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5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试题(闭卷;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一.选择题(共15题,15分)1.“这种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严重困扰着道光皇帝。据统计,1820~1840年,大清外流白银约1亿两左右,这使大清国库严重空虚,扰乱了大清货币的流通,使大清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道光皇帝召林则徐进京商讨解决的办法。”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是指( )A.猖獗的鸦片走私贸易 B.清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C.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D.英国不断骚扰沿海地区2.1854年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驻华公使包令函》提到:“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感到许多失望……届时将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改……”这表明(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B.《南京条约》带来客观积极影响C.英国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D.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学者陈旭麓指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A.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B.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C.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 D.外国商品倾销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4.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的示意图,图中的①②处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①金田起义、②天京事变 B.①定都天京、②天京陷落C.①永安建制、②定都天京 D.①永安建制、②天京事变5.史料记载;“1881年,天津进口的洋煤高达17445吨,但是开平煤矿投产当年洋煤进口量就猛降至5416吨,此后一再下降,到19世纪80年代末,开煤完全取代了洋煤”。这说明此次近代化探索在一定程度上( )A.传播了西方先进制度 B.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C.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D.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C.1864年,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天京陷落D.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得到了尊重 B.甲午战后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甲午战后列强获得贸易的特权 D.列强侵华主要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8、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若运用一手史料研究林则徐,应选择( )A. 林则徐奏折 B. 林则徐雕像 C. 林则徐纪念邮票 D 连环画《林则徐》9.维新派创办报刊不过几年工夫,全国风气大开,社会上出现了“上至朝廷,下至士人”,“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热烈局面。这说明维新变法( )A.推动报刊事业革新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C.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D.带来科学技术进步10.某条约的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这规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C.使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D.增加了中国劳动人民沉重的负担11.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12.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于北京皇宫养尊处优。这表明( )A、君主专制仍存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难实现13.孙中山在1894年刚写完《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时,曾对陈少白说:“吾辈革命有二途径,一为中央革命,一为地方革命。如此项条陈得李鸿章采纳,则借此近身,可以实行中央革命,较地方革命事半功倍。”这反映出孙中山( )A.自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B.希望清廷接受资产阶级革命C.对清政府革新尚存一线希望 D.认为地方革命更易获得成功14.下列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A.走向共和 B.国家统一 C.军阀割据 D.师夷长技15.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溥仪复辟等。这些事件说明( )A.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民主化进程二.非选择题(16题12分,17题16分,18题7分,共3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英法联军攻占首都,焚毁”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标志着清政府被彻底打败。清政府也终于认识到俄、英、法、美等国势力强于清朝,而后成立总理衙门,以同等国家身份对待这些国家。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马关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高达23000万两白银(其中包括赎辽费3000万两),割让中国台湾及附近岛屿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入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此后,欧美列强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摘编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四:“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 晚清帝国回忆录》(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简述两次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标志着清政府被彻底打败”的战争和清政府在外交上的举措。(2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4)材料四出自哪一条约?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历史的转弯”是指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结合所学指出该条约中哪项内容最能体现这一改变?(3分)17.自强的中国人进行了近代化探索,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等历程,道路艰难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用(自强运动)这标语概括1860至1870年代中国大效西方,其名称已表现着防御性的动机……有了这些活动,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原因不能解释。——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古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也不能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由它而揭开的新的斗争的序幕。”……它将中国旧社会经营了千百年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完全打乱了。……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不可阻挡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影响。(3分)(2)材料二的“自强运动”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指出哪一事件表明材料中所述的“目标无法获得”,并指出失败的根本原因?(4分)(3)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反映了哪场运动的主张? (3分)(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指什么?(2分)(5)材料四中作者评价辛亥革命的观点是什么?从材料中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18.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7分)事件 结果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 没有实现富国强兵,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破产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 遭到中外反动力量的联合绞杀而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还是以失败告终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5秋季学期中期测试八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选择题(15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A C D D B B D A C A B C C A A二、非选择题(35分)16.【答案】(1)变化:由东南沿海扩展(深入)到中国腹地;(注:如果回答: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不给分)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侵犯了中国的贸易主权等都可)。(3分)(2)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举措:成立总理衙门。(2分)(3)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原因:①甲午战争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4分)(4)《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3分)17.【答案】(1)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观念;对西方的态度由鄙视到平等看待再到尊崇。(3分)(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封建制度。(3分)(3)观点:只有改革旧制度才能使国家强大。运动:戊戌变法。(3分)(4)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5)观点:充分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功大于过或者辛亥革命具有积极的意义。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权主义的斗争纲领在革命中初步实现;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分)18.【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论述: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领土完整与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分)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分)论述: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建了新式海陆军和近代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4分)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特点。(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5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docx 重庆市开州区文峰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