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 专题十二 人文通达——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与文化传播--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突破练 专题十二 人文通达——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与文化传播--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人文通达——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与文化传播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广东部分学校联考)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萨卢塔蒂认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祖国和朋友,人应该关心、爱护你的家庭、孩子、亲戚、朋友,以及包容一切的祖国,并为他们效劳。这一观点(  )
A.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B.蕴含着世俗观念和国家认同
C.导致了新的经济形态迅速发展
D.推动了封建等级观念的瓦解
2.(2025陕晋宁青卷,13)16世纪,意大利人巴尔巴罗为校订、翻译古罗马建筑论著,曾向一位泥瓦匠出身的建筑师寻求帮助;德意志人阿格里科拉在撰写关于采矿的著作时,吸收了矿工传授的知识。这些学者(  )
A.注重提升人的社会地位
B.复兴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重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D.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兴盛
3.(2025云南卷,14)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传入,从16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英国贵族前往意大利游学,拜访文化名人,参观文物古迹,并大肆收购古董和艺术精品。当地人开玩笑说,如果大斗兽场能够带走的话,英国人也就买走了。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
A.弘扬了西欧的古典文化
B.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C.推动英国社会风尚转变
D.助推了意大利社会发展
4.(2025湖南卷,14)16世纪,被称为“中国根”的中药土茯苓传入欧洲后,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中国根书简》,说明“中国根”的植物特性、炮制方式和临床应用等。这可用来说明当时欧洲人(  )
A.崇尚东方传统文化
B.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C.重视探索自然奥秘
D.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5.(2025山东齐鲁名校冲刺)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革告诉人们,上帝希望个人完成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加尔文派则认为劳动是上帝的旨意,财富是上帝的恩宠。这些主张(  )
A.淡化了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B.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理性自由
D.缓和了基督教各教派的矛盾
6.(2025河南部分名校联考)有学者指出,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新教支持者),在其领地内借助宗教改革,加强了邦国的代议机构;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宗教地位,但这一决定是在议会的支持下通过的。该学者意在强调,欧洲宗教改革(  )
A.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
B.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
C.促进了专制政体的发展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
7.(2025山东青岛一模)伽利略提出,我们一旦在自然界获得某种确定性,就要利用它适当地帮助阐释宗教典籍以及考察那些可能隐藏在背后的含义,因为这些一定与所证明的真理是一致的。这一主张体现了(  )
A.人文主义的内涵   B.罗马教廷的宽容
C.天赋人权的思想 D.科学理论的突破
8.(2025湖南怀化二模)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提出并论证了引力法则,同时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认定宇宙中的物质都适用这一法则。由此可知,该理论推动了(  )
A.物理教育的普及
B.近代研究方法的成熟
C.启蒙运动的发展
D.近代科学思维的形成
9.(2025山东济宁一模)17、18世纪的启蒙大师们认为,自然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与文艺复兴的主流思想相比,其观点的超越之处在于(  )
A.肯定自然界的运转规律
B.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C.明确提出反封建的目标
D.理性地思考社会的发展
10.(2025湖南常德一模)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统治腐朽,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猛烈批判旧秩序。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凸显,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他们都(  )
A.揭露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B.找到构建理想社会的革命主体
C.直接推动法国社会的大变革
D.主张通过相同的方式改造社会
11.(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80年代,法国获得特许出版的图书共31 716部,默许出版的书共12 610部。按照18世纪法国通行的书籍分类,在特许出版的书籍中,法律、历史和纯文学方面的书籍出版数量所占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但“神学”与“科学和艺术”所占份额颠倒了过来。这一现象反映了18世纪法国(  )
A.科技发展有利于推动出版业的发展繁荣
B.启蒙运动影响主要反映在出版领域
C.法律、历史等传统学科面临发展的困境
D.社会转型时期知识结构与思想观念变迁
12.(2025安徽部分学校调研)1917年7月,印度总督蔡姆斯福德勋爵致函英国政府,称印度局势告急,任何进一步的敷衍搪塞都将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印度事务部国务大臣蒙塔古也随即发表宣言,许诺要增加印度人在政府各部门中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  )
A.英国忙于欧战无暇顾及印度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效显著
C.印度对于英国的重要性下降
D.印度人民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13.(2025陕西渭南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多国形成了自己的华语文学,新加坡的文化奖(文学)和泰国的“东盟文学奖”多次颁给华语作家。一名新加坡作家还创立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东南亚这种文化现象(  )
A.凸显出移民社会特质
B.根植于多元文化交融
C.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D.凝聚了民族解放共识
14.(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利用教育的力量来满足社会、教会和政府的需求。它们为那些有天赋的、将来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增加受教育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教会阶层或公民政府里,或在法律和医学领域获得谋生手段。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增强了市民阶层力量
C.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
D.削弱了天主教会实力
15.(2025全国卷,33)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一个德国移民用法国面料、意大利热那亚样式以及铜铆钉,制造出时装设计史上最持久、最普及的牛仔裤。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文化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B.商业革命重塑审美标准
C.多元文化传统受到挑战
D.近代工厂制度初步确立
16.20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产业转型调整,不少工厂倒闭,这让如何处理旧厂房成为新问题。1963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曾为工业革命提供能源保障的凯普豪斯煤矿于1988年被改建为约克郡采煤博物馆。七年后,这里成为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由此可知,英国(  )
A.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
B.调整传统工业结构
C.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创新
D.注重文化遗产保护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5河南安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将茶树种子连同加工技艺一起,偷偷从中国带到印度。从印度的阿萨姆和大吉岭地区开始,英国彻底改变了红茶的命运。下面为1880—1887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与印度茶数量统计表。
年份 中国茶数量 (磅) 印度茶数量 (磅) 印度茶与中 国茶之比率
1880年 158 032 111 45 530 728 28.8%
1881年 162 195 350 45 614 262 28.1%
1882年 153 527 372 54 085 348 35.2%
1883年 156 112 831 61 260 311 39.2%
1884年 143 708 568 65 423 139 45.5%
1885年 139 588 183 68 627 150 49.2%
1886年 144 898 193 80 621 756 55.6%
1887年 118 849 258 97 743 655 82.2%
——摘编自陈慈玉《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材料二 图1、图2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茶叶公司的广告。
说明:图1是联合王国茶叶公司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描绘了一位坐在躺椅上正在休息的贵妇,其他小人大多是中国的茶商与茶农形象,他们正在把茶叶拉上英国人的茶桌。
图2是一份广告传单,其英文大意为:完美的小诱惑,但却是最完美的一切,五月柱茶!纯净、芳香、美味,乃是金钱能买到的最好之物,五月柱乳品有限公司(另一面查看地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80年代印度茶出口英国的数量变化趋势,并简析英国将茶树引入印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多利亚时期饮茶文化流行于英国的具体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贸易史相关研究的认识。(4分)
18.(202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实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文明”国家之间进行的最“野蛮”的厮杀,致使“文明”与“野蛮”的说教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德国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在欧洲和全世界知识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战后的欧洲却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对此,一位西方学者认为,东方文化在欧洲之势力及影响早已超出少数消遣文人及专门古董家之范围,而及于大多数之人,凡今世精神激扰不宁之人皆在其列……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剧并没有改变西方列强主导世界的决心,“文明标准”被与战后的制度化建设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刘德斌、李东琪《西方“文明标准”
演化与新的大国博弈》
材料二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以及名义上的胜利者,中国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纪念,由此出现了三大探索思潮: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提出的“激烈反传统”“拼命往西走”的西化思潮;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送来的社会主义思潮;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重建中华文明的思潮……访问过欧洲的梁启超等思想家,认为“科学万能论”“西方中心论”已经破产,中国不能再一味学习西方,而是应从价值上回归自身传统、重建中华文明。
——摘编自王更化《一战百年,重建中华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进行文化反思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中国思想界进行文化反思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与西方进行文化反思的不同成效。谈谈你对文化反思的认识。(6分)
19.(2025湖北部分高中协作体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登指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意图恢复古希腊文化艺术观念,而宗教改革则希望恢复罗马帝国早期的教会道德;然而,启蒙运动却不是要复兴这两种传统,帕格登认为,启蒙运动具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其实质是摆脱旧制度的束缚而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工业文明新体制。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社会体制、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变革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
——摘编自江宁康《启蒙运动与西方现代
文明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B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人要关心爱护家庭、朋友及祖国,关注身边的人,体现出世俗观念,蕴含着国家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该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状况,排除A项;这一观点与经济形态发展无必然因果联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推动封建等级观念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
2.C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学者主动向普通劳动者学习,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智慧、价值与创造力,故选C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这些学者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人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教育,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激发了英国贵族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模仿意大利风尚,如收藏艺术品,这改变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动了社会风尚的转变,故选C项;文艺复兴虽弘扬古典文化,但材料焦点是英国人的行为而非其文化传播过程,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贵族阶层,未体现文艺复兴在民众中的普及性或社会基础,排除B项;英国人收购文物可能带来短期经济利益,但材料未展示其对意大利社会发展的长期助推作用,排除D项。
4.C 16世纪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时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与探索热情,维萨里结合实践经验撰写关于中药土茯苓的书,充分展现出当时欧洲人重视探索自然奥秘,故选C项;材料仅聚焦单一中药的传入和科学描述,未体现对东方文化的整体推崇,排除A项;维萨里虽曾因解剖挑战教会,但此事无关罗马教廷权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对中国新知识的吸收,而非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批判或继承,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新教激励教徒们通过辛勤劳动、节俭和摒弃享乐而增加财富,把获得财富看作个人能力的证明,这适应了当时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项正确;新教未淡化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且依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主张,试图束缚人们的行为,控制人们的思想,排除A、C两项;新教的这些主张激化了与天主教的矛盾,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腓特烈三世通过宗教改革加强代议机构,代议机构是民主的体现,英国通过宗教改革,加强了君主和议会的权力,议会是民主制的体现,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A项正确;民族国家意识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代议机构和议会是民主制的体现,并非专制政体,排除C项;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主要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7.A 据材料可知,伽利略主张利用科学发现去阐释宗教典籍,探究其背后含义,体现了他对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的重视,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人文主义内涵,A项正确;伽利略时代,罗马教廷对科学,尤其是对可能挑战教会教义的科学观点并不宽容,排除B项;材料与天赋人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侧重方法论,不是具体的科学理论成果,排除D项。
8.C 题干提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通过数学方法论证引力法则,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并指出这一法则适用于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主张用自然规律解释社会和政治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理性揭示宇宙运行规律,为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蒙昧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启蒙运动中理性、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故选C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规律,人类社会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理性原则来发展,主张用理性来构建理想的社会,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规划,D项正确;文艺复兴没有否定自然界的运转规律,且肯定自然界规律不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和独特贡献,排除A项;文艺复兴也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束缚,排除B项;文艺复兴在本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它冲击了封建教会的思想统治,只是启蒙运动反封建更彻底、更全面,提出了具体的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家猛烈批判旧秩序,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弊端,都揭露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未找到构建理想社会的革命主体,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未找到真正的革命力量,排除B项;直接推动法国社会大变革的是法国大革命本身以及资产阶级的力量,启蒙思想是起到思想动员等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未直接推动法国社会大变革,排除C项;启蒙思想家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等方式变革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通过宣传、示范等和平方式改造社会,两者方式不同,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神学地位下降,科学和艺术地位上升,反映社会思想从宗教权威转向理性探索,材料中书籍出版份额的变化体现了人们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迁,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书籍类别变化反映的社会思想变化,不是出版业繁荣,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排除B项;材料说明这些传统学科总体上保持旧有地位,没有面临发展的困境,排除C项。
12.D 20世纪初印度人民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迎来新的高潮,印度总督、印度事务部国务大臣警告英国政府印度局势告急,要求谨慎对待局势,甚至对印度人的诉求作出让步,目的是缓和反抗情绪,维持对印度的统治,D项正确;当时动摇英国对印度统治的主要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而非欧战的牵制,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大规模开展主要是在1920年以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印度总督、印度事务部国务大臣想要缓和矛盾,维持对印度的统治,不能体现印度对于英国的重要性下降,排除C项。
13.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华语文学的发展根植于当地多元文化的长期交融,东南亚各国历史上中华文化、本土文化及西方殖民文化碰撞融合,华语文学在吸收不同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独特风格,奖项的设立和文学组织的创立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互动与认可,B项正确;移民社会特质强调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影响,但华语文学的成熟更依赖文化交融而非单纯的移民输入,排除A项;东南亚华语文学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主要拓展了本土文化而非直接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排除C项;文学现象与民族解放运动无直接关联,奖项颁发未体现政治诉求或解放共识,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利用教育的力量来满足社会、教会和政府的需求,以满足学生的未来就业,表明当时教育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市民阶层力量增强,且城市商业经济发展才是推动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大学教育也会满足教会的需求,不会削弱天主教会的实力,排除D项。
1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全球联系不断加强,也进一步推动了人口的跨区域迁移,进而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广泛接触、交流和交融,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项正确;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等,与19世纪中后期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牛仔裤的出现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结果,排除C项;19世纪中后期,近代工厂制度已经确立,排除D项。
16.D 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并将一家煤矿改建为采煤博物馆,后又发展为国家采煤博物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遗产是文物的一种,它们包含了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无法得出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工业遗产的保护,虽体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调整,但不能等同于传统工业结构被调整,传统工业结构仍然稳定,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新兴产业,未涉及产业创新的内容,排除C项。
17.参考答案 (1)趋势:印度茶叶出口英国的数量逐年增加。
原因:英国将茶叶引入印度的目的在于增加茶叶产量;摆脱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试图在茶叶定价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2)具体表现:来自亚洲的茶叶大量输入英国,反映了英国饮茶人数众多;茶叶广告出现在报纸与传单上,表明茶叶的受众较为广泛;饮用下午茶习惯的流行,表明茶是日常常见的饮料;各阶层在社交活动中经常需要饮茶,表明茶叶在社交过程中作用显著;茶叶贸易公司的出现,表明茶叶销售存在一定的市场。
(3)认识:经济贸易史的研究需要收集大量一手史料,如海关报表、公司财务记录以及广告、报刊资料等;并需要引入大数据历史等新锐研究方法,或是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统计学、会计学的理论知识。
18.参考答案 (1)观点: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崇尚东方文化;依然抱有“西方中心论”思想。 
(2)特点:深刻性(从价值上回归自身传统);阶段性(逐渐深入);多元性(多种思潮并存);旨在救国。
背景:中国虽是战胜国却受到不公平的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识之士的经历与思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开展;战后欧洲各国的惨状。
(3)不同成效:西方,推动社会变革,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相对有限,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未能从根本上对其文化进行深刻的自我修正。
中国,为中国发展和道路选择奠定了一定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认识:战争推动了文化反思;文化需要交流互鉴;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历史发展。
19.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启蒙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阐述: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在宗教观上,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打击了中世纪的天主教会,进一步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政治方面,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亚非拉反封建反殖民的斗争。启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不仅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总之,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有助于人类走出愚昧、迷信,有助于人类主体性的激发,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它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