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纠错一.选择题(15小题共30分)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制作的骨针长82毫米,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极为尖利的器物挖成的。这说明他们()A,使用打制石器B.懂得缝制衣服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集体生活2.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发现后,学界曾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化遗存。1993年湖南玉蟾岩和2000年浙江上山遗址的稻作遗存,不断刷新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记录。由此可见,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A.考古发现B.文献记载C.远古传说D.图像材料3.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姆波遗址出土的解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A.渔猎采集的进步B.原始农业的产生C.早期国家的出现D.贫富差距的扩大4.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A.兼收并蓄B.多元一体C.一脉相承D.丰富多彩5.中华文明早期,“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6.以下一组考古资料可用于研究(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玉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结构示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琮意图纹陶盘A.远古人类的演化B.打制石器的出现C.中华文明的起源D.青铜技术的成熟7.西周时期,“礼”规定了不同等级的礼仪,天子用八横八纵64人规模,诸侯用六中六横36人规模。“乐”配合礼仪使用。礼乐制度的实施()A.强化了“君权神授观念B.维护了等级秩序与社会稳定C.推动了青铜礼器的普及D.消除了诸侯之问的矛盾8.春秋时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称霸,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击败楚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论语》记载:“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诸侯对周王的绝对忠诚B.分封制得到严格执行C.中原与边弧民族矛盾尖锐D.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崛起9.《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段史料说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出现的现象是()A.国家统一B.民族交融C.诸侯争霸D.经济繁荣10.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文物是()A.青铜牺尊B.玉琮C.牙雕蚕纹D.甲骨卜辞11.《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特点是()A.不畏强权,公平无私B.法令严格,畏惧强权C.坚守诚信,宽厚待人D.注重亲疏,随机应变12.都江堰的水利黑技术驯服了躁动的岷江。它的各个子系统功能各异,协调配合,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在没有闸门设施的情况下,解决了旱涝问题。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很早就曾来都江堰考察,并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这主要说明()A.都江堰先进的建造技术在世界水利史上无与伦比B.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都江堰是世界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D.都江堰的修建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13.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墨子提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他们都主张()A.以德治国B.无为而治C.关注民生D.崇尚节俭14.随着军事力量在战国后期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土与疆域的扩大及管理上的需要,“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声音与力量就越发凸显。下列著作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老子》B.《论语》C.《孙子兵法》D.《韩非子》15.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较成熟汉字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二.辨析题(4小题8分)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1.庄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3.《楚辞》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4.甲骨文的出土与释读,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