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年第一学期期中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A C C B B B
题号 11 12
答案 B D
1.C
【详解】根据题干“北京地区”可知,对应周口店遗址;“距今约3万年”可知,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掌握磨制技术”和“懂得人工取火”可知,是山顶洞人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周口店,距今约3万年,使用磨制骨针并掌握人工取火,C项正确;元谋人发现于云南,距今约170万年,时间、地点均不符,排除A项;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且未掌握人工取火,排除B项;半坡人属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前),位于陕西,与题干条件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地势低洼,需适应潮湿环境。干栏式房屋采用架空结构,可防潮、防洪,符合当地需求,A项正确;半地穴式房屋为黄河流域半坡居民所用,适应干燥气候,排除B项;窑洞属黄土高原特色,排除C项;土坯房出现较晚且材料不适用,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蚩尤是战败的部落首领,未被尊为“人文始祖”,排除AC项;尧、舜、禹是炎帝、黄帝之后根据禅让制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据材料“③处标注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年份是周朝建立的标志性时间。根据教材,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推翻后,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建立,C项正确;“夏朝”更早,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排除A项;“商朝”结束于公元前1046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冶铁技术出现并推广: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正确。②商业活动活跃,出现商品交换市场:春秋时期商业发展,商人阶层兴起(如子贡),市场出现,正确。③金属货币广泛流通: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开始使用,①、②、③均符合教材表述,A项正确;④分封制完全瓦解: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渐崩溃,但完全瓦解是在战国末期或秦朝,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期推行,通过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极大增强了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C项正确;李悝变法是魏国的改革,与秦国无关,排除A项;吴起变法发生在楚国,但未成功,与秦国无关,排除B项;邹忌变法是齐国的政治改革,与秦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由题干材料“以民本思潮”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中,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众的重要性,直接体现民本思想,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侧重顺应自然,与民本关联较弱,排除A项;墨家提倡“兼爱”,但核心是平等而非民本,排除B项;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与民本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出现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体系,用于占卜记录,且有大量实物出土,证实了商朝历史的可考性,B项正确;夏朝虽为传说中文字出现最早的朝代,但缺乏直接证据,排除A项;西周和东周的文字(如金文)虽存在,但时间晚于商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而秦始皇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用于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理,不是秦始皇时期的,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并非地方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于公元前209年发动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B项正确;樊哙是刘邦部将,未领导起义,排除A项;项羽和刘邦虽参与反秦,但属于后续起义势力,并非首次,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因战乱导致人口减少、经济凋敝,此时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社会生产。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如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等,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措施,是汉武帝大一统的目的,不是西汉初年,排除A项;“开拓边疆”需国力强盛后实施,如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打击地方叛乱”虽存在,如铲除异姓王,但不是首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据题干“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百姓生活较为富足,史称“文景之治”,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军功等,排除A项;诸侯争霸主要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主地位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排除B项;兼并战争在战国时期较为频繁,各国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实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3.(1)做法:“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1分)驱赶野兽(1分);用火御寒等(1分)。
(2)图1:半地穴式房屋;(1分)图2:干栏式房屋。(1分)原因:气候和自然环境不同。(2分)
(3)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2分)黄帝。(1分)
【详解】(1)做法: 据材料一“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2)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图二是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房屋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北方寒冷,因地制宜,半地穴房屋保暖;河姆渡房屋属于干栏式建筑,南方潮湿,干栏式房屋避隔雨水,防潮。所以结构不同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的。
(3)战役和首领: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故两次战役为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部落联盟首领为黄帝。
14.(1)历史阶段:战国时期。(2分)
判断依据:韩、赵、魏三国出现,标志着三家分晋结束,进入战国时期;(2分)
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或马陵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2分)
标志: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2分)
(2)举例:长平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全歼赵军主力40余万人。(2分)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史实:百家争鸣。(2分)
(3)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分)
【详解】(1)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一图片“秦、赵、韩、魏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因此,图片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是战国时期。
判断依据:根据材料一图片“赵、韩、魏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赵、魏三国出现,标志着三家分晋结束,进入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图片“长平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战场”可知,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或马陵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
标志:根据材料一图片“秦、赵、韩、魏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
(2)举例:根据材料二“战争将更加惨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平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全歼赵军主力40余万人,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史实:根据材料二“由于思想的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年不遇”的时代指的是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即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他们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观点,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转型:根据材料“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侯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5.(1)社会状况: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粮食价格飞涨、人口大量减少的社会状况。(4分)
(2)政策:以农为本,劝课农桑。(2分)
效果: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人民生活逐渐安定,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2分)
(3)统治者应该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推行合理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等,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4分)
【详解】(1)社会状况: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人民不能正常耕作,饥馑等体现了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粮食价格飞涨、人口大量减少的社会状况。
(2)政策:据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可得衣食物”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强调以农为本,劝课农桑。
效果:结合所学文景之治的知识可知,从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增加、生活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汉强盛奠基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人民生活逐渐安定,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3)措施:开放性试题,材料强调以民为本等,从此出发说明即可,如统治者应该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推行合理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等,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