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A C A C C A A题号 11 12答案 C A1.A【详解】根据题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禁毒第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这是近代中国禁毒的标志性事件,直接体现了题干中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A项正确;维新变法是由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禁毒无关,排除B项;投资设厂属于洋务运动或民族工业的内容,和禁毒没有关联,排除C项;谈判签约涉及不平等条约,与林则徐禁烟的事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据题干“圆明园兽首曾经被劫掠流失的屈辱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焚毁,圆明园兽首就是在这次浩劫中被劫掠的,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而圆明园兽首被劫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所以甲午中日战争与圆明园兽首被劫掠无关,排除A项;中法战争发生于1883-1885年,主要是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发的战争,战场主要在越南及中国东南沿海,和圆明园兽首被劫掠没有关联,排除B项;北洋军阀割据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时间上远远晚于圆明园兽首被劫掠的1860年,与圆明园兽首被劫掠的历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根据题干“它第一次(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内政等主张,是中国近代首个资本主义改革方案,C项正确;《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纲领,无民主色彩,排除B项;《新青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较晚,排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根据材料“促进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富国强兵,清政府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事件,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据题干“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社会,打破了国人对“天朝上国”的幻想,促使先进中国人和民众普遍觉醒,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等运动,C项正确;“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均是甲午战争失败带来的消极后果,并非“新的起点”的内涵,排除AB项;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维新变法等近代化探索也随之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并未打断现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发展科学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属于教育方面的措施,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属于文化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数轴中A段“开始下降”始于1840年,对应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段“降到谷底”的开始时间为1900年,对应八国联军侵华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正确;《马关条约》(1895年)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应1895年后的下降阶段,非“谷底”,排除A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58、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物,加深半殖民地化,但非“开始下降”或“谷底”,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非“开始下降”的起点,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当归功先行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废两千年帝制”的先行者,C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活动主要是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技术,并非“废两千年帝制”的先行者,排除A项;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提出废除帝制,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废两千年帝制”的先行者,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出武昌起义后十三省迅速独立且未发生激烈战争,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失去地方支持,崩溃不可避免,A项正确;革命主导力量是资产阶级而非人民群众,排除B项;暗藏阴谋与题干和平独立的事实不符,排除C项;地方割据在此时尚未形成,各省独立是为响应革命而非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根据题干中“镇压‘二次革命’,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复辟帝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逐步窃取革命果实,实行独裁统治,妄图复辟帝制,进行了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A项正确;冯国璋是北洋军阀的重要人物,但没有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复辟帝制等行为,排除B项;段祺瑞是皖系军阀首领,主要是在军阀混战等方面有相关活动,未涉及题干中的这些行为,排除C项;张作霖是奉系军阀首领,其活动主要在东北等地区,与题干中的这些行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出自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口号,核心是反对列强侵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号召同胞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抗争,集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C项正确;题干内容着重强调捍卫国家利益、挽救民族危亡,未体现追求个人或群体“自由”的诉求,排除A项;“平等”通常涉及权利、地位等方面的均等,题干中没有关于平等权利的相关表述,排除B项;“创新”指在思想、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新突破,与题干中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主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图片中“红船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红船)举行,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船精神由此而来,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A项正确;“五四惊雷”与1919年五四运动相关,图片无相关元素,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红船无关,排除C项;“解放南京”是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渡江战役的相关事件,与图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1)反对外来侵略(或追求民族独立)。(2分)(2)兴民权,建立民族国家(民族建国);(2分)领导公车上书,参与维新变法。(2分)(3)林则徐虎门销烟,(2分)邓世昌黄海大战壮烈牺牲。(2分)【详解】(1)重要主题: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由此发端,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就成为中国各阶级、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有时它会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可知,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反对外来侵略或者追求民族独立,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2)基本主张:根据材料三“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可知,梁启超爱国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认为民权兴则国权立,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即兴民权,建立民族国家(民族建国)。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梁启超与康有为等,领导了“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梁启超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发表众多文章,如《变法通议》等,倡导变法图强,兴民权。通过这些文章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启发民众的爱国意识和变革意识。他参与戊戌变法运动,与康有为等一起倡导、组织和推动变法,试图通过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兴民权、强国权的目标。即领导公车上书,参与维新变法。(3)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鸦片侵略的坚定决心。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后,严厉查禁鸦片,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行动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伟大开端,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里,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战斗中,致远舰遭受重创,但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最后壮烈牺牲。邓世昌在海战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是为了保卫国家海疆、抵御日本侵略,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即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壮烈牺牲都带有明显爱国主义性质。14.(1)变化:由东南沿海扩展(深入)到中国腹地;(2分)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侵犯了中国的贸易主权等都可)。(2分)(2)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2分)原因:①甲午战争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分)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2分)(3)方法:要通过近代化,要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摆脱挨打,成为独立的国家。(4分)【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到重庆、沙市等,体现了列强侵略范围的变化是由东南沿海扩展(深入)到中国腹地(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侵犯了中国的贸易主权等)。(2)变化:根据材料“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是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可知,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形式变化的原因是甲午战争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3)方法:根据材料“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可知,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沉沦的根源在于落后,他提出中国要从沉沦中崛起就是要发展近代化,不断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从而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成为独立的国家。15.(1)事件名称: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4分)(2)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分)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2分)(3)根本目的: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或挽救民族危亡。(4分)【详解】(1)事件名称: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洋务派还创建了海军,开始兴办新式学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所以图A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最后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图B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总统。所以图C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所以图D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2)历史地位:据材料信息图A《江南制造总局》图,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历史.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并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图D《新青年》杂志”和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3)根本目的: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戊戌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以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以实现民族的富强。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可见,中国近代化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挽救民族危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第一学期历史8年级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1).docx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