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2025年春)
一、单元教材分析(大单元概述) 本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10至11世纪中国北方多个政权并立的历史格局。教材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为起点,重点呈现了契丹族建立辽国、党项族建立西夏以及它们与中原王朝北宋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互动。“澶渊之盟”和“宋夏和约”两个关键事件,揭示了民族政权之间从冲突走向相对和平共处的过程,反映了多民族国家在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趋势。教材还配有形势图、文物图片和史料研读栏目,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和民族迁徙的延续,也为后续学习金与南宋对峙及元朝统一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逻辑地位。
二、课标要求 1.政治方面: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2.经济方面: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3.疆域管理: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4.经济与文化: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三、课时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 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 ”的第二课内容,这段历史上承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建立,下接金与南宋的对峙、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是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的一个典型时期,同时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历史的一个很重要发展阶段。 2.本课内容较多,主要有:契丹、党项族的兴起;民族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的关系。民族政权如何建立起来,是学生掌握的基本问题,至于宋辽关系中的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如何正确评价议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
四、课时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处于小学向中学过渡阶段,认知水平有限,不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需要充分运用易懂的材料、图片、视频加以引导辅助,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作用。2.该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尚浅,一些历史术语和历 史地图,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辅助。 3.该班学生好奇性强,可以多设疑问,循循善诱,进行重点 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喜好赞扬,有一定的表现欲,在授课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展示自己,多对学生进行赞扬鼓励为主。 4.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大单元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 认识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唐末以来社会动荡与民族迁徙的必然结果,理解生产力发展与阶级矛盾推动历史进程的基本原理。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民族战争与和平交往的关系,认识到冲突背后是不同生产方式与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调适。
时空观念:
1. 能够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上准确指出三国都城(东京、兴庆府、上京)、澶州及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并描述其战略意义。
2. 掌握1004年澶州之战、1005年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国、1044年宋夏和约为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
1. 通过解读“卤簿钟”“西夏文敕牌”等文物图片及其说明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推断其反映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活动。
2. 结合《金史·太祖本纪》中关于国号“大金”的记载,分析金太祖的政治意图与文化心理,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1. 比较辽、西夏在官制、法律、文字等方面的共同措施,归纳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普遍特征及其原因。
2. 分析“岁币”“岁赐”“榷场”等政策对北宋财政、边疆安全及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双重影响,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评价。
家国情怀:
1. 感受寇准力劝亲征、军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体会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的历史责任感。
2. 理解尽管存在政权对立,但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大单元课时规划、单元重点、单元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培养:学生通过提取史料与课本内容掌握辽、西夏的建国基本史实。在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和关系自主探索、合作探索中,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澶渊之盟,树立起初步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素养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图片感悟辽、西夏的基本国情、民族风情。用好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史的能力,树立初步的时空观念。 3.家国情怀培养:学生通过汉、契丹、党项民族交融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生树立起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一正确的民族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时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 (2)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决思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运用表格、连线、时间轴的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解决思路: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加深学生直观感觉,帮助难点的理解;通过图片等史料方式展示民族交融的效果,)形成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初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教学准备与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视频、材料、图片的收集整理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我们先了解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下面我们逐一对学习内容进行展开。
讲授新知
(25分钟) (1)并立中学习——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 1.师: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图片和诗歌说一说,契丹族和党项族过着怎样的生活方式? 2.生:游牧民族 3.师:契丹族与党项族在公元10世纪左右在中国的北方先后雄起。这些游牧的民族,他们是缘何兴起的?他们建国时的国家情况又如何?他们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请同学们自主预习P33--P34页,我们逐一探索。 4.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契丹族、党项族的兴起之因。 5.生:.... 6.师:我们了解了两个民族的兴起之因,都发展不错了,那么他们接着就开始建国了,那么他们建国时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呢??? 7.学:...... 8.师:两国刚建立,那么他们如何治理国家,即治国之策有哪些呢?? 9.生:....... 10.随堂演练,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11.师:依据左图,描绘三个民族政权的位置 12.师:自主探索辽和北宋的和与战的原因. 13.师:结合课本,梳理北宋与辽的过程(设计意图:采用连一连的方式,持续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课程到此处,学生注意力容易下降。) 14.师:辽和北宋的战与和有长时间和战例,我们挑选一个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战例来学习下,同学什么向老师做个简单的战争报告吧。 15.师:宋军打退了辽军为什么还签订澶渊之盟呢?(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其一是通过材料研读的方式,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有效信息提取来完成回答。其二是通过答案1进一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北宋的重文轻武的影响。此处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内容。) 16.师:有同学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也有其他同学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观看以下视频,您说一说应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设计意图:先安排好学习任务,小组分工合作,利与弊关注,再观看视频,带着问题去看视频这样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17.师:阅读课本P36,制定一份北宋和西夏的关系表。(设计意图:表格方式简要归纳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8.师:进行随堂检测,及时巩固。 `19.师:你如何看待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学生此时更容易理解此时的关系特点。) 20.师:既然和则共同发展,战则两败俱伤。那么和平的共同发展在那个地方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货币、生活用具、服装等方面,充分感受此时民族交往的史实,也能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 师: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是国与国的侵略战争吗?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设计意图:衔接上面部分各民族的密切交流,同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那么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是国与国的侵略战争吗?学生很容易得出不是。通过交战双方的目的来说有何不同,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 22.师:课堂小结 23.师:进行中考习题的练习(设计意图:紧扣中考,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 1. 听讲并记录三国建立时间、民族、都城、重要人物等基本信息。
2. 参与“找一找”活动,上台标注地图,理解关键地点的战略意义。
3. 观看动画,感受战争紧张氛围,思考寇准劝征的历史意义。
4. 分组讨论“澶渊之盟”的利弊,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多角度评价。
5. 对比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结果,理解小国难以持久作战的困境。
6. 阅读“榷场”资料,认识边境贸易的重要性,体会经济互补性。 1.第一个问题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齐声回答,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3.采取问题的设置过渡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下面学习的内容顺序,也可以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自主探索为主,小组合作为辅,完成兴起之因的探索任务,通过填空题的形式一方面降低题目难道,遵循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后面做铺垫 6.增加都城现今位置地图展示,让学生更直观感觉契丹、党项族自古都在我们中华民族之内,在中国领土之内。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8.立足课本,运用表格方式归纳课本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材料提取能力。通过相似之处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两个民族政权与汉族的北宋政权的密切关系。 11.通过该题的学习,学生的识图能力进一步增强。也为下一个问题做好铺垫: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中最大的特点,那这一时期北宋与辽、西夏又是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呢?——引出第二个主要学习内容:战争中求和——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12.展示燕云十六州的地形位置图,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填空题:
(1)1038年,______称大夏皇帝,建立西夏,定都______。
(2)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______”,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______”。
(3)辽与北宋的边界重镇是______,位于今河南______。
(4)北宋与辽、西夏在边境设立的贸易场所称为“______”。
二、能力提升题
2. 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夏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原王朝?
(2)这种做法对西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三、拓展探究题
3. 小论文写作(选做):
题目:《“岁币”真的是屈辱吗?——从澶渊之盟看北宋的外交智慧》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澶渊之盟”中“岁币”政策的看法,字数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
   ┌────────┼────────┐
  政权并立    军事冲突    和平交往
   │        │        │
 辽(契丹)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岁币)
 西夏(党项)  宋夏战争   宋夏和约(岁赐)
 北宋(汉族)         榷场贸易(互通有无)
           ↓
      民族融合 → 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民族关系如何在冲突与交流中走向融合”为主线,成功构建了议题式教学框架,学生参与度高,尤其在“澶渊之盟利弊分析”和“归纳少数民族汉化措施”两个环节表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通过文物图片、地图标注和角色代入等多种手段,有效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帮助学生突破了“正统观”局限,初步建立起多民族视角的历史认知。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岁币”作为和平成本的合理性时,部分学生仍难以摆脱“赔款=屈辱”的简单判断,说明对于复杂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今后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宋代经济数据,用具体数字说明“岁币”占财政支出比例极低,从而更理性地看待这一政策。此外,小组讨论时间略显紧张,个别小组未能充分展开,下次应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达机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