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东方致远双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东方致远双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东方致远双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
A.元谋直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原始人
2.我国最早的装饰品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 )
A.能制造工具 B.会人工取火
C.过定居生活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推理判断 D.考古发掘
4.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镰等粮食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同时还发现98个窖穴底部堆积有大量粟灰层。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部落人口规模庞大 D.农业耕作理念先进
5.晓梅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人类活动遗址时找到了如下图片,由此可知她研究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
6.距今约5000年的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百余件随葬物品,部分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时期的浙江省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和其他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辉煌 B.原始农业形成 C.礼乐制度盛行 D.社会分化出现
7.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流传着许多远古的传说,也有着许多考古发现,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共同反映了远古山西先民改造自然、共创美好生活的景象。下列图文史料说明( )
传说嫘祖有一天在桑树下烧水,蚕茧落入锅里,嫘祖用树枝去捞,没想到却捞起一根洁白透明的长丝线,她尝试用这种丝线代替植物编织,就此发明了缫丝织绸。 夏县出土的中国最早石雕蚕蛹
A.远古传说等同于实物史料 B.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C.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D.考古发掘可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
8.七年级同学在复习“远古的传说”时,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私有制
9.《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井田制 D.三省六部制
10.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一件青铜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其腹内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岁鼎(木星正当中天)。”该文物( )
A.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 B.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C.腹内铭文的字体是商朝的甲骨文 D.对研究武王伐纣有重要史学价值
11.古书记载,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不断 B.封建制度确立 C.国家已经产生 D.青铜文明兴盛
12.“读史使人明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予后人太多的智慧。后世君主能从夏、商、周三朝的灭亡得到的主要启示是( )
A.改革创新 B.重视教育 C.发展经济 D.以民为本
13.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据图可知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君主制
14.春秋时,晋国的卿大夫在自家宗庙祭祀时,使用了原本只有诸侯才能用的九鼎礼器。鲁国仲孙氏等三家权臣在祭祀祖先后,撤除祭品时奏唱《雍》的诗歌,依周礼,《雍》原本只有天子才能用。这反映出( )
A.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祭祀的流程日益复杂 D.诸侯竞相参与争霸
15.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王室衰微 诸侯势力壮大,操纵政治,竞相角逐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林立,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A.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B.西周分封制的实施
C.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二、综合题
16.文明探源·曙光升起。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探源文明曙光·传承中华文脉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与宣讲活动、解读不同类型史料蕴含的历史信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丰富内涵。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远古印记·文化遗存”为主题,整理了如下考古发现准备进行图片展。
(1)请将上述考古文物的序号按主题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表格中,并简述该文物对应的理由。
主题 序号 理由
揭秘纺织工艺 ④ 陶纺轮说明丰坡原始居民已会坊线、织布、制衣,
解锁农耕工具 ▲
探索音乐源起 ▲
回游人工技培 ▲
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千年古城·文明探源”为主题,为布展活动制作了如下说明卡。
卡片一:良渚古城
考古地点:浙江余杭县距今时间:约5300-4300年 考古发现: ▲古城有内城、外城,有大规模水利设施; ▲城内发现了随葬多件玉器的豪华大墓;出土玉器有玉铖、玉赊等,且墓葬有明显的贫富等级; ▲古城普遍发现神徽、乌纹、龙首形纹。
卡片二:陶寺古城
考古地点:山西襄汾县距今时间:约4300—4000年 考古发现: ▲古城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 ▲有“天文台”和祭天遗址;有大小不等的仓储区; ▲大墓随葬玉铖、玉赊、彩绘蟠龙纹陶盘等成套礼乐器,外图很多小型墓没有随葬品。
(2)对比卡片中两个古城考古发现的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可以证实 的出现。
结论:综上所述,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三、材料题
17.制度创新·文明象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在从尧到舜,从舜到禹时期,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在发生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禅让制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概括。
材料二 由远古“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演变成后来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的世袭制,对解决王位的继承问题是有其优越性的,这至少可避免因对先王后代的杀殉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另外,“为王不贤”是导致夏、商和周亡国的重要原因,而“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的王位世袭制则是导致“为王不贤”的关键。
——摘编自聂万恒《中国文化常识速读》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位世袭制的优缺点。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开始的标志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三 西周时期国王称天子,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利。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诸侯在自己封地还可以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的统治网络。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受封的诸侯”的义务和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作用。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cuī)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材料三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政区地理山西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取得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得以称霸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19.社会变革·顺势而为。社会转型往往引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共同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1)判断下列生产工具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并简述③处生产工具(技术)的应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③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2)下面材料中的事件反应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分析材料中现象与第(1)问中③处生产工具(技术)的内在联系。
王(东周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武将)射王(周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3)从下面任选三个关键词,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尊王攘夷” 齐桓公 弭兵大会 局部统一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东方致远双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C D D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A C
1.C
【详解】根据题干“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三万年,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排除B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山顶洞人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和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没有涉及能制造工具,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没有体现出人工取火的信息,排除B项;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处于穴居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还原原始人类的真实生产生活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获得这些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原始社会没有文字,因此不可能通过史书记载了解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排除B项;推理判断主观性强,也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题干提到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粮食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等)、加工工具(石磨盘等)及储存粟的窖穴,这些直接反映了当时已具备种植、加工和储存粮食的能力,说明原始农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贫富分化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此时尚未出现,排除A项;人口规模无直接证据,如人口数量,排除C项;“理念先进”缺乏依据,工具仅体现基本农业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图片干栏式房屋、炭化稻谷、骨耜和猪纹陶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干栏式房屋是长江流域潮湿环境下的典型建筑,炭化稻谷表明该遗址以种植水稻为主,骨耜是河姆渡人用于耕作的农具,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陶器的典型代表,C项符合题意;炭化稻谷表明该遗址以种植水稻为主,北京人(旧石器时代)尚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项;干栏式房屋是长江流域潮湿环境下的典型建筑,半坡遗址(黄河流域)为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项;良渚遗址虽位于长江流域,但以玉器(如玉琮)和大型城邦遗址为主要特征,与题干中的农耕工具和陶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材料“距今约5000年的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和其他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大汶口和良渚文化墓葬中,权贵墓葬随葬品丰富(如玉琮、象牙器等),普通墓葬却极少或一无所有,说明社会成员间出现贫富或等级差异,“社会分化出现”准确反映了墓葬差异所体现的等级分化现象,D项正确;“中华文明辉煌”虽符合史实,但未直接体现题干中的对比,排除A项;“原始农业形成”出现于更早阶段(如河姆渡文化),与墓葬分化无关,排除B项;“礼乐制度盛行”属于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嫘祖发明缫丝织绸的传说提到了蚕茧、丝线等与养蚕缫丝相关的内容,夏县出土的中国最早石雕蚕蛹这一考古发现,从实物角度证明了当时存在与蚕相关的活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证,说明考古发掘可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D项正确;远古传说往往包含着人们的想象、夸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虚构性。而实物史料是实实在在留存下来的历史遗迹、遗物等,具有客观性。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不能等同,排除A项;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会经过人们的加工、演绎,虽然可能蕴含一些历史信息,但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历史原貌,排除B项;了解历史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考古发掘,还有文献记载、口述历史等。考古发掘只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并非唯一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观察思维导图可知,图中空白处应为尧、舜、禹依次传承的部落联盟首领传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贤能之人继承的方式更替,此制度为禅让制,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奴隶制是社会形态,私有制是经济制度,均不是首领传承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9.B
【详解】依据题干“天下为家”和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其子启继位,标志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因此“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世袭制,从此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传承,B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的是禅让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的制度,把首领之位让给贤能之人,与“天下为家”不符,排除A项;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实际上是周天子的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开始于隋朝,与“天下为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腹内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岁鼎(木星正当中天)’”可知,铭文明确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甲子日)和天象(木星中天),为研究武王伐纣提供了关键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D项正确;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朝,但青铜利簋的铭文属于西周早期金文,不能证明“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排除A项;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鼎),而非利簋,排除B项;利簋铭文为西周金文,与商朝甲骨文的字体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A项;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夏商周三朝的末代君主的统治都非常残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由此可知,君主统治应该以民为本,D项正确;从夏商周三朝灭亡的教训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应该是以民为本,而不是改革创新、重视教育和发展经济,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解读图片可知,周天子赐予诸侯土地、平民、奴隶,这是分封制中的“授民授疆土”。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定期纳贡,这是分封制中规定的诸侯义务,所以图示反映的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将王位传给贤德之人的做法,排除A项;世袭制是将王位传给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排除C项;君主制是以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的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晋国的卿大夫在自家宗庙祭祀时,使用了原本只有诸侯才能用的九鼎礼器。鲁国仲孙氏等三家权臣在祭祀祖先后,撤除祭品时奏唱《雍》的诗歌,依周礼,《雍》原本只有天子才能用”,可知题干中晋国的卿大夫在祭祀宗庙时使用了九鼎礼器,鲁国三家权臣在祭祀时使用天子专属的《雍》,均违背周礼,反映周天子权威被地方势力僭越。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卿大夫不遵礼制的现象普遍,这正是礼崩乐坏的表现,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说法错误,因中央集权始于秦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祭祀程序,无法得出祭祀流程日益复杂的结论,排除C项;“诸侯竞相参与争霸”偏离题意,材料未涉及诸侯间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诸侯势力壮大,操纵政治,竞相角逐”“诸侯国林立,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变化,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使用的是青铜器,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分封制的实施是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6.(1)①,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说明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以及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情况。②,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说明贾湖先民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音乐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艺技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度和文明发展的水平。③,浙江桥头遗址炭火稻粒,说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2)共同之处:都出现了宫殿、宫城;都发现了墓葬和礼器。
证实:早期国家的出现。
特征:多元一体。
【详解】(1)序号及理由:根据任务一“解锁农耕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种植水稻的主要生产工具。这说明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以及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情况。①解锁农耕工具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根据任务一“探索音乐源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说明贾湖先民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音乐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艺技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度和文明发展的水平。因此②探索音乐源起是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根据任务一“回游人工技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桥头遗址炭火稻粒说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因此③证明回游人工技培是浙江桥头遗址炭火稻粒。
(2)共同之处:根据卡片一“古城有内城、外城”,卡片二“古城有宫城、宫殿建筑”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共同之处是都出现了宫殿、宫城;根据卡片一“城内发现了随葬多件玉器的豪华大墓;出土玉器有玉铖、玉赊等,且墓葬有明显的贫富等级”,卡片二“高等级墓地”“大墓随葬玉铖、玉赊、彩绘蟠龙纹陶盘等成套礼乐器,外图很多小型墓没有随葬品”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都有墓葬及大量随葬品。
证实:根据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共同之处都有宫殿、宫城和墓葬及随葬品等,可以证实早期国家的出现。
特征:根据上述材料,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明发展,可以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17.(1)基本原则:选贤举能。
简述: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黄河流域部族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把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是早期文明社会一种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
(2)优点:解决了王位的继承问题;避免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答出任意一点)
缺点: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而导致亡国。(答出符合题意的表述即可)
事件:启继承禹的王位。
影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诸侯义务:政治上定期觐见;经济上进献贡物;军事上服从周王调兵。(答出任意一点)诸侯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答出任意一点)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答出符合题意的表述即可)
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作用;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以后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详解】(1)基本原则:根据材料“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可知选贤举能。
简述:根据材料“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黄河流域部族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把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是早期文明社会一种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
(2)优点:根据材料“对解决王位的继承问题是有其优越性的,这至少可避免因对先王后代的杀殉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可知解决了王位的继承问题;避免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
缺点:根据材料“‘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的王位世袭制则是导致‘为王不贤’的关键”可知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而导致亡国。
事件:结合所学,禹死后,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影响:结合所学禅让制的影响可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诸侯义务:根据材料“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可知政治上定期觐见;经济上进献贡物;军事上服从周王调兵。
诸侯权力:根据材料“诸侯在自己封地还可以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的统治网络”可知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特点:根据材料“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的统治网络”可知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分封制对通知的巩固作用可知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作用;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等知识可知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以后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18.(1)新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原因: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攘夷”来发展自己的力量。
(3)利: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频繁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4)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详解】(1)新发展: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可知,材料明确指出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取得的新发展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原因:依据材料,对比分析:齐桓公改革:材料二提到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这是通过内政改革、发展经济和军事来增强国家实力,即“国富兵强”。同时,他“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利用“尊王攘夷”的策略在政治上取得优势。晋文公改革:材料二提到他“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同样是通过内部改革来提升国力。他也“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运用这一政治策略。进行共同点归纳:两人都通过内政改革(发展生产、整顿法纪、加强军备)实现了国家富强;同时都借助“尊王攘夷”的口号,以拥护周王室、抵御外族为名,实际扩大自身势力与影响力。因此,共同原因可归纳为: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擅夷”来发展自己的力量。
(3)利:根据材料三提到晋国在争霸过程中“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可知,这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春秋时期诸侯国通过战争和兼并,打破了原有民族界限,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同时,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大国兼并小国,形成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即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弊:根据材料三提到晋国“灭掉周围三十余国”“向东夺取了……土地”可知,这说明战争频繁且激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的争霸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即频繁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4)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集中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如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以及晋国通过战争兼并他国。这反映了诸侯争霸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政治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而显著提高,这是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材料二中各国的改革(如内政、军事改革)体现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因此,社会变革是春秋时期另一重要特征。综合来看,春秋时期是一个在动荡中变革的时代,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19.(1)①:旧石器时代。②:新石器时代。③:春秋时期。作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2)现象:王室衰微。内在联系: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诸侯争霸、王室竟微,战乱不断。
(3)【示例】观点: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诸侯争霸。论述:春秋时期,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诸侯国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通过弭兵大会,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诸侯争霸战争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统一。由此可见,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①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在,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③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作用:根据材料“③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2)现象:根据材料“王(东周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可知,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这种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
联系:根据材料“③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可知,农业生产工具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王(东周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可知,这反映是王室衰微。因此二者联系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诸侯争霸、王室竟微,战乱不断。
(3)观点:根据材料““尊王攘夷” 、齐桓公、局部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王室衰微,诸侯国强大,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恒公推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诸侯争霸战争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争霸战争带来沉重灾难同时,但有利于局部统一。因此可以提炼出观点: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诸侯争霸。
论述:围绕观点,结合春秋时期诸侯国争霸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具体示例如下:
春秋时期,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诸侯国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通过弭兵大会,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诸侯争霸战争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统一。由此可见,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