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答案)

资源简介

棠湖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4级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图1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号墓出土的钺,兼具兵器与礼器属性,是权力象征,呈半环形,内侧饰龙纹,龙身重环纹内铸“太保亶”铭,外刃锋利。半环形钺形制罕见,仅存于西周高等级墓葬。这说明西周
图1
A.兵器种类多样装饰精美 B.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
C.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
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创立中朝是因为“行政中枢客观上软弱无力,不能胜任武帝时代大肆更张的需要。”但是,当宰相石庆辞职时,武帝却勃然大怒,迫使石庆照旧任职。由此可见,汉武帝此举意在
A.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 B.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
C.以制衡之术强化皇权 D.弱化传统宰相的作用
3.图2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图。有学者对该王朝曾作出如下评价“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该学者旨在说明,图中所示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图2
A.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利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D.利于稳定统治但存在弊端
4.元明清时期,公文稽察汇奏制度逐渐形成。清朝还设有专门负责文件稽察和汇奏事务的机构。如雍正五年设内阁稽察房,各部院衙门每月将事件办理情况移会稽察房,由稽察房分别已结、未结各几件,于月终向皇帝汇奏一次。元明清时期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旨在
A.杜绝行政事务决策连续性失误 B.强化君主集权统治秩序
C.建立较为完善的官僚政治体制 D.提高政务运行的高效率
5.罗马共和国的“向人民申诉”制度规定,公民面临暴力处罚、人身自由受限时,可通过高呼“我向人民申诉”或“我忠诚地恳求和上诉”等口号进行申诉。后来在面临科处罚金、鞭刑等处罚时也可提起申诉。这一制度
A.可为公民权利提供有限保障 B.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C.促进罗马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D.使贵族司法特权基本被消除
6.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任一皇室成员“若现在或者将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按照前举法令所规定和确认的情形,丧失继承的资格”。这一法案旨在
A.剥夺英国国王的行政权 B.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消除宗教对政治的影响 D.确立议会对教权的控制
7.1912年《申报》刊登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广告中,列出选民资格:“年满21岁之男子,纳直接税2元以上,或有不动产500元以上。”该广告
A.揭示民主共和的阶级局限 B.体现主权在民的普遍实现
C.说明政党政治已成熟 D.反映女性获得参政权
8.1932年9月,中央工农检察部颁布的《工农检察部控告局的组织纲要》规定,在工农集中的地方,设立控告箱,群众可以随时控告、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贪污浪费、官僚腐化或消极怠工现象”。这表明苏区
A.致力完善监察体系 B.工农拥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注重改良社会风气 D.积极加强政权自身建设
9.199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规定》,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选举农民工代表。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A.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B.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缩小
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政府管理结构得到优化
10.李悝在魏国变法时,以“尽地力之教”推动“治田勤谨”者获赏,又行“平籴法”调控粮价;其《法经》虽重“盗、贼”之禁,却专设“廛律”规范商业市集。这体现出李悝变法
A.开创了封建法典的立法范式 B.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秩序
C.通过法律手段统筹农商发展 D.以重农抑商为基本经济策略
1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出现更多,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这说明戊戌变法
A.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B.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C.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促使新式学堂开始普及
12.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首次以一号文件聚焦农业问题。表1是部分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概要:
年份 内容概要
1982年 对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进行了肯定。
2004年 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历史性地提出“两免三补贴”。
2006年 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021年 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些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
A.推进了适合国情的道路探索 B.体现了工业对农业的持续反哺
C.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D.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3.自唐高宗、武后始,科举入仕者尤其是进士出身者在仕途中处境优越。在中晚唐人的观念中,即使入辅拜相,若非进士出身,亦留有憾事。这反映了唐代
A.门第观念影响选官制度 B.官僚队伍来源的单一性
C.文化素养影响官员升迁 D.科举取士的社会影响力
14.961年,宋太祖申明后周显德三年令,课民种植,以种植数量作为衡量地方官员的标准;次年又重申唐考课令,以户口增减定州县官的考核等级,并确定了施行办法。这表明宋初考课制度
A.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 B.注重对任职期满官员的考察
C.考核标准重视官员治理实效 D.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
15.据史料载:汉代谏官“隶属宰相”,谏诤皇帝言行;唐代台谏“为天子耳目”,监督百官;宋代置谏院,谏官“由皇帝亲擢”,掌规谏朝政。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治理完善的过程 B.集权政治发展的历程
C.监察制度优化的途径 D.选官制度变迁的创新
16.曾担任过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A.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发展完善 B.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选官制度
C.完全超越党派只为群众服务 D.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宗法农业社会”,祈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稳定人心、展现施政有效性的作用,从而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因而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崇尚天地、注重农事、追求安定、尊重祖先的权威和经验、强调以家长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与规则体系逐渐形成。西汉王朝以降,祭孔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竟成为“国之大祭”。儒生们希望通过道统意识来左右孔庙的从祀(配享的儒家圣贤),但最后裁决权仍然掌握在历代皇帝手里。宋王朝通过赐额或赐号的方式,把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祭祀神祇纳入国家祭祀系统,更多的民间祭祀被视为“淫祀”而受到严格禁止。
——摘编自廖小东、丰凤《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政治功能及其影响》
材料二
表2民国时期重大公共祭祀和悼念活动
时间 相关祭祀和悼念活动
1913年 国民党在上海为宋教仁举行公祭,祭祀仪式接受西方简朴风格、呈现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国民党要人纷纷出席。
1920年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老板简氏兄弟之母逝世,湖北义赈会等十八团体因“追念简母乐善好施”,专门在上海报本堂设奠公祭。
1925年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公祭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民党掌握政权的广州,全市人民停止工作默哀五分钟;12月,广州国民政府规定3月29日为“祭黄花岗各志士殉国纪念日”,并放假一天。
1937年 清明节,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毛泽东发表古体祭文,将黄帝文化符号再创造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此呼吁“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1944年 延安枣园广场集会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讲话,该讲话后来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1945年 延安各界公祭彭雪枫,毛泽东挥笔写下“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据窦畅宇、曹家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等
材料三
2014年,国务院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后,民政部又于清明节前公布了一套《公祭烈士办法》。
——摘编自王霄冰、林海聪《公祭的语义衍变、古今形态与当代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功能。(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我国古代相比,民国期间公共祭祀活动的新变化,并简析其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代中国设置国家公祭日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客观存在着明显的内聚性。由内聚性还派生出融合性和变革性。融合包括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变革包括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这二者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内聚性,促进统一。这种内聚性在统一时期自然存在,表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王权控制力,不过分裂时期的内聚性,在分裂动乱的对比下,更加显得突出。正是这种强大的内聚吸引力,才使中华民族聚而不散、越聚越牢。
——王大华《论中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的内聚性》
根据材料,围绕着中华文明的“内聚性”,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金灭辽后,沿袭以词赋为科目的科举制,既无定数,亦无定期。金灭北宋后,金太宗“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金熙宗即位后,实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三年一试,由于南北士人学习内容渐趋一致,南北均以经义、词赋两科录取文士。海陵王时,“并南北选为一,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其后,金世宗决定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五百字即可,且使用女真文字。到金中后期,女真族文人辈出,读书著文蔚然成风。此后在元、清两朝都出现过分榜取士的做法。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中期科举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朝前中期科举改革的意义。(8分)高二级年级十月月考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A B A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C B A
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钺出土于西周高等级墓葬,饰龙纹和“太保亶”铭文(太保是西周高级官职),表明墓主人身份尊贵,此类礼器仅存于高等级墓葬,体现了分封制下严格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分配,故选D项;材料仅描述钺的装饰精美,未提及其他兵器种类,因此不能证明兵器种类多样,排除A项;龙纹或有神权元素,但铭文“太保亶”只向官职与政治权力,西周神权色彩已淡化,排除B项;青铜铸造技术虽高超,但材料未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结论,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行政中枢本身存在弱点,而当宰相石庆辞职,武帝却强迫其留任,这表明武帝既要依赖宰相处理政务,又忌惮其权力过大,创立中朝正是为分化相权,实现机构间制衡,从而强化自身皇权,故选C项;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虽与学者观点部分吻合,但武帝不让石庆辞职显示他并非单纯弥补而是意图制衡,排除A项;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中朝设立主要针对内部权力结构而非外部军事,排除B项;弱化传统宰相作用只是手段,强化皇权才是关键,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题干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某王朝”指宋朝,学者评价指出图中王朝(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吸取唐朝藩镇的教训,通过“使内外皆柔”实现内部稳定,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避免割据,但“有大不可安者”暗示外部军事威胁难以应对,暴露了制度弊端如军事积弱和财政危机,故选D项;该制度确实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但学者旨在强调弊端而非优点,因此排除A项;宋朝地方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未体现效率提升,排除B项;制度削弱地方军事力量,造成“内外皆柔”局面,不利于军事实力增强,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元明清时期,公文稽察汇奏制度使皇帝能了解政务办理情况,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国家政务的把控,巩固君主集权统治秩序,故选B项;稽察制度侧重监督政务执行进度而非预防决策失误,";杜绝";一词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提及决策层面的干预,排除A项;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已建立,元明清时期并非旨在建立,C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虽然稽察汇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集权,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申诉制度允许公民在面临暴力处罚、人身自由受限或科处罚金、鞭刑时通过高呼“向人民申诉”等口号寻求救济,这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为公民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但由于申诉结果可能受政治环境或社会地位影响,保障程度有限,故选A项;申诉制度虽体现民众参与,但罗马共和国并非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主要指代古希腊雅典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申诉制度是司法实践的一部分,但罗马法律体系的完善主要依靠成文法及法学家理论,而非申诉制度直接促进,排除C项;贵族在司法中仍享有特权,申诉制度仅是对其权力的一种制衡,并未基本消除贵族的司法特权,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1701年《王位继承法》是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的重要法律,旨在防止天主教徒继承王位,确保新教统治,从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维护议会主权和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该法案并未直接剥夺国王的行政权,且法案的焦点是继承资格而非行政权力,排除A项;法案针对天主教,但并未消除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反而强化了新教在政治中的地位,宗教仍然影响英国政治,排除C项;法案由议会通过,但主要内容是王位继承条件,并非确立议会对教权的直接控制,教权事务由英国国教会管理,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从广告列出的选民资格“年满21岁之男子,纳直接税2元以上,或有不动产500元以上”可看出,对选民资格有财产、性别等限制,表明享有民主权利的仅为少数特定群体,揭示了民主共和存在阶级局限,故选A项;该选民资格限制了部分人投票权,主权在民未能普遍实现,排除B项;政党政治在1912年处于萌芽阶段,虽有多党竞选但制度远未成熟,材料未涉及政党运作,排除C项;材料规定选民资格为“年满21岁之男子”,这表明女性无参政权,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中央工农检察部在1932年设立控告箱,允许群众检举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直接体现了苏维埃政权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管理,防止权力腐化,结合当时苏区处于国民党围剿的严峻环境,此举旨在通过群众监督提升政权效率和廉洁性,属于政权自我革新的举措,符合加强政权自身建设的目标,故选D项;控告箱属于监察手段,但此时苏区监察体系尚处初创阶段,材料仅反映局部措施,无法说明整个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群众控告权是特定监督权利,无法代表工农拥有选举权、参政议政权等广泛政治权利,排除B项;打击贪污腐败虽能间接改善风气,但材料核心是政权内部监督,未涉及移风易俗等社会层面的改良,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这些举措不断扩大民主选举范围、优化代表比例、关注特殊群体,使选举更广泛公平,有力证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与选举制度持续完善,故选C项;基层民主建设主要涉及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方面,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相关规定的变化,并非基层民主建设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规定的变化属政治领域民主政治建设,而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属经济社会领域,需通过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体现,与选举制度调整无关,排除B项;政府管理结构优化侧重于行政体系内部的架构与职能优化,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与材料的选举制度变革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李悝变法中,“尽地力之教”奖励勤奋耕作,“平籴法”调控粮价保障民生,并在《法经》中设“廛律”规范商业市集,这些措施通过法律手段协调农业激励与商业管理,体现了统筹农商发展的特点,故选C项;尽管《法经》被视为早期法典,但题干材料侧重经济措施而非立法范式创新,且封建法典范式在战国时期尚处萌芽,排除A项;此时中央集权统治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廛律”专设规范商业,表明李悝重视市场管理而非抑制商业,其策略是农商并重而非抑商,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维新派对人民进行启蒙”“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所以B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实业救国热潮等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并且材料中未涉及到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学习政治制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题干中并未涉及新式学堂的内容,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12.【答案】A【解析】中央一号文件从1982年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04年提出“两免三补贴”、2006年取消农业税、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实际,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探索适合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故选A项;工业反哺农业在2006年文件提及以城带乡阶段有所体现,但1982年文件主要关注生产责任制改革,当时仍是农业支持工业,排除B项;我国尚未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排除C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至今仍存在,未得到完全解决,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从唐高宗、武后开始,科举入仕者尤其进士出身者在仕途处境优越,中晚唐观念里非进士出身入辅拜相都有憾事,这充分显示科举取士对社会观念及官员仕途影响极大,体现出科举取士的社会影响力,故选D项;门第观念在唐代被科举制度逐渐削弱,材料未提及门阀影响,而是突出科举出身的重要性,排除A项;唐代官僚来源多样,包括门荫、荐举等,材料未暗示单一性,只强调科举出身者的优势,排除B项;文化素养虽是科举考试内容,但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身份的社会认可度,而非素养本身决定升迁,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宋太祖961年申明后周令,以种植数量衡量地方官员,次年重申唐考课令,以户口增减定考核等级,这反映了考核标准聚焦于官员的实际治理效果,如促进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体现了对治理实效的重视,故选C项;分科考试是科举制选拔官员的特点,而材料所述是考核在任官员绩效的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任职期满官员的考察,而是直接以种植和户口等具体指标为考核依据,排除B项;京察和大计是明清考核制度,与宋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汉代谏官隶属宰相,谏诤皇帝言行,体现宰相制衡皇权,唐代台谏为天子耳目监督百官,皇权得到强化,宋代谏官由皇帝亲擢掌规谏朝政,皇权完全掌控谏官系统,这一演变清晰展示了从汉代到宋代皇权逐步加强,反映了集权政治发展的历程,故选B项;材料的变化显示权力向皇帝集中,削弱了相权制衡的在作用,可能导致决策失衡,并未体现治理的优化,所以并不能反映国家治理完善的过程,排除A项;监察制度优化需提升独立性与效能,而材料中谏官职能从谏诤皇帝转向监督百官再转为规谏朝政,核心是隶属关系的变化,服务于皇权强化,而非监察体系自身的改进,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谏官职能的变化,未涉及选官制度变革,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英国文官制度通过其职业性和中立性,在政府更迭时维持行政连续与效率,从而支持代议制民主的稳定运作,与撒切尔所言“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效率”相符,故选A项;仅依据玛格丽特·撒切尔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夸赞,并不能得出它是“最”好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政府,“只为群众服务”不合史实,排除C项;文官制度确立于19世纪中后期,而英国工业霸主地位在19世纪中叶已形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功能:维护等级制度;巩固统治合法性;维持统治有效性;强化中央集权;整合社会精英;强化正统思想;加强地方治理。(1点2分,2点3分,3点5分,4点7分,任4点即可,共7分)
(2)变化:仪式简朴,中西合璧;主体多元,公众参与程度高;政治色彩浓;以公共纪念日的形式直接纳入到国家法定的节庆系统;注重民族精神和人文传统;应用范围广。(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背景:西方文明的传入;民族危机和政治局势的变动;政党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传统文化奠定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等。(1点2分,3点6分,任客3点即可,共6分)
(3)意义: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发挥人文教化,促进社会治理;有利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民俗的规范化发展;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等。(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祈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稳定人心、展现施政有效性的作用,从而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可知,维护等级制度;据材料一“西汉王朝以降,祭孔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竟成为‘国之大祭’”可知,巩固统治合法性;从而维持统治有效性;据材料一“最后裁决权仍然掌握在历代皇帝手里”可知,强化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儒生们希望通过道统意识来左右孔庙的从祀”可知,强化正统思想;通过对孔庙从祀等国家祭祀相关事宜的掌控,能够整合社会精英;据材料一“宋王朝通过赐额或赐号的方式……更多的民间祭祀被视为‘淫祀’而受到严格禁止”可知,加强地方治理。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1913 年,国民党在上海为宋教仁举行公祭,祭祀仪式接受西方简朴风格、呈现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可知,仪式简朴,中西合璧;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公共祭祀活动有国民党、湖北义赈会等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参与,主体多元,公众参与程度高;材料二中1937 年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将黄帝文化符号再创造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呼吁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体现了政治色彩浓;据材料二广州国民政府规定“祭黄花岗各志士殉国纪念日”可知,以公共纪念日的形式直接纳入到国家法定的节庆系统;材料二中无论是对孙中山的公祭,还是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都体现了注重民族精神和人文传统;材料二涉及政治、慈善、军事等多个领域,说明应用范围广。
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明的传入;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局面,同时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材料二中广州国民政府规定烈士殉国纪念日,体现了政党和政府政策的推动;结合所学可知,传统文化奠定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3)据材料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可知,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公祭活动,可以让人们在缅怀先烈和死难者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发挥人文教化,促进社会治理;公祭日的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有利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设置国家公祭日,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将其与现代国家的理念和价值观相结合,有利于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公祭日为民间的祭祀活动提供了规范和榜样,有利于引导民俗的规范化发展。
18.【答案】
示例:
论题:地方制度的变革筑牢中华文明内聚性的空间根基
阐释: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打破分封制的地方割据隐患,郡守、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免,使地方权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汉初虽一度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强化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唐朝在地方设立道级监察区,宋代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分属不同机构,元朝则开创性地推行行省制度,行省辖区辽阔且权力受中央节制,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范本。这些地方制度的变革,始终围绕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展开,既保证了地方治理的灵活性,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使大一统的空间格局得以维系。
小结:地方制度的演进是中华文明内聚性在空间治理上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动态平衡,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地理框架。
其他论题如: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了中华文明的内聚性;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彰显中华文明内聚性的包容力。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明确其主旨是中华文明的“内聚性”。在此基础上,自拟一个论题,如地方制度的变革筑牢中华文明内聚性的空间根基;或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了中华文明的内聚性;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彰显中华文明内聚性的包容力;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相关史实,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以“地方制度的变革筑牢中华文明内聚性的空间根基”为例,可以按时间顺序列举秦、汉、唐、宋、元时期的地方制度及作用,论证主题时要注意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最后,总结时要围绕中华文明内聚性展开,并升华自己的论题即可。
19.【答案】
【答案】(15分)
(1)持续调整,逐渐健全;由南北分选到南北通选;学习中原儒家文化与传承女真文化相结合;因俗而治。(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2)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速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智慧。(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1)材料金太宗、海陵王、金世宗的不同时期的举措可知持续调整,逐渐健全;据材料“南北选”到“海陵王时,‘并南北选为一,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可知由南北分选到南北通选;据材料“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可知学习中原儒家文化与传承女真文化相结合;据材料“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可知因俗而治。
(2)据材料“南北均以经义、词赋两科录取文士”和“女真族文人辈出,读书著文蔚然成风”可知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据材料“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女真族文人辈出,读书著文蔚然成风”可知加速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据材料“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可知教材使用女真文字也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故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材料“此后在元、清两朝都出现过分榜取士的做法”可知金朝的科举改革对后世有所启发,那么其本身就丰富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