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古诗三首 教案+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古诗三首 教案+课件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学校将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活动,在本次宣传周中,同学们将化身地球守护者,探索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任务二
任务一
任务三
任务四
感知地球之“忧”,
用行动护家园
品自然之韵,
寻环保智慧
聆听自然之语,
感悟环保真意
发出守护家园的行动倡议,做地球守护者
守护地球家园,共筑美好未来
——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活动
18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型:精读引领课
课时:2
任务一:品自然之韵,寻环保智慧
◎活动一:观黄河奔涌,感其境
◎活动二:对比阅读,体会磅礴气势
◎活动三:赏江南春韵,悟其情
◎活动四:访田园佳景,知其趣
◎活动五:对比阅读,品表达之妙
第一课时
活动一:观黄河奔涌,感其境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自读《浪淘沙(其一)》,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活动一:观黄河奔涌,感诗境
(1)浪淘沙:
(2)古诗的后面有“其一”,表示什么意思?
(3)谁能从字面上来说说“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呢?
2.解诗题
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是刘禹锡创作的一组诗,共九首,“其一”是其中的第一首。
连在一起就是波浪淘洗沙子的意思。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小组汇报交流
3.借助关键词,了解诗意
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4.读前两句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弯、黄河长、沙很多、波涛汹涌。
5.你从哪里体会到黄河的磅礴气势?
虚指
波涛汹涌
夸张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6.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哪个民间故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牛郎织女
《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7.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资料袋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二人为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作者在夔州被贬时所作。
8.这二十余年的被贬生活有没有将他的斗志磨灭?请你从诗中找找理由。
这二十余年的被贬生活并没有将他的斗志磨灭。从“如今直上银河去”可以看出来。黄河水好像从天上汹涌而来,可是他却希望与传说中的古人逆流直上它的源头银河而去,表现出他虽屡次被贬,但仍迎难而上、坚持革新的顽强意志。
活动二:对比阅读,体会磅礴气势
横江词(其四)
[唐]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1.自由朗读丛书中的《横江词(其四)》,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活动二:对比阅读,体会磅礴气势
横江词(其四)
(唐)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夸张
比喻
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连山喷雪来,分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横江浪涛大的特点。
2.借助旁批,思考李白笔下横江的特点,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横江的特点的。
3.默读《横江词(其四)》,结合旁批,体会作者的心情。
这首诗表面写景,实为写情。滔天巨浪阻挡了意欲渡江的诗人,因此诗中处处流露出他急切焦虑的心情。
4.《浪淘沙(其一)》和《横江词(其四)》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浪淘沙(其一)》
《横江词(其四)》
借景抒情
活动三:赏江南春韵,悟其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山行》《清明》等。
作者简介
活动三:赏江南春韵,悟其情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朗读古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理解诗意
山城,山村
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美不是单独存在的,就像绿树映着红花,它们相互辉映,为我们描绘出江南春天鸟语花香、春风拂面的画面。
理解诗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
加深对“映”的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百八十”的含义
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小组讨论后交流:《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浪淘沙(其一)》《江南春》。
2.“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山房春事(其一)》,圈画诗中所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情感。
第二课时
活动四:访田园佳景,知其趣
《题西林壁》
解诗题,知作者
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书湖阴先生壁》
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湖阴先生叫杨骥,字德逢,一位很有学识的隐士,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唐宋时期,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供过往行人题诗。题壁诗往往有感而作,有所寄托,大体分为:讽刺时政类,如林《题临安邸》;抒情哲理类,如苏轼《题西林壁》;伤逝悼亡类,如陆游《沈园题壁》;抚今追昔类,如崔颢《黄鹤楼》。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这首诗是王安石因两次变法失败被贬,退居江宁时所作。
作者简介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书湖阴先生壁
[ 宋 ]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明诗意
提示:
结合插图
结合注释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明诗意
茅屋经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
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明诗意
“护田”出自《史记》,指汉朝派出使者保护土地,积攒粮食。
“排闼”出自《史记》,指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他的属下樊哙为劝说刘邦竟无所顾忌,推门而入。
资料库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明诗意
院外,一条溪流护卫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
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齐读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对仗的修辞手法。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回忆一下学过的古诗里还有哪些这样的诗句。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官至宰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被罢免。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不久他又被罢免,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黯然隐于钟山。
一生的抱负,满腹的才华,随着接连的被贬而无法展现,最终只能黯然隐于钟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安石和湖阴先生虽然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却都能在山水间得到快乐。
补充资料,悟情感
既有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与赞美,又有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
活动五:对比阅读,品表达之妙
结合注释,自读丛书中的古诗《城南》,读懂诗意。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活动五:对比阅读,品表达之妙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诗意
借助阅读提示,思考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致的。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对比
本诗三、四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桃花、李花易凋谢,突出小草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野火”衬托小草的顽强,同样也表达了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布置作业
1.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拓展阅读丛书《守卫精神家园5》“自主阅读二”中的《汉江临眺》《西塞山》,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然后联系关键语句,想一想作者表达了对大自然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3.指导学生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拓展资源】
丛书:《古诗三首》[《横江词(其四)》《山房春事(其一)》《城南》]
【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校将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活动,在本次宣传周中,同学们将化身地球守护者,探索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出示单元封面页)回顾单元主题: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学习本单元,我们需要完成四个任务:
任务一:品自然之韵,寻环保智慧
任务二:感知地球之“忧”,用行动护家园
任务三:聆听自然之语,感悟环保真意
任务四:发出守护家园的行动倡议,做地球守护者
今天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任务一:品自然之韵,寻环保智慧。古人为我们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和杜牧的诗,去看看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进一步体会诗人描绘景象和表达感情的方法。
活动一:观黄河奔涌,感其境
1.同学自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初步感知到的诗中描绘的景象。
——弯弯曲曲的黄河从远处奔腾而来,其中还携带着黄沙。
2.播放体现黄河气势的视频。
看完视频,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4.解诗题。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根据学诗的经验,古诗的后面有“其一”,表示什么意思?
——浪淘沙是刘禹锡创作的一组诗,共九首,“其一”是其中的第一首。
(3)谁能从字面上来说说“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呢?
——浪淘沙,连在一起就是波浪淘洗沙子的意思。
5.借助关键词,了解诗意。
(1)读前两句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交流预设:前两句诗写了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裹挟着泥沙蜿蜒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既写出了万里黄河绵长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宏大气势。
(2)你从哪里体会到黄河的磅礴气势?
(3)齐读前两句诗,读出气势。
(4)教师相机拓展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的长河即黄河)
6.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哪个民间故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牛郎织女。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知人论世,渗透诗人的“豪迈”。
教师拓展背景资料,出示刘禹锡简介。
诗如其人,境由心生。李白被称为“诗仙”,而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前面这两句诗就足见刘禹锡的豪气。
8.这二十余年的被贬生活有没有将他的斗志磨灭?请你从诗中找找理由。
——这二十余年的被贬生活并没有将他的斗志磨灭。从“如今直上银河去”可以看出来。黄河水好像从天上汹涌而来,可是他却希望与传说中的古人逆流直上它的源头银河而去,表现出他虽屡次被贬,但仍迎难而上、坚持革新的顽强意志。
活动二:对比阅读,体会磅礴气势
1.自由朗读丛书中的《横江词(其四)》,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2.借助旁批,思考李白笔下横江的特点,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横江的特点的。
——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连山喷雪来,分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横江浪涛大的特点。
3.默读《横江词(其四)》,结合旁批,体会作者的心情。
4.《浪淘沙(其一)》和《横江词(其四)》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借景抒情的写法。
小结:通过抓关键词句,我们就能感知景物的特点。
5.总结提升,感悟人物。
刘禹锡虽一路被贬,但是他坚信自己的追求,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言“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坚强、信念坚定的刘禹锡,也不愧为“诗豪”的称号。
活动三:赏江南春韵,悟其情
当春天的脚步来到江南,会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牧的《江南春》,去感受江南春天那独特的美。
1.出示杜牧资料,了解杜牧。
2.朗读古诗《江南春》,力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运用借助注释、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
补充“映”。
美不是单独存在的,就像绿树映着红花,它们相互辉映,为我们描绘出江南春天鸟语花香、春风拂面的画面。
4.学生汇报。注意指导“四百八十寺”在朗读时中间不停顿。
5.小组讨论后交流:《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6.诗人为我们展现了江南的旖旎风光,说说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杜牧笔下展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寓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像这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之中的手法就是“借景抒情”。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浪淘沙(其一)》中,见识了刘禹锡笔下黄河“万里沙”的壮阔,更被“直上银河”的神奇想象所打动,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豪迈畅想;在《江南春》里,我们跟着杜牧漫步千里江南,听莺啼、赏红绿,在烟雨楼台间触摸南朝的历史余韵,体会到江南春景的迷离与深邃。
这两首诗,一刚一柔,一写黄河的雄浑奔放,一绘江南的婉约空灵,却都以精妙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我们穿越千年,品味唐诗的魅力。希望大家课后能把这两首诗好好背诵积累,也可以试着去探索更多唐诗宋词,在古典文学的天地里,继续收获更多的诗意与感动。
布置作业:
1.背诵《浪淘沙(其一)》《江南春》。
2.“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山房春事(其一)》,圈画诗中所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情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浪淘沙(其一)》中见识了黄河的雄浑奔涌,在《江南春》里欣赏了江南春日的迷离秀丽,感受到了不同景致里大地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要走进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去拜访一位友人的居所,看看那里的茅檐、花木、流水与青山,又会勾勒出怎样一幅人与自然相融的田园画卷。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田园诗意的探索吧!
活动四:访田园佳景,知其趣
请大家齐读课题:书湖阴先生壁。
1.这首诗的诗题怎么理解?湖阴先生是何人?
——书……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诗题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杨骥,字德逢,一位很有学识的隐士,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2.关于题壁诗,我们还知道哪些?
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唐宋时期,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供过往行人题诗。题壁诗往往有感而作,有所寄托,大体分为:讽刺时政类,如林升《题临安邸》;抒情哲理类,如苏轼《题西林壁》;伤逝悼亡类,如陆游《沈园题壁》;抚今追昔类,如崔颢《黄鹤楼》。
3.关于作者王安石,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介绍一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这首诗是王安石因两次变法失败被贬,退居江宁时所作。
4.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相机重点指导“畦、闼”。
5.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古诗,不仅要读准确、流利,还要通过停顿读出韵味。
6.找一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
7.学习前两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院内)
(1)茅檐干净到什么程度呢?诗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
——无苔。
(2)江宁初夏时节多雨,十分有利于青苔的生长,而且我们知道青苔多生长在阴冷僻静的地方,不好清除,湖阴先生是如何让院子“净无苔”的呢?想象情境,教师引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院子里无苔,非常干净,有什么值得欣赏的?
——花木成畦手自栽。
从这两句中你能读出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湖阴先生勤劳质朴、情趣高雅。
小结:王安石写的诗中有十几首与湖阴先生有关,其中他曾在《示德逢》诗一开头就说:“先生贫敝古人风,想柴桑在眼中。”柴桑是陶渊明隐居之所,从中可以看出在王安石的心中,湖阴先生是和陶渊明同一类型的人。
8.学习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院外)
(1)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环绕着农田。推开门,两座青山送来青翠的山色。
(2)通过“护田”“排闼”的典故,引导明诗意,初悟情感。
——“护田”“排闼”不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个词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
“护田”出自《史记》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指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
“排闼”出自《史记》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刘邦称病不理政事,并下令群臣不经许可不得擅闯宫禁。樊哙为劝说刘邦竟无所顾忌,推门而入。
诗人用“护田”的西域使者形容河流,用“排闼”而入的樊哙形容青山。
(3)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和这一方山水的感情如何?读出情感,读出意境。
(4)发现这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对仗。
(5)回忆一下学过的古诗里还有哪些这样的诗句。
——交流预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9.补充资料,再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王安石在隐居之前还有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官至宰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被罢免。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不久他又被罢免,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黯然隐于钟山。
一生的抱负,满腹的才华,随着接连的被贬而无法展现,最终只能黯然隐于钟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安石和湖阴先生虽然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却都能在山水间得到快乐。
——作者既有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与赞美,又有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
活动五:对比阅读,品表达之妙
1.结合注释,自读丛书中的古诗《城南》,读懂诗意。
2.借助阅读提示,思考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致的。
一番 桃李 花开 尽,
惟有 青青 草色 齐。
——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致。
——本诗三、四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桃花、李花易凋谢,突出小草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野火”衬托小草的顽强,同样也表达了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古诗之旅我们继续循着诗意前行,探访了王安石笔下湖阴先生的田园居所,“茅檐净无苔”的清雅、“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生机,不仅勾勒出一幅山水相依的画卷,更让我们透过景致读懂了主人高洁的品性。希望大家课后能反复诵读,背诵《书湖阴先生壁》,把这动人的景致与情感藏在心里。
布置作业:
1.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拓展阅读丛书《守卫精神家园5》“自主阅读二”中的《汉江临眺》《西塞山》,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然后联系关键语句,想一想作者表达了对大自然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