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坐井观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坐井观天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11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认识“观、沿”等9个生字,会写“观、呀”等7个字,会写“坐井观天、哪儿”等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他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4. 懂得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弄懂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体会文章在不同看法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观、沿”等9个生字,会写“观、呀、答”3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哪儿”等7个词语。(重点)
2.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青蛙和小鸟共有3次对话。
3.明确两者争论的问题,初步理解文章寓意。
一、动画导入,揭示课题
1.动画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大家一起来观看一下。(播放《坐井观天》)
2.揭示课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3.学习“观”字:
(1)指导“观”的正确读音guān;
(2)理解“观”就是“看”的意思,观天就是看天。
(3)识记方法:加一加:又+见=观
(4)指导书写:
观:左小右大。“又”位置偏上,撤长点短。“见”上下等宽,便从中间先竖后撇,竖弯钩圆转自然,钩尖朝上,钩底宜平。
4. 教师介绍寓言特点。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通过虚构的故事传递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寓意。
那《坐井观天》里会藏着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会认字:
(1)学生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提醒字音:
“观、沿、信”是前鼻音。“弄”是后鼻音,注意声母是n
(3)去掉拼音,学生齐读生字。
3.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1)形近字识记:
“渴、喝”比较容易混淆。教学时可以形象地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口渴”是一种状态,需要水,因而是三点水旁;“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是口字旁。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
(2)加一加识记:讠+舌话;阝+示际;扌+台=抬;亻+言=信。
(3)联系生活识记:“错”字可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
4.识字游戏:帮助小青蛙跳出井口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7个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青蛙和小鸟)
②它们在争论什么?(天有多大)
师小结:课文讲述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
2.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青蛙与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找出三组对话,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
3.教师读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
(1)理解“井沿”一词。
①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以及图片了解“井沿”的意思就是“井口的边缘部分”,“沿”
就是“边”的意思。
②联系生活思考: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沿”?
预设:床的边缘叫床沿,桌子的边缘叫桌沿,碗的边缘叫碗沿;河流的边缘叫河沿。
(2)提问:青蛙和小鸟分别来自哪里?现在又在什么位置?
预设:青蛙一直都在井底,而小鸟是从天上飞来的,现在落在了井沿上。
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
四、研读对话,初步感知
过渡:青蛙先问了什么问题?小鸟是如何回答的?我们来读一读第23自然段吧!
1.学习第一次对话,了解青蛙和小鸟生活的环境。(第2-3自然段)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引导学生思考:“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说明了什么?
预设①:“飞了一百多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侧面说明天很大。
预设②:“口渴了”说明小鸟飞累了,也说明小鸟飞了很远,暗示天很大。
教师小结:一里等于500米,“百多里”就是50000米,学校操场一圈是400米,大约相当于我们操场的125圈。这两个词组都暗示了天很大。
3. 朗读指导:
(1)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①青蛙说的话是个什么句?
要读出问的奇怪语气。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
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
(2)朗读指导:要读好问句。其中“哪儿”是儿化音,也是问句的核心词,可以让学生先单独练习读词,然后再放回到句子中,练习读出问句上扬的语调。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景。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4.师小结:小鸟飞了这么远的路,看见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它见多识广!可是,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后面的对话。
五、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观、呀、答、话、抬、能、信”,字形结构有什么特点?
预设:“观、呀、话、抬、能、信”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答”是上下结构。
2. 范写指导:
呀:左窄右宽。“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牙”上横短,下横长,竖钩端正。
答:上窄下宽,竹字头要写得紧凑,“合”的撇捺要舒展。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生词,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青蛙和小鸟,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有多大”,天到底有多大呢?你知道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话、抬、能、信””4个生字,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重点)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他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难点)
4.懂得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讲一讲?(指名讲故事)
过渡: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它们的对话中找一找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
二、研读对话,揭示寓意
(一)学习第二次对话,明确各自的观点。(第4-5自然段)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好带有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
2.理解“大话”的具体含义。
预设:就是认为别人是在吹牛。
师小结:“大话”就是吹牛、夸张、不切实际的话。
3.圈画句子“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师:其实青蛙是想说什么?
预设:这说明青蛙对小鸟的话表示怀疑,不相信。
(2)师: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呢?
预设: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4.圈画句子“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师: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呢?
预设: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2)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
①师讲解:“无边无际”就是没有靠边或分界的地方,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②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师:除了天是无边无际的,还有什么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呢?
预设:大海、沙漠、田野、森林、草原··(出示对应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无边无际”。)
5.学生读一读,比较下面的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第一句是反问句,感情更强烈,更能表现出青蛙对小鸟的怀疑,突出了它的自以为是。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很大。
第一句用了感叹的语气,更突出了天的大,表现了小鸟的见多识广。
6. 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第三组对话情感很强烈。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反驳的一叹,鲜明地表达了他们不同的观点。
朗读青蛙的话时,“别”要读出劝告的语气。要强调“井口、那么远”等词语,语调上扬,读出青蛙不相信、自以为是的语气;
朗读小鸟的话时语速稍舒缓,重读“很”字,表示强调,读出小鸟真诚、劝告的语气,句末的“哪”在这里要读轻声,表示感叹。
(2)同桌练读对话,加上神态、动作、句前提示语读出相应语气。
青姓(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过渡:既然青蛙和小鸟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那我们接着往下看,到底是谁错了?又是因为什么错的呢?
(二)学习第三次对话,找出双方说法不一致的原因。(第6-7自然段)
1.教师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相信了吗?大家来读一读第6-7自然段吧!
2.圈画句子“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师:青蛙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预设:青蛙从来没有出过这口井,所以他眼里只能看到井口这么大的天空。
师小结:从关键词“天天、一抬头”我们知道青蛙一直待在井底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出示对应图片方便学生理解)
3.思考: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也笑了?两个“笑了”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说明它很自大,个点儿也听不进小鸟的话;小鸟的笑是无奈的笑,它是在诚心诚意地提出建议。
4.小组探究:青蛙和小鸟到底谁弄错了?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寓意。
预设1:小鸟说得对,青蛙说得错。因为青蛙整天都在井里,看不到全部的天。
预设2: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教学指导:这里可以带领学生玩“纸简游戏”,来感受青蛙的视角。
拿出一张纸或者一个薄本子,卷成圆筒状,把天花板当成天,先不用卷筒看一下“天”,再将左眼闭上,将卷筒放到右眼上去看“天”,体会区别。(或者也可以让学生用两只手合成一个圆筒状,再放到眼前观看。
5.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人物的对话前增加了提示语“笑了”,提示语相同,却有着不同的心情。
朗读青蛙的话时,要适当重读“天天、一……就……、不会”等词语,表现出青蛙的自大。
小鸟说的话中,“你是弄错了”中的“是”要重读,表示强调,加强语气。读出小鸟的无奈和劝告青蛙时的语重心长。
(2)同桌练读对话,加上神态、动作、句前提示语读出相应语气。
三、指导书写
1.范写指导:“话、抬、能、信”
话:左窄右宽。“讠”点与横折提距离适中,竖段端正,对上点。“舌”撇画短平,横画宜长;“口”上宽下窄,中心正对中竖,大小适中。
抬:左窄右宽。“才”横画宜短,竖钩端正。“台”上下距离适中,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能:左部上短下长,下框端正,横画均匀。右部上略小,下略大;竖弯钩圆转自然,撇画位置恰当。整体布局匀称。
信:“1”撇画长短、斜度适中,竖画正直。“言”横画平行、均匀,上横要长;“口”
上宽下窄,大小适中;上下中心对齐。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
3.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四、创编对话,感悟寓意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第四次对话。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1)出示: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见了。它惊得张大嘴巴,转头对小鸟说:“ 。”小鸟说:
(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再自由举手说一说,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预设: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见了蓝蓝的天空是那么广阔,一眼望不到头,它惊得张大嘴巴,转头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错了,我真是太自以为是了!”小鸟说:“没关系的,现在你知道天有多大了吧!”
2.揭示“坐井观天”的寓意。
(1)思考:青蛙错在哪里了呢?
预设:错在自己待在井底,不跳出去看看,就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错在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2)学完本篇离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我们不能像井底的青蛙一样见识短浅,不听从劝告而又自以为是。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青蛙一样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教师小结:老师希望咱们每一位同学都要从小多学知识,多读书,多走出去看看,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才不会成为一个像井底之蛙一样的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结构梳理。
2.课文小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的地方多,说天无边无际。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
3.拓展延伸:教师出示《井底之蛙》的离言故事,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有一只青蛙,它长期生活在井底。它一直觉得自己住的这口井,是全世界最棒的。井水清甜又好喝,井底的泥巴软乎又舒服,只要抬起头来,就能看到井口上方的蓝天和白云,别提有多自在了。除了偶尔跳到井沿上晒晒太阳,它几乎不怎么出去。有一天,青蛙正在井底睡觉,忽然听到上边一阵忘忘宰章的声音,它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路过井边的海龟。青蛙一看到海龟,便得意地炫耀说:“大海龟,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高兴了,我可以任意跳到井的栏杆上去;玩累了,我就回到井里,在砖洞边打个盹儿,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散步/也很舒适。这下面又凉爽又舒服,你下来跟我一起游泳吧!”大海龟听了青蛙的话,真想去看看,可是井口太小,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被卡住了,于是只好慢慢地退回来。海龟笑着对青蛙说:“我可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住在一片大海里,那里可大了,怎么游都游不到边。不管什么时候,下不下雨,大海里的水都不会减少。
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青蛙听了大海龟的一番话后,十分惊讶,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狭小,感到非常惭愧。
启示: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个词语形容眼界狭隘、见识短浅的人。
3. 课后作业:
(1)分角色表演读故事。
(2)给家人讲讲《坐井观天》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作为一则寓言故事,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思维方法的好材料。为了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首先从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开始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课文来解决本课的生字,并以思考问题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通过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朗读训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合作、探究,充分挖掘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创设了续编故事的环节,启发学生想象,充分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另外,低学段的学生也对课堂充满期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多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事实证明,在游戏环节学生能更充分融入了课堂,走近了主人公的角色。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不但让学生学习了知识,还教育学生懂得如何看待问题、认识事物,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认知世界,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较少。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