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科学期中模拟冲刺卷(二)(到第2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科学期中模拟冲刺卷(二)(到第2章,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八上科学期中模拟冲刺卷(二)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2月24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
2.如图是某地颇具特色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每个凹槽的间距不同,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
3.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  )
A.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B.地面发生漫反射
C.水面发生漫反射 D.水面不发生反射
4.卡塔尔世界杯刚刚闭幕,这是球王梅西在半决赛中的一次传射。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的受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
A. B. C. D.
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水杯的大小和材质均不同,小李用木筷敲击杯子,监测器在相同距离处测得甲、乙两杯子所发声音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频率f/Hz 声音强弱等级/dB
甲 400 50
乙 600 30
A.甲、乙两杯发声时的音色相同
B.甲杯发声时音调较低,振幅较大
C.乙杯发声时音调较低,响度较大
D.乙杯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
6.乡村景色美不胜收: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游游客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  )
A.树荫下太阳的“影”——光的折射
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
D.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反射
7.中国古代名瓷黑釉木叶纹盏,其底部印有叶片,往盏中注水后,看到叶片仿佛“漂浮”在水中。下列光路图能正确表示看到“叶片漂浮”的原理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打弹弓是很多男孩子年幼时的游戏,下列情景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描述,其中一个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  )
A.瞄准时,手的拉力把橡皮筋拉长
B.松手后,橡皮筋的弹力把石块射出
C.飞行中,重力让石块划出一道弧线
D.中靶时,靶把石块弹开
9.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行车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在司机视野正前方,减少司机低头次数,提升行车安全。当显示器上看到如图所示符号时,司机通过挡风玻璃看到的“像”是(  )
A. B. C. D.
10.2023年5月11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完成对接。这是我国改进型货运飞船首发船,其发射成功意义重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起飞时,力改变了飞船的运动状态
B.对接完成后,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C.货物从地面运到空间站,其质量不变
D.完成对接后,空间站绕地球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11.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次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光屏上没有像
12.2018年11月11日,温州大学龙舟队勇夺中华龙舟大赛两项桂冠,根据如图赛龙舟的情景,思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使龙舟前进的施力物体是船桨
B.使龙舟前进的力是人对船桨的力
C.桨往后划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龙舟的运动必定需要力来维持
13.2024年8月6日,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的舞台上,全红婵以425.6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卫冕。如图所示是全红婵在比赛中的精彩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跳台上静止的全红婵没有惯性
B.跳台对全红婵的支持力是由于跳台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C.全红婵起跳至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且受力平衡
D.下落的过程中全红婵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14.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平拉动长木板A,可测出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
B.拉动长木板A 的速度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大
C.在木块B上增加重物,拉动A 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在长木板A上铺毛巾,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15.如图所示,有一密闭的装满水的圆台形容器甲,如果把它倒置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变
B.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C.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大
D.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大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诗中“花气袭人”诗人形成花香感觉的部位是 ,然而当在这种环境中待的时间久了,就闻不出该种气味,这种特点叫做嗅觉的 。
17.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
(1)根据波形可知,甲、乙、丙的音色相同,三者中 的响度相同, 的音调相同;
(2)从丁的波形可知,该声源的振动没有规律,属于 。
18.如图,小华站在平面玻璃制成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小华与安全门的距离为1m,安全门后的墙壁上明亮的灯箱使小华能 (选填“更清晰”或“更不清晰”)地观察到他的像;若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m,则他与像的距离为 ;若小华远离安全门,则他在安全门中成的像将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若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则小华在安全门中成的像的位置将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19.如图所示为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点P处。回答下列问题:
(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2)当液面上升时,水平标尺上的点P将向 移动(填“左”或“右”)。
20.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2:1,则它们在地球上所受重力之比为 。已知在月球上的重力大约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若甲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为240N,则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为 。
21.如图是元代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使用扇车清选谷物的情景。农民快速摇动摇柄,扇轮转动产生气流,当把谷物倒入扇车时,谷物在 力的作用下落入扇车;气流使枯瘪的谷物从出风口飞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饱满的谷物由于惯性大不会被吹到出风口,说明惯性大小与 有关。
22.如图所示,在18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匀速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B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选填“左”或“右”),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N,当水平拉力F增大到20N,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N。
三、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如图是小科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注:镀膜面光的反射能力强于未镀膜面)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的透光性,便于 ;
(2)为了更准确测量蜡烛到反射面的距离,实验时应将玻璃板 (选填“镀膜面”或“不镀膜面”)的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
(3)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下蜡烛A与B的位置,测量的物距如图所示,该物距为 cm;
(4)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得蜡烛A和蜡烛B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
24.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音级 不同音区的频率/Hz
低音区 中音区 高音区
Do 262 523 1046
Re 294 587 1175
Mi 330 659 1318
Fa 349 698 1397
So 392 784 1568
La 440 880 1760
Si 494 988 1976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上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吹竹管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而产生的。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音调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等级: 理由 。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25.小华同学用图示的器材做“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的实验。
(1)测量液体压强,我们常常利用压强计,在测量前小华发现U形管液面出现高度差,如图甲所示,说明此时橡胶管内的气压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2)小强直接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也能完成液体深度和密度对压强的影响的实验:他往隔板左侧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当清水液面高于橡皮膜的位置时,观察到 现象,就可以验证结论:液体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为验证“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小强先往隔板左侧加入一定量的盐水();往右侧添加清水至橡皮膜恰好不发生形变,然后分别测出橡皮膜中心到盐水和清水液面的距离为h1、h2,则当h1 h2(填“>”、“=”、“<”)时,能证明该结论。
26.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操作都要求水平 拉动木块,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F2和F3,其中示数最大的是 。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在丙图中,木块A向右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牛,若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3牛,此时的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为 牛。
(4)实验装置改为丁图后, (“必须”/“不必”)拉着木板做匀速运动。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两块秦代木牍是我国最早的家信实物。小杰国庆期间参观博物馆,发现“秦代木牍”的展示柜中放置着凸透镜,他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为了弄清其原理,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杰利用图甲中的透镜进行实验,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 。
(2)调节好实验器材后,小杰在如图乙位置观察到清晰的像,若此时把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向右移动光屏由原位置到适当位置,会在光屏上承接一个清晰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若把蜡烛放在42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没有像,此时成 (填“虚”或“实”)像。
(3)小杰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洒在凸透镜中心,他发现光屏上(  )(填序号)。
A.没有烛焰的像
B.只有烛焰四周的像,烛焰中心不成像
C.仍有烛焰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四、解答题(共5小题,第29题6分,第28题、30题、31题8分,第32题5分,共35分)
28.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⑦是 (填名称),它的功能是 (填字母)。
A.把振动放大后传入耳蜗
B.接收声波的撞击,产生振动
C.收集声波
D.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
(2)鼓膜的振动由 (填序号)传递到耳蜗。
(3)⑥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
29.完成符合条件的光路图。
(1)如图甲,S为点光源,请作出S点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空间一点P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乙所示,河里C处有一条小鱼,人眼在A处看见该鱼的位置为B处,请你画出眼睛位于A处看见河里小鱼的光路图。
30.小明在水平地面推动一个木箱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木箱质量为5kg,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箱子本身重力的0.2倍,(忽略空气阻力)。
(1)求木箱受的重力G;
(2)求小明的推力F;
(3)若箱子在运动过程中小明突然把推力变为8N,则此时木箱所受的摩擦力为多少N?
31.随着5G信号的快速发展,5G无人物品派送车已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图所示,这是一辆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的四轮5G无人配送车,空载时质量为600千克。已知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均为100平方厘米,配送车在水平路面上受到的阻力始终为车辆总重力的0.1倍。求:
(1)配送车车轮与轴之间安装有轴承,这样做可以 (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
(2)配送车空载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时所需的牵引力 ;
(3)配送车空载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
(4)某次配送车装上货物后,对水平路面的压强为4×105帕时,求货物的质量 。
32.“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图甲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八上科学期中模拟冲刺卷(二)》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B D C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B B D
1.C
【分析】嗅觉是一种感觉,由物体散发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黏膜内的嗅细胞而产生。它会将气味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使我们感知到各种气味,且具有适应性等特点。
【详解】A.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部的嗅上皮中,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感受器,A正确。
B.嗅觉信号通过嗅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嗅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中完成的,B正确。
C.人在感冒时,鼻腔黏膜可能会肿胀,导致嗅觉敏感度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嗅觉,只是嗅觉敏感度降低,C错误。
D.嗅觉适应性是指长时间暴露在某种气味中,嗅觉敏感度会逐渐降低;因此,“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D正确。
故选C。
2.B
【详解】音调的影响因素是频率,因此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如下图所示:

迎着月光走,月光经积水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积水面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暗,所以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因不计空气阻力,所以空中飞行的足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根据四个选项可判断出只有A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A.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甲、乙两个水杯的材质不同,发声时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
BC.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甲杯发声时音调较低,声音强弱等级表示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甲杯声音强弱等级较高,响度较大,振幅较大,故B正确,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都在空气中传播,两杯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样快,故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A.树荫下太阳的“影”,属于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而不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
B.“水下鱼儿的鱼影”,是来自鱼儿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白鹭的“黑影”可能指白鹭的影子,是光线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遮挡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水中古柏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叶片反射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叶片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A.瞄准时,手的拉力把橡皮筋拉长,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B.松手后,橡皮筋的弹力把石块射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飞行中,重力让石块划出一道弧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中靶时,靶把石块弹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由上述分析可知,A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而BCD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与BCD不同,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
水平显示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在水平显示器屏上应是,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详解】A.起飞时,其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力改变了飞船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对接完成后,飞船与空间站之间不再有位置变化,所以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货物从地面运到空间站,但其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完成对接后,空间站绕地球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所以其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详解】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是此时u>2f、f<v<2f,当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后,则f<u<2f、v>2f,所以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C.运动员用桨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力的作用,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会对船桨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龙舟前进,因此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水,而不是船桨,故A错误,C正确;
B.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使龙舟前进的力是水对船桨的力,故B错误;
D.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龙舟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能改变龙舟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A.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所处状态无关,故A错误;
B.跳台对全红婵的支持力是由于跳台发生弹性形变需要恢复原来的状态产生的力,故B正确。
C.全红婵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方向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只受重力作用,因此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且最高点速度不为零,故C错误。
D.下落的过程中全红婵做加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14.B
【详解】A.实验时水平拉动长木板A,AB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有滑动摩擦力,而木块B相对于地面始终静止,受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拉动长木板A的速度越大,B始终静止,受力平衡,压力和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则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在木块B上增加重物,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增大,拉动长木板A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长木板A上铺毛巾,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加,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D
【详解】由题可知,密闭容器装满水,倒置后,液体深度h不变,根据p=ρgh知,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不变;正放时,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力,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容器侧壁对水也有支持力,所以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G;倒置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1>G,所以F1>F,即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将变大;倒置前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水和容器的总重力,因总重力不变,故对桌面的压力不变,而倒置后接触面积增大,根据可知,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将减小,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 大脑/大脑皮层 适应性
【详解】[1]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当外界的花香分子刺激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时,嗅觉感受器会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嗅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使人形成花香的感觉。所以诗中“花气袭人”诗人形成花香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当在有某种气味的环境中待的时间久了,就闻不出该种气味,这是因为嗅觉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种特点叫做嗅觉的适应性。
17.(1) 乙丙 甲乙
(2)噪声
【详解】(1)[1]据图可知,甲、乙、丙三图中,乙、丙两图的振幅相同,则乙、丙两图中的响度相同。
[2]甲、乙、丙三图中甲、乙两图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
(2)根据物理学中噪声的定义可知,由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
18. 更不清晰 1m 不变 不改变
【详解】[1]安全门后的墙壁上明亮的灯箱,使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较小,小华不能清晰的观察到她的像。
[2]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大小相等,小华站在平面镜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小华与安全门的距离为1m,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m,她与安全门的距离为0.5m,她的像到安全门的距离也是0.5m,则她与像的距离为物距与像距之和,即1m。
[3]平面镜成像中,物像大小相等,小华远离安全门,她在安全门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4]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小华在安全门中所成的像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19.(1)80°
(2)左
【详解】(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为
90°-50°=4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40°,那么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40°+40°=80°
(2)当液面上升时,入射点会向左移动,那么反射光线会向左平移,因此水平标尺上的点P将向左移动。
20. 2:1 40N
【详解】[1]由G=mg可得,甲、乙两个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之比
[2]若甲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为240N,则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为
21. 重 运动状态 质量
【详解】[1][2][3]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谷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扇车。气流使枯瘪的谷物从出风口飞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饱满的谷物质量大,惯性大,不会被吹到出风口,说明惯性与质量有关。
22. 右 14 14
【详解】[1]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为4N,方向向左;B水平方向上受拉力和摩擦力,由二力平衡可得,摩擦力与拉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摩擦力大小为4N,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2]以A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向右的拉力为18N,同时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和物体B对它的摩擦力,二者之和为18N,所以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为
f=18N-4N=14N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水平拉力F增大到20N,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故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还为14N。
23.(1)确定像的位置
(2)镀膜面
(3)3.20
(4)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详解】(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代替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2)光在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反射成像,由于蜡烛在玻璃板的镀膜面成的像更清晰,所以选择玻璃板的镀膜面为成像的镜面,故实验时应选玻璃板的镀膜面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
(3)物距的测量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此时物距为
(4)当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时,根据像与物对称的原理可知,A的像比桌面偏高或偏低,所以怎么移动B蜡烛都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4.(1)管内的空气柱发生振动
(2)音调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 合格 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此时频率最小大约为400Hz,由资料二可知,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完整的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柱发生振动。
(2)由图乙可知,管长越长,声音的频率越低,即声音的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即音调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1][2]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此时频率最小大约为400Hz,由资料二可知,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完整的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
25.(1)大于
(2)橡皮膜向右侧凸起
(3)<
【详解】(1)由图甲可知,U形管左侧液面低,右侧液面高,说明封闭端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大气压,需要取下橡胶管,重新进行安装。
(2)往隔板左侧加入一定量的清水,随着水的深度增加,当清水液面高于橡皮膜的位置时,发现橡皮膜向右侧凸起,说明液体压强增大,可以得到同种液体,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当橡皮膜恰好不发生形变时,说明橡皮膜两侧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即p盐水=p水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得ρ盐水gh1=ρ水gh2
因为
所以h126.(1) 匀速 F3
(2)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3)2
(4)不必
【详解】(1)[1]实验过程中,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这样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这样就可以由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 三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A,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F2和F3,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所以其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压力最大、接触面又最粗糙的丙图,则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大的是丙图中的F3。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压力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得出的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在丙图中,木块A向右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此时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滑动摩擦力
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当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3牛,此时木块A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仍为2N。
(4)如图丁所示的方式测量滑动摩擦力,不管木板怎么运动,木块相对于地面都是静止的,此时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受到的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故图丁实验中不必拉着木板做匀速运动。
27.(1)同一高度
(2) 放大 虚
(3)C
【详解】(1)如图甲,实验前,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和记录成像情况。
(2)[1][2]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
如图乙,物距为,像距为,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把蜡烛放在35cm刻线处,此时物距为15cm,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向右移动光屏由原位置到适当位置,会在光屏上承接一个清晰放大、倒立的实像,像在二倍焦距以外;若把蜡烛放在42cm刻度线处,物距为8cm,小于焦距,移动光屏没有像,此时成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成在光屏上。
(3)小杰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洒在凸透镜中心,凸透镜的中心不能折射光线,但其它部位仍能使烛焰的光线通过,他发现光屏上仍有烛焰完整的像,由于透过的光线减少,像的亮度变暗,故选C。
28.(1) 耳蜗 D
(2)④
(3)不能
【分析】观图可知:①耳郭,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半规管,⑥听神经,⑦耳蜗,⑧听神经。
【详解】(1)由图可知,⑦是耳蜗,耳蜗中含有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接受声波刺激的是鼓膜,在声波的撞击下,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经过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然后形成了听觉。
(3)若听神经受损,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不能形成听觉.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现代医学暂时不能根治。
29.(1)
(2)
【详解】(1)做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连接交平面镜于点O(入射点),OP为反射光线,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连接眼睛A和鱼的像B,与分界面有一个交点O,即为折射点,OA为折射光线,连接C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0.(1)50N;(2)10N;(3)10N
【详解】解:(1)木箱的重力
(2)因为箱子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
(3)小明把推力变为8N,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所以摩擦力没变f=10N。
答:(1)木箱受的重力为;
(2)小明的推力为;
(3)此时木箱所受的摩擦力为。
31.(1)减小
(2)600N
(3)
(4)1000kg
【详解】(1)配送车车轮与轴之间安装有轴承,这样做可以将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从而减小摩擦。
(2)配送车空载时所受的重力为
配送车空载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时,配送车受力平衡,配送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配送车受到的阻力
则所需的牵引力
(3)配送车空载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力为
根据可得,配送车空载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强为
(4)配送车在一次配送中,装上货物后,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4×105Pa,配送车对地面的压力
则配送车的总重力
所装货物的重力
所装货物的质量
32.见解析
【详解】由于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不同,空气的温度不同,空气的密度也不同;所以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会发生折射现象,所以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