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5-2026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5-2026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海区期中核心素养考试
七 年 级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和考号,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题1图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钻孔石斧 D.铁犁铧
2.据题2表所示内容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  )
题2表
考古发现 数量 备注
头盖骨 5个 分属不同年龄的40多个古人类个体
颅骨碎片 15块
牙齿 147枚
灰烬层 5个
石器 10万多件 打制
A.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 B.保留了多处灰烬层的遗迹
C.材料齐全而且内涵丰富 D.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头盖骨
3.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宾福德等人质疑北京人用火遗迹,认为该遗迹可能是野火或者是腐殖质长期高温氧化的结果,和人类行为无关。反驳该质疑可使用的证据是,北京人遗迹中存在(  )
A.大量朴树籽和植物孢粉 B.砍砸器和不同动物化石
C.有长期烧烤痕迹的火塘 D.用兽角鹿骨制作的工具
4.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彩陶文化的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中原地区史前文化辐射范围广 B.黄河流域已出现早期国家
C.原始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D.手工业制作水平领先世界
5.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浙江仙居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研究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本。下列遗址与下汤遗址处于同时代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安阳殷墟
6.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文物信息可用于研究(  )
石铲 ·山西太原广社出土 ·用于垦地、下种,是一种直插式的破图和整地工具 陶猪 ·浙江余姚出土 ·体型虽然与野猪有些近似,但其头部已经明显变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猪驯化的过程
题6图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社会阶级的分化
7.小王同学为探寻“远古的声音”搜集了题7图片,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题7图
A.贾湖骨笛 B.彩陶双连壶 C.春秋青铜编钟 D.战国青铜冰鉴
8.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玉器,玉石器技术有切割、打磨、钻孔等。这些玉器(  )
A.说明社会阶级的分化日益明显 B.为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史料
C.说明区域间文化交流日益明显 D.标志国家初始形态已经初步具备
9.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而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等地发现距今约7000-5000年的炭化粟粒和石斧、骨耜等工具。这说明(  )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C.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10.西周时期,周王对贵族用品的规定非常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冶铜业很发达 B.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C.礼仪制度严格 D.鼎是贵族的专用品
11.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武器戈、戚、镞等。这些文物的出土有利于我们研究(  )
A.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B.传说时代的面貌
C.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 D.奴隶制王朝兴衰
12.西周时期,分封的齐、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了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1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进行变法改革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D.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14.公元前546年,诸侯国在宋国都城召开“弭兵大会”。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各国停止战争,承认晋、楚两国成为列国的共同盟主。会盟后的四十年内,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由此可见,“弭兵大会”(  )
A.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B.确立了宋国霸主地位
C.有助于中原地区稳定 D.彻底消除了战争风险
15.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这个过程中,中原的“诸夏”不可避免地和“戎”“氐”“蛮”“夷”等长期交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文化影响扩大 C.周王权威强化 D.社会经济发展
16.秦代《法律答问》规定“什伍连坐,举家连坐”,要求邻里间相互监督举报违法行为。推行这一法令的主要意图是(  )
A.提升地方治安管理效率 B.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削弱地方豪强宗族势力 D.保障商品贸易秩序稳定
17.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地势与河道,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B.听天由命,无为而治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18. 考古工作者在战国燕下都遗址发现了大小冶铁作坊,并有铁剑、铁戟、铁锄等遗存,这比同时期发现的其他战国遗存规模更大,铁制品的品质更好。这反映了( )
A.冶铁业是燕国的经济支柱 B.燕国冶铁业由民间私营主导
C.铁器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D.燕国冶铁业规模和技术领先
19.题19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题19图
A.周王室的衰微 B.国家走向统一
C.人民灾难加重 D.诸侯和平共处
2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在2015年出访英国时讲到;“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
A.韩非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21. 某学者曾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出中国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该学者认为,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变革 D.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22. 在物理学中,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玻璃在常温下是很好的绝缘体,而加热到红炽状态就成了导体。与该现象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相似的是(  )
A.为政以德 B.福祸相倚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23.下列选项中,对题23表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题23表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A.战国时期经济繁荣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D.古今思想截然不同
24.题24表为《甲骨文合集》中关于商代田猎卜辞的统计。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
题24表
商王 田猎卜辞总数/片 有商王参与的片数 王田猎占总数
武丁 910 215 23.6%
祖庚、祖甲 71 57 80.3%
廪辛、康丁 1146 433 37.8%
武乙、文丁 247 182 73.7%
帝乙、帝辛 506 372 73.5%
A.农业生产的发展缓慢 B.卜辞数量众多内容丰富
C.甲骨文反映社会全貌 D.田猎是王室的重要活动
25.如题25图是妇好墓出土的饕餮纹带盖方斝(jiǎ),整件青铜器纹饰精美、制作精良,特别是器盖一宽一窄的开口,是为了便于扣合器盖之后的拿取,可谓是设计巧妙。这反映了当时(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等级制度的森严
C.农耕文明的传播 D.冶炼技术的成熟 题25图
26.何尊是西周贵族何所作的祭器,整体造型尊贵典雅,饰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等,工艺精湛,内铭文记录了周成王营建成周及他对何的勉励、告诫。据此可知(  )
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 B.青铜铸造只能由国家掌控
C.何尊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 D.青铜铭文是最早成熟文字
27.《黄帝内经》讲述了养生、预防、阴阳、脏象、经络、论治、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内容。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均将《黄帝内经》视为医学经典著作。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B.内容丰富,影响广泛
C.奠基之作,领先世界 D.理论完善,与时俱进
28.考古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支箭头,最大误差0.23毫米,最小误差0.02毫米,且这些箭头与在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出土的箭头尺寸一样。这可说明秦朝(  )
A.军队的战斗力强大 B.国家治理规范严密
C.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D.统治区域达至江南
29.秦始皇的暴政统治遭到后世多方批评和谴责,但他制定的皇帝制度及其整合和规范的皇帝观念却被后世继承下来,如皇帝尊称为“圣上”“圣皇”,皇命称为“圣旨”“圣诏”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后世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 B.君权神授思想能解决君臣矛盾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D.皇帝制度及观念利于维护统治
3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虽死犹存”是指(  )
A.统一文字 B.建立皇帝制度 C.焚书坑儒 D.修筑长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遗址陶器(部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材料二 甲骨文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诗经》 《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三 农谚包括关于耕作、选种、锄地、施肥、播种、育田等内容,绝大多数简洁明了,即便没有种地经验的人也可以拿来就用。我国农谚起源相当久远且流传至今,如《诗经》中的“上天同云,雨雪雾雾”。同时,农谚类型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别,如河北等地的“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江苏等地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摘编自费洁心《中国农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对于研究商朝历史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谚的特点。(4分)
32.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变法改革、思想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周天子经济、军事实力逐渐弱化,丧失了“天子”应有的权力与地位。
——摘编自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形成灿烂的中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产生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 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最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的特点。(4分)
3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材料三 灵渠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斯所建议的地方政治制度,并分析实行该制度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秦简的史料类型,并根据释文指出秦朝登记户籍的主要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灵渠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A B B A B A C D D B C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D B D C B B D A C B B D B
31.(12分)
(1)会畜养家畜;会制作陶器;从事渔猎活动;具有朴素的审美意识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意义: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使商代的历史成为可信的历史(或证明商朝确实存在过);为研究商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特点:涵盖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应用;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地区差异明显。(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分)
(1)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与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弱化周天子权力与地位。(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改革:商鞅变法(2分,错别字扣1分)
措施:奖励军功(2分)
(3)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3.(14分)
(1)制度:郡县制(2分)
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混战不休。②秦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史料类型:文献史料或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2分)
作用: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2分)
(3)历史意义: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持(巩固了秦对岭南的统治);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中原和岭南的交流);促进运河沿线农业开发;为后世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