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0张PPT。日本日本的自然特征:它是个岛国,自然灾害频发,国土有限,资源溃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观察古代日本地图概括“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关系。一衣带水据史书记载,大约2200年前,中国的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认为他去的地方就是日本。秦始皇徐福古代中日之间的交流汉倭奴国王金印东汉光武帝画像 中日交往自古就有。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公元1~2世纪时,日本列岛上已有100多个小国,同中国交往的就有30余国。公元57年(东汉初),九州北部的倭奴国曾谴使向东汉进贡,汉光武帝赐给其“汉委奴国王”金印。古代中日之间的交流 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的发展,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随日本使者来到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日本也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空海774~835804年到唐朝学习佛法,806年归国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693~775奈良时代政治家、学者公元1世纪前后5世纪统一日本本土出现早期国家公元3世纪中叶大和兴起年代尺,理清历史脉络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645年646年10世纪铲除苏我氏大化改新出现武士阶层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和许多民族一样,他们崇拜太阳神 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日本史书记载第一任天皇是被神化的神武天皇,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明治维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天皇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在当今日本,天皇依然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大化改新的背景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国际:日本周边国家蒸蒸日上,特别是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给日本很大的冲击与震撼。材料三:日本共派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13次,每批数百人。对于人口不足300万的日本,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当大。使节团成员中有外交官员、僧侣、留学生和工艺、艺术等各方面的人才。国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拥护改革的力量:归国留学生积极推动小结:大化革新背景(1).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不安。(国内矛盾)(2).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国际环境)(3).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消灭豪族的政变,强化了中央集权。(铲除反对势力)(4).归国留学生积极推动改革。(推动力量) 公元645年(日本皇极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太极殿。这一天日本 朝廷正在接见“三韩”(新罗、百济、高句丽 )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随着“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氏,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场宫廷巨变? 皇室和改革派拥立哪一位天皇?年号是什么? 7世纪中叶,苏我氏贵族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他们独揽朝政,专权跋扈,成为改革的主要绊脚石。 孝德天皇,改年号为“大化”645年,皇室和改革派铲除苏我氏势力,拉开“大化改新”序幕中臣镰足(614~669) 日本大和国贵族。曾向唐朝归来的日本学者学习中国的儒、佛等学说。中大兄皇子与其发动政变,除掉苏我氏。大化改新后,中大兄皇子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任内臣,高向玄理任国博士,共同辅佐孝德。孝德天皇日本第36代天皇629.1.4~654.10.10因不满苏我氏专权,以患足疾为名不参与政治。中大兄、中臣镰足发动宫廷政变,诛灭苏我入鹿一族后,即位。 材料1: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改新之诏》 材料2:废除贵族对土地和农民的私有,转为国有。国家按人口对六岁以上的公民分配土地,农民获得了渴望的土地。 获得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改新之诏》 材料3:668年,日本开始引进唐朝法制体系,以中国唐朝的《永徽律》为蓝图,是一部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建立起律令体制。标志着古代国家的律令法体系初步确立和律令制国家的形成。 经济上,土地国有化,政府分配土地,国家收取赋税。法制上,制定律令,建立律令制度。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大化改新的内容大化改新的内容(1)政治上:(2)经济上:(3)法律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 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仿照隋唐制度 资料1:大化改新以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日本在教育、宗教、建筑、美术和文学各方面积极汲取中国文化。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 …….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时。 资料2:改革后不久,日本进入奈良时代。710年,日本仿照中国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以新都为中心,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繁荣。阅读材料并结合书本,说说大化改新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变化?(3分)? 资料3:改革后,土地收归国有,贵族实力大受打击,皇权得到强化……。大化改新的影响1.积极: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繁荣,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局限: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大化改新的影响大化改新的影响积极性:日本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局限性: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出现 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庄园。 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武士道精神系日本应遵守的封建道德,始于镰仓幕府时期,内容有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武士腰间常佩利刃,作为勇武的象征。"明治维新"后,武士废除了,但对新式军队战士仍长期灌输武士道精神,强调效忠天皇、绝对服从,军人在必要时必须勇于拨刀"切腹"(剖腹自杀),以示忠勇、义烈。 鉴真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播佛教等除了以上改革内容之外,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想一想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城市布局比较一下,平城京与长安街在城市布局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唐风洋溢奈良城” 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朱雀大街名称与走向相同。【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兴建的】。中国:岳阳楼日本:京都平安神宫建筑日本中国中国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起源于日本本土的和服产生了影响。 服饰日本的茶道源于……日本书法(空海《风信帖》)中国书法(唐·欧阳询《张翰帖》)书法中国唐朝铸币日本的铸币日本仿唐朝第一次铸造的铜币“和同开珎(宝 )”,即“开元通宝”的简称。铸币文字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意义?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①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②作为学生,应虚心向先进国家学习并报效祖国,拥有发愤图强的爱国心。效仿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更好更强课堂小结日本的大化改新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背景内容影响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日本周边国家强大日本留学生力倡改革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的宫廷政变成功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实行中央集权土地收归国有,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积极性:局限性: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 从12世纪末开始,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开始控制中央政权,天皇成为傀儡。幕府统治在日本历时600多年。其实质是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日本历史上的幕府统治是怎么回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日本的大化改新.ppt 大化改新.wmv 日本大化改新.mp4 樱花谣 日本民歌.flv 武士的起源.mp4 续写中日友好传奇 遣唐使船入世博水域(流畅).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