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们在广东省云浮市的磨刀山遗址发掘出土各类石制品400余件,石制品种类丰富,有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与碎屑等,石器类型有手斧、手镐、砍砸器与刮削器等。由此推断,该遗址先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农耕定居 B.渔猎采集 C.手工贸易 D.畜牧养殖
2.甲骨文记载的谷物中,有些谷物如黍被视为贵重食粮,主要用于祭祀、酿酒及席宴场合。而禾(粟)则是一般平民日常生活的主粮。同时,商代时期的青铜器仅由贵族阶层使用,平民则普遍使用陶器、骨或竹木器皿。这可以用来说明商朝时期(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利于国家稳定
B.封建经济发展助推阶级分化进程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的等级社会特征
D.礼乐制度有效地规范了社会秩序
3.西周时期,土地名义上为国君所有,“田里不鬻(买卖)”。但周穆王、共王时期,若有需要,可以由国家执政官员批准,交易成功后将此买卖通过铸于青铜器记载下来,称为“治地之约”。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折射出王权与礼制的松弛 B.表明青铜器实用功能丧失
C.反映出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D.源于生产工具的迭代更新
4.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且召集诸侯进行会盟商讨大事,遵循特定礼仪规则,如葵丘之盟约定“无有封而不告”“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出( )
A.宗法制度有效维系社会稳定 B.周王权威的巩固与强化
C.会盟保障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霸权体系下的秩序构建
5.商鞅在《商君书》中提出:“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的措施是( )
A.本末并重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严刑峻法
6.在孔子看来,“亲亲”“尊尊”原则不应局限于西周的狭隘意义,应该由“亲亲”而“仁民”,由“尊尊”而“尊贤”;提倡诸侯通过道德理性而非武力强权来建立新秩序。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
A.尊贤仁政以重建秩序 B.恢复传统宗法分封
C.兼爱尚贤以平治天下 D.建立平等社会关系
7.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以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统一国家为己任,从“当今争于气力”的现实持发,主张通过武力,依靠严刑峻法,实现并维护国家的统一。下列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孟子 B.邹衍 C.李悝 D.老子
8.下表是秦对外战争及白起从军年表(部分)。这可以用于探究( )
时间 对魏战争 对赵战争 对楚战争
前293年 伊阙之战:白起统率
前290年 取河东400里
前289年 白起、错取61个城
前288年 白起、错攻占垣城 攻占桂阳城
前286年 魏献给安邑以及河内,结束战争
前283年 包围大梁城,由于赵、燕救援而撤军
前282年 取两城
前281年 取石城
前280年 白起攻占光狼城 司马错征伐楚黔中
前279年 在皑池达成和约,结束战争 白起拔鄢城
前278年 白起拔郢
A.秦国军功爵制的实施成效 B.白起个人军事才能的构成
C.东方六国军事防御的体系 D.秦统一战争的进程与特点
9.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并修筑“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国家对疆域的控制 B.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C.革新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D.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0.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大致可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郢爰四大类。其中,布币有空首布、平首布;刀币可分为尖首刀、明字刀、罔首刀;圜钱有方孔圜钱和圆孔圜钱之分。由此可推知( )
A.诸侯争霸制约经济交流 B.秦币统一顺应时代趋势
C.王畿衰落具有历史必然 D.地理环境决定货币形制
11.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后,他与关中父老豪杰约定三条简明法律: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按情节定罪,盗窃者按赃物价值定罪;同时废除秦朝全部严苛法令。这折射出刘邦( )
A.注重缓解矛盾巩固汉朝统治 B.采取妥协措施削弱项羽势力
C.政治思想蕴含人文关怀精神 D.延续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12.汉初统治者注重劝课农桑,减轻田租(一度降至三十税一,甚至免收田租);废除严苛的肉刑(如黥面、割鼻等),改为较轻的劳役刑。这些举措( )
A.意在加强基层控制 B.保障了社会长治久安
C.弱化民众法律意识 D.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13.尚书令设于秦朝,隶属少府,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武帝时,尚书令处理天下奏章,成为皇帝近臣。成帝时,进一步扩充尚书署,分掌丞相御史事、刺史二千石事、庶人上书、外国事务及刑狱。尚书令的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枢行政效率的提升 B.监察制度体系的完善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
14.他既继承了前人的治国经验,又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创新,如释放奴婢等。史学家司马彪评价他:“讨贼平乱,克复汉业,号称中兴,虽初兴者,无以加之矣。”下列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A.实现了全国统一 B.创置刺史制度
C.推行郡国并行制 D.平定七国之乱
15.早期学术界认为秦音乐制度建设落后,没有设立专门的乐舞管理机构,即后人熟知的“乐府”。1976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乐府”编钟后,学界反思对秦音乐制度的认识,逐渐推翻了长期以来秉持的“乐府制度起源于汉代”的观点。由此可知( )
A.考古是更新历史认知的唯一方式 B.“汉承秦制”的观点具备合理支撑
C.礼乐制度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D.实物证据的可信度高于文献记载
16.阅读下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出处内容
《三国志·魏志·乌丸传》:“(袁绍)乃抚有三郡乌丸(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
《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山越人)放逸山险,则为劲寇;将置平土,则为健兵”
《华阳国志·南中志》:“(诸葛亮平南中)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A.三国争战连年不休 B.边疆民族走向消亡
C.边疆治理全凭武力 D.民族整合成效显著
17.泰始五年(269年),司空卫瓘联合大臣上书晋武帝,痛陈“中正品状虚浮,阻塞寒素”,请求废除中正制、恢复乡举里选。这表明,当时( )
A.唯才是举理念深入人心 B.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C.选官制度制约社会流动 D.中枢权臣缺乏治国才能
18.《华阳国志·大同志》载:“元康八年(公元298年)……略阳、天水六郡民李特及弟庠、阎式、赵肃、何巨、李远等,及氐叟、青叟数万家,以郡土连年旱荒,就谷入汉川。”《晋书·刘弘传》亦载:“于时流人在荆州十余万户,羁旅贫乏,多为盗贼。弘乃给其田种粮食。”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动荡、人口流动 B.赋役繁重、民生困苦
C.经济失衡、剥削严重 D.治理失序、政权更迭
19.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前秦建元二十年户籍》采用汉制户籍格式,按户登记人口性别、年龄、身份,并标注土地数量与质量。据此可判断( )
A.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趋势初显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一定发展
C.前秦政权统治根基十分稳固 D.边疆地区封建化进程已完成
20.下表是部分人物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这表明大运河( )
人物 评价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皮日休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明·丘浚 “隋虽无道,然开此三渠……虽一时役重民苦,然百世之后,赖以通济”
A.推动民族文化融合 B.军事功能显著
C.生态改造效果明显 D.具有双重作用
21.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该壁画中的犁为单辕直辕犁,犁的结构较简单,无犁底,耕作方式是二牛抬杠式。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农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
C.牛耕促进小农经济兴起 D.壁画史料无史学价值
22.唐蕃会盟碑上记载“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景龙之岁,迎娶金城公主……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据此可知,唐蕃会盟( )
A.标志唐实现了对吐蕃的直接管辖
B.反映唐与吐蕃保持了长期和平
C.有利于促进汉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致使吐蕃完全被中原文化同化
23.下表为9世纪初期唐朝藩镇的相关情况。据此可知,当时唐朝( )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 B.社会动荡与经济衰退加剧
C.军事防御与财政危机交织 D.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深化
24.有学者认为:“当国家的统治基石由门阀转为受田民(通常指拥有土地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之时,科举制度便随之而诞生了。”这一论述强调科举制度的出现( )
A.变更了封建政权的支柱 B.表明门阀已经退出政治舞台
C.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建立 D.迎合了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
2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唐代三省制度:“……每一命令,必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签署,方可交尚书省执行;但实际上,尚书省长官常兼任中书省或门下省的官衔,因此本质仍是三位宰相联合办公。”钱穆此言揭示了唐代三省( )
A.注重决策过程的精简化 B.分权与协作的有机结合
C.旨在强化皇权专制统治 D.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26.《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初禁止买卖世业田(永业田)和口分田,但此后豪强地主仍通过兼并导致贫农失地,朝廷遂下令追回被兼并土地并处罚购买者。如永徽元年(650年),中书令褚遂良低价购买土地,被高宗贬为同州刺史。唐朝的这一政策( )
A.旨在削弱门阀世族力量 B.放弃了“抑制兼并”政策
C.意在维护国家税收基础 D.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27.《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知,唐朝的赋税改革( )
A.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B.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冲击了门阀士族的特权 D.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化发展
28.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
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入仕意愿
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
29.北魏末年,贾思勰通过研究前人成果、搜集民间歌谣、走访农民老者、亲自耕作实践,最终撰成《齐民要术》,并在序言中写道:“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此可知,《齐民要术》( )
A.突破了传统经济结构框架 B.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C.提倡精耕细作的农业理念 D.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30.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广州南海舶“有蕃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蕃商有以欺诈入牢狱者”。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的“黑石号”沉船上持水的唐朝长沙窑瓷器纹饰上多见莲花纹、狮子纹、摩羯纹、椰枣纹等佛教和伊斯兰教纹饰。这些可用于探究唐朝( )
A.家庭手工业生产情况 B.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变革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今兴安境内的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灵渠的凿通,首次连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秦兵于公元前214年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朝的版图。
——摘编自李儒齐《天下灵渠:中原与岭南融合发展的见证》
材料二 岭南属扬州之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竹林遍地,土地为黏质湿土。《尚书·大传》记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春秋至两汉,岭南的人口在大量增加,居民多达284208户1652748口。岭南地区山脉纵横,矿藏资源丰富。加之岭南陆路、水路的不断开辟,至两汉,与东、北、西相邻地区及海外都有了经济往来,使岭南的经济、文化在夏、商、周低落的情况下,历春秋、战国至秦汉,一跃而赶上了岭北地区。
——摘编自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凿通灵渠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汉时期岭南赶上岭北的有利条件。
三、综合题
3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嵩阳寺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中岳嵩阳寺碑》碑文记载:“远望则迢亭巍峨,仰参天汉;近视则崔嵬俨嶷,旁魄绝望,自佛法光兴,未有斯壮也。禅师指麾,成之匪日。”嵩阳寺建成之后,佛事活动频繁,寺庙香火盛况空前,“梵宇之胜,甲于中土”。
公元612年,隋炀帝将嵩阳寺改为嵩阳观,作为潘诞炼丹之所。开元年间,嵩阳观旁又另建天封观。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携武则天两访在嵩山修道的上清茅山派宗师潘师正,均以嵩阳观为行宫。
五代时期,连年兵乱,社会动荡,道教在全国的尊崇地位早已不复存在,而不少儒生对于形上学及性命之学的问题渐感兴趣,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儒学的反思与讨论。一些文人遂把办教育、授孔道视为己任,开始寻找讲学场所。此时不少讲学者兼好佛道,如学者郑遨、种放俱好道,有隐士情结。后唐清泰年间,进士庞式与学者舒元、道士杨纳等人开始聚集在嵩阳观读书讲学。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将嵩阳观改名为太乙书院,并建藏书楼、斋房等。
——摘编自邱洪瑞《登封古迹所折射的儒释道关系》
(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至五代十国时期嵩阳寺的演变情况,并概括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嵩阳寺所折射的儒释道关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B A C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A B D C A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A D B C A C B C
31.(1)作用:沟通水系与保障粮运;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配合军事扩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灌溉功能,促进农业发展。
(2)有利条件: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原政治文化的影响;人口不断增长,劳动力充足;发达的海外贸易与交通条件;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32.(1)演变情况:由佛寺转变为道观又改为儒生文人读书讲学之所。
主要因素:政治权力的干预;宗教与思想潮流的变化;社会动荡与需求转变;文化教育功能的强化。
(2)简析:
嵩阳寺的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交融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其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为佛教寺院,建筑规模宏大,佛事兴盛。
隋大业年间(612年),隋炀帝为追求长生,将嵩阳寺改为嵩阳观,作为炼丹场所,标志着佛教场所向道教功能的转变。唐代,道教地位提升,嵩阳观成为皇室行宫,并旁建天封观,体现了道教在政治与宗教中的影响力。
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导致道教衰落,儒学复兴。学者聚集嵩阳观讲学,融合佛道思想,奠定了书院教育的雏形。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柴荣正式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并建藏书楼与斋房,标志着其从宗教场所向儒学教育机构的转型。
综上,嵩阳寺的演变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权力对宗教与教育的干预,也展现了三教在竞争与融合中共同塑造中华文化基因的过程。嵩阳寺从佛寺到道观再到书院的变迁,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性与连续性的典型缩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