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必修)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是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距今10万—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目前共出土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和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据此可判断山东沂水跋山古人类( )
A.从事渔猎和采集 B.种植粟和小麦 C.过着定居生活 D.贫富差距悬殊
2.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 )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B.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D.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
3.下图是对我国某原始文化遗址的描述。该遗址所属的文化类型是( )
早期遗址距今7000年-5900年 稻作农业始终是主要的生业形态,狩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架高居住面为主要特征的“干栏式”建筑为基本居住形态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龙山文化
4.夏商时期,天子只能有效控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区,在那里设官进行直接的治理;对都城以外的地区,则分封众多方国的侯、伯,通过他们实行间接管辖。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相当成熟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禅让制依然流行 D.王室统治力量有限
5.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内底所铸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的(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实物史料 D.口述史料
6.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 )
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 D.巩固了贵族特权
7.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8.余秋雨曾说:在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之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应该放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放在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时代。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作者意在强调( )
A.春秋战国是中国第二个文化繁荣时代
B.诸子百家时代的成就优于商周时期
C.“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丰碑
D.后代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诸子百家
9.胡适在论述春秋时期某位思想家时说:“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无长便无短,无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10.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这位思想家属于(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11.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男女刑徒共226人,可计算出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912人)的四分之一。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秦政严苛 B.户籍严密 C.严控人身 D.利于统一
12.如图所示为小吉同学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所做的笔记。该笔记总结的是( )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 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A.秦统一的方式 B.秦统一的原因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13.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B.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D.使汉王朝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
14.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官营 D.清查全国垦田
15.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激化了阶级矛盾
C.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16.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17.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东晋画家是( )
A.王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吴道子
18.家具中的“几”是中国的传统家具,而椅子和墩的祖籍乃是天竺佛乡。古时几“为长者尊者设”,到魏晋南北朝时,几已广泛使用于民间,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中也出现了曲形凭几。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第一把椅子形象是敦煌石窟285窟西魏壁画中的“山林仙人”之椅,从后世的各种墩中也都能寻出佛家莲花宝座的形迹。这反映了( )
A.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汇 B.佛教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中原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石窟的壁画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宝
19.南朝时期,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思想家是( )
A.范缜 B.董仲舒 C.韩愈 D.黄宗羲
2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采取了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
A.加大南北差距 B.促进民族交融 C.推动江南开发 D.削弱北魏实力
21.阅读下表:“十六国时期部分统治者的相关举措”。这集中反映出当时少数民族统治者( )
政权 统治者 举措
汉赵 匈奴人刘渊 仿西晋王朝做法,改元建号,“大定百官”
后赵 羯人石勒 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
前秦 氐人苻坚 任用儒生王猛等,“礼神衹,课农桑,立学校”
A.推动汉化 B.扶持士族势力 C.独尊儒术 D.加强中央集权
22.隋朝盛极一时,各项建设较多且规模宏大。其中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的建设成果是( )
A.修造云冈石窟 B.兴建洛阳城 C.开通大运河 D.设置乡间义仓
23.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
名称 地位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24.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选官只注重门第和家世
C.程朱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D.科举是唯一的选官方式
25.如图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 )
●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A.遏止了土地兼并 B.稳固了均田制
C.取消了传统的人头税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6.观察如表,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唐前期课税口数、课口比例表
唐历 公历 口数 课税口数 比例
武德年间 618—626年 (1600万+) (184万+) 11.5%
神龙元年 705年 (3714万+) (590万+) 15.9%
开元十四年 725年 41418712 (658万+) 15.9%
天宝十四年 755年 52919309 8208321 15.5%
A.农民负担沉重 B.两税法存在严重弊端 C.租庸调制废除 D.课税“惟以资产为宗”
27.据陈峰先生统计的204名枢密院官员,除童贯是宦官出身外,其余203名枢密使官员,枢密院正职73人,文职出身54人,武职出身18人,占比分别为73.9%和24.6%。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108人,武职出身21人,占比分别为83.7%和16.2%。据此可以看出枢密院( )
A.是管文武官员的中央机构 B.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方针
C.掌调兵统兵全权分散相权 D.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风气
28.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时注意到,唐朝有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但在他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 )
A.唐诗的描述存在过度的文学虚构 B.宋人的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
C.研读唐诗是宋代科技成就的基础 D.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平衡
29.北宋初年,宋朝在镇、易、雄、霸、沧等与辽接壤的各州与辽官方开展“缘边贸易”。宋夏之间主要在保安军(陕西境内)、镇戎军(宁夏境内)进行“缘边贸易”。这类贸易属于( )
A.长途贸易 B.岁贡岁赐 C.丝路贸易 D.榷场互市
30.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 )
A.“贞观之治” B.“庆历新政” C.“大定之治” D.王安石变法
31.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亦十分密切。这反映了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 B.民族政权对峙 C.君主专制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
32.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这一做法( )
A.造成了藩镇割据 B.抬高了文官地位
C.增强了禁军实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3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的繁盛热闹。但如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桥下的那只船正要穿过桥洞,却没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上人才慌忙放倒桅杆。而且桥上有文官坐着轿子,武官骑着大马互不让道,等等诸如此类的隐喻,据此,最合理的解释( )
A.城市街道需更宽敞的设计 B.北宋重文轻武使官场矛盾突出
C.北宋的商品经济虚假繁荣 D.北宋的繁华盛世之下败象已现
34.“南海1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向外运送商品时失事的古沉船,船上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景德镇等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许多瓷器具有外国风情。这可以佐证宋朝( )
A.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B.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C.市民文学逐渐兴起 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35.中国古代某政权的制度规定,“官分南北……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据此判断,这一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36.下图是中国某朝代的一幅漕运路线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明朝
37.在元代刑法中,汉人刑事案件由刑部系统管辖,而“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犯盗窃罪者,汉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则不须,擅自给蒙古人刺字的司法官员,将被判仗刑和开除公职。这说明元代( )
A.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C.刑法制度灵活务实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38.宋元时期,话本小说作者及说书艺人不仅在创作中掺入天上、地下等灵异色彩的内容,更注重与人类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创作中加入离奇情节、巧合之事。这种创作方式意在( )
A.丰富话本内涵 B.宣扬人文思想
C.传播传统文化 D.迎合市场需求
39.为了招抚东北北部的各族,明朝多次派遣人员前往,确保招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赏赐物资的安全是明政府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设置了( )
A.宣政院 B.辽东宣慰司 C.渤海都督府 D.奴儿干都司
40.有学者认为,郑和远航活动的性质是与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完全不同的,并非纯粹的贸易活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朱棣个人作为专制帝王的某些意愿。该学者意在( )
A.解释实行海禁的必要性 B.全面否定郑和远航活动
C.强调远航活动的政治性 D.抵制私人海外贸易活动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继位后,在他的坚持与倡导下,边疆治理消极无为的思想开始向积极有为的治理思想转化,具体表现就是“王者无外”思想的回归。“王者无外”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而不是区分夷夏。在“王者无外”的思想指导下,西汉边疆治理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高潮,边疆地区的郡县化加快以及属国管理机构的设置,均反映了汉王朝对边疆经营战略意义的新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构成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汉、唐中原王朝从北部边疆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边疆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政策,采取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政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治理手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推动了北部边疆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王者无外”思想回归的原因,指出西汉边疆治理的措施。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边疆治理的意义。
4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夺方镇支郡(引者注:节度使管理的行政单位),以州县直属朝廷。至太宗统一南北后,因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三百余州幅度太大,不得不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地方政府。经过发展变化,这级政府的职能分散在诸监司(转运司、提刑司与提举常平司)之中……北宋诸监司中,以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代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全国共分为10个行省,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据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北宋州县的上级“地方政府”名称及其作用。说明“转运司最先设置,也最重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行省的特点。从地方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实作用两个角度,分析行省制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C
6.B
7.C
8.C
9.B
10.A
11.D
12.B
13.C
14.C
15.A
16.B
17.C
18.A
19.A
20.B
21.A
22.C
23.B
24.A
25.D
26.A
27.B
28.B
29.D
30.B
31.A
32.C
33.D
34.D
35.A
36.C
37.B
38.D
39.D
40.C
41.(1)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雄才大略。
措施:征伐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设立郡县;设置西域都护府。
(2)意义:扩大国家疆域;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任答四点)
42.(1)名称:路。作用:分散机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原因: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2)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兼具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双重性质。
影响:①现实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历史沿革:我国省制的开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