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人物理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理想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军事与教化,展现务实的治国抱负
B.冉有的理想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经济民生,体现谦逊务实的态度
C.公西华的理想是“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侧重礼仪外交,凸显谨慎谦和的品格
D.曾皙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仅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无深层思想内涵
2.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态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於路“率尔而对”的回答表示赞赏,因其志向远大、敢于担当
B.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未置可否,因其理想过于保守、缺乏魄力
C.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是因为曾皙的理想契合儒家“礼乐和谐、天下大同”的终极追求
D.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理想均不满意,仅曾皙的回答相对接近其期望
3.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弟子们的言论展现各自性格与理想,人物形象鲜明
B.运用细节描写,如“率尔而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生动刻画人物神态与动作
C.孔子的提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循循善诱,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D.全文语言晦涩难懂,大量使用生僻虚词,不利于理解人物情感与思想内涵
4.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礼”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西华愿为“小相”,体现对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等礼仪的重视,契合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
B.子路的回答未提及“礼”,仅强调“勇”与“知方”,孔子虽未明责,但暗含对其“礼”的缺失的遗憾
C.曾皙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似与“礼”无关,实则是“礼治”达成后“天下大同”的和谐图景
D.孔子对弟子理想的评价,核心标准是“是否符合礼乐制度”,与“仁”的思想无关联
5.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创作背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反映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及其弟子渴望通过推行礼乐实现治国安邦
B.孔子周游列国后未实现政治抱负,退而讲学,本文记录的是他与弟子探讨治国理想的场景
C.四位弟子的理想虽各有侧重,但均围绕“治国理政”展开,体现儒家“入世”的人生态度
D.曾皙的理想与其他三位弟子不同,反映了道家“出世”的思想,与儒家理念格格不入
6.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当代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勇担当”、冉有的“务实干”、公西华的“谦好学”,为当代青年成长提供精神借鉴
B.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化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C.曾皙的理想所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
D.文章仅记录古代儒家的治国理想,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青年的使命担当无关联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①侍坐:在尊长身旁陪坐。②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③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④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中等诸侯国。⑤摄:夹处。⑥师旅:指军队,这里指战争。⑦因:接续。⑧饥馑:饥荒。⑨比及:等到。⑩知方:懂得礼义法度。 哂:微笑,这里暗含轻微的批评。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足民:使百姓富足。 俟:等待。 端章甫:古代礼帽礼服,这里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小相:古代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等礼仪中担任司仪的官员,“小”是公西华的谦辞。 鼓瑟希: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希,通“稀”。 铿尔:弹瑟结束时发出的急促有力的声音。 作:起身。 撰:才能,志向。 莫春:暮春,农历三月。莫,通“暮”。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 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舞雩,古代求雨的祭坛。 与:赞许,同意。 后:留在后面。 为国以礼:治理国家要依靠礼。 让:谦让。
背景:本文选自《论语 先进》,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探讨治国理想的场景,创作于春秋末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百姓流离失所。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与“礼乐治国”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周礼、倡导仁爱,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他周游列国十余年,试图说服诸侯采纳其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获重用。晚年,孔子返回鲁国,专注于讲学授徒,整理典籍,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传承儒家思想。
文中四位弟子的身份与性格各有特点:子路(仲由)勇猛直率,富有政治抱负,侧重军事与社会治理;冉有(冉求)务实谦和,擅长经济民生,注重实际成效;公西华(公西赤)谦逊好学,精通礼仪外交,做事谨慎细致;曾皙(曾点)志趣高雅,性格沉静,其理想看似超脱世俗,实则蕴含儒家“礼乐和谐”的终极追求。孔子对四位弟子的回答态度不同,既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凸显了儒家“治国以礼”“先富后教”“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子路的回答因缺乏“谦让”之礼而被“哂之”;冉有、公西华的回答虽务实可行,但未触及“礼乐”的核心与终极理想;而曾皙描绘的“暮春游乐图”,正是儒家“仁政”“礼治”实现后,百姓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因此得到孔子的极力赞许。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居:平日,平时
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及:等到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D.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和,跟
8.下列对文章内容与思想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孔子“哂之”,是因为子路的理想过于宏大,不可能实现
B.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均体现“谦逊”品质,孔子对二人的理想完全认可
C.曾皙的理想与其他三位弟子不同,他不关心治国理政,仅追求个人闲适生活
D.孔子赞许曾皙,是因为其理想契合儒家“礼乐治国”后的和谐社会图景
9.结合文本与背景,分析孔子“哂由”的原因。
10.四位弟子的理想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其核心内涵,并说明其与儒家思想的关联。
1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孔子“吾与点也”这一态度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极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篇章,通过一场师生对话,既展现了四位弟子的鲜明个性与人生追求,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治国理想。文章以“言志”为核心,层层递进,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传递深刻的儒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与思想价值。
从人物塑造来看,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描写,让四位弟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子路“率尔而对”,寥寥三字便勾勒出他勇猛直率、急于表现的性格——面对孔子的提问,他未加思索便脱口而出,既展现了“千乘之国”的治国抱负,也暴露了缺乏“谦让”之礼的短板,这正是孔子“哂之”的关键。冉有回答时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用“如”字体现谦逊,其理想聚焦“足民”,凸显务实肯干的品质,展现了儒家“先富后教”思想中“富”的层面。公西华则更为谨慎,开篇便言“非曰能之,愿学焉”,将自己的定位为“小相”,既体现对礼仪的重视,也彰显谦和好学的态度,契合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而曾皙的形象最为独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细节,展现了他沉静高雅、不疾不徐的气质,其“暮春游乐”的理想看似与治国无关,实则是对儒家终极理想的诗意表达。
从思想内涵来看,文章的核心是儒家“礼乐治国”“天下大同”的理想。四位弟子的理想虽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围绕“治国理政”展开,体现了儒家“入世”的人生态度。子路的“使有勇,且知方也”,强调通过教化让百姓勇敢且懂礼义,是“礼乐治国”的基础;冉有的“足民”,是“礼乐治国”的物质前提——儒家认为,百姓富足后才能推行礼乐教化;公西华的“宗庙会同”,直接聚焦“礼”的实践,是“礼乐治国”的具体体现;而曾皙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是“礼乐治国”达成后的理想图景:当国家安定、百姓富足、礼仪盛行,社会便会呈现出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百姓怡然自得的状态。孔子对曾皙的赞许,并非否定其他三位弟子的理想,而是因为曾皙的回答触及了儒家理想的终极形态,将“治国”升华为“安人”的美好境界。
从教育理念来看,文章生动展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孔子开篇便打消弟子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鼓励弟子畅所欲言;面对子路的“率尔”,他未直接批评,而是以“哂之”委婉示意;对冉有、公西华的谦逊回答,他虽未明赞,但通过后续与曾皙的对话肯定了二人的理想(“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对曾皙的独特理想,他耐心倾听,最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种根据弟子性格与志向差异采取不同引导方式的教育方法,既尊重了个体差异,也让每个弟子的思想都得到充分展现,最终指向儒家共同的理想追求。
从艺术手法来看,文章以对话为主线,情节简洁却意蕴丰富。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能精准刻画人物性格、传递思想内涵——如子路的直率、冉有的务实、公西华的谦和、曾皙的高雅,均通过简短的对话得以体现。细节描写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率尔而对”“鼓瑟希”“舍瑟而作”等动作神态描写,让人物形象更鲜活,场景更具画面感。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手法凸显思想内涵:四位弟子的理想形成对比,展现了儒家治国理想的不同层面;孔子对弟子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凸显了“礼”与“和”的核心标准。
12.下列对材料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物形象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的细节,既展现其直率性格,也暴露其缺乏谦让之礼的短板
B.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均体现谦逊品质,其理想分别聚焦“富”与“礼”的层面
C.曾皙的“暮春游乐”理想与儒家“入世”思想相悖,是道家“出世”理念的体现
D.文章以对话为主线,通过细节描写与对比手法,凸显人物性格与思想内涵
13.结合材料,分析四位弟子的理想如何体现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
14.材料中提到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蕴含的儒家思想与教育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青年成长、教育实践到社会治理,这篇两千多年前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深刻的启示,让古典智慧与当代生活产生深度联结。
从青年担当来看,四位弟子的理想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多元报国”的价值指引。子路的“勇担当”——面对“千乘之国”的困境,主动请缨“为之”,展现了“明知困难而为之”的责任意识;冉有的“务实干”——聚焦“足民”的实际目标,不贪大求全,体现了“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实干精神;公西华的“谦好学”——以“愿学焉”的态度追求礼仪之道,彰显了“精益求精、终身学习”的进取意识;曾皙的“高境界”——其“暮春游乐”的理想,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追求,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在奋斗中寻找精神诗意”的启示。在“内卷”“躺平”并存的当下,子路的担当让青年敢于直面挑战,冉有的务实让青年拒绝好高骛远,公西华的好学让青年保持进取姿态,曾皙的境界让青年在忙碌中守护精神家园——四位弟子的品质,共同构成当代青年成长的“精神拼图”。
从教育实践来看,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当下部分教育存在“标准化培养”的弊端:用统一的考试标准衡量学生,忽视个体兴趣与特长,导致“千人一面”。而孔子面对不同弟子,采用差异化引导:对子路的“率尔”,以“哂之”委婉提醒其需守“礼”;对冉有、公西华的谦逊,通过反问肯定其理想价值;对曾皙的独特志向,以“吾与点也”给予充分认可。这种“尊重差异、精准引导”的教育方式,与当代“个性化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理念高度契合。许多学校借鉴这一理念,推行“分层教学”“选课走班”,设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根据学生性格与特长制定培养方案——正如孔子关注每位弟子的“志”,现代教育也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教育真正“因材施教”。
从社会治理来看,儒家“礼乐治国”“先富后教”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冉有“足民”的理想,对应当代“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让百姓物质富足,才能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公西华重视的“礼”,对应当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礼”是道德规范,“法”是行为底线,二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有序;曾皙描绘的“和谐图景”,对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正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某社区在治理中借鉴“礼乐”思想,开展“邻里礼仪课堂”“社区互助日”活动,既解决了邻里矛盾,又营造了和谐氛围,这正是古典智慧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不过,当代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理解也存在偏差:部分人将曾皙的理想曲解为“躺平避世”,忽视其“礼乐和谐”的深层内涵;有些教育者仅模仿“因材施教”的形式,未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沦为“表面化改革”;还有人将“礼乐治国”等同于“复古守旧”,忽视其对当代道德建设、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这些偏差提醒我们,传承经典需深入理解其核心内涵,避免“断章取义”“形式化借鉴”。
15.下列对材料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当代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位弟子的品质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应对“内卷”“躺平”的精神指引
B.孔子“因材施教”理念与当代“标准化培养”教育模式完全一致
C.冉有“足民”理想与当代“共同富裕”目标相契合
D.曾皙的理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16.下列对材料中“教育实践借鉴”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教育的“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完全复制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
B.孔子对弟子的差异化引导,本质是“尊重个体差异,实现精准教育”
C.当下教育的“标准化培养”,与孔子教育理念完全相悖,无任何可取之处
D.“学生成长导师制”因未关注学生性格,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17.结合材料,概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四大启示(对应四位弟子的品质)。
18.材料中提到当代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理解存在“偏差”,请简要概括这些偏差的表现。
19.综合材料,谈谈当代社会应如何正确借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智慧(从青年成长、教育实践、社会治理三个层面分析)。
四、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当代青年“理想践行”
在当代青年“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困境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言志”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引。95后村官小杨,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偏远山村。初到村里时,他面对“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思想保守”的困境,一度想放弃。重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他被子路“面对困境主动担当”的精神打动,决定像冉有那样“务实做事”:先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带领村民修建蓄水池;再发展特色种植,邀请农业专家培训技术。三年后,村子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人均收入翻倍。小杨说:“子路让我敢担当,冉有让我会实干,现在我理解了曾皙的理想——当村民过上好日子,那种‘和谐幸福’的场景,就是我心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
还有许多青年在平凡岗位践行“公西华式”理想:00后非遗传承人小林,专注传统礼仪研究,从“小相”的“谦好学”中汲取力量,走访老艺人整理礼仪典籍,在学校开设“传统礼仪小课堂”,让更多人了解“礼”的文化内涵。“公西华说‘愿学焉’,我也把传承非遗当成终身学习的事业,这就是我的‘志’。”小林说。
但也有部分青年陷入“理想空谈”误区:仅喊“担当”口号,却不愿从基层小事做起;空谈“精神追求”,却忽视现实中的务实行动,导致理想沦为“空想”。这提示我们,当代青年践行理想,需结合四位弟子的品质——既要有子路的担当,也要有冉有的务实,还要有公西华的好学与曾皙的精神追求。
材料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现代“个性化教育”实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因材施教”理念,正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灵感来源。北京某中学推行“志向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与理想,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对性格直率、有领导力的学生,如“子路”般引导其参与社团管理,培养责任意识;对务实细心、擅长规划的学生,如“冉有”般支持其参与校园服务项目(如校园农场运营),提升实践能力;对谦和好学、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如“公西华”般鼓励其加入汉服社、礼仪队,深耕兴趣领域;对善于思考、追求精神品质的学生,如“曾皙”般引导其参与读书会、自然观察小组,守护精神诗意。
该校校长表示:“孔子通过‘言志’了解弟子,我们通过‘导师制’了解学生,本质都是‘尊重差异’。教育不是把学生塑造成统一的‘标准件’,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像四位弟子那样,找到自己的‘志’,发挥自己的优势。”实施三年来,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生自主发起的“社区助老”“非遗传承”等项目达20余个,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材料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当代“社区治理”
当代社区治理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礼乐和谐”思想被广泛应用。上海某社区面临“邻里陌生、矛盾频发”的问题,社区工作者借鉴“冉有足民、公西华重礼、曾皙和谐”的思路,开展系列治理行动:首先,解决“民生痛点”(如改造老旧电梯、建设社区食堂),实现“足民”基础;其次,开设“邻里礼仪讲堂”“家庭美德评选”,弘扬“礼”的文化,化解邻里矛盾;最后,组织“春日踏青”“中秋赏月”等社区活动,营造“浴乎沂,风乎舞雩”般的和谐氛围。
社区居民王阿姨说:“以前邻居见面不说话,现在一起参加活动,还互相帮忙带孩子、取快递,就像一家人。这就是《论语》里说的‘和’吧!”该社区还组建“居民议事会”,鼓励居民像四位弟子“言志”那样,主动提出治理建议,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这种以“民生为基、礼仪为魂、和谐为目标”的治理模式,正是对儒家“礼乐治国”思想的当代转化。
材料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跨文化传播与启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的经典篇章,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其蕴含的“理想追求”“教育智慧”引发跨文化共鸣。在日本,许多学校将其纳入“汉学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子路的担当”“冉有的务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德国,教育研究者借鉴“因材施教”理念,推动“差异化教育改革”,反对“标准化评价体系”;在法国,部分社区借鉴“礼乐和谐”思想,开展“邻里互助”活动,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社区疏离”问题。
不过,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文化误读”:部分外国读者将“为国以礼”理解为“封建等级制度”,忽视其“道德规范、社会和谐”的当代内涵;有些教育者将“因材施教”简化为“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失去“引导与规范”的核心。这提示我们,跨文化传播需结合当地文化语境,精准传递经典的核心智慧,同时从不同文化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丰富经典的当代内涵。
20.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官小杨的实践,体现了子路的担当与冉有的务实,实现了个人理想与乡村发展的结合
B.北京某中学的“志向导师制”,完全照搬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未进行任何现代创新
C.非遗传承人小林的经历,证明公西华“谦好学”的品质对当代青年深耕专业领域具有启示意义
D.部分青年的“理想空谈”,违背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务实践行”的精神
21.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某社区的治理仅借鉴了曾皙的“和谐”思想,与冉有、公西华的理念无关联
B.跨文化传播中,所有外国读者都将“为国以礼”误读为“封建等级制度”
C.法国社区借鉴“礼乐和谐”思想开展互助活动,证明经典智慧具有跨文化价值
D.当代社区治理无需关注“民生痛点”,仅靠“礼仪建设”就能实现和谐
22.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智慧在当代“个体实践”与“社会治理”中的共同价值。
23.根据材料二、材料四,分析当代传承《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24.综合四则材料,谈谈如何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生活与发展(从个体、教育、社会三个层面作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
2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弟子畅所欲言,打消其顾虑的句子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表达自己治国理想时,强调先让百姓富足,再等待君子推行礼乐的句子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暮春时节与同伴游乐场景,展现和谐生活的句子是“ , ”。
六、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部分青年面临“理想困惑”:有人空谈“远大抱负”却不愿务实行动,沦为“口号式奋斗”;有人因“内卷”压力放弃理想,陷入“躺平”消极;有人忽视自身特长,盲目追随他人选择,导致“同质化竞争”;还有人专注物质追求,丢失了精神层面的诗意与和谐。
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勇担当”、冉有的“务实干”、公西华的“谦好学”、曾皙的“高境界”,历经千年仍具启示:理想的实现,需以担当为魂、务实为基、好学为翼、诗意为底色。如何在当下,汲取四位弟子的精神力量,破解“理想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是当代青年的重要命题。
阅读材料,结合你的思考与体验,以“在‘言志’与‘践行’间找到青春坐标”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曾皙的理想并非仅表达闲适生活向往,其“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是儒家“礼乐治国”实现后,百姓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图景,蕴含“天下大同”的深层思想内涵,D项“无深层思想内涵”错误。
2.答案:C
解析:A项“表示赞赏”错误,孔子“哂之”是因子路“其言不让”,缺乏“礼”的谦逊;B项“未置可否”“缺乏魄力”错误,孔子通过后续与曾皙的对话肯定二人理想(“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二人理想务实且契合儒家“先富后教”“克己复礼”思想;D项“均不满意”错误,孔子仅对子路“不谦让”略有批评,对冉有、公西华的理想认可,对曾皙的理想高度赞许。
3.答案:D
解析:全文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易懂,如“率尔而对”“浴乎沂,风乎舞雩”等表述直白生动,无晦涩之感,也未使用生僻虚词,能清晰传递人物情感与思想内涵,D项“语言晦涩难懂、大量使用生僻虚词”错误。
4.答案:D
解析:儒家“礼”与“仁”紧密关联,“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对弟子理想的评价,核心标准既含“礼”,也含“仁”(如曾皙理想体现的“仁政”下的和谐),D项“与‘仁’的思想无关联”错误。
5.答案:D
解析:曾皙的理想并非道家“出世”思想,而是儒家“入世”理想的终极形态——只有通过“礼乐治国”实现社会安定后,才能出现“暮春游乐”的和谐场景,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念高度契合,D项“反映道家‘出世’思想,与儒家理念格格不入”错误。
6.答案:D
解析:文章蕴含的“担当”“务实”“因材施教”“和谐共生”等思想,与当代青年使命担当、教育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需求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D项“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青年使命担当无关联”错误。
7.答案:D
解析:“与”在此处为“赞许、同意”之意,而非“和,跟”,孔子“喟然叹曰”体现对曾皙理想的高度认可,D项曲解词义。
8.答案:D
解析:A项“理想过于宏大,不可能实现”错误,孔子“哂之”是因子路“不谦让”,而非否定其理想可行性;B项“完全认可”表述不准确,孔子认可二人理想的价值,但二人理想未触及儒家“礼乐治国”的终极形态,故未如曾皙般得到“喟然叹曰”的高度赞许;C项“不关心治国理政,仅追求个人闲适生活”错误,曾皙的理想是“治国理政”成功后的和谐图景,本质是对儒家终极理想的诗意表达。
9.孔子“哂由”的原因:
核心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儒家认为治理国家需以“礼”为核心,“礼”包含谦逊、恭敬等品质,而子路“率尔而对”,未加思索便脱口而出,既体现出急于表现的态度,也缺乏“谦让”之礼,违背了“为国以礼”的原则;
深层原因:子路的理想虽聚焦“使有勇,且知方也”,涵盖军事与教化,但未提及“礼”的重要性,未能完整契合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孔子“哂之”既是对其“不谦让”的委婉批评,也是对其理想中“礼”的缺失的提醒。
10.四位弟子理想的核心内涵及与儒家思想的关联:
子路:核心内涵是“治理中等诸侯国,抵御外患、缓解饥荒,使百姓勇敢且懂礼义”;关联儒家“入世担当”“礼乐教化”思想——子路主动承担治国责任,体现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态度,“知方”(懂礼义)直接呼应儒家“教化百姓”的理念;
冉有:核心内涵是“治理小国,三年内使百姓富足,礼乐教化等待君子推行”;关联儒家“先富后教”思想——儒家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富足是推行礼乐的物质基础,冉有的理想契合这一循序渐进的治国思路;
公西华:核心内涵是“学习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的礼仪,愿担任小相”;关联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礼”是儒家治国的核心,公西华专注礼仪学习与实践,体现对“复礼”的追求,契合儒家“以礼治国”的理念;
曾皙:核心内涵是“暮春时节与同伴沐浴、吹风、咏归,享受和谐生活”;关联儒家“礼乐治国、天下大同”思想——这一场景是“礼乐治国”实现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图景,是儒家“仁政”理想的诗意表达。
11.对孔子“吾与点也”态度的理解:
情感层面:孔子一生推行“礼乐治国”“仁政”理想,却因社会动荡未获实现,曾皙描绘的“暮春游乐”图景,恰好是他心中“天下大同”的理想画面,因此产生强烈共鸣,“喟然叹曰”体现出对这一理想的深切向往;
思想层面:曾皙的理想虽未直接提及“治国”,但本质是“治国”成功后的结果,涵盖了子路的“百姓有勇知方”、冉有的“百姓富足”、公西华的“礼仪盛行”,是对三位弟子理想的升华,完整契合儒家“礼乐治国”的终极追求,因此得到孔子的高度赞许;
教育层面:孔子“吾与点也”的态度,并非否定其他三位弟子的理想,而是通过肯定曾皙的理想,引导弟子们思考“治国”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物质富足、军事强大,更是百姓精神愉悦、社会和谐,展现了“因材施教”中“引导弟子追求更高思想境界”的教育智慧。
12.答案:C
解析:曾皙的“暮春游乐”理想是儒家“礼乐治国”实现后的和谐图景,本质是对“入世”理想的终极表达,与道家“出世避世”思想完全不同,C项“与儒家‘入世’思想相悖,是道家‘出世’理念的体现”错误。
13.四位弟子的理想体现儒家“礼乐治国”思想的方式:
子路的理想为“礼乐治国”奠定基础:“使有勇,且知方也”中,“知方”(懂礼义)是“礼乐”的核心内容,只有百姓懂礼义,才能为“礼乐治国”提供思想基础,其“主动担当”的态度也体现了推行“礼乐”所需的入世精神;
冉有的理想为“礼乐治国”提供物质前提:“足民”(使百姓富足)契合儒家“先富后教”的理念——儒家认为,只有解决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让他们有条件接受礼乐教化,为“礼乐治国”的推行创造物质条件;
公西华的理想是“礼乐治国”的直接实践:“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聚焦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的礼仪,而“礼”是“礼乐治国”的核心载体,公西华的理想直接体现了儒家“以礼治国”的实践路径;
曾皙的理想是“礼乐治国”的终极形态:“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是“礼乐治国”成功后,百姓在物质富足、礼仪盛行的基础上,实现精神愉悦、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状态,完整呈现了儒家“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
14.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表现:
针对弟子性格差异的引导:对子路“率尔而对”的直率性格,不直接批评,而是以“哂之”委婉提醒其需守“礼”,避免伤害其积极性;对曾皙“鼓瑟希,舍瑟而作”的沉静性格,耐心倾听其独特理想,给予“喟然叹曰”的高度认可,鼓励其精神追求;
针对弟子理想差异的回应:对冉有、公西华“谦逊务实”的理想(“足民”“愿为小相”),虽未明赞,但通过后续与曾皙的对话(“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理想的价值,认可其契合儒家治国思想的部分;对曾皙“超越现实”的理想,直接表达赞许,引导其他弟子思考理想的终极意义;
营造平等对话氛围的基础:开篇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打消弟子因年龄差距产生的顾虑,鼓励弟子“各言其志”,为“因材施教”创造平等、开放的沟通环境,让每位弟子都能充分展现真实的志向与性格。
15.答案:B
解析:孔子“因材施教”强调“尊重差异、精准引导”,而当代“标准化培养”以统一标准衡量学生,忽视个体差异,二者完全相悖,B项“完全一致”错误。
16.答案:B
解析:A项“完全复制”错误,现代教育的“分层教学”“选课走班”是对“因材施教”理念的现代转化,结合了当代教育技术与需求,并非“完全复制”;C项“完全相悖,无任何可取之处”表述绝对,“标准化培养”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上有一定价值,只是忽视了个体差异;D项“未关注学生性格,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理念”错误,“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核心是“了解学生性格与特长”,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
17.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四大启示:
学习子路的“勇担当”:面对困难与挑战,敢于主动承担责任,拒绝“躺平”消极,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直面人生困境;
学习冉有的“务实干”:树立脚踏实地的奋斗态度,避免好高骛远、空谈理想,从基层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实现目标,拒绝“口号式奋斗”;
学习公西华的“谦好学”:保持谦逊的态度与终身学习的意识,深耕专业领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避免盲目自信或满足现状;
学习曾皙的“高境界”:在忙碌的生活中守护精神诗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避免仅专注物质追求而丢失精神家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
18.当代理解的偏差表现:
对曾皙理想的误读:将“暮春游乐”曲解为“躺平避世”,忽视其“礼乐和谐、天下大同”的深层内涵,将“精神追求”等同于“逃避现实”;
对“因材施教”的形式化借鉴:部分教育者仅模仿“分层教学”“导师制”等形式,未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未给予精准引导,导致教育改革沦为“表面文章”;
对“礼乐治国”的片面认知:将“礼乐”等同于“封建等级制度”或“复古守旧”,忽视其“道德规范、社会和谐”的当代内涵,否定其对现代道德建设、社区治理的积极意义。
19.当代社会正确借鉴的方法:
青年成长层面:将四位弟子的品质融入成长实践——以子路的担当面对竞争压力,以冉有的务实规划职业路径,以公西华的好学提升专业能力,以曾皙的境界平衡物质与精神,破解“内卷”“躺平”“理想空谈”等困惑;
教育实践层面:深化“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地——摒弃“标准化培养”的弊端,通过“一对一导师制”“个性化成长方案”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理想,既给予引导规范,又鼓励个性发展,避免形式化改革;
社会治理层面:转化“礼乐治国”思想——以冉有“足民”理念推动“共同富裕”,解决民生痛点;以公西华“重礼”理念加强道德建设,结合法治形成“德法共治”;以曾皙“和谐”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治理,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20.答案:B
解析:北京某中学的“志向导师制”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现代创新,结合了当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如“一对一访谈”“校园服务项目”),并非“完全照搬”,也不是“未进行任何现代创新”,B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A项“仅借鉴曾皙的‘和谐’思想,与冉有、公西华的理念无关联”错误,社区先“解决民生痛点”(冉有“足民”),再“弘扬礼仪”(公西华“重礼”),最后“营造和谐氛围”(曾皙“和谐”),三者均有借鉴;B项“所有外国读者都误读”表述绝对,材料仅提及“部分外国读者”;D项“无需关注民生痛点,仅靠礼仪建设就能实现和谐”错误,材料强调“民生为基、礼仪为魂”,二者缺一不可。
22.在当代“个体实践”与“社会治理”中的共同价值:
务实为本的价值:个体实践中,村官小杨从“解决饮水难”“发展种植”等实事做起,社会治理中,社区先“改造电梯、建设食堂”解决民生痛点,均体现“冉有式务实”,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以实效为目标”;
和谐为目标的价值:个体实践中,小杨追求“村民幸福”的和谐场景,社会治理中,社区通过活动营造“邻里互助”的和谐氛围,均体现“曾皙式和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终极追求;
担当与参与的价值:个体实践中,小杨放弃城市工作回乡担当,社会治理中,社区组建“居民议事会”鼓励居民参与,均体现“子路式担当”,强调“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建设”;
礼与德的支撑价值:个体实践中,小林传承礼仪体现“公西华式重礼”,社会治理中,社区开设“礼仪讲堂”弘扬美德,均以“礼”“德”为精神支撑,为实践与治理提供道德规范。
23.当代传承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挑战一: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的形式化——部分学校仅模仿“导师制”“分层教学”的形式,未真正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策略:深入调研学生的兴趣、特长与理想,制定“一人一策”的成长方案,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效,而非仅注重形式;
挑战二: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误读”——外国读者对“为国以礼”“因材施教”的内涵理解偏差,导致经典智慧的误传;
策略:跨文化传播时,结合当地文化语境补充内涵注释(如“为国以礼”的“礼”是“道德规范与社会和谐”),通过“案例解读”(如德国差异化教育实践)帮助外国读者理解,同时吸收当地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丰富经典的当代内涵。
24.让经典智慧服务当代生活与发展的方法:
个体层面:践行“四位弟子品质融合”的成长路径——面对理想困惑时,以子路的担当坚定方向,以冉有的务实落实行动,以公西华的好学提升能力,以曾皙的境界平衡精神,如村官小杨、非遗传承人小林般,将经典智慧转化为具体实践;
教育层面:推进“因材施教”的深度改革——借鉴北京某中学“志向导师制”的经验,打破“标准化培养”模式,通过“选课走班”“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与特长领域深耕,同时注重“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层面:构建“礼乐和谐”的治理体系——在社区治理中,借鉴上海某社区“民生为基、礼仪为魂、和谐为目标”的模式,解决民生痛点、弘扬传统美德、营造和谐氛围;在国家发展中,以“足民”推动共同富裕,以“重礼”加强道德建设,以“和谐”推进生态文明,让儒家经典智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5.(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注:第3题需注意“莫”通“暮”,默写时需写原文“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为场景核心句,需准确书写,避免漏字或错字。)
26.作文命题解析
核心立意定位:命题以当代青年“口号式奋斗、躺平消极、同质化竞争、精神缺失”四大“理想困惑”为现实痛点,聚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担当、冉有务实、公西华好学、曾皙诗意”四大精神内核,核心是“以经典精神为指引,在‘言志’(树立理想)与‘践行’(落实行动)的统一中破解理想困惑,确立青春坐标”。需紧扣“言志”(如喊出奋斗口号、确立目标)与“践行”(如务实行动、持续学习)的辩证关系,避免空谈理想或仅写行动,需让四位弟子的精神成为连接“言志”与“践行”的桥梁。
材料解读重点:材料明确“问题—方案”对应关系——用“子路勇担当”破解“口号式奋斗”(空言志不践行),用“冉有务实干”破解“躺平消极”(遇挫折不行动),用“公西华谦好学”破解“同质化竞争”(无特长盲目随众),用“曾皙高境界”破解“精神缺失”(重物质轻诗意)。写作时需针对具体困惑,结合对应的经典精神提出解决方案,让“言志”有方向、“践行”有方法。
写作角度建议:
个人叙事角度:通过“三段式”个人经历——“空谈‘考名校’却不刷题(口号式奋斗,缺子路担当)→重读《侍坐》受启发,制定每日学习计划(学冉有务实)”“因竞赛失利想躺平(缺冉有务实)→学子路主动向老师请教,补薄弱环节(勇担当+务实干)”“跟风选热门专业却不感兴趣(同质化竞争,缺公西华好学)→结合自身擅长写作的特长,转攻汉语言专业,业余读诗保持诗意(谦好学+曾皙境界)”,以记叙文展现“言志—困惑—践行—成长”的过程,凸显“青春坐标”的确立;
议论分析角度:以“‘言志’需以担当为魂,避免沦为口号式奋斗”“‘践行’需以务实为基,打破躺平消极的桎梏”“‘成长’需以好学为翼,走出同质化竞争的误区”“‘坐标’需以诗意为底色,填补精神追求的空白”为分论点,结合现实案例(如大学生用“务实行动”实现创业理想)、数据(如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就业难比例)展开论证,增强现实说服力;
避坑要点:避免将四位弟子的精神割裂,需体现其整体性(如担当需务实支撑、好学需诗意滋养);避免脱离“言志”与“践行”谈经典精神(如仅分析子路担当,不关联“言志后如何用担当践行”);避免仅写个人经历无经典关联(如只讲自己努力学习,不提“冉有务实”的启发),需让经典精神贯穿“言志—践行”的全过程。
26.范文 :以经典为灯,照见“言志”与“践行”的路
——在“言志”与“践行”间找到青春坐标
去年夏天,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三个月逆袭,冲进年级前五十”的“壮志”,却在第一天就因熬夜刷手机没早起背单词;看到同学都选理科,我不顾自己语文、历史更擅长,跟风选了理科,结果月考数学只考了58分;后来干脆摆烂,把“躺平”挂在嘴边,直到语文老师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才突然明白:我的“理想困惑”,缺的正是四位弟子身上那股“言志有方向、践行有力量”的劲儿。
我第一次“言志”的失败,是缺了子路的“勇担当”,成了“口号式奋斗”。写下“逆袭计划”时,我满脑子都是“考高分”的光鲜,却没像子路那样,有“面对千乘之国困境仍主动请缨”的担当——既不敢承认自己基础差,也不愿付出“每天多学两小时”的辛苦。老师讲“子路率尔而对,虽显鲁莽却有担当”时,我红了脸:我连“率尔”说出理想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为之”的行动了。那天晚上,我撕掉旧计划,重新写:“每天6点起背单词,晚上整理错题,周末补数学薄弱章节”——这一次,我不再只写“言志”的目标,更写“践行”的步骤,像子路那样,敢担当、敢行动。
真正让我摆脱“躺平”的,是冉有的“务实干”。第一次月考后,数学58分的试卷让我彻底崩溃,我把试卷揉成一团扔在桌底,心里想:“反正再努力也赶不上,不如躺平。”直到重读《侍坐》里冉有的话:“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我突然醒悟:冉有没说“要让大国富足”,而是从“小国”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务实干。我捡起试卷,拆开揉皱的纸,把错题一道一道抄在本子上,不懂的就标红,第二天找数学老师请教。那段时间,我不再想“什么时候能考高分”,只专注“今天多会一道题”——就像冉有“先足民再谈礼乐”,我先补基础再谈进步。到期末考,我的数学居然考到了92分。
而让我找到真正“青春坐标”的,是公西华的“谦好学”和曾皙的“高境界”。选科时,我跟风选理科,是因为“大家都说理科好就业”,却忽视自己从小喜欢写文章、读古诗的特长。直到学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的谦逊——他知道自己擅长礼仪,就专注学习,不贪大求全。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我鼓起勇气找班主任谈话,申请转文科,课余时间重新拿起诗集,周末去图书馆读文学名著。现在的我,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在学校文学社担任编辑,偶尔写首小诗记录生活——就像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诗意,我终于在“言志”(学好汉语言)与“践行”(努力学习+保持热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不再被“同质化竞争”裹挟,也填补了精神上的空白。
现在再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不再只看到四位弟子的“言志”,更看到他们“言志”背后的“践行”:子路的担当需要行动支撑,冉有的务实需要坚持落地,公西华的好学需要持续深耕,曾皙的诗意需要用心守护。这像一盏灯,照见我曾经的迷茫——只“言志”不“践行”,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只“践行”不“言志”,行动永远没有方向。
当代青年的“理想困惑”,其实都能在这篇古老的对话里找到答案。只要我们以子路的担当为魂,让“言志”有勇气;以冉有的务实为基,让“践行”有力量;以公西华的好学为翼,让“成长”有特色;以曾皙的诗意为底色,让“生活”有温度,就能在“言志”与“践行”的统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坐标——那坐标,不在别人的脚步里,而在经典精神的指引下,在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