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正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正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正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古人类学家研究古人类历史主要是根据( )
A.历史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掘 D.学者观点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下能证实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的是( )
A.浙江余姚发现的水稻遗存 B.陕西半坡出土的磨制石器
C.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用火遗迹 D.云南元谋发掘的门齿化石
3.伴随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等。这证明北京人( )
A.学会保存火种 B.能够直立行走 C.能够制作工具 D.使用磨制石器
4.他们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材料中的“他们”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等发现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等,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遗存。这主要反映了( )
A.生产工具进步 B.磨制石器精美 C.原始农业兴盛 D.饲养家畜普遍
6.下面卡片记录了某遗存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存是( )
年代:距今约6000年 地域:黄河流域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陶器:人面鱼纹彩
A.半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7.山东大汶口遗址原始居民墓葬的考古发掘显示,有的墓葬随葬着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墓葬一无所有。这能佐证当时( )
A.早期国家出现 B.玉器制作技术高超
C.原始农业发展 D.存在贫富分化现象
8.下列图片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史前时代的文物,这些文物均有“龙”的元素。作为研究者,就文明的发展而言,应侧重于研究( )
三星塔拉遗址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古城遗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龙首玉镯(浙江)
A.使用者的阶级性 B.文物的生活功用 C.出土的地理位置 D.文物的渊源特征
9.下表所示为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的部分考古发现。据此可推知,当时( )
发现一: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 发现二: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往往随葬陶鼓、石祭、玉钺、龙盘等礼器。 发现三: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A.出现早期国家 B.进入青铜时代 C.文明领先世界 D.科技成果丰硕
10.距今约5300—4300年的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其建筑上展现出典型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布局:最中心的是宫殿区,是整个古城的核心区,宫殿区外面是内城和外城。贵族墓地和其他普通墓地相比,随葬品多且精美。材料表明良渚古城( )
A.实行专制统治 B.多元一体的特征 C.阶级分化明显 D.处于旧石器时代
11.2025年4月4日,清明公祭活动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全球各地华人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哪一个( )
A.黄帝 B.炎帝 C.黄帝和炎帝 D.蚩尤
12.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常以此来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这句话中提到的人物是( )
A.大舜 B.大禹 C.炎帝 D.黄帝
13.当你看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时,你应想到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4.二里头文化位于南北生态地理的交叉区,它建立在粟作农耕和稻作农耕为主的多元农业基础上。旱了,可以吃谷子:涝了,可以吃稻子。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崛起的原因是( )
A.生产工具进步 B.生活基础稳定
C.经济交流频繁 D.阶级分化明显
15.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下面是他们列出的阅读提纲。据此判断,他们分享的主题是( )
主题:______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从“禅让”到传子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时日遏丧,予及汝皆亡 ▲玄鸟生商、成汤灭夏 ▲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A.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动荡的春秋时期
16.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氏族制 D.分封制
17.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
A.周武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平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18.下图为春秋时期青铜牺尊,上面刻有精美纹饰,牛鼻上穿有一环。这说明当时( )
A.春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生产
C.酒文化在各诸侯国盛行 D.人们使用穿鼻方法驯服牛
19.《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涉及的时期是( )
A.夏商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0.春秋时期,齐桓公等诸侯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其他诸侯国进行征战。这一策略的实质意图是( )
A.巩固周王室的权威地位 B.推动华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改善底层民众生活状况 D.谋求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
二、材料题
21.时空观念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观察图1,指出中国境内发现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名称,并概括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2)写出图2A、B两处遗址名称及各自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并结合地图写出影响两种农作物分布区域不同的地理因素。
三、综合题
22.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是解释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距今约5300—4300年,1936年被首次发现。①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面有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②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平民的墓地一般选址离王城较远,随葬物一般只有陶器。③考古发现了石刀、石犁、石镰等成套农具。茅山遗址发现了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大型稻田区,古城内发现储藏量达数十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④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门类,总量达1万余件。
(1)请将材料中的史实与结论进行对应,把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只写序号即可)
史实 结论
______ 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______ 具有成熟、规模化的稻作农业
______ 出现了阶级分化
______ 手工业门类齐全,社会分工细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良渚古城遗址与中华文明起源”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四、材料题
23.中国广袤的大地,孕育了早期的人类,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类活动想象图
材料二 远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良渚博物院藏品玉钺及其简介
双乳玉钺 藏品简介:礼器,象征着军事和宗教权力。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1)观察材料一,说说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器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请你列举两件史前时期的陶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玉钺的用途,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五、综合题
24.突破中孕育着新机,变化中蕴含着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礼乐突破】
材料一
注: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
【政局变化】
材料二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楚国在春秋时期已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地处南方,受群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
——摘编自《中国历史》
【经济革新】
材料三 随着冶铁手工业的出现,春秋时开始制造铁农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铁农具有很多件……以牛拉犁耕地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它大大推动了农田的开垦……春秋以来人工灌溉开始有明显的发展,各国统治者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也十分重视沟渠的整修。
——摘编自《春秋史》
(1)材料一反映出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争霸战争对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谈谈你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尝试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正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C A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B C D D D C D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远古人类时期还没有历史记载,排除A项;神话传说虽然在人类历史的研究中有其一定的价值,但要经过考证才能成为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学者观点需要经过史料的证明才能成为证据,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百万年的人类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发掘的门齿化石能为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提供有力实证,D项正确;浙江余姚发现大量水稻遗存,表明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无法证实“百万年的人类史”,排除A项;陕西半坡出土的磨制石器,反映半坡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和“百万年的人类史”无关,排除B项;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用火遗迹,能体现北京人用火技能,但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不能直接证实“百万年的人类史”,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伴随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能够制作工具即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C项正确;题干主要证明北京人能够制作工具,未提及北京人学会保存火种,排除A项;题干主要证明了北京人具备制作工具的能力,未体现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有埋葬死者的行为”和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作为晚期智人代表,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他们可能会使用人工取火,还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并且具有爱美意识(如佩戴装饰品),并会埋葬死者,D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均属于更早期的直立人阶段,尚未掌握磨光钻孔技术,也未发现明确的埋葬习俗和审美行为,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等发现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等,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遗存。”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集中反映了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与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均已出现,这正是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直接证据,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农作物遗存,未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排除A项;磨制石器的使用虽与原始农业相关,但材料未描述石器特征,排除B项;材料内容围绕农作物栽培,未体现家畜饲养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其典型特征是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以适应北方干燥寒冷气候,并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代表性陶器,A项正确;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该遗址以打制石器和用火痕迹为主要发现,尚未进入农耕文明阶段,无固定房屋和陶器制作,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是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代表,其房屋为干栏式建筑,以适应南方潮湿环境,主要陶器为黑陶,排除C项;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3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但尚未出现农耕定居生活,在洞穴居住,无陶器制作,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有的墓葬随葬着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墓葬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父系社会晚期,居民的墓葬里,大都有随葬品,但其数量却差异很大,因此墓葬反映出来的是社会的贫富分化,D项正确;大汶口遗址处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阶级分化、公共权力、城市、文字等,题目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虽然有精美的玉器等随葬品,能说明当时手工技术有一定水平,但这不是墓葬中随葬品差异所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B项;墓葬中的随葬品情况与农业发展状况没有直接的关联,不能从随葬品的不同得出农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中“三星塔拉遗址红山玉龙(内蒙古)”“陶寺古城遗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齐家文化遗址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良渚遗址龙首玉镯(浙江)”等文物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史前文物均包含“龙”的元素,从文明发展角度看,研究这些带有相同“龙”元素器物的渊源特征,有助于探究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联系、交流以及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D项正确;材料未提供文物使用者的身份信息,无法研究阶级性,排除A项;龙纹元素更多是精神文化象征,生活功用非主要研究方向,排除B项;单纯研究出土位置只能了解分布范围,无法深入探讨文明内涵,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有宫城(可能是宫殿建筑 )、高等级墓地(随葬礼器 )、观象台(体现对天象等的管理 ),这些是早期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具备统治管理的建筑、礼仪、天文等设施 ),所以可推知当时出现早期国家,A项正确;虽然出土小件青铜器,但仅小件青铜器不能说明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时代需青铜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等,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仅呈现陶寺遗址自身的考古发现,没有与世界其他同时期文明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文明领先世界,排除C项;观象台体现一定天文科技,但仅这一项及小件青铜器、刻画符号陶壶,不能说明科技成果丰硕,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最中心的是宫殿区,是整个古城的核心区,宫殿区外面是内城和外城。贵族墓地和其他普通墓地相比,随葬品多且精美”和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有宫殿区(核心)、内城、外城的等级布局,贵族墓地随葬品多且精美,普通墓地与之不同,说明社会存在阶级分化,C项正确;专制统治强调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独揽大权,材料中良渚古城的建筑布局和墓葬差异,无法体现“专制统治”,排除A项;多元一体强调多种文化或族群融合成统一体,材料未涉及文化、族群多元及融合,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华夏族,后世子孙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C项正确;黄帝、炎帝单独一方,都不能是完整代表,排除AB项;蚩尤被炎黄部落联盟打败,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描述的是大禹治水的典故。大禹为治理洪水,长期在外,多次路过家门却未进入,体现其奉献精神,B项正确;大舜是上古贤君,主要事迹是禅让等,和“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无关,排除A项;炎帝主要贡献是教民农耕、尝百草等,和治水无关,排除C项;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主要功绩是统一华夏等,和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文明反映了夏朝的历史,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A项正确;商朝、西周、东周都不符合“最早的中国”,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它建立在粟作农耕和稻作农耕为主的多元农业基础上。旱了,可以吃谷子:涝了,可以吃稻子”可知,二里头文化建立在粟作农耕和稻作农耕为主的多元农业基础上,无论是旱(早了,可以吃谷子)还是涝(涝了,可以吃稻子)的情况,都有相应的农作物可食用。这种多元农业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得生活基础稳定,稳定的生活基础是一个文化崛起的重要保障,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生产工具进步相关内容,无法得出二里头文化崛起是因为生产工具进步,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经济交流频繁的情况,不能据此推断二里头文化崛起的原因是经济交流频繁,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阶级分化明显的描述,与二里头文化崛起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从‘禅让’到传子”“夏有乱政”“盘庚迁殷”“商纣暴虐”“武王伐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内容涉及到夏朝、商朝、西周,属于奴隶制王朝的更替时期,C项正确;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在夏朝之前,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也在夏朝之前,时间不符,排除B项;动荡的春秋时期属于东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D项正确;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A项;禅让制指的是部落联盟时期,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排除B项;氏族制指的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自然形成的血缘组织,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导致夏朝灭亡灭亡,D项正确;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排除A项;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排除B项;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春秋时期青铜牺尊”“牛鼻上穿有一环”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鼻环是古代驯服牛的重要工具,通过穿鼻方式控制牛的行动,便于农业生产中的驱使使用,D项正确;“经济繁荣发展”表述过于宏观,单件青铜器无法证明整体经济状况,排除A项;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应用还未达到广泛应用,且题干未涉及铁制农具信息,排除B项;牺尊可以作为酒器,但单件文物无法推断出各诸侯国盛行酒文化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迁都洛邑后进入春秋时期,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楚、秦、晋等诸侯国逐渐强大,C项正确;夏商时期与题干中周平王、诸侯争霸的信息无关,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王室势力较强,并非“周室衰微”的状态,排除B项;战国时期晋国已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题干中提及“晋始大”,与战国时期情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进行征战,实际是借周天子之名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争夺霸主地位,D项正确;巩固周王室的权威地位只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推动华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是诸侯争霸的客观作用,排除B项;各诸侯国实际是借周天子之名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争夺霸主地位,不是为了改善底层民众生活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1.(1)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特点: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集中分布于大河流域。
(2)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农作物种类:半坡遗址种植粟、黍,河姆渡遗址种植水稻。
地理因素:气候(或降水、温度),半坡遗址位于北方,气候相对干旱,适合粟的生长;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水稻的生长。
【详解】(1)遗址:根据材料一“图1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是世界著名的古人类遗址。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点:据材料一“图1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广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古人类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华大地,体现早期人类活动范围广。数量众多,遗址标记点多,说明远古时期人类群体活动多,各地都在创造早期文明。集中于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足,利于生产生活,故遗址多集中于此。
(2)A:根据材料二“图2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是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
B:根据材料二“图2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是长江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
农作物种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地处黄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旱。粟和黍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性,无需大量水源灌溉,能在北方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稳定生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降水充沛,且多沼泽湿地。水稻是喜水作物,需要充足的水源和湿润的土壤,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湿润气候恰好满足其生长需求。
地理因素:根据材料二“图2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气候适宜粟、黍的种植,半坡遗址所处的北方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较少、气候相对干旱,且冬季气温较低。粟、黍具有耐旱、耐寒的生物学特性,无需大量水源灌溉就能存活,能在北方有限的水热条件下稳定生长,与当地气候特征高度契合。
根据材料二“图2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河姆渡遗址所在的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空气和土壤湿度大。水稻是典型的喜水喜温作物,其生长需要持续充足的水源和较高的温度,南方的气候条件恰好满足这一需求,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必要的自然基础。
22.(1)①③②④。
(2)论题: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
论述: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首先,良渚古城规模宏大,拥有完整的城市布局和先进的水利系统,标志着早期城市文明的出现。其次,贵族与平民墓葬的明显差异反映了社会等级分化,说明已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再次,成套农具、大型稻田和大量稻谷储存表明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多种材质的精美器物体现了手工业的繁荣。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已具备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证据。
【详解】(1)①:根据材料“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工程,这些都属于大型工程建设,需要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才能完成。
③:根据材料“考古发现了石刀、石犁、石镰等成套农具”“古城内发现储藏量达数十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有农具和炭化稻谷,说明农业较为发达,具有成熟、规模化的稻作农业。
②:根据材料“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平民的墓地一般选址离王城较远,随葬物一般只有陶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墓葬和平民墓地随葬品差异较大,说明出现了阶级分化。
④:根据材料“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门类”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种类较多,说明手工业门类齐全,社会分工细化。
(2)论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
论述:围绕观点,结合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首先,良渚古城规模宏大,拥有完整的城市布局和先进的水利系统,标志着早期城市文明的出现。其次,贵族与平民墓葬的明显差异反映了社会等级分化,说明已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再次,成套农具、大型稻田和大量稻谷储存表明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多种材质的精美器物体现了手工业的繁荣。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已具备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证据。
23.(1)生产、生活状况:集体狩猎;采集食物;使用未经打磨的木头。
(2)影响:人类可以用陶器烧煮食物、储存食物和饮用水;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陶器:人面鱼纹陶盆、蛋壳黑陶杯。
(3)用途:礼器,象征军事和宗教权力、彰显显贵者阶层的特殊地位。
历史价值:是研究良渚时期的重要文物,展现了该时期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比较明显,与其他考古发现共同印证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约5000年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等。
【详解】(1)生产、生活状况:根据图片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人类过着集体生活,集体狩猎;采集食物;工具使用方面,使用的是未经打磨的木头。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施 彩的陶器有盆、钵、瓶、罐等,图案包括鱼、鸟、花、太阳、星辰和几何纹样等,如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
(3)用途:根据材料“礼器,象征着军事和宗教权力。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可知,玉钺的用途为礼器,象征军事和宗教权力、彰显显贵者阶层的特殊地位。
历史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良渚古城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它是研究良渚时期的重要文物,展现了该时期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比较明显,与其他考古发现共同印证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约5000年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等。
24.(1)变化:诸侯由原来的依附于周天子转变为不再依附周天子。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原因: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领地大幅缩小;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2)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使得各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认识:在春秋争霸战争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局部统一;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交替。除此之外,这也使人们饱受战争之苦。综上,春秋争霸战争有利也有弊。
(3)表现: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制农具;出现以牛拉犁耕地;人工灌溉技术发展,重视沟渠整修。
(4)主题名称: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注: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维系统治,诸侯需严格遵守周礼,服从周王权威;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经济、军事力量大幅衰退,无法再对诸侯进行有效控制,诸侯势力却因发展各自势力而日益壮大,诸侯不再遵循周礼的等级规定,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诸侯由原来依附于周天子转变为不再依附,周王权威被削弱。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周王室与诸侯势力的此消彼长,周王室领地大幅缩小,经济实力大减;周王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缺乏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难以有效控制诸侯;而诸侯国在发展中日益强大,逐渐各自为政,不再严格履行定期朝觐天子和缴纳贡赋的义务,使得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困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壮大,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2)影响:根据材料二“楚国在春秋时期已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地处南方,受群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争霸战争中各诸侯国与周边民族的冲突与交流,如楚国等原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在与中原华夏族的互动中,文化、习俗等方面逐渐融合,可知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民族间的地域隔阂,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各民族逐渐产生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观念,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认识:根据材料二“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积极面看,一些诸侯国在战争中被灭掉,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争霸战争冲击了旧的奴隶制度,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从消极面看,战争频繁发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人们饱受战争之苦;综上,春秋争霸战争具有双重性,有利也有弊。
(3)表现:根据材料三“随着冶铁手工业的出现,春秋时开始制造铁农具”可得出手工业与农业工具上,冶铁技术的应用让铁制农具从无到有。根据材料三“以牛拉犁耕地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可得出牛拉犁的出现更是突破了传统耕作方式,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材料三“春秋以来人工灌溉开始有明显的发展,各国统治者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也十分重视沟渠的整修”可得出农业基础设施上,人工灌溉不再是零星存在,而是呈现“明显发展”的趋势,各国对沟渠整修的重视,进一步保障了农田收成,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
(4)主题名称: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材料二体现了春秋争霸战争及民族交融,材料三展示了春秋时期的经济革新,这些内容都体现了春秋时期在政治、民族关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因此主题名称可拟定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