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测试)(含答案)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测试)(含答案)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测试)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判断题
1.雨过天晴,地面上的积水变干是凝结现象。( )
2.早晨草叶上出现露水是蒸发现象。( )
3.雾是水蒸气在低空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
4.温度的变化是促使水三态变化的原因。( )
5.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上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 )
6.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户的玻璃上蒸发成冰晶。( )
7.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这是凝结现象。( )
8.水蒸气是无色的气体。( )
9.江面上的水蒸气含量充足,容易形成雾。( )
10.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11.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
12.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雪等天气现象。( )
二、选择题
13.露和霜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决定水蒸气形成露和霜的主要因素是( )。
A.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B.昼夜的长短 C.温度的高低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冬天降水,既可能降雨,又可能降雪
B.雨和雪都只对人们有利
C.所有的云都产生降水
15.在下列水循环的各环节中,目前人类活动可以施加影响的环节是(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蒸发
16.入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 )。
A.冰雹 B.雨夹雪 C.冻雨
17.北方冬天玻璃上形成的小水滴是( )而成的。
A.蒸发 B.凝结 C.沸腾
18.雨的形成不需要的是( )。
A.大量的水蒸气 B.小水滴不断聚集 C.对水蒸气加热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们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水
B.湿衣服变干是因为水遇热凝结成水蒸气
C.水的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2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凝结的是( )。
A.洗澡时,玻璃上出现的小水珠
B.煮饭时,打开锅盖冒出的雾气
C.芳芳买的雪糕化了
21.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 )。
A.地表径流 B.降水渗入 C.海洋
22.关于降雨时,水物态变化过程,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水蒸气——小水滴——聚集成云——直接降落
B.水蒸气——小冰晶——聚集成云——降落过程中融化成雨滴
C.水蒸气——小水滴——凝固——聚集成云——直接降落
23.下列降水过程同时存在液体降水和固体降水的是( )。
A.冻雨 B.雨夹雪 C.冰雹
24.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不属于固态水的是( )。
A.雨 B.霜 C.雪
25.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表附近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
A.云 B.雾 C.雨
26.冰雹多发生在( )。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2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霜景,霜一般出现在寒冷季节的清晨或晚上。这时的气温在( )。
A.1℃以上 B.0℃ C.0℃以下
28.下列自然现象中,水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是( )。
A.初春,河面上的冰化成水 B.夏天,树叶,上常有露水 C.深秋,草地上有时会有一层霜
29.“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描述的自然现象是( )。
A.雾和云 B.露和霜 C.雨和雪
30.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转换的是( )。
A.风 B.水循环 C.人类的科学技术
三、简答题
31.“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请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句话。
32.《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明自己的理由。
四、实验题
如图,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33.加热烧杯中的水直至沸腾。当水蒸气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 。
34.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是为了使温度 [填“降低”或“升高”]。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 [填“变大”或“变小”],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
35.这是模拟自然界中 [填“雨”或“霜”]的形成。
五、综合题
下面是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在 辐射下,水经过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的 ,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
37.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形成( )。
A.雾 B.云 C.露
38.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 。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 。水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 。
39.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 ,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 。
40.地球上的水在 、 、 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41.水蒸发的动力来自 ,降水的动力来自 。
42.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 )。
A.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 B.地表上层的水的蒸发 C.植物的蒸腾作用
43.水循环中,三种循环方式,携带水量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C.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测试)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A B C B C A C B C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A C A A B
1.×
【详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蒸发,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凝结。地面上的积水变干是液态水蒸发为水蒸气,属于蒸发现象。
2.×
【详解】凝结是指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
【详解】科学家通过研究大气、云、风和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冰雹、雾等,可以预测出未来一般时间的天气变化,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观测天气。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4.√
【详解】水的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例如,冰受热融化(固态→液态),水受热蒸发(液态→气态),水蒸气遇冷凝结(气态→液态),水降温结冰(液态→固态)。这些状态变化均由温度变化引起,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5.×
【详解】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题目说法错误。
6.×
【详解】水蒸气变为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气态,而冰晶是固态,需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题目中“蒸发”描述错误,正确过程为凝华,故判断为错。
7.×
【详解】冰箱冷冻室中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会直接凝华变成小冰晶附着在冰棒的包装纸上,形成霜。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8.√
【详解】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属于气体。气体通常没有固定形状、没有颜色,如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均为无色。所以水蒸气是无色的气体。
9.√
【详解】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常出现在水汽充足且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江面因水分蒸发提供大量水蒸气,当温度下降时,这些水蒸气易凝结成雾,符合雾的形成条件。
10.×
【详解】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
11.√
【详解】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12.√
【详解】水循环过程中,地表水蒸发形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或雾;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低温下形成雪。这些现象均属于水循环的不同阶段,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13.C
【详解】露和霜都是自然界的凝结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上)凝结成的小水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下)凝华成的冰晶。形成霜时的温度比形成露时的温度低。
14.A
【详解】A.冬季气温较低,当温度低于0℃时降水为雪,接近或略高于0℃时可能降雨,因此冬天可能降雨或降雪。A选项正确。
B.雨和雪适量时有利,但过量会导致洪涝或雪灾,并非只有利。B选项错误。
C.云由水滴或冰晶组成,但需达到一定重量才会降落形成降水,并非所有云都会降水。C选项错误。
故选A。
15.B
【详解】水循环的环节中,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例如,修建水库、开凿渠道等行为可以改变地表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地下径流和蒸发主要受自然条件控制,人类难以直接干预。故选B。
16.C
【详解】冻雨是过冷水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表面迅速结冰的现象。题目中描述的雨落下后立即结成冰,符合冻雨的特征。冰雹是固态降水,雨夹雪是雨和雪混合降落,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B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北方冬天玻璃上形成的小水滴是遇冷凝结而成的。
18.C
【详解】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雨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水蒸气 和小水滴不断聚集,不需要的是对水蒸气加热。
19.A
【详解】A.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从而实现人工降水,A选项正确。
B. 湿衣服变干是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而“凝结”是气态变为液态,B选项错误。
C.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是可逆的,例如冰融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C选项错误。
20.C
【详解】A.洗澡时,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属于凝结现象。
B.煮饭时锅盖冒出的雾气是锅内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也属于凝结现象。
C.雪糕化了是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水,属于融化现象,而非凝结。
故选C。
21.B
【详解】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降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B符合题意。
22.C
【详解】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聚集成云。降雨时,小水滴直接降落为雨,或小冰晶下落融化形成雨滴。选项C中“凝固”是液态变固态,而水蒸气→小水滴属于液化,无需凝固。故选C。
23.B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所以雨夹雪同时存在液体降水和固体降水。
24.A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结成的固态冰晶,雪是高空水蒸气凝结成的固态冰晶,均属于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滴聚集后降落的液态水,属于液态。故选A。
25.B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表附近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了雾。
26.A
【详解】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这就是冰雹。冰雹多发生在夏季。
27.C
【详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直接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题目中描述霜出现在寒冷季节的清晨或晚上,此时气温需低于冰点才能形成霜。A选项温度过高,无法形成霜;B选项0℃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但霜的形成需要更低温度。故选C。
28.A
【详解】A.初春,河面上的冰化成水是冰(固态)融化为水(液态),属于固态变为液态。A选项正确。
B.夏天树叶上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液态),属于气态变为液态。B选项错误。
C.深秋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冰晶,属于气态变为固态。C选项错误。
故选A。
29.A
【详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只是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说明 云和雾形成的过程相似。
30.B
【解析】略
31.这句话是古人通过观察山地云雾位置判断天气的经验总结,从科学角度可结合地形对气流和水汽的影响解释:云雾覆盖山顶(“山戴帽”)时可能下雨,云雾仅停留在山腰(“山没腰”)时多为晴天。
【详解】如果云雾能完全覆盖山顶(“山戴帽”),说明高空水汽非常充沛,且上升气流稳定、持续,小水滴会不断聚集变大,当重量超过空气浮力时,就会形成降雨。因此“山戴帽”是水汽充足、易降雨的信号。“山没腰”说明高空水汽匮乏,上升气流无力支撑云雾向上蔓延,小水滴难以聚集形成降雨,因此天气通常为晴天或多云。
32.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小颗粒,霜不是由露变化来的,霜和露的前身都是水蒸气,所以“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详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会形成小水滴,这叫凝结。露是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霜是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霜不是由露变化来的,霜和露的前身都是水蒸气,所以“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33.小水珠 34. 降低 变大 35.雨
【分析】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发生凝结现象。
33.加热烧杯中的水直至沸腾,有大量的水蒸气上升,水蒸气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这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34.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是为了使温度降低,温差大,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变大,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
35.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可以降低温度,使凝结的小水珠不断变大并最终掉落下来,这个过程正是模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36. 太阳 蒸腾作用 37.B 38. 雨 雪 降水 39. 地下水 循环 40. 陆地 海洋 大气 41. 太阳 重力 42.A 43.C
【分析】地球上自然界的水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态变化,处在永不停息的循环运动之中。
36.水有三态变化,气态、液态和固态。水由液态到气态叫作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在太阳辐射下,水经过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的蒸腾作用,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
37.高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故选B。
38.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水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
39.雨水或融化的雪水渗入地下为地下水,或回流海洋、被植物吸收等,最终又回到大气中,完成水循环。
40.地球上的水主要在海洋、大气、陆地三大部分之间循环,总量基本不变。
41.水蒸发所需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水滴或冰晶降落是由于重力作用。
42.自然界绝大多数水蒸气来自海洋、湖泊等水体的蒸发。故选A。
43.三种循环中,海洋自身蒸发和降水(海上内循环)携带的水量最大,海陆间循环次之,陆地内循环最小。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