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课件+导学案+分层练+思维导图—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课件+导学案+分层练+思维导图—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强调学习要依托示意图3.行为动词是“说明”,对学习要求较高4.地球圈层结构是核心内容 核心素养 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 认识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的区域特征与分布差异强化区域认知 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意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理解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树立人地协调观 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理实践力 借助观察、比较、分析、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活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壳与岩石圈的联系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了解地震波
(1)两种类型
分类 概念 特点
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P波) 类似于弹簧震动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 固态、液态、气态 较快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S波) 类似一条曲线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固态 较慢
(2)波速变化
应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分析地球内部地震波的变化曲线可知,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在地下平均33km处(指大陆部分),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 。在地下约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这个不连续面叫 。
答案:1、(1)纵波、横波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掌握内部圈层划分
圈层结构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物质形态 特征
地壳 17(平均) 固态 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km;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km,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km
地幔 上地幔 17~900 固态 上部存在一个 ,深度在80~400km
下地幔 900~2900 温度很高,压力、密度都很大
地核 外核 2900~5150 液态或熔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5150~6370 固态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答案:2、软流层
3.掌握过渡圈层——岩石圈
它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交界,是联系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枢纽,它主要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了解外部圈层的组成
(1)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2)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1、(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2.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比较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说明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日5时19分,菲律宾吕宋岛东部海域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圈层( )
A.③圈层 B.④圈层 C.⑤圈层 D.⑥圈层
2.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③圈层 B.④圈层 C.⑤圈层 D.⑥圈层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8月4日11时5分,在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33.14°N,92.06°E)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预警系统在此次地震发生前已成功预警。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地震的震源位于( )
A.上地幔 B.地壳 C.下地幔 D.地核
4.此次地震提前发布预警主要依据的是纵波和横波的( )
A.传播速度不同 B.传播方向不同 C.通过物质不同 D.持续时间不同
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描绘出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观。庐山瀑布周边地区山地陡峭,云雾弥漫,森林树木相映,景观美不胜收。图为庐山瀑布及其周边实景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瀑布”所属的圈层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6.“瀑布”所属的圈层( )
A.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B.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
C.促使地球表面物质迁移 D.在陆表仅以液态存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菲律宾吕宋岛东部海域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洋地壳较薄,一般为5千-10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海域,震源深度为35千米,因此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读图可知,③为水圈,④为地壳,⑤为地幔,⑥为地核,震源位于⑤圈层,C正确。故选C。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③为水圈,④为地壳,⑤为地幔,⑥为地核,岩浆来自⑤圈层,C正确。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或39~41)千米,且青海海西州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壳更厚,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位于地壳内,属于浅源地震,B正确;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位于陆地地下33(或39~41)千米处,AC错误;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D错误。故选B。
4.答案:A
解析:一般认为横波引起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地震危害的主要原因。发布地震预警主要依据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的原理。当地震发生时,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地震预报台收到纵波时及时发布预警,从而快速做出应急反应,A正确;在一次地震中,地震波的传播物质、传播方向、持续时间差异很小,BCD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瀑布为地表河流遇断层、悬崖而形成,因此,瀑布所属的圈层为水圈,B正确;大气圈中主要是气体组成,岩石圈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生物圈是由生命物质组成的,都不是以水的形式存在,AC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瀑布所属的圈层为水圈,由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的水体组成,A错误;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B错误;水圈可以促进地球表面物质的迁移,C正确;水圈在陆表可以以液态、固态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C。(共34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的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课导入
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建立对地球整体系统的空间认知。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信息,归纳地球内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
3.地理实践力:利用图表或模型展示地球圈层结构,提升地理信息表达能力。
4.人地协调观:说明地球圈层结构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及划分依据。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重点
1.通过地震波传播特点理解不连续面和圈层划分原理。
难点
重难点导航
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目录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有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P波) 快 固液气
横波(S波) 螨 固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深度/km 依据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33
(大陆部分)
2900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因为传播介质发生了改变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因为传播介质发生了改变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
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5-10km
大陆地壳厚,最厚达70km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莫霍界面直至2900km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核
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不连续界面 (圈层界线) 平均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主要组成 物质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7 2900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岩石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以铁、镍为主 液态的金属物质
内核 呈固态,压力极大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01
定义: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N2(78%)和O2 (21%)
意义: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1. 大气圈
02
定义: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组成: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上河、湖、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意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2. 水圈
定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分布范围:虽然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意义: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最活跃的圈层)
3. 生物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活动——认识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活动——认识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

积雪
河流

树木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大气圈:云;水圈:积雪、河流;
生物圈:树木、草;岩石圈:山
活动——认识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

积雪
河流

树木

各事物分属四个圈层,体现了四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分层
岩石圈: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交接过渡的一个圈层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
横波
地震波
记忆: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下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2.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面、古登堡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监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C
B
1.答案:C
解析:①圈层为大气圈,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为外核,物质为液态。
2.答案:B
解析:纵波和横波通过莫霍面时,波速都明显增加,在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⑤圈层是内核,因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到达该圈层。水圈位于地表和近地表。水圈是不规则的。
解析
如图示意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关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④代表(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4.④圈层( )
A.是地球的特有圈层
B.在各纬度分布均匀
C.诞生在陆地环境
D.不能改变岩石圈的成分
B
A
3.答案:B
解析:④圈层分布于①②③三个圈层的接触地带,即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接触地带,应为生物圈。
4.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匀,生物诞生在海洋环境中,能改变水圈和大气圈的组成,也能改变岩石圈的成分。
解析
贵州黄果树瀑布,作为亚洲最大的瀑布之一,以其磅礴的气势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图为黄果树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问题。
5.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水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大气圈
6.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充分体现了( )
A.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联系
B.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联系
C.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联系
D.大气圈与生物圈的相互联系
D
B
5.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景观图中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3个外部圈层,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大气圈的厚度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因为瀑布的形成过程,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充分体现了水圈和岩石圈的相互联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解析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 060 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下面两图分别为“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
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B.④圈层的温度低,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小
C.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①圈层厚度海洋大于陆地
9.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A
D
7.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②圈层是地幔,③圈层是外核,④圈层是内核。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对应的是②圈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答案:A
解析:据上题可知,③圈层是外核,最可能为液态,A正确;④圈层是内核,其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B错误;②圈层是地幔,横波可以通过,C错误;①圈层是地壳,其厚度海洋较陆地小,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而是从大气圈开始的,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解析
谢谢聆听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拔高提升:进阶训练,聚焦核心,提炼重难
思维拓展:情景构建,素养提升,高阶训练
2024年8月18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希韦卢奇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后不久堪察加东岸远海发生7.0级地震。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I圈层 B.Ⅱ圈层 C.Ⅲ圈层 D.IV圈层
2.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B.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D.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3.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②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③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④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下图示意该次地震震中位置及区域背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从地质构造角度推测,本次地震最大烈度区域位于震中及其( )
A.西南方向 B.正东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5.图中历史地震和活动断层的关系是( )
A.地震诱发断层 B.断层数量与地震次数成正相关
C.断层诱发地震 D.断层数量与地震次数成负相关
据英国《太阳报》12月7日报道,近日,非洲南部地区正遭受毁灭性的干旱,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条令人悲伤的涓涓细流,下图为12月4日拍摄的维多利亚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地壳
7.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地壳
8.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①圈层的主要特点为( )
A.连续且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能够塑造地表形态
10.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各圈层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独立发展
C.地球原始生物在①圈层中出现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下表为某区域的5个地理观测台站的相关数据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台站 纬度(S)/° 经度(E)/° 高程/m 冰盖厚度/m 地壳厚度/km
① 69.37 76.37 26 0 38.3
② 74.58 77.03 2718 1805 49.3
③ 76.42 77.04 2833 2864 58.4
④ 77.17 76.98 2960 2808 57.5
⑤ 80.42 77.10 4091 2446 61.6
11.5个台站比较,据表可知( )
A.纬度越高的台站冰盖越厚 B.纬度越高的台站海拔越高
C.海拔越高的台站地壳越厚 D.海拔越高的台站冰盖越厚
12.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那下列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其中横波传播速度更快
B.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速
C.一般认为下地幔中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
日本具有“火山之国、地震之邦”的别称,日本地热资源丰富,温泉众多,泡温泉澡是日本人日常习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核 B.下地幔 C.上地幔 D.地壳
14.火山喷发对其附近地区的影响不可能的有( )
A.增加地表起伏 B.增加气温日较差 C.增加阴雨天气 D.增加土地矿物质
15.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关系不大
B.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
D.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维提岛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是该地区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被称为“南太平洋的璀璨明珠”,是一个以热带海岛风景著名的火山岛,岩石大部分为岩浆冷却后形成,当地多发地震。下面两图中,左图为维提岛的位置图,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组成维提岛山体的岩石主要来源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地震发生时,在维提岛上游览的游客会感觉到身体( )
A.先上下起伏,后水平摇晃 B.只有水平摇晃,没有上下起伏
C.先水平摇晃,后上下起伏 D.只有上下起伏,没有水平摇晃
18.如果火山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下图为雾凇景观图。
19.人们有这样心得“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其中“晨挂”形成原因是( )
A.日出前后,大气逆辐射强,使得空气中水汽难以散去,增加雾中水汽浓度
B.日出前后,大气逆温现象明显,气温较高,适宜人们户外欣赏
C.日出前后,在美丽的阳光衬托之下树挂更美丽
D.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雾气和水汽凝结成冰晶而挂在枝叶之上
20.雾凇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每年以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向东方向移动。
材料二: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地点,其主要优势是空气透明度高。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
(1)科学家们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_______技术对地壳运动进行长期监测,从而发现了青藏高原的移动。
(2)青藏高原地壳较其他地区更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在莫霍面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速度_______。
(3)甲附近区域高大山峰林立,这些山峰顶部尖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当地泥石流灾害多发,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有_______。
(4)澜沧江上游多发育峡谷地貌,其景观特征主要有_______。
(5)指出青藏高原空气透明度高的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连开拓者”号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也是中国建造的首艘深井钻井船。它是一艘具有动力定位、全自动化的钻井船,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米。
材料二: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相比较,哪个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厚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已知地壳是地球表面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会更厚;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因此该地位于地壳。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圈层为水圈,Ⅱ圈层为地壳,Ⅲ圈层属于地幔,IV圈层为地核,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Ⅱ圈层,B对,排除ACD。故选B。
2.答案:D
解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它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测定的,A错;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B错;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它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影响,C错;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D对。故选D。
3.答案:B
解析: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多,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对,排除ACD。故选B。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一般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断层易受地震影响而断落,烈度较大,本次地震震中有断层穿过,则震中及沿断层线走向的东南-西北方向烈度明显,因此本次地震最大烈度区域位于震中及其西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断层活动易诱发构造地震,但地震不必然会产生断层,断层是因地壳运动的挤压、拉伸、剪切力导致的岩层中断产生,也可以说地震是断层断裂产生的结果而非产生断层的原因,C正确,A错误;图中历史地震震中并非皆位于断层线,且有的断层线未发生地震,说明断层数量与地震次数无相关性,B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该图为维多利亚瀑布,瀑布中的主体要素是水,水所属于的圈层是水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答案:B
解析:图中各圈层中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通过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及生物循环等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该漫步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C错误,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如地质循环中,岩浆的喷发及岩石的重熔主要依赖地球内能,D错,故选B。
9.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①圈层是降水直接进入的圈层,应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循环的过程中可以塑造地表形态,A错,D正确;②圈层是水蒸气进入的圈层,应为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B错误;③圈层提供有机物,并从大气圈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并向大气圈释放氧等气体,因此为生物圈,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图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属于外部圈层,各圈层并非独立发展,也并非平行分布,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图中的岩石圈并非外部圈层,属于地球内部圈层,ABD错;①圈为水圈,地球上的原始生物在水圈—海洋中出现,C正确。故选C。
11.答案:B
解析:读表可知,③台站纬度不是最高,但是冰盖最厚,A项错误;纬度越高的台站海拔越高,B项正确;③台站海拔低于④台站,但是地壳厚度大于④台站,C项错误;⑤台站海拔最高,但是冰盖不是最厚,D项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传播速度更快,A错误。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速度都加快,B错误。一般认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D正确。故选D。
13.答案:C
解析:地球内部熔岩存在于软流层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中,据此分析本题选C。
14.答案:B
解析:火山喷发会导致地壳运动,增加地表起伏;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等弥漫天空,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增加阴雨天气出现几率,减小气温日较差;火山喷发物富含矿物质,故火山喷发会增加土地矿物质,火山灰覆盖的土壤较为肥沃。据此分析本题选B。
15.答案:C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且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是由大气、水汽及悬浮在其间的物质组成的复杂圈层系统。据此分析本题选C。
16.答案:B
解析:维提岛是火山岛,岩石大部分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来源自软流层,位于图中的②,B正确;①是莫霍面之上的地壳,③是软流层之下的地幔部分,④是外核,都不是软流层,ACD错误,故选B。
17.答案:A
解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并且能够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其传播到地表时会使地表物体上下起伏;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其传播到地表时使得地表物体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地面,横波后到地面,所以岛上附近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起伏,后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答案:C
解析: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先进入大气圈,然后随降水等环节,进入水圈、生物圈,最后落到地表,进入岩石圈。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答案:D
解析:“晨挂”是在日出前后的早晨,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雾气和水汽凝易结成冰晶而挂在枝叶之上形成,D正确;大气逆辐射强,会使大气近地面气温较高,不宜形成雾凇,A错误;气温较高,水汽不易凝结,不利于形成雾凇,B错误;日出前,看不到美丽的阳光,C错误。故选D。
20.答案:B
解析:图中的雾凇景观涉及到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水汽)迁移和能量(水的相变的能量)转化,B正确;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AC错误;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误。故选B。
21.答案:(1)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GPS等
(2)地形、海拔、地势;增快、加快
(3)冰川侵蚀;修筑拦水坝(堤坝);建设排流导流设施,构筑护坡工程等
(4)两壁陡峻,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5)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污染少。
解析:(1)对地壳运动进行长期监测需要对监测仪进行精准的定位,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如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2)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山地高原厚,平原盆地薄,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较其他地区更厚,因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海拔、地势;在莫霍面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3)甲位于横断山区,高大山峰林立,海拔高,山顶多有冰川分布,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形成众多角峰,顶部尖锐;当地泥石流灾害多发,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有修筑拦水坝(堤坝),拦水拦沙和砾石;建设排流导流设施,构筑护坡工程,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4)澜沧江上游多发育峡谷地貌,受河流强烈下蚀作用形成的,其景观特征主要有两壁陡峻,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为窄而深的“V”形。
(5)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空气稀薄;青藏高原面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青藏高原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少,污染少。
22.答案:(1)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
(3)莫霍面。39~41千米。
(4)③、地幔、固态。
解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科学家是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
(3)据上题题干可知,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则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面。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4)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可达12000米,可判断应在地幔中,即③。因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说明其状态为固态。(( 由近及远))水水、、金金、、地地、、 ((原因))太太阳阳光照稳定、宇
火、木、土、天王、海王;特 宙 环境安全;适宜宜的的温温度度、、
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大 气、液态水
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
☆ 宇 宙中的地球
☆ 太 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 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宇 定义:太阳源源不断地 影 响:为地球提供光、热 太 阳黑子和太阳耀 影 响:太阳阳黑黑子子;;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 资 源,生活、生生产产能能量量,, 斑 是太阳活动的主 无线电短短波波通通信信;;
宙 空间放射能量 矿物燃料;太阳能 要 标志,周期约11 磁暴;极光年
宇中 的 宙中的地球 地 古生代:联合古 地 地层:具 化 石:越古老 质 陆形成;无脊椎 中 生代:联合 新生代:被子有 时间顺 地 层含有越低 年 前 寒武 动物繁盛;出现 古 陆开始解 植物繁盛,哺
球 序的层状 级、越简单生 代 纪:地球 鱼、两栖、爬行 体 ;“爬行动 乳动物快速发 岩石;; 物的化石 表 初 形成 类 物的时代代”” 展;人类出现
地 层和化石 地 球的演化历程
☆ 地球的历史
☆ 地 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纵波快,可通 地 壳→莫霍界面((上上、、 大气圈:主要 水 圈:地表和近地表 生物圈::
固、液、气;; 下))地地幔((软软流流层层是岩浆 成 分是氮气气、、 各种形态水体的总 最活跃的
横波慢,只通 的 发源地))古古登堡界面→ 氧气 称 ,连续但不规则 圈 层
过固体 地 核((外外核、内核))( 由近及远)水、金、地、
火、木、土、天王、海王 ;特 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
(原因)太阳光照稳定、宇 宙环境安全;适宜的温度、 大气、液态水
地球存在生命
(
宇宙中的地球
)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 (
定义:太阳源源不断地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
空间放射能量
) (
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
资源
,生活、生产能量,
矿物燃料
;太阳能
) (
影响:太阳黑子;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极光
) (
太阳黑子和太阳耀
斑是太阳活动的主
要标志,周期约11

) (
古生代:联合古
陆形成;无脊椎
动物繁盛
;出现
鱼、两栖、爬行

) (
地层:具
有时间顺
序的层状
岩石;
) (
化石:越古老
地层含有越低
级、越简单生
物的化石
) (
中生代:联合
古陆开始解

;“爬行动
物的时代”
) (
新生代:被子
植物繁盛
,哺
乳动物快速发
展;人类出现
) (
前寒武
纪:地球
初形成
) (

宙 中



)
(
地层和化石
)地球的演化历程
(
地球的历史
)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震波
纵波快 ,可通 固、液、气; 横波慢 ,只通 过固体
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界面(上、
下)地幔(软流层是岩浆 的发源地)古登堡界面→ 地核(外核、内核)
外部圈层
大气圈:主要 成分是氮气、 氧气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 各种形态水体的总 称 ,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最活跃的 圈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