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一、选择题。(40分)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朴树籽、酸枣核等植物果实的遗存,其中部分果实外壳有被敲击或啃咬过的痕迹。这些发现说明北京人( )A.会使用磨制石器 B.已掌握用火技术C.开始种植农作物 D.过着采集的生活2.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是( )A.学会用火 B.能够直立行走 C.制作工具 D.保存火种3.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坠等。这反映了山顶洞人( )A.懂得人工取火B.有爱美意识 C.能直立行走 D.过着群居生活4.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的是( )A.原始农业 B.采集狩猎 C.定居生活 D.群体生活5.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A.种植农作物 B.玉器 C.彩陶 D.象牙雕刻6.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的选项是( )A.社会分化加剧 B.私有制的产生 C.阶级的出现 D.国家的产生7.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文化时期( )A.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B.存在文化交流C.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D.原始农业出现8.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A.临汾 B.长平 C.阪泉 D.涿鹿9.“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春秋历史10.下列时间的计算,不正确的是( )A.①与②之间相距约470年 B.②与③之间相距约554年C.③距今约2000多年 D.④距今约2000多年11.据《史记》记载,夏桀不修德行,伤害百姓,被商汤起兵讨伐,夏朝灭亡;商纣王对外征伐,残害百姓,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灭亡商朝;周幽王时社会矛盾激化,西周为犬戎所灭。由此可以归纳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残暴不得民心 B.内部分裂出现叛乱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建国初期根基不稳12.殷处于黄河之北,离商朝旧都较远,这样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避开了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也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和西北地区各势力的侵扰。由此推测,盘庚迁殷考虑的是(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综合因素 D.军事因素13.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北上,直达东周都城洛邑郊外,陈兵示威,并向周王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这一典故从本质上反映了( )A.楚庄王想统一全国的愿望 B.春秋时期楚国的工艺水平高超C.楚庄王对九鼎非常感兴趣 D.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崛起14.下图中的剑和矛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越王勾践剑 吴王夫差矛A.生产工具的革新 B.争霸战争的爆发C.农业生产的发展 D.铸造工艺的高超15.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夏”与周边民族的长期交往,使其周边民族不断融入。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A.政治变革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16.《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属(zhǔ),试诸壤土。”这说明春秋时期( )A.农业迅速发展 B.铁制农具的应用C.商业活动活跃 D.手工业规模扩大17.“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三家”指的是( )A.齐、楚、秦 B.楚、秦、燕 C.韩、赵、魏 D.齐、吴、越18.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中,下列描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特征的是哪一个( )A.诸侯争霸 B.大国兼并 C.制度变革 D.天下一统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与此主张不谋而合的思想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20.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这种历法设置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下列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A.元旦 B.春节 C.端午 D.清明二、综合题。(8+8+11+13=40分)2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8分)(1)排列出这四位人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先后顺序。(4分)(2)图1、2、3三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与哪一制度有关?(2分)这种制度下部落联盟首领以什么方式产生?(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上到下写出示意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4分)并分析西周实行这种等级制度的目的。(2分)(2)小陈认为分封制会导致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统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百万年人类史】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一万年文化史】材料二:【五千年文明史】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请问答:(1)材料一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位于①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②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2分)(2)将材料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填写字母即可,3分)考古发现:图1: ;图2: ;图3: 。推论: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根据材料三,简述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2分)(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请你为这道题目拟定一个主题。(2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文字之美】材料一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哪个朝代?(1分)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2分)【文化之美】材料二 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关注现实,所收集的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请写出材料二中“它”的名称?(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分)【思想之美】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摘编自林甘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3)材料三中“一次伟大的突破”是在哪一领域实现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该领域“伟大的突破”的实现推动了哪一局面的出现?(2分)【创新之美】材料四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4)概括材料四中变法的作用。(2分)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建设美丽中国?(2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A.社会动员能力较强B.存在文化交流C.手工业的技术高超D.原始农业出现题号总分8.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得分该战役发生在()A.临汾B.长平C.阪泉D.涿鹿一、选择题。(40分)9.“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文物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朴树籽、酸枣核等植物果实的遗存,其中部分果实可以用来研究()外壳有被敲击或啃咬过的痕迹。这些发现说明北京人()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西周历史D.春秋历史A.会使用磨制石器B.已掌握用火技术10.下列时间的计算,不正确的是()C.开始种植农作物D.过着采集的生活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2.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是()①②③④A.①与②之间相距约470年B.②与③之间相距约554年A.学会用火B.能够直立行走C.制作工具D.保存火种C.③距今约2000多年D.(④距今约2000多年3.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坠等。11.据《史记》记载,夏桀不修德行,伤害百姓,被商汤起兵讨伐,夏朝灭亡;商纣王对外征伐,残害这反映了山顶洞人()百姓,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灭亡商朝:周幽王时社会矛盾激化,西周为犬我所灭。由此可以归纳出夏、A.懂得人工取火B.有爱美意识C.能直立行走D.过着群居生活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4.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的是()A.统治残暴不得民心B.内部分裂出现叛乱A.原始农业B.采集狩猎C.定居生活D.群体生活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D.建国初期根基不稳5.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12.殷处于黄河之北,离商朝旧都较远,这样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避开了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A.种植农作物B.玉器C.彩陶D.象牙雕刻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也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和西北地区各势力的侵扰。由此推测,盘庚迁殷考虑的是()6.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的选项是()翻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综合因素D.军事因素A.社会分化加剧B.私有制的产生C.阶级的出现D.国家的产生13.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北上,直达东周都城洛邑郊外,陈兵示威,并向周王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7.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这一典故从本质上反映了()这可用于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楚庄王想统一全国的愿望B.春秋时期楚国的工艺水平高超试卷第1页,共4页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准考证号[0] [0] [0] [0] [0] [0] [0] [0] [0][1] [1] [1] [1] [1] [1] [1] [1] [1]注 意 事 项 1. 2. 3.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号、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个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2] [2] [2] [2] [2] [2] [2] [2] [2][3] [3] [3] [3] [3] [3] [3] [3] [3][4] [4] [4] [4] [4] [4] [4] [4] [4][5] [5] [5] [5] [5] [5] [5] [5] [5][6] [6] [6] [6] [6] [6] [6] [6] [6][7] [7] [7] [7] [7] [7] [7] [7] [7]填涂 范例 正确填涂:[ ] 错误填涂:[A] [B] [C] [D] 缺考 标记 [8] [8] [8] [8] [8] [8] [8] [8] [8][9] [9] [9] [9] [9] [9] [9] [9] [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2 3 4 5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6 7 8 9 10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1 12 13 14 15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6 17 18 19 20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顺序: (4分) (2)制度: 。(2分) 方式: 。(2分) 22.(1)身份: 。(4分) (2)目的: 。(2分) 是否同意: 理由: 。(2分)23.(1)①: ②: 。(2分) (2)考古发现:图1: ;图2: ;图3: 。(3分) (3)共同点: 。(2分) 意义: 。(2分) (4)主题: 。(2分) 24.(1)朝代: ,(1分) 文字: 。(2分) (2)名称: ,(1分) 地位: 。(2分) (3)领域: 。(1分) 局面: 。(2分) (4)作用: 。(2分) 建议: 。(2分)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11月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docx 2025年11月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pdf 七年级历史期中答题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