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下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试卷
历史试卷
时量:50分钟分值:100分
命题人: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5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粟、黍等粮食作物,还伴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锄等农业工具:同时在河北、河南、甘肃、内蒙古、辽宁等地也发现了同期的碳化
谷物与生产工具。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B,农业起源多元并行
C.采集经济仍占主导
D.粟稻作物最为发达
2.陶寺遗址在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遗址中有
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比较
明显。据此有专家认为,当时()
A,己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社会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传统农耕经济相对发达
3.《史记·夏本纪》记载,禹的儿子启很贤能,天下人都对他心生向往。但禹将君位传
给了益,而天下人对益并不信服。诸侯们离开益,转而朝拜启,说:“我们的君主是
帝禹的儿子啊。”于是启便登上了天子之位。这一记载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C.任人唯贤的选官制确立
D.历史记载展现出历史真相
4.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分封、册命、赏赐等政治场合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
两类;春秋时期周天子王命中的称谓却以亲属称谓如“伯父”“叔父”“伯舅”等为主。
下列选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强化B.旧有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C.周天子借亲缘关系维系分封秩序D,统治者重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5.《山海经》将犬戎、北狄等“戎狄”追溯为黄帝后裔,将氏人说成是炎帝的后裔。《世
本》称有戎狄之风的素国为黄帝六世孙“伯益之后”,南蛮的楚国为黄帝的直系后裔。
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民族交融的必然性
B.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C.史书编撰的随意性
D.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6.《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2025年下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试卷◆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
A,“礼”的等级秩序
B,“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C.“仁”的道德规范
D.“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7.老子认为万物由“道”衍生,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针对社会矛盾,
老子主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的主张()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受到邹衍思想影响
C.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D.蕴含了辩证法思想
8.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曾“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是中央的派出机构,由
国家派官僚进行管理,与以往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不同。该措施台在()
A,强化贵族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分封制度D.发展地方经济
9.有学者指出,秦国横扫六国建立统一国家,本质上是秦国在制度重构与资源整合上不
断调适的结果,取得了凌驾于关东六国之上的巨大优势。这种“巨大优势”的取得,
主要得益于秦国()
A,人民渴望统一
B,地域政治经济发展
C.地理位置优越
D.尊奉法家实行变法
10.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里评价的是秦始皇()
A·确立起的政治制度
B.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C.加强对西南夷控制
D,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
11.古代波斯、秦朝和罗马帝国均修建了贯通全国的大通道。波斯御道“沿途驻军把守,
信使持国王令牌方可换马疾行”:秦驰道“唯天子车驾可行”,并推行“车同轨”:罗
马“此路专为军团通行而建”,“将道路修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知,古代帝国建设
这些大通道旨在()
A.构建交通枢纽,带动区域经贸繁荣B.强化中央集权,保障军事政令通达
C.整合地方势力,推动行政制度革新D.促进民族交融,助力多元文化共生
12.汉高祖刘邦认为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于是大建
同姓诸侯王国。在其统治时期的最后阶段,刘邦子弟同姓为王者计有九国。刘邦的做
法()
A,保证了刘氏政权的长治久安
B,埋下了王朝统治稳定的隐患
C.奠定了刺史监察制度的基础
D.解决了秦朝郡县制度的弊端
13,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设盐官、铁官垄断经营这些高利润行业。这一
政策()
A,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B.解决了私营经济弊端
C.抑制了私商利润水平
D.推广了铁制农具应用
14.公元前60年,汉朝首创并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
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这一设置()
A,为中西交通道路的开辟莫定了基础B,有助于改善与匈奴的关系
C.提升了中央政权对边疆治理的能力D.若眼于对疆域的积极开拓
2025年下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试卷◆历史试卷第2页共4页2025年下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2
3
6
8
9
10
答案
A
A
Y
O
B
D
0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C
C
B
1.【答案】A【解析】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粮食作物及配套农业工具,多地也有同期碳化
谷物与生产工具,可见当时农业生产工具较齐全,种植区域较为广泛,原始农业在种植
作物与生产工具等方面均有所发展,故选A项:农业起源多元并行指中国有多个独立
农业起源中心,如北方粟作和南方稻作,但材料主要聚焦仰韶文化及黄河流域遗存,未
充分体现其他区域的独立起源证据,排除B项:材料中农业工具和作物遗存显示农业
已成为重要生计方式,而仰韶文化时期采集经济逐渐被农业替代,并非主导地位,排除
C项;材料提及栗、黍等旱作作物,未涉及稻作:仰韶文化以栗作为主,稻作在长江流
域更为发达,因此不能推断粟稻作物最为发达,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略
3.【答案】A【解析】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传位给益,但谐侯因启是禹之子而
朝拜他,最终启登位,这体现了弹让制被打破,王位世袭制确立的历史转折,夏启即位
是世袭制开端的标志,故选A项;夏朝处于早期国家阶段,材料中诸侯朝拜启反映的
是部落联盟政治,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并非展现选贤任能的选官制确立,
而是天下人不认可益,拥护启,不符合选贤任能,排除C项;历史记载不一定能展现
历史真相,且材料关键在于体现王位传承变化,与记载是否展现真相关联不大,排除D
项。
4.【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周天子称臣下私名或官名,体现等级秩序,而春
秋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天子在王命中使用“伯父”“叔父”等亲属称谓,意在通
过强调血缘亲疏来拉拢诸侯,雏持分封体系,故选C项:春秋时血缘政治实际因诸侯
争霸而弱化,分封制逐步瓦解,称谓的变化恰恰表明周天子想通过强调血缘关系来维系
旧有秩序,故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称谓变化,无法直接表明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排除B项:西周春秋时儒家伦理道德尚未形成,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山海经》《世本》把戎狄、南蛮等追溯为黄帝、炎帝后裔,表明当
时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族在起源上被关联在一起,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在扩展,这种观
念扩展有利于民族间交流融合等,故选B项:民族交融的必然性并非材料主旨,材料
强调的是血缘追溯的认同构建而非交融过程或必然规律,排除A项:史书编撰的随意
性不符史实,这种追溯服务于政治目的如促进统一,并非随意性,先秦史书多具教化功
能,排除C项;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无关,宗法制度指周代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等级
体系,春秋战国时虽开始瓦解,但材料未涉及继承秩序变化,焦点在族群血缘追溯,排
除D项。
6.【答案】C【解析】材料中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阐述
仁的内涵,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循礼制来实现道德完善,这直接体现了孔子以“仁”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在《论语》中仁是最高道德准则,贯穿其学说体系,故选C项: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