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丰台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A D C D B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A B 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1)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维护统治秩序,礼法混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瓦解,诸侯争霸,儒家与法家思想争鸣,礼法对峙。西汉中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实现了礼法结合。(每个阶段2分,共6分。未指出变化,在总分基础上减1分)(2)特点:借鉴前代法典优势(在继承前朝法律基础上发展);体系完善、内容翔实;实用性较强;注重法律教化。(任3点3分)影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理学思想传播深入基层。(任2点2分)17.(1)变化:从唐到北宋直接管辖区域缩小;从唐到北宋一级行政区划数量增多;从唐到北宋南方行政区划愈加密集。(2分)原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疆域缩小;北宋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一级行政区划数量较唐代有所增加;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相比于唐代的道,北宋的路在南方地区的设置更为密集。(2分)评分标准:写出任意两个变化及对应原因即可得4分。示例1 国家统一: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提升国力,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最终吞并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泌、羌中,南至北向户,北聚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要在中央”: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三公九卿负责管理全国政务。通过廷议制度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通过文书制度保证了政令的传达,建立上计制度等加强考核与监察。郡县体制:秦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通过郡县制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俗而治:秦朝统一后,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秦朝在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示例2国家统一:清朝前期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要在中央”:清朝通过推行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加强君主专制。郡县体制: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具有一定的割据性。清政府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因俗而治: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与代表朝廷的驻藏大臣共同治理西藏。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评分标准:每个特点4分,需从背景、内容、影响任意2个角度说明,共8分。18.变化: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基础上建立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或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民主专政。(2分)全面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参议会制度,议会是本地区最高权力机关,并实行了普遍平等的选举原则。(写“三三制”亦可)(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灵活的过渡办法;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实行民主专政,确定建国方针。(2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适时调整政权组织形式,与时俱进,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这一系列探索为建国后的政权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背景、影响、实质、启示等角度分析均可,4分)19.评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贸易中也处于领先地位。加之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度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3分)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大危机爆发,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3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加之欧洲、日本等经济复苏,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美元仍占重要地位。这削弱了美元霸权,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3分)综上,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反应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强弱的变迁,也深刻影响着全球贸易和经济秩序。(1分)(1)历程: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地方官员根据德行和才能推荐人才,选官制度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2分)东汉时期,察举制度增加了中央考试环节,经过试职后任官,进一步规范了选官程序。(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影响下,门阀士族垄断官场。察举地位下降,经地方举荐后需参加中央复试,考试环节的重要性提升,寒门子弟通过考试获得少量做官机会。(2分)隋唐时期,科举制正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士人自由报名,严格分科考试,打破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选官方式从地方推荐走向国家统一考试,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可见,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逐渐发展、一脉相承的,体现出选官标准和选拔方式的逐步完善。(1分)评分标准:每个阶段2分,总结1分。若每阶段未得满分,总结给1分,总分不超过8分。(2)进步思想的影响:启蒙思想倡导平等,促进选官向更加民主和平等的方向发展;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政策的调整:法国大革命提出废除官职恩赐制,拿破仑政府通过教育和考试推动选官走向专业化,资产阶级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二战中法国的失败引发对选官的反思和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职能的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他国制度的启示:中国科举制展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优势、英美文官制度为法国提供了借鉴。(4点4分)1丰台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许多同姓诸侯国。对于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周王则与之建立联姻关系,如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是齐国国君姜尚的女儿,周武王的长女嫁给了舜帝后裔、陈国之君胡公满,此外,吕、申、许等国也都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母系氏族遗风影响深远 B.拱卫王室,加强君主专制C.宗法关系的扩展与补充 D.诸侯势大,周王权威衰落2.《汉官仪》规定,西汉六百石(官俸)官员的调动、受职,上报尚书署理;四百石至二百石官员的职务安排,由丞相署理。刺史举荐茂才,由“丞相考召”。官员出任一些重要职位还需“试守(试职)……满岁为真(转正)”。由此判断,西汉时期①丞相拥有一定的官吏选用权 ②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③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④重视对官员实际能力考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吐鲁番出土一件贞观年间由中央逐级传递到地方的敕旨文书,部分内容见下面示意图。这反映唐初①文书行政推广到了西域②尚书省是政令决策机构③安西都护府下设县管理④加强了与吐蕃间的交流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北宋前期,朝廷向大批普通官员颁授“敕授告身”作为委任凭证,其文词虽由中书门下的舍人院负责起草,但告身文书在形式上却由三省和吏部签署下发。这说明A.三省体制影响尚存 B.中枢机构互相制衡C.朝廷变法重建三省 D.官僚队伍极度膨胀5.以下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凡额办、派办……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②“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③“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嗣后滋生户口,勿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丁数为定额,著为令。”④“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史实 结论A 光绪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除旧布新的举措 表明清政府进行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改革B 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有改革教育、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满足了立宪派的政治要求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具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和权利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D 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布法令,要求小学教科书逐步改用白话文 有效提升了全体民众的文化素养7.1914年,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县知事试验。此次试验考察内容有论文《管仲治齐、孔明治蜀、王猛治秦异同得失论》、国际条约的理解、地方行政、断案的策问等,共录取619人(多为前清官员),另有保荐免试120人。该县知事试验①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 ②防止了地方吏治的腐败现象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需求 ④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8.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关于关税权的部分活动。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的这些活动时间 活动1927年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 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1930年 促使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A.表明中国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B.体现出中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C.废除了美国在华攫取的各种特权 D.结束了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历史9.从1956年到1965年这十年间,特别是在1960年前后,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这一时期新建交的国家中,除法国外,大部分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②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④中非合作论坛成功创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共有现行有效法律305件,包括宪法及相关法、民法、社会法、刑法、行政法等诸多领域。以下时间轴梳理的是我国部分民法商法的通过与修正情况,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 B.保障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法治理念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A.推动了民主进程 B.保留了共和因素C.削弱了元首权力 D.颠覆了寡头统治12.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位时期(1272—1307)经常召集议会,议员大多对王室持支持态度。在议会的参与下,王室进行了大量的立法,使英国的法律更加系统化。国王还正式设置了掌管王室文件和国玺的大法官法庭、核算王室财务的财务署等机构。爱德华一世的统治A.促进了等级君主制形成 B.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C.推动了英国王权的加强 D.完善了“英美法系”的基本原则13.有学者提出:某国际体系显示了19世纪欧洲国际政治的阶段性特色,形成了大国支配欧洲的均势体制,出现了“各大强国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欧洲历史”的局面。该学者提及的国际体系A.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 B.开创了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先例C.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D.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14.20世纪50年代,英国高级法院大法官帕特里克·德弗林伯爵在《陪审团审判》一书中说道:“陪审团审判不仅是司法的工具,也不仅是宪法之车的一轮,它是照耀着自由生命的灯塔。”该观点意在强调陪审团制度实现了人类的完全自由 B.促进了司法公正和透明C.防止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D.增强了民众的法治意识15.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篮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货币篮子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五种货币,其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这反映出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瓦解 ②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有重要作用③中国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④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本部分共5小题,共55分。16.(11分)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材料一 在西周社会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刑罚体系,礼与法相混淆。西周后期,统治阶级的司法统治经验越来越丰富,于是“法”的概念开始逐渐从礼治中剥离出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德治和仁政、法治和刑罚的不同社会观念,从中分离出了礼与法。在秦朝时期,法治和礼治的对峙到达了高峰。但是到西汉中期,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强调德刑并用,德主刑辅。——摘编自牛首强《中国古代法中礼与法关系的演进探思》材料二 明代法律包括《大明律》《大诰》和榜文等。《大明律》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创立了以六部分类的新体例。《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其在定罪量刑上侧重尊君。《大明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大诰》是由朱元璋编订的特别法。朝廷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大诰》。如家里不收藏《大诰》、不遵守《大诰》,要“迁居化外,永不令归”。读书人要向普通百姓宣讲《大诰》,科举考试也要从其中出题。榜文是明初一种文告形式的单行法规。朱元璋创造了“教民榜文”之类的普及政教法令于民间的制度,让“里老人”宣讲简明扼要的“圣谕”,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把这些内容刻石立碑,以为教民之用。——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西周至汉代礼法关系变化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法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5分)17.(12分)政治制度与地方治理材料一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二是“要在中央”。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四是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的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摘自卜宪群《“大一统”和“民为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1)依据材料一,对比唐和北宋管辖范围和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2)从材料二“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中任选两个,结合秦代或清代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18.(10分)中国共产党政权组织形式的探索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组织形式上有过诸多探索。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中华苏维埃设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这是苏联所没有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后来成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1937年底,陕甘宁边区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了边区全体人民的代表机关——议会。议会是边区最高权力机关,由参议员代表选民的利益和意志决定重大问题,并监督其执行。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中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地方,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产生本级人民政府。——摘编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阅读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政权组织形式探索中的变化。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10分)19.(10分)货币体系19世纪,英国工业生产与对外贸易规模长期居世界首位。1816年英镑直接与黄金挂钩,凭借稳定的价值与英国的全球殖民贸易网络,到19世纪中后期,国际贸易约60%的结算以英镑完成,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20世纪上半叶,美国实现经济腾飞,纽约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二战之后,美元依托美国的经济、军事霸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储备领域占据绝对主导。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此后,欧元、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浮动汇率制成为主流,但美元仍在全球支付、储备等领域保持核心影响力。——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10分)20.(12分)中外选官制度材料一西汉至隋唐选官制度发展简表时期 选官状况西汉 董仲舒建议郡国贡举“吏民之贤者”,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之制正式形成。以“孝”治天下,注重“以德取人”;“廉”强调吏员通晓文法律令,“以能取人”东汉 为规避选官中的腐败行为,举至中央,要以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以文取人”,试职熟悉朝廷行政后经铨选任实官魏晋南北朝 西晋以来,优遇士族,“以族取人”占据主流;但察举仍发挥作用,州郡举人,南朝自学者申请明经策试、北朝士人自求秀才,中央复试逐渐成为中心环节,寒门有了少量入仕机会隋唐 应试人投牒自进,按科应试。秀才、明经等科因袭察举之科,新设进士科,考察诗赋、策论、经义(1)阅读材料一,概述西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8分)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高度评价中国科举制,如伏尔泰声称,人们很难想象还有比中国更好的政府——其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法国大革命中,革命者提出废除封建君主的恩赐制,《人权宣言》规定“所有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既然一律平等,所以政府官吏的任用也应平等,除以才能品德为根据外,不应受其他条件之限制。”拿破仑政府创办了专门的综合技术学校,毕业生通过考试后获得任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复杂。在第三共和国时,官员制度进入了政党分肥制时期,各党派议员和行政官员相互倾轧。二战初期法国迅速溃败暴露了政府官员的无能,人们认识到建立统一的文官制度势在必行。二战结束后,在借鉴英美文官制度的基础上,法国最终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法国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原因。(4分)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丰台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历史期中联考答案.docx 丰台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历史期中联考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