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6.1 芣苢(教学课件+导学案+分层练+思维导图)-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6.1 芣苢(教学课件+导学案+分层练+思维导图)-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起:人们出发去采摘荣首(1)
芣莒
重章叠唱
扬:采摘芣莒时的动作描写
(2)
欢快喜悦
收:芣莒采越多的情景(3)6.1芣苢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拔高提升:进阶训练,聚焦核心,提炼重难
思维拓展:情景构建,素养提升,高阶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 duō lǚ móu jià
B.gèng zhuì luō máo jià
C.gèn duō luō móu ji
D.gèng zhuì lǚ máo j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薄言采之_____________
(2)薄言掇之_____________
(3)薄言祜之_____________
(4)薄言襭之_____________
(5)唤渠朝餐歇半霎_____________
(6)秧根未牢莳未匝_____________
(7)照管鹅儿与雏鸭_____________
3.根据情境默写。
(1)《诗经 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诗经六义。
4.《诗经》“六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内容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风》是______;《雅》是周人的______,又分______和______;______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______。
6.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_______,是_______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_______表达出来。
比:即_______,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_______。朱熹:“兴者,_______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7.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8.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共305首。
B.《诗经》中的“雅”多是贵族祭祀的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C.《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内容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0.下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请通过想象再现诗句画面,补写出画线句子的场景。要求:①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处不超过45个字。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余晖泼洒,映照着村落四野,村巷深处到处都是晚归的牛羊。①______________。野鸡鸣叫,声声在耳,满眼是已经秀穗的小麦,树上的桑叶稀稀落落,想必那吃足桑叶的蚕儿早已休眠,丰年在望,想想都让人高兴。②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安逸舒心,让人羡慕,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3.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形象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以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B.体现美学精神。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C.写法讲究。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由“花”到“实”再到“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D.反映审美理念。女子既“尽美”又“尽善”,不仅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有“宜室”“宜家”的内在品质。
14.本诗使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 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部教材。
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魏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曾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的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使用《诗经》中的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在前贤著述的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进行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亘,应读“gèn”,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ǎ”,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故选:C。
2.答案:(1)“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2)拾取,摘取
(3)提起衣襟兜东西
(4)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5)第三人称代词,他
(6)移栽,种植
(7)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3.答案:(1)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3)薄言掇之;薄言捋之
(4)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4.答案:风;雅;颂;赋;比;兴
5.答案:《风》;《雅》;《颂》;周代各地的歌谣;周人的正声雅乐;《小雅》;《大雅》;《颂》;《商颂》
6.答案:陈述的思想感情;《诗经》;爱情誓言;比喻;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先言他物
7.答案:D
解析:首先找韵脚,根据律诗偶句押韵首句可入韵的原则,至少找到四句,最多五句,从“衷”“同”“风”可知,这首律诗押onɡ或enɡ韵,这就确定第一、三处应填写“小字云笺记岁丰”“寒霜不减一旗红”;其次,找对仗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题干已经给出颈联的下一句,根据对仗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原则找出上一句,“政出和谐方大同”应与剩下两句中的“心多自信得宽广”对仗,名词“政”对名词“心”,动词“出”对应“多”(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和谐”对“自信”,“大同”对“宽广”,“方”对“得”,那么剩下的“快意常如秋月满”自然放在第二处,再依据对仗的原则,“快意”对“寒霜”,“常如”对“不减”,“秋月”对“一旗”,“满”对“红”,那么“寒霜不减一旗红”放在第三处,剩下的“小字云笺记岁丰”自然放在第一处;也可运用排除法,首联和颔联的第二句可能是③或④,排除A、B两项。根据颔联必须对仗这一原则推断,①③应该放在颔联位置上,故排除C项。最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检查。
8.答案:答案:A
解析:A项,据传曾经孔子删削、整理,而不是孔子撰写。
9.答案:A
解析: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10.答案:①一位慈祥的老人正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倚着院门,伫望、迎候着孙儿归来;②劳作的农民荷锄归来,停下脚步与老人悠闲地聊天,开心地谈着收成,久久不愿离去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的提示信息,抓住原句的主要词语,结合上下诗句内容分析,注意整首诗的情感分析。①处,扣住原诗中的“念”字和“候”字,不难想象出长者惦念孙儿的神情;②处,农夫劳作归来,见面却依依而语,可见心境平和,生活闲适。
11.答案:C
解析:C.“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12.答案:(1)《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2)《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说法错误,这是运用重章叠唱的方式。
14.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兴手法的掌握。全诗三章,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第二章表达对新娘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由此可知,这首诗三章都借助“桃之夭夭”起兴,同时以桃作比,借助桃的不同阶段来赞美嘱咐新娘。联想巧妙而且形象鲜明。
15.答案:B
解析:原文是“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別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当作”不是“是”。
16.答案:C
解析: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为了引出话题。
17.答案:C
解析:A.条件与结果倒置。B.“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

:人们出发去采摘芣苢(
1

)
(
重章叠唱
欢快喜悦
) (
芣苢
)
(

:采摘芣苢时的动作描写(
2

)
(

:芣苢采越多的情景(
3

)(共35张PPT)
芣苢
诗经
领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悟诗歌的劳动场景,培养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中热情、喜悦的劳动气息和劳动之美
素养目

Literacy goals
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把握诗歌的内容。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新课导入
文学常识
第一章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文学常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文学常识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文学常识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是王室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分《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文学常识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文学常识
比,就是譬喻。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
文学常识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文学常识
妇女采集车前草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毛诗序》 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开花结果之时,妇女们便会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她们的情绪高涨,场面异常热烈。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写作背景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车前草性味甘寒,具有利水、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淋病、尿血、小便不通、黄疽、水肿、热痢、泄泻、目赤肿痛、喉痛等等。
整体感知
第一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
《诗经·周南》
全诗一共三个乐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章(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概略叙述采摘芣苢的劳动
第二章(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写采摘芣苢的动作
第三章(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描写妇女满载而归的情景
姑娘采摘芣苢的画面
探究文本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有:取得,获得。
翻译:茂盛繁密的车前子,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繁密的车前子,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翻译:茂盛繁密的车前子,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繁密的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茂盛繁密的车前子,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繁密的车前子,掖起衣襟兜回来。
“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采摘前的喜悦图
采摘时的竞技图
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甲骨文/小篆
含义






采摘
取得,获得
拾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可以调换顺序吗?请简要分析。
展现了怎样的劳动场景?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展现了劳动的过程与欢乐
“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比较概括,还不具体。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掇”“捋”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叶,“捋”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既写出芣苢的不同长势,也描绘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袺”“襭”是对用裙襟兜盛取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写出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归纳总结
第一章
此诗直接刻画了采摘芣苢的劳作场景,从劳作的开端至终结,未对劳动者、动因、地点、环境或结果进行详细描述,亦无刻意构思的痕迹。诗中直接吟咏劳动的主题,纯粹以事为题,随事而歌。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赋的手法】
【丰富的想象空间】
02
03
【重章叠句】
01
本诗的第三句与首句相同,第四句则与第二句呼应,仅有一个字有所变动。第二章和第三章与第一章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对每章的第二、四句中的动词进行了替换。换言之,整首诗的三章共十二句中,仅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在变化,其余部分均为重复。
艺术特色
文章主旨
the gist of the article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
清代学者方玉润评论《芣苢》一诗时,若以平和的心态沉浸于诗中,仿佛能听到田间妇女三五成群,在广阔的平原上、风和日丽的时刻,一同吟唱应和,歌声悠扬,似远似近,时断时续。这种情境让人难以捉摸情感的流转和心灵的豁然开朗,因此,这首诗无需深入解读,其妙处自然显现。
第一章:人们结伴出发去采摘芣苢
第二章:采摘芣苢时的动作描写,数量由少到多
第三章:芣苢越采越多,人们采摘完毕,满载而归
写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 根据情境默写。
(1)《诗经 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2. 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表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致观察。从一棵棵地摘,到一把把地捋,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祜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采用重章叠唱手法,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在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B
解析:“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错,本诗的节奏明朗、轻快,流露的是劳动的喜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3. 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形象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以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B.体现美学精神。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C.写法讲究。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由“花”到“实”再到“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D.反映审美理念。女子既“尽美”又“尽善”,不仅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有“宜室”“宜家”的内在品质。
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说法错误,这是运用重章叠唱的方式。
4. 本诗使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兴手法的掌握。全诗三章,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第二章表达对新娘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由此可知,这首诗三章都借助“桃之夭夭”起兴,同时以桃作比,借助桃的不同阶段来赞美嘱咐新娘。联想巧妙而且形象鲜明。
再见
谢谢观看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第六课·芣苢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反复诵读,把握重章叠句的节奏特点,感受《诗经》朴素自然的韵律之美。 2.理解诗歌描写妇女采芣苢的劳动场景,体会其中洋溢的欢快情绪与生活气息。 3.分析重章叠句、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体会《诗经》“赋”的手法和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 4.结合先秦社会背景,认识劳动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先民热爱劳动、向往美好的精神风貌。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重点 1.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难点 1.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知识点
1.作者简介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2.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3.知识链接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 duō lǚ móu jià
B.gèng zhuì luō máo jià
C.gèn duō luō móu ji
D.gèng zhuì lǚ máo ji
2.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3.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___。因此说,___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④③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
C.④③⑤①② D.②③①④⑤
4.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共305首。
B.《诗经》中的“雅”多是贵族祭祀的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C.《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内容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表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致观察。从一棵棵地摘,到一把把地捋,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祜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采用重章叠唱手法,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在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下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请通过想象再现诗句画面,补写出画线句子的场景。要求:①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处不超过45个字。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余晖泼洒,映照着村落四野,村巷深处到处都是晚归的牛羊。①______________。野鸡鸣叫,声声在耳,满眼是已经秀穗的小麦,树上的桑叶稀稀落落,想必那吃足桑叶的蚕儿早已休眠,丰年在望,想想都让人高兴。②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安逸舒心,让人羡慕,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亘,应读“gèn”,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ǎ”,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故选:C。
2.答案:B
解析:B项,“薄言,赶快,迅速地”解释错误,“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3.答案:B
解析:由时间的逻辑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及“在当时”可知,②③是连在一起的;由“但”的转折,可确定其前应选①句;最后一个横线处的句子,是对“但”后内容进行小结的句子,故选④。故选B。
4.答案:答案:A
解析:A项,据传曾经孔子删削、整理,而不是孔子撰写。
5.答案:B
解析:“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错,本诗的节奏明朗、轻快,流露的是劳动的喜悦。
6.答案:①一位慈祥的老人正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倚着院门,伫望、迎候着孙儿归来;②劳作的农民荷锄归来,停下脚步与老人悠闲地聊天,开心地谈着收成,久久不愿离去
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的提示信息,抓住原句的主要词语,结合上下诗句内容分析,注意整首诗的情感分析。①处,扣住原诗中的“念”字和“候”字,不难想象出长者惦念孙儿的神情;②处,农夫劳作归来,见面却依依而语,可见心境平和,生活闲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