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若外国游客想实地参观该遗址,应前往的省份是( )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2.北京人遗址前后发掘出土6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 )
A.地处黄河流域 B.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C.内涵非常丰富 D.为研究原始农业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A.原始农业出现 B.旧石器时代来临 C.私有制的出现 D.早期国家产生
4.农业产生后人们筑屋定居。下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房屋复原图,其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经济发展 C.社会风俗 D.审美观念
5.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代表是( )
A.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B.舞阳贾湖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6.“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D.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7.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8.《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9.下图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10.《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11.“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实行民族压迫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残暴统治 D.加强思想控制
12.西周时期以王畿一带周王室所用的方言为标准音,即“雅言”。及至战国时期,雅言的标准音地位丧失,各诸侯国“言语异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度确立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诸侯势力衰落 D.周王室地位下降
13.某一历史人物任用贤能之士为相,大力改革内政,积极发展生产,强化训练军队,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威震诸侯,成为春秋时期首位称霸的诸侯国君。材料所述的历史人物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
14.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战争和冲突中,找到了“和戎”和订立盟约的解决办法,这( )
A.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B.推动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C.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D.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融合创新
15.春秋时期,耕种的效率大幅提高,百姓在井田之外大量开垦私田。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 D.井田制完全崩溃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摘编自《“北京人”用火再添力证》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班固《白虎通》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指出两个北京人用火的证据。
(2)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哪些原始居民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3)材料三中华夏“渐化合以成一族”主要涉及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崇为什么称号?
(4)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17.周朝是我国历史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多年,分为西周和东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机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概括西周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行此制度产生怎样历史影响?
(2)材料二概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事?材料二中“诸侯强并弱”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政治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A C D B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C A
1.C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所以该遗址为元谋人遗址,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已能制作工具并使用火,将中国人类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C项正确;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距今约6000年),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其年代远晚于元谋人,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距今70万—20万年)内涵丰富,但年代晚于元谋人,排除B项;浙江省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以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闻名,非最早人类活动地,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由题干“北京人遗址前后发掘出土6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可知,列举了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大量头盖骨化石、直立人化石、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说明该遗址的遗存物种类多、数量大,能够全面反映北京人的生活和文化特征,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位于华北地区,与黄河流域关联不直接,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排除B项;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原始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聚落发展”可知,均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典型表现,与原始农业出现的主题高度契合,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而示意图中是“磨制石器”,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私有制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示意图中农业生产、工具使用、聚落发展的核心内容无关,排除C项;早期国家产生涉及阶级分化、政权建立等复杂特征,示意图未体现这些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据题干“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房屋复原图,其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合北方干燥、寒冷的地理环境;干栏式建筑适合南方潮湿、多水的地理环境,所以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A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房屋建筑的水平等,但不是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社会风俗对房屋样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审美观念会影响房屋外观,但不是导致两种房屋样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据题干“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内有灶坑,会制作彩陶(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使用磨制石器,C项正确;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属于长江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原始陶器为主,非仰韶文化,排除A项;舞阳贾湖遗址,以骨笛和稻作农业闻名,属于淮河流域早期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虽与仰韶文化时间有重叠,但文化特征与仰韶文化存在明显区别,不属于仰韶文化类型,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小墓葬随葬品差异(如贵族墓奢华、平民墓简陋)直接表明明显阶级分化。遗址还发现有城墙、宫殿基址等,证明存在都邑性城市和区域性政体,符合文明社会的标准,D项正确;山顶洞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人工用火反映原始生活,无阶级分化或国家形态,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稻谷出土表明原始农业发展,但未发现明显阶级分化或城市政体,不符合文明标准,排除B项;仰韶文化的几何图案陶器反映彩陶艺术和手工业进步,但未直接证明阶级分化、都邑城市或国家政体,不符合文明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依据题干“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早期先民的文化区分布广泛,各有特点且存在共性,因此“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准确概括了这一特征,B项正确;但题干未突出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同时出现”与题干中“时间有先后”矛盾,排除C项;题干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分布与多元一体,没有凸显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意思是,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贤,不足以传天下,于是将权力交给舜。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通过民主推举以贤能为标准的首领传承制度,尧传舜即典型例子,B项正确;世袭制强调血缘继承,是从夏朝开始,禹传子,家天下,与题干“不授子”矛盾,排除A项;宗法制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是西周时期的制度,与禅让制无关,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地方分权制度,与禅让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治理洪水”“结束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状态,创造奴隶制国家”“划定九州”和所学知识可知,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成功;建立夏朝,结束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状态,开创奴隶制国家;传说禹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C项正确;黄帝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主要贡献为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等,未建立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舜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继位,未建立国家,排除B项;启是禹之子,继承王位,标志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非奴隶制国家的创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天下为一家所私有。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C
【详解】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炮烙……周王无道国人起”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的暴君,实行残暴统治导致夏朝灭亡,商纣王同样残暴,以炮烙之刑等虐害百姓,引发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幽王等西周后期君主无道,统治残暴,最终西周被犬戎等势力攻灭,西周灭亡,所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实行残暴统治,C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民族矛盾并非主要矛盾,且题干未体现民族压迫问题,排除A项;夏、商、西周尚未形成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始于秦朝),且加强集权未必直接导致灭亡,排除B项;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后世现象,夏、商、西周时期并未系统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据题干“西周时期以王畿一带周王室所用的方言为标准音;战国时期,雅言的标准音地位丧失”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雅言作为标准音,到战国时被各地方言取代,这一变化反映了周王室权威衰落。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为天下共主,雅言统一;战国时诸侯争霸,周王室地位下降,无力维持统一标准,导致“言语异声”,D项正确;分封制确立于西周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仅仅阐述了语言标准音的变化情况,并没有任何关于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无法从语言变化得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战国诸侯势力增强而非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内政、生产、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还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最终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符合材料描述,A项正确;宋襄公在春秋争霸中,因思想保守等原因,霸业并不成功,且不符合“首位称霸”等材料信息,排除B项;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的霸主,并非首位,排除C项;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首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在长期战争和冲突中,找到了‘和戎’与订立盟约的办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和戎”及盟约打破了民族间单纯的对立冲突状态,为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交融,C项正确;题干仅体现双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矛盾,未明确提及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或身份的认同,无法佐证“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排除A项;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建立于秦朝,春秋时期仍处于奴隶社会,尚未出现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条件,该选项与时代背景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间通过和平方式缓解冲突,未涉及华夏文化的“传播融合创新”(如文化内容的交流、新文化形态的产生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耕种的效率大幅提高,百姓在井田之外大量开垦私田”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及应用,从生产力层面显著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让农民有能力突破井田的限制去开垦更多土地,这是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分封制走向瓦解是春秋时期政治领域的变化,主要涉及统治秩序的松动,与农业耕种效率提升、私田开垦无直接因果关联,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是战国时期(如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的制度变革,是私田开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结果,而非春秋时期私田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井田制完全崩溃发生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井田制仅处于逐步瓦解阶段,“完全崩溃”的表述不符合题干时间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证据:动物骨骼完全炭化、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石灰。
(2)变化:原始农业出现。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等。
(3)称号:“人文初祖”。
(4)形成:太古以来,众多民族杂居相处,相互接触交流,去除小的差异,保留共同之处,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
【详解】(1)证据:根据材料一“……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可得出,动物骨骼完全炭化;根据材料一“……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可得出,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石灰。
(2)变化:根据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得出,原始社会的人们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耕生产,原始农业出现。居民:根据所学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知识可知,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和黍。
(3)称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炎帝、黄帝的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形成:根据材料三“……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得出,太古以来,众多民族杂居相处,相互接触交流,去除小的差异,保留共同之处,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
17.(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影响: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初期稳定了政局;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文化交融;为后世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借鉴;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力量等。
(2)时期:春秋时期。特点:诸侯争霸。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可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根据材料一“……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得出,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影响:根据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可知,可以从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初期稳定了政局、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文化交融、为后世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借鉴、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力量等角度作答。
(2)时期:根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和所学王室衰微的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日益强大。特点:根据材料二“……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得出,“诸侯强并弱”反映出诸侯崛起,强国兼并弱国,诸侯争霸的政治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