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丰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丰台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44分)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②阶级分化明显
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④君主专制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文献史料缺乏历史研究价值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D.考古发现是唯一可信的判定依据
3.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属于墨家学派的是
A.无为而治B.“为政以德”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
4.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下图为秦统一后设置的广阳郡,其治所为蓟县。下列关于广阳郡表述正确的是
A.郡县官员可以世袭
B.隶属中央垂直管理
C.直接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D.蓟县是广阳郡郡守的封地
6.《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7.下图为山东威海出土的秦朝铁权,权上铸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权可用来研究秦朝
①巩固统一局面
②确立皇帝制度
③推广铁器牛耕
④推行严刑峻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作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9.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即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A.加强了皇帝权威B.有利于中央集权
C.削弱了地方权力D.能抑制外戚干政
10.下列关于两汉时期文化成果叙述正确的是
A.《史记》与《汉书》均为纪传体通史体裁
B.《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数学成就最高峰
C.汉赋是汉代国家机构采集修改的民间诗歌
D.《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药物学专著
11.“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漠北迁至陇南并建立政权,其墓葬中既有反映本民族传统的金器、马具,也有中原风格的丝织品、漆器,以及来自西域的五色石、玻璃器等。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国家疆域空前辽阔D.中外交通往来频繁
1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3.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A.通判,加强中央集权B.知州,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减轻地方军费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4.宋代士人吕蒙正在洛阳读书时,天气炎热口渴难耐,却囊中羞涩,只能捡食路人遗落的瓜果解渴。他科举中第并官至宰相后,在原来拾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噎瓜亭”,以示不忘当年贫贱,并以此激励清寒学子。上述材料可以印证宋代
①社会阶层之间流动性增强②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③重视科举提倡文治的政策④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改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有史学家指出:“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官府放弃对市场的监管②外贸税收成政府重要财源
③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④商业经营打破时空的限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诗中蕴含的思想为
A.“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B.“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C.“穿衣吃饭,皆是人伦物理”
D.“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17.以下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表述,按产生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8.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
A.定期迁徙行营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D.猛安谋克制
19.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的关于某朝代的知识卡片。结合所学,横线上可以填入的史实是
①农学家王祯撰《农书》②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
③郭守敬编定《授时历》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0.1593年,传教士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此后,中国多部文史经典被翻译外传。1602年,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1607年,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据此可知,明朝时期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B.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D.东西方文化得到全面融合
21.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中朝B.建立内阁C.废除宰相D.置军机处
22.乾隆年间,江苏松江府太仓、通州地区“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花者则十分之七八”。珠江三角洲的“蔗田几与禾田等矣”,原因是种稻利小,种蔗利大,因而“白、紫二蔗,动连千顷......多致末富”。这表明当时
A.人地矛盾凸显B.经营方式创新C.作物种类丰富D.商品化趋势明显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本部分共4小题,共56分。
23.(14分)水利工程
材料一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统计表(部分)
工程 诸侯国 史料记载
邺渠 魏国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都江堰 秦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
郑国渠 秦国 “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运河 魏国、楚国、齐国等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堤防 齐、楚、燕、韩、秦等 战国时期,各国“作堤大水之旁”,号称“千丈之堤”“巨堤”;“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依据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编制
材料二 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一则需要组织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二则作为系统工程,这些水利设施牵涉到广大地区的物质和经济利益,必须协调各地区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上述水利工程都是由列国中最具经济实力的大国组织兴建的,而且越是力量强大的国家组织兴建这类工程的规模也越大。各国把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作为耕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以农养战。
-摘编自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8分)
24.(14分)边疆治理
材料一 经过武帝至宣帝三代经营,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势力最终退出西域。汉臣郑吉于是受命中央,在西域设立府署,将西域置于西汉中央政府的监护下,从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这一机构调解西域地区纠纷,防止匈奴的侵扰,又修建供往来使者休整和负责通信联络的亭,在轮台、渠犁、车师等地置屯田。
-摘编自李晓杰《疆域与政区》等
材料二 唐朝在边疆地区为内附少数民族设置羁縻州府作为行政机构,这些羁縻州府在政治上要听从边州都督、都护统领,内部事务由各少数民族酋长负责,职务可以世袭,“其贡赋版籍(户籍赋税),多不上户部”。
至元代时,边疆管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闾守诚、宁欣《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卷》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有效管理西域的机构名称,分析该机构设置的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唐朝和元朝在边疆治理上的不同。(8分)
25.(15分)“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但在史学界却存在着“疑”与“信”两大派。
有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来自传闻,不可置信。首先,如此重大事件,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丁谓(966~1037年)的《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谈录》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随后王曾(978~1038年)的《笔录》则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皆出于此。至神、哲宗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更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据载“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但当年六月初二杜太后病逝,七月初属国丧期间,不准宴饮。
更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基本可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确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后罢免的,北宋的官方文献,如《国史》《实录》对此均有明确记载。王曾与丁谓基本是同时代人,且王氏成书在先,论者指责王氏《笔录》所载为擅增情节,非稳妥之论。注重政治运作技巧,尽力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氛围,正是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因记录者未能身临其境,“杯酒”一事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可能不无渲染,却并非后人编造。《宋史·礼志》载:“皇太后杜氏崩......合随皇帝以日易月(注:一天等于一月)之制,
二十五日释服。”即服丧时间实际只需二十四天,六月二十五日后已不禁宴饮。
(1)依据材料,说明“疑”与“信”两派争论的角度及其与之对应的论据。(9分)
(2)谈谈你对“杯酒释兵权”的看法。(6分)
26.(13分)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依据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3分)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10分)
丰台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B C A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A D A D B C B
题号 21 22
答案 C D
第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14分)
(1)(6分)政府主导;修建成本大,工程规模大;牵扯范围广,难度高;因地制宜;农业生产与军事争霸相结合。
(2)(8分)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水利工程的修建成为必要;争霸战争的需求。
24.(14分)
(1)(6分)机构名称:西域都护府。意义:将西域纳入中央管理之下;维护西域地区社会安定;推动西域地区经济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推动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8分)一是管理方式不同:唐代在边疆设立羁縻州府,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实行较为松散的间接统治;元代则在边疆普遍设立行省等直接行政机构,实行与内地一体化的直接管理。二是中央控制程度不同:唐代羁縻地区“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户籍赋税不纳入中央财政体系,保持较大自主性;元代边疆地区“皆赋役之,比于内地”,需向中央缴纳赋税,承担徭役,中央控制力显著增强。三是治理理念不同:唐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尊重边疆民族习俗;元朝更强调“天下一体”,打破华夷界限,推动边疆与内地的制度统一。四是行政体系差异:唐代边疆由边州都督、都护府统领羁縻州府,形成双层管理体制;元代将行省制度推行至岭北、云南等边疆,建立单一的国家行政体系。
25.(15分)
(1)(9分)一是史料来源和价值方面,“疑”派认为官修史书和档案缺乏记载,记载此事的《笔录》、《涑水纪闻》等都是个人笔记,可能有一定的主观性;“信”则强调在官修史书对罢免宿将兵权有明确记载,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二是内容情节方面,“疑”认为在最早记载无宴请情节,时代愈晚记载愈生动详细,有后世擅增之嫌;“信”则认为在王氏成书更早,并非擅增情节;置于宋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杯酒释兵权”合乎情理。三是时间方面,“疑”体现在事件发生于国丧期间,不合礼制,“信”体现在依“以日易月”之制,事件发生时已不禁宴饮。
(2)(6分)
宋初吸取五代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维护统治。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解除宿将兵权问题,将军事大权收归中央。
这一措施初步解决了开国功臣与皇权的矛盾,有效预防了内部不稳定因素,维护了宋初政治稳定。
总之,宋太祖根据宋初的社会问题,吸取前朝教训,通过解除宿将兵权,将军事权力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了宋代政治稳定,为进一步开展“强干弱枝”“崇文抑武”等措施奠定了基础。
26.(13分)
(1)(3分)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
(2)(10分)
方式:武力统一、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领袖、平定地方分裂势力。(4分)
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