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11月历史期中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  )
A. 形成部落联盟 B. 呈现多元一体
C. 生产力发达 D. 阶级分化明显
2.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 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 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 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
3.孟子介绍某种田制说:“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以下关于这种田制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产物
C. 私田所有权属于耕种农民 D. 生产力的发展是其解体的根源
4.商鞅曾说:“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这说明商鞅变法(  )
A. 强调重农抑商 B. 重视奖励耕战
C. 具有民本思想 D. 反对劳民伤财
5.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先生称赞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学著作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后汉书》 D. 《资治通鉴》
6.战国时期,白狄人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建立中山国。当时中山国上层统治者及其侍从着装模仿周宫廷深衣广袖;国君“专行仁义,贵儒学”,尊贤重士。这表明,中山国(  )
A. 服从周王室的管理 B. 礼仪制度渐趋完善
C. 贵族生活奢侈腐化 D. 受到华夏文明影响
7.春秋时期,齐国的田氏原本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因避乱来到齐国。经过数代人的经营,田氏通过施恩百姓、收买人心等方式,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实权,最终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国国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宗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B.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C. 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 分封制下诸侯权力不断扩大
8.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其根本原因是(  )
A. 土地国有制度的废除 B. 分封体制的解体
C. 周天子权力的巩固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9.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秦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当时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吕思勉认为秦的统一(  )
A. 军事因素不占重要地位 B.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C.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 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0.如下图是1991年中国邮电部发行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邮票。这次农民起义( )
A. 发生在黄河地区 B. 建立了“张楚”政权
C. 推翻了秦的统治 D. 歼灭了秦军主力
11.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都尉
A. 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 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C. 社会教化严重失灵 D. 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  )
A. 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 B. 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
C. 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 D. 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
13.《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增加地方税收 B. 恩泽宗族贵胄
C. 削弱王国势力 D. 实现民族融合
14.《后汉书》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这表明东汉时期(  )
A. 边疆人民生活富足 B. 小农经济持续繁荣
C. 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15.汉武帝时期,田蚡担任丞相,此人出身高贵,身居要职却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提拔大量自己的亲信,最终汉武帝将其罢免。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汉武帝(  )
A. 设立中朝 B. 实行推恩令
C. 设置刺史 D. 任用酷吏
16.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原因是(  )
A. 便于发布命令 B. 体现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C. 便于控制兵权 D. 否定周王的权威
二、非选择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是大宗、小宗示意图,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举战国时期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二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三公”分别指哪些大臣?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大规模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6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此外,武帝还在产盐、铁地区设五盐官、铁官,其统属中央的大农,直属中央调配,由国家统一经营。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
——摘编自洪煜《讦汉武帝》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影响。(4分)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文明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故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部落联盟、生产力、阶级这些内容,故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西周通过实行宗法制,维系政治等级,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根本目的是巩固国家统治,B项正确;确保分封制的实施、保障王室内部团结、消弭内部不稳定因素,都属于实行宗法制的具体目的,都可归入到“维护西周统治”的根本目的中,排除A项、C项、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井田制,井田制下有公田和私田,“八家皆私亩,同养公田”,说明这一土地制度不是私有制,因此私田所有权并不属于耕种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C项正确;井田制在性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井田制在奴隶社会实行,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判断
A项 材料中没有关于抑制商业的相关论述 ×
B项 据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奖励耕战的重要性,这说明商鞅变法重视奖励耕战 √
C项 “民本思想”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重视奖励耕战”不符 ×
D项 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商鞅变法是否反对劳民伤财 ×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符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称赞,A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判断
A项 中山国上层统治者着装模仿周王室,不等于服从周王室的管理,且到战国时,周王室已经衰落,并不能管理诸侯国 ×
B项 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材料不可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 ×
C项 奢侈腐化指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材料虽然涉及贵族生活,但看不出“奢侈腐化” ×
D项 根据材料“上层统治者及其侍从着装模仿周宫廷深衣广袖”“专行仁义,贵儒学”等可得出,中山国上层统治者着装、礼仪和思想观念等与中原文化接近,体现出中山国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 √
7、【答案】C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判断
A项 田氏代齐是对宗法制度的破坏,而非巩固 ×
B项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齐国内部的权力更替,并非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
C项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按照西周以来的传统政治秩序,诸侯的爵位和权力应在本姓宗族内按宗法制度传承,齐国作为姜太公的封地,国君本应是姜姓吕氏,而田氏作为异姓,却最终取代吕氏成为齐国国君,这打破了原有的宗法传承和政治秩序,反映出当时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
D项 田氏代齐是大夫篡夺诸侯权力,并非分封制下诸侯权力扩大,反而体现了诸侯对封国控制的削弱 ×
8、【答案】D
【解析】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把土地和人口分赐给卿、大夫,使得卿、大夫的采邑数量不断增多,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开垦的土地增加,人口也不断增长,故选D项,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不断下降,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吕思勉认为,秦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结果,而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趋向于统一的必然结果。因此,他强调的是秦统一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B项;“军事因素不占重要地位”与吕思勉的观点不符,排除A项;吕思勉的观点并未直接涉及秦统一的影响,排除C项;吕思勉的观点没有涉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泽乡起义后,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正确;大泽乡起义发生在蕲县大泽乡,在今宿州,非黄河地区,排除A项;大泽乡起义最终被镇压,没有推翻秦朝统治,也未歼灭秦军主力,排除C、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的人物身份:陈胜、吴广为屯长,刘邦为亭长,萧何为主吏掾,曹参为狱掾,殷通为郡守,任嚣为郡尉,这些人都属于秦朝的地方官吏或基层官员,这些地方官吏纷纷起兵反秦或叛秦,表明秦朝地方治理体系的崩溃是其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表格中的人物并非普通民众,排除A项;表格中未涉及民族矛盾和社会教化问题,排除BC项。
12、【答案】C
【解析】选C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也就是说“楚汉之争”是一场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让诸侯不断地将自己的封邑分割给子弟,随着封邑不断分割,诸侯国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小,从而达到削弱王国势力的目的,C项正确;“推恩令”作为政治手段主要围绕着对诸侯国势力的处理,而非税收,排除A项;“推恩令”形式上让宗室子弟受益,但实质是削弱诸侯的策略,恩泽贵胄仅是表面现象而非核心目的,排除B项;“推恩令”主要是针对国内诸侯国的政治措施,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东汉后期豪人之室拥有连栋数百的豪宅,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豪强地主通过兼并获取了大量土地和财富,同时拥有大量的奴婢和依附农民。据此可知,东汉后期地主势力强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内地豪强地主的财富积累,并未涉及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膏田满野”“奴婢千群”表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广大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依附民或奴婢,小农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非持续繁荣,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以庄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强调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无法体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起用身边的亲信、侍从,组成以皇帝为核心的中朝,分割了宰相的决策权,进而强化君主专制,A项正确;推恩令针对的是地方王国问题,排除B项;设置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任用酷吏的目的是抑制地方豪强、游侠与诸侯,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专属称谓和规定将皇帝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突出了皇帝独一无二的地位,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布命令并不依赖这些特定称谓和规定,所以“便于发布命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控制兵权主要通过对军事将领的任免、调兵制度等措施,和这些称谓规定关系不大,排除C项; 秦朝建立时周朝早已灭亡,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强化秦朝皇权,不是否定周王的权威,排除D项。
17、【答案】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政权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密切结合;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解析】
第(1)问的特点要抓住“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图示信息,从继承制度、大小宗关系以及等级制度上进行归纳。
18、【答案】(1)原因:铁器牛耕推广,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礼贤下士”;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打破官学垄断,科学技术进步; 民族交融丰富华夏文明繁荣思想文化。
(2)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或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道遥自由。
(3)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解析】第(1)题 原因: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据材料“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得出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礼贤下士”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得出 铁器牛耕推广,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据材料“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得出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打破官学垄断,科学技术进步
结合所学,从民族因素看,得出 民族交融丰富华夏文明繁荣思想文化
第(2)题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由所学知识可知 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或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道遥自由。
第(3)题 影响: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据材料“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得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据材料“诸子学说的不少学说的萌芽形态”得出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得出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19、【答案】(1)事件:灭六国,统一全国。
贡献: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2)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3)措施: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货币,修长城、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订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焚书坑儒等。
20、【答案】(1)措施: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经济:实行盐铁专营;改革币制。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