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 专题二 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突破练 专题二 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江苏南通如皋适应性考试)秦灭巴蜀后,设立巴、蜀和汉中郡,仍以巴氏首领为当地君长,封子通国为蜀侯,同时以秦人陈壮为相,张若为蜀郡守;又将汉中直接划归秦中央政府管辖。秦占领楚地后,并不剥夺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这反映出(  )
A.地方行政层级混乱
B.官僚政治逐渐衰落
C.国家治理的弹性
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
2.(2025江苏南通如皋适应性考试)下面为汉初农民赋税负担状况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家庭粮食总收入(石) 赋税负担(石) 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
田亩税 人头税 更赋 总计
100 3—4 <4 <6 约13 13%
A.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注重保护农业生产
C.政府收入增加国力强盛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2025广东模拟预测)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描写汉武帝经营西域时写道:“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
A.汉朝消除来自匈奴的威胁
B.河西四郡设立的具体时间
C.丝绸之路兴起的时代背景
D.西域都护府设立意义重大
4.(2025北京海淀期中)根据以下两则历史材料,可以共同确认的史实是(  )
材 料 一 《北史·孝文帝纪》载:“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材 料 二 《魏书·张普惠传》载,孝明帝(孝文帝之孙)时,张普惠上书:“以天下民调,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其劳民不堪命……仰惟高祖(孝文帝)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所以爱万姓,从薄赋。”
A.孝文帝改革与赋税相关的度量器具
B.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百姓富足安乐
C.孝明帝试图在户调之外再加征棉麻
D.孝明帝全面地继承了孝文帝的政策
5.(2025浙江选考模拟)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在礼乐建设中均以《周礼》和《礼记·乐记》为蓝本,通过音乐实践来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北朝延续汉魏传统,采取将宴飨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热闹而有序的宴乐场景,来营造和谐的社会图景。南朝则摒弃燕乐,选择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代表的高士奏乐形象。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礼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取决于地域传统的差异
B.维系社会秩序开始成为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
C.音乐的多重功能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相结合
D.礼乐文化交融发展并进一步走向开放与包容
6.(2025湖南大联考模拟)下表是官方史书记载的南朝宋、隋江南地区户口数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隋朝 (  )
出处 统计范围 户数
《宋书· 州郡志》 吴郡、吴兴、宣城、新安、东阳、会稽、临海、鄱阳、永嘉 207 578户
《隋书· 地理志》 吴郡、余杭、宣城、新安、东阳、会稽、遂安、鄱阳、永嘉 127 963户
A.统一战争导致人口锐减
B.重新核定户籍的必要性
C.豪强大族势力持续膨胀
D.官修史书的史料价值低
7.(2025安徽安庆二模)《唐律疏议·诈伪律》一共二十七条,在《唐律疏议》中占据5.4%的篇幅比例,每条款都附带“疏议”立法解释,内容涉及详细的定罪原则,对参与销赃者的惩处,以及各个具体领域的诈骗量刑,如“诸医违方诈疗病”专条等。据此可知,唐代 (  )
A.诈骗犯罪立法较为完备
B.法律条文烦琐程序复杂
C.以礼入法成为社会共识
D.医疗诈骗问题日益猖獗
8.(2025湖北云学联盟联考)唐初法律思想强调“明法慎刑”。唐《狱官令》规定,在押的各妇女,都要“于男夫别所”。唐朝还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防冤狱。这说明唐代(  )
A.唐律蕴含朴素的民本思想
B.政府公正平等的司法理念
C.社会开明开放的时代风气
D.唐律礼法结合的法律原则
9.(2025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二模)对于两税三分法,唐元稹曾有言:“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二曰留使,三曰留州,皆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资。”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
D.保障了封建经济的良性运转
10.(2025广东佛山二模)在前朝乡里制度的基础上,唐代增加了与“里正”平行的“坊正”和“村正”,三者设置情况如下表。这反映了唐朝(  )
基层管 理职位 设置区域
坊正 城市
里正 规模较大的村落或若干村落合并
村正 村落规模不及百户却又可自成一个单元
A.基层管理因地制宜
B.村落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C.地方行政区划细化
D.城市管理水平高于农村
11.(2025贵州模拟)宋仁宗时的庆历新政,规定了省试先后分策、论、诗赋三场。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改用大义、论、策取士,其中的大义或经义,要求考生用作文的方式来阐发儒家经典的义理,而论和策与之前一样均是考查对时弊的解决方法。宋代两次变法中的这些举措(  )
A.触及官僚集团利益
B.旨在培养变法人才
C.注重选拔实用人才
D.要求官员熟悉政务
12.(2025湖北联测)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名臣寇准少年富贵,夜宴饮酒无度,燃烛通宵达旦,以致厕所里烛泪落地成堆,晚年不幸客死他乡;历仕真宗、仁宗两朝的杜衍为人清俭,任职期间不曾燃用官烛,仅用油灯一炷,后来“寿考终吉”。欧阳修记载此类事迹旨在(  )
A.宣扬勤俭持家
B.劝诫警示世人
C.渲染因果报应
D.真实记录历史
13.(2025江西二模)元丰七年(1084),北宋与交趾以庚俭、邱矩、叫岳、通旷、庚岩、顿利、多仁、勾难八隘为界……沿边羁縻州县峒依界分属宋朝“省地”与交趾“道地”。“省地”除标识疆土外,还含有宋朝全面管辖地域之意。这反映出当时(  )
A.边疆治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根源
C.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D.边疆治理呈现出新特点
14.(2025河北省级联考模拟)1370年,明太祖“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后“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黄册作为户口册,每十年大造一次,记录了人丁、事产的变动情况。涉及个人或法人身份以及继承、婚姻、地权纠纷的案件,黄册常常是重要的书证。明太祖的举措(  )
A.减缓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B.强化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C.为里甲制的推行提供了依据
D.增强了政府的社会控制力
15.(2025广东江门模拟)“一条鞭法”在部分地区推行后,有官员批评该法使农民“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民有终身无银,而不能终岁无衣、终日无食”。由此可见,“一条鞭法”(  )
A.与当时主要经济形态有冲突
B.难以切实减弱人身束缚
C.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敛财乱象
D.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16.(2025湖南长沙月考)康熙年间,画家焦秉贞的《历朝贤后故事图》中,画中的女子身段虽看似弱不禁风但又不失端庄秀丽,亭台楼阁的处理上用了西方的透视画法技术。在日本江户时代,画师铃木春信将“五常”绘制成系列浮世绘,其内容是假设女性一生会经历的各种场面,传授应对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据此可知,二者的作品都(  )
A.发挥了伦理教化的功能
B.反映出本土化趋势加深
C.折射出文人审美的趋同
D.展现了绘画技术的高超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5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下表是“庄入滇”的相关记载:
书籍 记载
《史记·西南夷列传》(司马迁)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滇国史》(黄懿陆) 楚国灭越后,越人上层成为楚国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越人庄率领的越人军队也成为楚军一部分。此后秦大败楚国,庄率军夺回黔中郡,建立滇国并称王
“庄入滇”时期,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大量铜器和少量铁器,以及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某些大型墓葬还发现鼓、枕、尊、杯、贮贝器、狼牙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具。
——摘编自黄懿陆《滇国史》
材料二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考古发掘表明,秦汉时期,这里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时期益州郡的郡治。
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 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多种,还有纪年文字。(如下图)
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中,含“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358枚,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个。继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简牍中还发现“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
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有些简牍属于往来文书和信件,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所见相近。
——摘编自杨勇《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
汉代西南边疆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庄入滇”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考古成果概括汉代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10分)
18.(2025湖南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新唐书·孝友》载了一则案例:初唐武后统治之时,同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手刃原县尉赵师韫,并于案发后主动归罪。此案判决引起了近百年的争议。武则天以女性身份掌权,引起朝野诸多非议,她本想遵循先例,贯彻儒家“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的信条赦免复仇者,以博得仁义之名。但八品的左拾遗陈子昂却作《复仇议状》一文,他认为,法律是“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主张不应以礼屈法,提出先诛后旌的处理方法,即“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武后考虑之后采纳,并奉为经典供后世参照。
百年之后,柳宗元重提此案。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积极支持“永贞革新”。他作《驳复仇议》批判陈之建议,认为“既诛且旌”乃“黩刑坏礼”,应遵循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他认为礼法本不存在冲突,目的都是防乱。因此,表彰与处死同施于一人,将导致滥用刑法或破坏礼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谨慎行事。他建议对复仇案件要区分论罪用刑:若复仇合乎“礼”,即父为官吏误杀,复仇当被奖励;如其父确实当诛,复仇便是“仇天子之法”“悖骜而凌上”。
与柳同一时代的韩愈也加入了论战,为此写了《复仇状》一文。他认为,臣下无权决断复仇案,应当从古制,直接上呈尚书省,由集体讨论出具意见,最后由皇帝定谳。
——摘编自沈玮玮、曾潞明《唐人徐元庆复仇
案的百年论争:陈韩柳之别》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徐元庆案”引发的陈、韩、柳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9.(2025浙江选考模拟)回溯“金花银”之历史,评价“金花银”之功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从文献记载来看,“金花银”名称的出现时间可溯至北齐。《唐六典》内廷规程有云:“齐武帝造大小二辇,雕饰甚工,下桐辕轭,悉金花银兽。”此处提到的金花银兽,应指以金花银为材质的装饰物。后续文献中,亦多有各类形制的金花银器皿记载,如金花银盒、金花银簪、金花银碗、金花银杯、金花银带等。故从形态来看,早期出现的金花银,并非后世所指具有称量货币属性的白银。另有学者考释,就“金花银”的早期含义而言,应为银器制作工艺的一种,系在银器上采用鎏金錾花工艺。宋元以来“金花银”在含义上出现调整。据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赐李天祚敕书》记载:是年,安南南平王李天祚遣使入贡,赐金花银一百两。宋孝宗乾道六年再赐南平王李天祚金花银一百两。
——摘编自李园《明代金花银研究中的三点问题
——基于对传统定义的思考》
材料二 明代田赋以银代输,称为“折色”。明英宗正统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疏曰:北京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朝廷虚糜廪禄,请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英宗接受建议,下令税粮(田赋)折银征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一百余万两,不送南京,一律解北京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东南税粮除用来支持官员俸禄之外,折银征收者全部解入北京朝廷内府,目的是保障皇室的高额消费。“金花银”送往内库,一部分用于发放官俸,另一部分供皇帝赏赐和挥霍。总而言之,“金花银”给明代财政制度及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元以来“金花银”在含义上出现的调整。(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内容、背景、影响三方面简要评价明代“金花银”制度。(10分)
参考答案
1.C 秦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管理方式,在巴蜀设郡同时保留当地君长、封侯等,在楚地承认楚人原有爵位,这些做法因地制宜,体现出国家治理的灵活性与弹性,故选C项;秦在巴蜀和楚地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但层级设置明确(如郡县与封君并存),并未出现混乱,排除A项;秦通过设置郡守、相等官职强化官僚体系,而非削弱官僚政治,排除B项;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并派遣秦官,削弱了地方独立性,地方自主权并未扩大,排除D项。
2.B 汉初农民家庭粮食总收入为100石,赋税总计约13石,田亩税占3—4石,但人头税和更赋合计不足10石,整体赋税比例较低,这与汉初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相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恢复,故选B项;更赋作为代役税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且汉初继承秦制户籍管理严格,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赋税比例而非总量,汉初经济凋敝,政府收入有限,“文景之治”后国力才逐渐强盛,排除C项;赋税数据反映经济政策调整,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排除D项。
3.C 班固所述汉武帝经营西域的措施包括设置河西四郡、开通玉门关、打通西域通道,其核心目的是联合西域诸国切断匈奴与南羌、月氏的联系,削弱匈奴势力,这一战略为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基础,材料中“通西域”直接关联丝绸之路开通,故选C项;匈奴威胁在汉末仍存在,且“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提到“列四郡”但未明确河西四郡设立的具体时间,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设立于汉宣帝时期,晚于汉武帝经营西域的时间,材料亦未提及该机构,排除D项。
4.A 两则材料都表明孝文帝改革涉及与赋税相关的度量器具,故选A项;材料仅强调孝文帝改革度量器具以“从薄赋”,但未提及百姓实际生活是否因此“富足安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张普惠担心再加征绵麻百姓不堪,非孝明帝试图加征,排除C项;材料中张普惠劝谏孝明帝效仿高祖政策,但未明确孝明帝是否全面继承,排除D项。
5.C 从材料中可知,音乐的营造社会氛围、展现统治理念等功能与统治者治国理念相结合,故选C项;南北差异源于统治者的政治选择而非单纯地域传统,排除A项;音乐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在先秦已有,北朝是继承而非“开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礼乐的交融,反而突出南北分途发展,排除D项。
6.B 《宋书》与《隋书》记载大致同一地区户数差距大,隋朝统计数远低于南朝宋,可能存在瞒报少报等问题,这就体现出重新核定户籍的必要性,故选B项;南朝至隋的统一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江南战事较少,且隋灭陈过程迅速,未造成大规模人口损失,排除A项;隋朝打击豪强、清查隐户,削弱而非纵容其势力,排除C项;不能因两本史书记载数字不同,就否定官修史书的史料价值,判断史料价值需多方面考量,排除D项。
7.A 材料说明唐代对诈骗犯罪的立法覆盖范围广、分类细致且解释详尽,体现出较为完备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仅呈现了《唐律疏议·诈伪律》在定罪量刑等方面的详细规定,未显示其程序复杂,排除B项;诈伪律侧重刑法规范和具体案例,与“以礼入法”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法律内容,不能说明当时医疗诈骗问题日益猖獗,排除D项。
8.A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初法律思想强调“明法慎刑”,特别关注女性囚犯的权利,对囚犯进行审录以防冤狱,这些都反映了唐代法律对于个体权利和公正审判的重视,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故选A项。
9.A 两税法将地方财政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中央通过定额分配限制地方随意支取,强化对财权的控制,削弱了藩镇自行征税、截留财赋的能力,从而减少其割据的经济资源,故选A项;两税法按资产和土地征税,地主通过隐瞒田产、转嫁赋税加剧土地兼并,并未遏制其势头,排除B项;两税法合并租庸调和杂税,名目减少而非增加,排除C项;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土地兼并等问题依然存在,两税法仅暂时缓解中央财政困难,未能保障经济长期良性运转,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唐代在基层管理中设置坊正、里正、村正三种职位,其划分依据是区域特征和村落规模,这一制度体现了根据地域特点和管理需求灵活设置职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故选A项;材料仅提及村落规模差异,并未涉及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差异的信息,排除B项;坊正、里正、村正属于基层管理职位的调整,而非地方行政区划层级或范围的细化,排除C项;材料未比较城市与农村的管理水平高低,仅说明城乡管理方式不同,排除D项。
11.C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中的科举改革均调整考试内容,强化对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和经典义理阐发的考查,策论直接针对时弊提出对策,经义要求结合儒家经典分析现实,两者都指向选拔具备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经世致用素养的人才,故选C项;题目仅涉及科举内容调整,未直接体现利益冲突,排除A项;题干举措核心是优化选才标准并非单纯为变法培养人才,排除B项;考试内容侧重理论素养和问题分析能力,与入职后处理具体政务的实操能力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2.B 欧阳修记载寇准奢华夜宴、结局悲惨与杜衍清俭并“寿考终吉”,通过鲜明对比引导人们反思生活方式和品德行为,以劝诫世人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为官从政中的行为品德,并非单纯强调家庭生活中的勤俭持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佛教因果报应观念,仅从现实结果进行对比,排除C项;《归田录》作为笔记,包含作者主观价值取向,且故事细节可能经过文学加工,不能简单视为真实历史记录,排除D项。
13.D 北宋与交趾划定边界,并区分“省地”与“道地”,“省地”不仅标识疆土,还体现全面管辖,相较于传统边疆治理方式有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故选D项;从材料来看,“省地”与交趾“道地”有别,并非与内地趋向一体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边界划分,未提及战争原因或正统性争议,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边界划分与疆土管辖,未体现民族交融及民族差异的消解,排除C项。
14.D 明太祖通过户籍登记和黄册编撰,详细掌握全国人丁、事产变动,并作为处理纠纷的重要书证,这使政府能更精准地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并介入基层社会事务,从而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力,故选D项;户籍制度虽固化职业身份,但材料未直接体现对社会流动的抑制作用,排除A项;黄册是官方档案,主要用于赋役征发和司法裁判,与宗族内部凝聚力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里甲制是基层管理组织形式,题干未体现明太祖这些举措为里甲制推行提供依据,排除C项。
15.A “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而官员批评该法使农民因银不足而忧虑,表明农民生活主要依赖实物,并非白银,这凸显该法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有冲突,故选A项;“一条鞭法”将徭役折银并入田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但材料未涉及人身束缚问题,排除B项;官员批评焦点是银荒而非官吏贪腐,排除C项;地主阶级因按田亩纳银而利益受损,但材料未提及地主,仅反映农民困境,排除D项。
16.A 焦秉贞的《历朝贤后故事图》通过描绘历代贤后形象,传递儒家伦理中对女性德行、仪态的要求,强调端庄贤淑的品德教化。铃木春信的浮世绘以“五常”为核心,通过女性一生经历的假设场景,直接传授道德经验和行为规范,两者均以艺术为载体强化伦理教育,故选A项;焦秉贞运用西方透视画法,无法体现本土化加深趋势,排除B项;焦秉贞服务于宫廷审美,铃木春信面向市民阶层,前者端庄雅致,后者通俗市井,受众与风格差异明显,无审美趋同,排除C项;题干强调作品内容与功能,虽涉及画法,但核心是伦理教化而非技术展示,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时代背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楚国为对抗秦国,向西南地区扩展;西南地区相对闭塞。
影响:密切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
(2)河泊所遗址发现大量两汉文书,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和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之印”,表明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册封当地首领;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可知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规范的户籍编制与管理。
18.参考答案 示例
唐代围绕“徐元庆案”的争议是古代礼法之争的具体表现,是法律思想的智慧结晶,突出表现了唐代追求“礼法结合”的立法思想,也反映出礼、法是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
陈子昂从维护法律权威的角度,认为不能“以礼屈法”,提出用先诛后旌的方法使礼法兼顾。柳宗元则认为礼法合一是唐律的突出特征,先诛后旌的方法未考虑到礼、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反而给人礼法存在冲突的错觉,这同时损害了法、礼的权威,不利于老百姓的教化,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处理。
韩愈则认为,此类案件应由皇帝决断,这也符合古代政治体制的惯例。
三者的观点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武则天掌权不符合儒家传统观念,陈子昂建议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武则天执法森严、灵活的形象,巩固其执政地位,因此受到采纳。韩柳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政治黑暗、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柳宗元批判民杀官的徐元庆案的判决,借以抨击无德昏君及其导致的吏治败坏来形成社会舆论,助推官场革新。而韩愈的建议则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
陈、柳二人的争论围绕礼、法冲突,追求的是实质正义,韩愈则是从法律程序上提出建议,追求程序正义,显然,韩愈的建议更容易付诸现实。这一争议启示我们,当下我国的立法工作要更加精细化,兼顾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9.参考答案 (1)“金花银”在形制上脱离了单纯的器皿工艺形态;计量手段由计件转为称量;逐渐具备白银的货币特征。
(2)内容: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背景:税粮转运成本高昂;官员俸禄、皇室的高额消费的需求;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官员积极建言献策。
影响:积极方面,改革了赋税制度,推动了田赋货币化(成为白银为正赋的开始,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京官异地兑俸的弊端,并缓解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消极方面,送往内库,公私并用,助长了宫廷用度奢靡之风,加重了百姓负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