料,分析“李玉英案”申诉成功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维度,概括“李玉英案”的历史价值。(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咸丰三年(1853年)后,山西潞绸赖以供货的四川、湖广等丝料日益“购运艰难”;本地桑树“树矮叶薄”,所产丝茧量低质劣,难堪大用。更兼“墨守成规,织法陈旧”,难敌“价廉物美”之洋布、洋纱及江浙新兴机织绸缎的冲击。《山西通志》载:“昔年潞绸极盛时,其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今则(光绪时)机不过千余架。”虽有地方官员如曾国荃等主张“振兴蚕桑”,终未能挽回颓势。——摘编自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1917年,山西省政府颁布《各县种桑条例》:由农桑总局购桑籽分发各县,按县等拨付租地经费。同年,阎锡山电令免税进口江浙湖桑11万株及蚕具,并派员赴东北考察山蚕技术。1918年创设蚕业工厂,聘江浙技工培训本省青年,生产库缎、纺绸等十余种织物。政府统购蚕茧缫丝,“使老幼自食其力,补农事不足”。1919年,在长治等4县设山蚕试验场;次年颁布《山蚕奖励规则》,并对晋籍蚕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秋后举办评奖会。在对不同桑树、桑叶特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山西省政府在全省推广“叶大汁多”的浙江湖桑。——摘编自刘惠珍等《民初山西蚕桑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山西潞绸衰落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初期山西蚕桑业的发展。(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其下属研究所与多所高校吸收留学归国者,开展边疆民族研究。学者徐益棠指出,当时中央政府“以(边疆)研究为施政之根本大计”。全面抗战爆发后,高校与研究机构西迁进一步推进边疆研究。研究范式上,自民国初年起,随着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发展,中外科学考察团赴边疆实地考察,推动自然科学路径的边疆认知。同一时期,竺可桢等学者指出,中国衰弱缘于缺乏科学文化,呼吁以民族自信树立科学文化,实现复兴,并编写《科学的民族复兴》,涉及历史、地理、人种等多方面内容;《地学杂志》等期刊也刊载了大量涉及边疆地理、历史、社会和民族的文章。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边疆研究围绕“帝国主义侵华”叙事展开,整理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文献;同时撰写大量调研报告,推进了民族识别和边疆民族社会研究。改革开放后,边疆研究继续在历史学、民族学等领域深化。1983年,中国社科院成立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设立专门机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也随之创刊。新时代以来,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受到广泛关注。从东北边疆到西北边疆、西南边疆,再到辽阔的海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历史使命的实现。习近平指出,“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段金生《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旨归与“三大体系”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兴起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相较于国民政府时期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中“幸福”搭配词的内外表征——摘编自闫潼等《数字人文视域下〈人民日报〉建构的“幸福”概念演变研究(1949~202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幸福”内涵的演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pdf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年级11月质量检测——历史.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