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八十一中等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兰州八十一中等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甘肃省兰州八十一中等校九年级(上)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小题,共 25分。
1.如表反映了古代亚非文明的概况。由此可知,古代亚非文明( )
发源地 文明成果
尼罗河流域 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印度河、恒河流域 梵文、佛教、种姓制度
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甲骨文、青铜器
A. 沿海起源、商贸发达 B. 大河孕育、文明多样
C. 文字同源、发展趋同 D. 宗教主导、影响广泛
2.古埃及王国时期,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粮食充裕,人口增长,这样,法老就有能力为自己修建大型陵
墓——金字塔了,埃及最大的几座金字塔都修建于这一时期。材料表明金字塔是( )
A.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 古埃及经济发展的产物
C. 农耕文明顶峰的代表 D. 古王国时期唯一的成就
3.下列文明成果属于两河流域的是( )
A. 金字塔 B. 《汉谟拉比法典》 C. 雅典卫城遗址 D. 象形文字
4.2018 年 9 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吠舍)为了阻止女儿嫁给一位达利特(贱民)男孩,在光
天化日下袭击了他们,并残忍地砍掉了女儿的手。导致这幕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印度社会遗留的( )
A. 种姓制度 B. 采邑制度 C. 四等人制 D. 农奴制度
5.乔达摩 悉达多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
教团,形成新的宗教。“新的宗教”指的是( )
A. 印度教 B. 佛教 C. 道教 D. 基督教
6.据不完全统计,古希腊的城邦总数达到 300 多个。这些城邦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这反
映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
A. 种姓制度森严 B. 法律完备 C. 庄园经济发达 D. 小国寡民
7.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但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
可言,而且被明目张胆地列为专政对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须服务于剥削与统治奴隶的最高原
则。”该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第 1 页,共 7 页
A. 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手段 B.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C. 是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结果 D. 成为了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8.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
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亚历山大帝国”( )
A. 开创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B. 阻碍了区域间经贸往来
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
9.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 509 年。这一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前 6 世纪初期 B. 公元前 6 世纪末期 C. 公元前 4 世纪初期 D. 公元前 4 世纪末期
10.在某同学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思维导图中,与①②③对应的是( )
A. 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英吉利 B. 西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意大利
C. 西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荷兰 D. 罗马共和国、查理曼帝国、俄罗斯
11.某校兴趣小组在探究式学习时搜集了以下图片,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帕特农神庙 万神庙穹顶 《掷铁饼者》 罗马大竞技场
A. 希腊罗马文化 B. 雅典民主政治 C. 古代亚非文明 D. 古代法律起源
12.柏拉图认为,古埃及人的激情更多是追求物质的富饶,他们没有希腊人这种对知识的热爱。能佐证该
观点的是( )
A. 埃及建立种姓制度 B. 埃及法学系统完整 C. 希腊发展海外贸易 D. 希腊哲学成就突出
13.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同学用引擎搜索关键词“1
世纪”“耶稣”“救世主”等,他查找到的宗教是(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14.“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
背。”这一誓词指向中世纪西欧的( )
A. 庄园经济制度 B. 封君封臣制度 C. 城市自治制度 D. 宗教文化制度
第 2 页,共 7 页
15.13 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 6 便士;佃户
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 6 便士。这个记录说明庄园具有( )
A. 行政权 B. 立法权 C. 司法权 D. 监督权
16.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
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 )
A. 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B. 农奴生活质量较高 C.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奢靡浪费之风盛行
17.西欧中世纪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表明西欧中世纪城市( )
A. 环境较好适宜市民日常生活 B. 市民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C. 政府鼓励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 市民阶层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
18.11 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兴起和发展,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越来越多的世俗
君主或城市开办大学。这些大学开设算术、医学、法学、神学等课程,培养实用性人才。这说明大学
( )
A. 成为了国家学术研究中心 B. 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D. 拥有了免赋税特权
19.528 年,东罗马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
自 2 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法典。这部法典是
(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拿破仑法典》
20.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古典作品过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的译本体。这些古典作品又为近
代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 传承了古代文明 B. 推动了民法建设 C. 建立了封建制度 D. 形成了地域文化
21.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善于模仿和创新。历史上它曾效仿中国进行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
封建社会,这次改革是(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明治维新 C. 查理 马特改革 D. 大化改新
22.12 世纪晚期,日本进入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准确反映幕府与天皇关系的是( )
A. 幕府掌握实权,天皇大权旁落 B. 武士集团统治国家
C. 二者分庭抗礼,共同掌握政权 D. 两者不存在隶属关系
23.宗教有时是一面旗帜,在国家统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下列宗教中成为阿拉伯民族统一过程中的一
面旗帜的是( )
A. 基督教 B. 佛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第 3 页,共 7 页
24.在现代欧洲语言里,有许多词语和概念源于阿拉伯语,如市场、关税、港口、支票和阿拉伯数字等。
这佐证了阿拉伯帝国( )
A.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B. 促进了欧洲城市自治
C. 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 D. 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
25.下列文化成果可以反映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是( )
A. 《荷马史诗》 B. 《掷铁饼者》 C. 《天方夜谭》 D. 《十二铜表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1小题,共 1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的文物图片。
【材料二】
(1)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可将材料一中的图一、二、三归为一类,图四归为一类,其理由是什么?
(2) 综合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第 4 页,共 7 页
(3)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五和所学知识,请列举一项史实说明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并根
据图五、图六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 1小题,共 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 6 世纪开始,大和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
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皇室与贵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和部民而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 646 年,孝
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
——摘编自统编《世界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
城堡上兴起……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
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摘编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请回答: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重
新兴起的根本原因,并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问题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表达清晰。)
第 5 页,共 7 页
参考答案
1.B
2.B
3.B
4.A
5.B
6.D
7.A
8.C
9.B
10.B
11.A
12.D
13.B
14.B
15.C
16.A
17.B
18.C
19.C
20.A
21.D
22.A
23.D
24.C
25.C
26.【小题 1】
类型:图一、二、三属于大河文明;图四属于海洋文明。
【小题 2】
特征:多样性(多元性);包容性;区域性;民族性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第 6 页,共 7 页
【小题 3】
史实: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主要方式:和平往来、武力征服。
27.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中的“一方面,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可以归纳出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是生产力提高。依据材料一中的“另一方面,皇室与贵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和部民而产
生的矛盾日益尖锐”,可以归纳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是社会矛盾尖锐。依据材料二中的“城市所集中的
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可以得出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
起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是城市市民阶级
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问题二: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自拟出观点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从而可以展开论
述为由于生产力提高,646 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
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将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耕种,统一
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手工业者和
商人不断分化,出现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由此可以总结为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的变革。
故答案为:
问题一:背景:生产力提高;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意义:城市市民阶级不断
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问题二: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论述:由于生产力提高,646 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
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将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耕种,统
一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手工业者
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
总结: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的变革。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