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5 年 11 月)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选项 B A C A C B D C B A B D D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选项 A C C B B D C C C A B D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共 50 分)26、共同点:都会种植粮食作物或农作物;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建造房屋或过定居生活;都会饲养饲养家畜。(写出两点即可得分,每点 2 分,共 4 分)(1)①炎帝(2 分),特点:华夏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或体现多元一体。(2 分)(2)证据:城市建筑和水利工程规模大;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自能力;宫殿区和墓葬反映社会差别和阶级分化;原始稻作农业相对成熟。科学测年显示距今 5000 多年。(任选两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27、禹:治理洪水或建立夏朝。周武王:灭商建周,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朝或其他有关内容。(每人答出一点,2 分,共 6 分)(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每点 2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共 6 分)百家争鸣(2 分)28、(1)①铁器 ②商鞅 (每个 2 分,共 4 分,错字不得分)(2)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说出两点即可,共 4 分)(3)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因时代发展进行改革或变法;实行有效的措施;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等。(任选一点,2 分)29、(1)人民的意愿或顺应民意;有利的地理环境;策略得当;军事实力强大等(任选三点,每点 2 分,共 6 分)(2)统一文字。(2 分)国家: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地域: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沟通顺畅,有利于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家和地方各 2 分,共 4 分)(3)施行仁政、德政,以民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 分)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诊断测试七年级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请务必在答题纸上作答,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只收答题纸。3。答卷前,请在答题纸上将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清楚。4.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千净。5.主观题答案须用黑色字迹钢笔、签字笔书写。6。必须在答题纸上题号所对应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战的书写,无效。7,保持卷面清洁、完整。禁止对答题纸恶意折损,涂画,否则不能过扫描机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个2分,共50分】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即县人2.远古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开始吃熟食,在夜间也能照明,寒冷的季节能取暖,驱逐野兽扩大活动的范围。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古人类A.会使用火B.会交换用品C.能采集果实D.会制作工具3.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A.骨相B.玉器C.骨针D.彩陶4,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主要种植粟和黍。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5。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东部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用于储藏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活方式是A.集体群居B.采集渔猎C,农耕定居D.分散独居6.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四千年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官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陶寺A.以农耕生活为主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比较强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7.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主要原因是A.他们开始种植农作物水稻和粟B.他们建立了选贤的禅让制度C.他们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D.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8。建立夏朝的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他取代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夏朝的建立者是伯益B.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君主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9.作家余秋雨说,站在殷墟,我仿佛看到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一画卷应有A.夏桀统治的民怨沸腾B.盘庚迁都后的稳定发展C.国人暴动的慷慨激昂D.周武王分封的运筹帷幄10.《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三字经》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B.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C,中华文明的起源D,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1.《国语》中写道:“夫祀,国之大节也。”西周对青铜器的使用规格有明确规定,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一规定反映出A.西周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B.青铜器体现出权力大小和等级界限C.青铜制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D.西周时期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12.周平王死后,恒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周王室军队败北,恒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郑国派人去“慰向”,恒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出当时A.郑国国君是春秋霸主B.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C.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D.周王室地位逐渐下降13.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积极争夺霸主地位。下列哪一位不是这一时期的霸主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孝公14.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果中的使用,也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历史 七历史答案.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