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6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墨子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唯一的平民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思想在春秋时期盛极一时,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有言:“世之显学,儒、墨也。”汉代以后,墨子思想由于有鲜明的平民性,与统治阶级的主张相对立,受到历代统治者打压,长期衰落。晚清时,新旧思想冲突碰撞,国人重新认识到墨学的价值,于是纷纷主张“墨学救国”。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很多人都将墨学与马列主义融通,并且躬身践行。陈独秀认为:“假若墨子不绝,汉以来的历史绝不会如此。”时至今日,我国的内政外交依然有浓厚的墨学色彩。墨子思想遗世独立,探讨其思想渊源,对于把握其思想实质与精华具有重要意义。
《墨子·兼爱》记述:“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可见墨子“兼”的思想取法于大禹。《墨子·尚贤》记述:“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墨家中的首领称钜子,新一代钜子由上一代钜子选拔贤能者担任,钜子的选拔与任命沿袭了尧、舜、禹的禅让制,间接说明墨子思想源于夏文化。墨子思想是墨子对历史实践的深入思考、总结。
《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原为儒门弟子,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且造诣深厚,但因孔子出身贵族,与孔子分属两个对立阶级,终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走向孔子对立面,进而批判儒学思想。墨子在对儒学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从平民的角度对儒学提出了理性且激烈的批评。孔子追求“仁爱”,墨子追求“兼爱”。孔子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墨子讲求社会效率。孔子认为应该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法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墨子认为儒家的繁礼不利于社会发展。孔子“天命”观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基础上,认为人应该知天命,顺天命;墨子则站在百姓立场,认为君王应选贤任能,农民和手工业者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墨子的诸多思想是在对儒学的批判中形成的。
墨子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其夯实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非命”等重要思想无不体现了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深刻体察和对平民阶层的深切关怀。《墨子·节葬》记述了墨子关于厚葬久丧的不同看法。长久的底层社会生活实践,使墨子深刻认识到只有节葬短丧才能有益于百姓的生产生活,才能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墨子·经》记述了墨子对自然、社会、科学、逻辑学等的深入探究,对镜面、光影等自然科技深切关照,墨子认为科学技术能够提高百姓生产效率。长期的战乱,使平民出身的墨子深感战争对百姓造成的伤害,和平对平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墨子·备城门》等篇章记述了墨子详尽的守城之法,没有丰富的实践和深入的思考,难以形成兼具形而上和平思想和形而下切实可操作性的城守论。
墨子思想渊源深广,但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是墨子敢于肩负社会责任,深潜沉思,为平民立命,最终创立墨学,形成具有永恒意义的墨子思想。
(摘编自李小丽《墨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材料二:
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兼爱与仁爱的异同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兼爱是“爱无差等”,仁爱是“爱有差等”,这种解释把墨家思想过度简单化。墨子“学孔子之术”,他正是通过重新诠释仁义价值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萧公权认为:“墨子之‘爱’,乃袭孔子之仁而略加变易以成者也。”兼爱背后更为根本的价值原则是仁义,墨子没有否定仁义价值,而是对仁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兼爱在墨家思想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学者把兼爱作为墨学的核心范畴。把兼爱作为墨学的核心范畴可以凸显儒墨之异,以及墨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发展。不过,把兼爱作为核心范畴的问题在于,没有重视墨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没有看到墨子对仁义价值的维护和发展。
墨家的核心范畴也是仁义,兼爱是墨子对仁义的重新诠释。孔子和墨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们都以爱为根基,通过重建人道规范的方式来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把仁作为人道的根本,通过仁义之道来重建人伦秩序和社会秩序。墨子之仁则是兼爱。张岱年认为:“墨子以为兼即是义,乃行为所当遵循之最高准则。”墨子看到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即亲亲之爱无法过渡到普遍之爱,因此他试图用义来解决这个问题。墨子认为义是普遍性的原则、正当性的原则。亲情与正义有着门内门外之别,门内强调亲情原则,门外强调正义原则。墨子强调了义的普遍性,并用义来统合亲情与正义。同时,墨子也把仁普遍化,他通过仁的普遍化来消解仁义之间的矛盾。
墨子以兼爱诠释仁义,那兼爱与孝是什么关系?孔子后学主张以孝悌为本,并以孝释仁,这是对仁爱的一种狭隘化解释。而墨子以兼爱为本,他从兼爱出发推出孝慈。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能做到兼爱,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就不会有不孝。可见,墨子并没有否定孝,孝不过只是兼爱的一个条目。
墨子的兼爱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他们认为兼爱者的言论,不符合双亲之利,有害于孝道。墨子反问道:孝子是希望别人爱利他的父母,还是希望别人憎恶他的父母?一般来说,是希望别人爱利他的父母。“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墨子认为只有先爱利他人的父母,别人才会爱利我的父母,他还引用《大雅》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来论证爱的交互性。墨子在回应他人批判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兼爱思想。
(摘编自盖立涛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思想经历了漫长的衰落期,到了晚清,因与新思想融合而实现了复兴。
B.选拔钜子所体现的尚贤思想,是墨子对尧、舜、禹禅让制深入思考的结果。
C.墨子主张“节葬短丧”,是由于他认识到“厚葬久丧”有损于社会生产效率。
D.墨子主张选贤任能、重视科学技术、追求和平,这都与他的平民出身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墨两家的思想在韩非子所处的时代成为显学,是因为它们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的管理。
B.对于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观点,可以用“孝不过只是兼爱的一个条目”来反驳。
C.墨子试图用“义”将儒家亲亲之爱过渡到普遍之爱,这既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也是发展。
D.墨子援引《大雅》诗句来论证爱的交互性,这是墨子用儒家经典言论反驳儒家的成功案例。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间接引用《淮南子·要略》中的内容,既便于读者理解,又增加文章可信度。
B.材料一提出探讨墨子思想渊源意义重大,然后着重从三个维度探讨墨子思想的渊源。
C.材料二反驳了“把‘兼爱’作为墨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观点,其过程具有思辨色彩。
D.材料二在论证中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引导读者思考,激发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3分)
A.“兼爱”名实之辨 B.兼爱:墨子之仁
C.仁义:墨学核心范畴 D.谈兼爱、仁爱之异同
5.墨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有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铁牛和病鸭
老舍
王明远的乳名叫“铁柱子”。在学校里他是“铁牛”。好像他总离不开铁。这个家伙也真是有点“铁”。他的浑身上下,看哪儿有哪儿,真像匹名马。他可比名马还泼辣一些,既不娇贵,又没脾气。一年到头,他老笑着。两排牙,齐整洁白,像个小孩儿的。
自从留学回来,他就在一个官办的农场作选种的研究与试验。这个农场的成立,本是由几个开明官儿偶然灵机一动,想要关心民瘼,所以经费永远没有一定的着落。场长呢,是照例每七八个月换一位,好像场长的来去与气候有关系似的。所以农场虽成立多年,农场试验可并没有做过。要是有的话,就是铁牛自己那点事儿。
为他,这个农场在用人上开了个官界所不许的例子————场长到任,照例不撤换铁牛。可有一回,他几乎落了泪。场长无论如何非撤他不可。可是头天免了职,第二天他照常去做试验,并且拉着场长去看他的工作:“场长这是我的命!再有些日子,我必能得到好成绩;这不是一天半天能做成的。请准我上这里做试验好了,什么我也不要。到别处去,我得从头另做,前功尽弃。况且我和这个地方有了感情,这里的一切是我的手,我的脚。我永不对它们发脾气,它们也老爱我。这些标本,这些仪器,都是我的好朋友!”他笑着,眼角里有个泪珠。从此以后,他的地位稳固多了,虽然每次减薪,他还是跑不了。
铁牛的同学李文也是个学农的。李文的腿很短,嘴很长,脸很瘦,心眼很多。被同学们封为“病鸭”。病鸭是牢骚的结晶,袋中老带着点“补丸”之类的小药,未曾吃饭先叹口气。他很热心的研究农学而且深信改良农事是最要紧的。可是他始终没有成绩。他倒不愁得不到地位,而是事事人人总跟他闹别扭。即使事事人人都很顺心,他所坐的椅子,或头上戴的帽子,或作试验用的器具,总会跟他捣乱。于是他不能继续工作。
他决定了,他可以成功,假如他能只交比他高的人,不理和他肩膀齐的,管辖着役使着比他矮的。“人”既选定,对“事”便也有了办法。“拿过来”成了他的口号。拿过来自己办,才能不受别人的气。拿过来自己办,椅子要是成心捣乱,砸碎了兔崽子!
有志者事竟成,几年的工夫他成了个重要的人物,“拿过来”不少的事业。原先本是想拿过来便去由自己作,可是既拿过来一样,还觉得不稳固。于是再去拿。越拿越多,越多越复杂。各处的椅子不同,一种椅子有一种气人的办法。他要统一椅子都得费许多时间。因此,每拿过来一个地方,他先把椅子都漆白了,为的是省得有污点不易看见。椅子倒是都漆白了,别的呢?他不能太累了,虽然小药老在袋中,到底应当珍惜自己;世界上就是这样,除了你自己爱你自己,别人不会关心。
他和铁牛有好几年没见了。
正赶上开农业学会年会。堂中坐满了农业专家。台上正当中坐着病鸭,头发挺长,脸色灰绿,长嘴放在胸前,眼睛时开时闭,活像个半睡的鸭子。他自己当然不承认是个鸭子;时开时闭的眼,大有不屑于多看台下那群人的意思。他明知道他们的学问比他强,可是他坐在台上,他们坐在台下;无论怎说,他是个人物,学问不学问的,他们不过是些小兵小将。他是主席,到底他是主人。他不能不觉着得意,可是还要露出有涵养,所以眼睛不能老闭着,就是在这么一睁眼的工夫,他看见了铁牛。
到了休息的时间。病鸭走到会场的门口,迎面碰上了铁牛。病鸭刚看见他,便赶紧拿着尺寸一低头,理铁牛不理呢?可是他还没想出主意,他就听见了:“老李!还是这么瘦?老李————”
病鸭一时找不到相当的话说。他觉得铁牛有点过于亲热。可又觉得他或者没有什么恶意————“还是这么瘦”打动了自怜的心,急于找话说,往往就说了不负责任的话。“老王,跟我吃饭去吧?”说完很后悔,只希望对方客气一下。可是铁牛点了头。病鸭脸上的绿色加深了些。“几年没有见了,咱们得谈一谈!”铁牛这个家伙是赏不得脸的。
两个老同学一块儿吃饭。
“我说,老李,你得注意身体呀。那么瘦还行?”
太过火了!紧自说人家瘦,这是看不起人!病鸭的脑子里皱上了眉。不便往下接着说,换换题目吧:“老王,这几年净在哪儿呢?”
“————农场,不坏的小地方。”
“场长是谁?”
幸而铁牛这回没忘了————“赵次江。”
“他呀?待你怎样?”
“无所谓,他干他的,我干我的;只希望他别撤换我。”铁牛为是显着和气。
“拿过来好了。”病鸭觉得说了这半天,只有这一句还痛快些。“老王,你干吧!”
“我当然是干哪,我就怕干不下去,前功尽弃。”
“我是让你干场长。现成的事,为什么不拿过来?拿过来,你爱怎办怎办;赵次江是什么玩艺!”
“我当场长,”铁牛好像听见了一件奇事。“等过个半年来的,好被别人顶了?”
有点给脸不兜着!病鸭心里默演对话:“你这小子还不晓得李老爷有多大势力?轻看我?”他略微一笑,说出声来:“你不干也好,反正咱们把它拿过来好了。咱们有的是人。你帮忙好了。你看看,我说不叫赵次江干,他就干不了!这话可不用对别人说。”铁牛莫名其妙。
直到年会开完,他们俩没再坐在一块谈什么。
铁牛回到农场不久,场长果然换了。新场长到任后第一件事是撤换人,第二件事是把椅子都漆白了。第一件与铁牛无关,因为他没被撤职。第二件可不这样,场长派他办理油饰椅子,因这是李先生视为最重要的事,所以选派铁牛,以表示合作的精神。
铁牛既没那个工夫,又看不出漆刷椅子的重要,所以不管。
过了一个星期,铁牛被撤了差。
1934年1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铁牛工作的农场是在几个开明官员的支持下开办的,可见那时农业科研已经得到重视。
B.每任场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裁人,铁牛因为有学识、干实事保全了自己的地位。
C.病鸭总觉得人人事事都不顺心,甚至怪罪椅子、帽子等,说明他爱发牢骚,且心眼多。
D.病鸭提议让铁牛当场长,并不是为了支持铁牛的事业,而是为了在同学面前显威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直接介绍人物开始,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开篇相似,这类开篇既利于读者迅速把握核心人物,也为后文叙述奠定基础。
B.铁牛把农场的一切比作“我的手,我的脚”,并把标本、仪器当成“好朋友”,表明他性格孤僻古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理世事。
C.小说用白描手法刻画病鸭形象,“灰绿脸色”“长嘴搁胸前”“眼睛时开时闭”等细节,形象地展现了他的精神状态,极具讽刺效果。
D.铁牛被撤职,表面上是因为不刷椅子,实则因拒绝参与病鸭的权利游戏,凸显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性,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9.“椅子”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谯秀,字元彦,巴西人也。秀少而静默,不交于世,知天下将乱,预绝人事,虽内外宗亲,不与相见。桓温灭蜀,上疏荐之,朝廷以秀年在笃老,兼道远,故不征,遣使敕所在四时存问。寻而范贲、萧敬相继作乱,秀避难宕渠,乡里宗族依凭之者以百数。
(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材料二:
古之隐者,大抵有三概: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从之,虽万乘之贵,犹寻轨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虽有所应,其于爵禄也,泛然受,悠然辞;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内审其才,终不可当世取舍,故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加訾焉。
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虽然,各保其素,非托默于语,足崖壑而志城阙也。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故哀可喜慕者类于篇。
秦系,字公绪,越州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训奏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不就。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弥年不出。刺史薛播数往见之,岁时致羊酒,而系未尝至城门。姜公辅之谪,见系辄穷日不能去,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公辅卒,妻子在远,系为葬山下。张建封闻系之不可致,请就加校书郎。其后东度秣陵,年八十余卒。
(节选自《新唐书·隐逸传》)
材料三:
史臣曰: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
(节选自《宋书·隐逸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贤人在位A众多B其遁C戢D不出者E才F班班可述G然H皆下概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意思相同。
B.假,凭借,借助,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致,招致,与《大学之道》中“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的“致”意思不同。
D.见,看见,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谯秀尽管年轻时不与内外亲属交往,但后来他在避难宕渠的时候,依然接受了前来依附投靠的乡里宗族。
B.上等隐士虽然自我安放于草野,但名声在外,即使是地位尊贵的统治者,也会追寻他们的踪迹,征聘他们。
C.唐朝时人们到终南山、嵩山隐居,都是为了以隐居之名标榜自己来谋求官位,这种行为是节操沦丧的表现。
D.天宝末年高士秦系在剡溪时拒绝出仕,后至泉州,刺史薛播对他礼遇有加,数次拜访,但秦系从未回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加訾焉。(4分)
(2)姜公辅之谪,见系辄穷日不能去,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4分)
14.谯秀、秦系归隐原因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许季韶通判雪观席上
范成大
把酒临风瑞露倾,琼浆何用谒云英【注】?
卷帘雨脚银丝挂,倚杖江头绿涨生。
岭海一凉苏暑病,山林千籁试秋声。
兹游奇绝忘羁宦,惭愧烟中短棹横。
【注】云英:典出裴航遇仙故事,此处代指仙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切题,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宴饮之乐;借用典故,写出了酒水之美。
B.颔联用字考究,“挂”字状秋雨细密绵长,“生”字绘江水漫涨,富有画面感。
C.颈联写岭海一凉,诗人中暑的毛病就得以消除,山林间的声音已初显秋意。
D.本诗写了一场社交聚会,诗中所呈现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让人神往。
16.尾联写到诗人的“惭愧”,这种“惭愧”是怎样产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 , ”以水月为喻,从变化的角度总结出宇宙人生之理。
(2)《项脊轩志》中,“ , ”通过充满稚气的问话,表现出小妹们的娇憨之态。
(3)诗人常通过描写听众反应、环境变化等来侧面烘托音乐的魅力,这样的诗句有:“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重庆,“川江号子”是一种注定要震撼你灵魂的体验,它早已超越了一般民间艺术的范畴之外,成为一种镌刻在巴渝血脉里的磅礴文化符号。起源于川渝地区川江流域为船工们所创造的川江号子是一种以统一动作和调剂精神为主要作用的民间歌唱形式。正因它源于船工们最真实的生命体验,①,更是承载了船工们喜怒哀乐的生命哲学。
号子手们并非在表演,他们是在用生命吟唱。()而当他们休憩时,那从心底流淌出的舒缓吟唱,又满是化不开的、水汪汪的思乡柔情。
这般顶天立地的艺术,源于人类最艰险的生存环境。它是生命意志在激流险滩中的一次彻底绽放与磅礴燃烧。然而,随着现代机械船的普及,那曾经响彻峡江的号声,已[甲],如同一位失语的老人。② ,而年轻一代的传承者又青黄不接。因此,保护与传承“川江号子”,已刻不容缓。我们不能满足于肤浅地记录曲谱和唱腔,而是要深入理解并传承它所体现的在逆境中[乙]、团结协作的“精气神”。
有人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起完整的资料库,就能成功地解决“川江号子”所面临的一切传承困境。此观点固然看到了文献保存的重要性, ③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人”,在于一代代传承者口传心授的活态流变。正因如此,比建立资料库更为紧迫的,是搭建能让号声重新响起的现实舞台,是培养真心热爱并愿意传唱的青年群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删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在文中方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下面的图片呈现了纤夫们唱着“川江号子”,拉动货船逆流而上的情景。请结合图片与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括号处续写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要求:使用排比、视听结合的手法,字数不超过70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