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无比坚定地回答,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红军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历史观、英雄观、时代观。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长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比如大革命时期的《沁园春·长沙》、五次反“围剿”时期的《西江月·井冈山》、红军长征时期的《七律·长征》、抗日战争时期的《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水调歌头·游泳》等等,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诗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五次反“围剿”,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重重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
(摘编自康裳《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而在审视整个中国历史时,毛泽东认为他们虽有武功,但文治明显存在欠缺。毛泽东的“批判”,既洋溢诗情,也充满理性。这是对封建帝王代表人物的评判,批判也只是着重一
个侧面,况且“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和“只识弯弓射大雕”处在不同阶段,分寸掌握也有所区别,并未一概否定其历史作用。这些功业显赫的封建帝王尚且如此,其他人物也就更不足挂齿了。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诗词往往记录着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
B.《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壮丽秋景是革命者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C.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D.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名言佳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了时代之问,十年后又在《沁园春·雪》中给予了回应。
B.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C.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既有对革命实践的描写与回忆,也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与展望。
D.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
4.毛泽东诗词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一梳理概括。(4分)
5.毛泽东对帝王将相的评说对我们看人看问题有什么启示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
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
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揪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这篇小说是如何塑造伍原这个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
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注】①驵:旧时马市的中间介绍人。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磨之A 以砻砺B加之C以黄砥D则其E刺也F无前G其击也H无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文中意为靠近,与成语“避重就轻”中的“就”意思相同。
B.旬朔,十天或一个月,泛指时日不长。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
C.如,比得上,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如”意思相同。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并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学习能够使人“知明而行无过”,他希望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加强学习,提升自己。
B.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说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使论证生
4
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C.秦观感叹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读书却健忘,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尸子在《劝学》中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等人经孔子教导后成为名士的事例,充分说明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4.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能否印证材料一中“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 IV (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怀古迹(其三)①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②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③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当时杜甫从夔州出三峡,来到昭君故里,写下此诗以抒情怀。②明妃:指王昭君。③汉元帝凭借图画认识妃嫔,王昭君因为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而被其故意画丑,导致汉元帝未能真正识得她的美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出自诗题相同、内容互相关联、形式相近、风格统一的若干诗组成的组诗。
B.首联写诗人看到群山万壑向着荆门方向延伸,不禁想象王昭君的故乡应该还有村落尚存,“赴”字化静为动,突出山势雄奇连绵。
C.颔联简短而雄浑有力地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其中“向”字则暗含了王昭君思归至死的心绪,笔下有神。
D.颈联用了汉元帝按图招幸之典,点明了昭君葬身塞外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是昭君“怨恨”的全部缘由。
16.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说短篇小说《百合花》是一曲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赞歌,那么诗歌《沁园春·长沙》就是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正如诗歌中“ , ”两句所言,青年毛泽东和众多同学在时代的大潮中劈波斩浪,绽放着青春风采。
(2)荀子在《劝学》中以乘坐车马到达千里、凭借舟船横渡江河为喻,得出了“ , ”的结论。
(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8-22题
在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赛场上,13支以城市命名的球队展开激烈角逐,赛场内外口号横飞,趣味互动不断,为球迷献上了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足球盛宴,也将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与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精准戳中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南京与无锡的比赛海报上演“全糖冲鸭”(南京盐水鸭与无锡水蜜桃的“甜蜜对决”)的互怼,无锡球迷调侃“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徐州(刘邦故里)与宿迁(项羽故里)的“楚汉之争”补时追平,淮安网友神补刀:“没有韩信帮忙,刘邦能赢?”南通与南京的相互比试被冠以“南哥之战”,泰州则与南通约战“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网友戏言“苏超是唯一不可能有默契球的联赛”。
各城市也趁着这场吸人眼球的赛事,积极推广城市的文化旅游名片。盐城将黄海湿地观鸟与赛事观赛打包“推销”,2万份“观鸟+观赛”套餐瞬间售罄,将自然生态与赛事热潮融为一体;在无锡队赛后直播带观众云游宜兴紫砂艺术博物馆的同时,扬州队则把中场休息变成扬州漆艺的“非遗展”,将传统文化与绿茵赛场巧妙结合。
①这一场场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比赛,②点燃的不仅是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③更以地域文化为纽带,④将13座城市紧密联结,⑤让“苏超”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18.文中画波浪线的“楚汉之争”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3分)
5
19.文中第二段运用了大量网络词汇,比如“互怼”“神补刀”等,请简要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20.“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这句调侃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赏析。(4分)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给这则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出文章立意并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