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3课《哦,香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赏析作品清新、淡雅的语言特点,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重点)
2.小说理清脉络,概述小说情节;(重点)
3.赏析香雪等人物形象,把握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
4.理解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对文明的追求,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哦,香雪》是一个关于等待与追梦的故事。每天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打通了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台儿沟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也为香雪和一群山村少女开启了一扇感受现代文明的窗口,唤醒了她们埋藏于心的、对爱与美和理想的追求。小说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社会变革给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她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逐梦的执着与艰辛。香雪纯真善良、渴望文明、自尊自爱,小说以纯净的诗情,隽永的意境,完成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礼赞,树立了新时期文学一个独特的美学典范。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写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文体知识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写作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等小说。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
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皱褶(zhě)吮吸(shǔn)怂恿(sǒngyǒng)
娇嗔(chēn)辗轧(niǎnyā)搡(sǎng)
窸窸窣窣(xīsū)隧道(suì)搅乱(jiǎo)
惆怅(chóuchàng)笨拙(zhuō)凛冽(línliè)
梳理情节:
【提问】小说1-4段交代了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哪里的人是什么样子?
【明确】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如同世外桃源。这里的人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中,质朴纯洁,贫穷落后,封闭保守,甚至逆来顺受。
【提问】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一句话“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就和火车上的旅客做买卖,渴望与外面的人交流(“北京话”),想尽可能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香雪,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有了精神的追求。
【提问】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明确】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沟少女,重点描写了香雪、凤娇。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
01-04段:偏僻山沟通火车(引子)
05-44段:山沟姑娘看火车(开端)
45-63段:山沟姑娘做买卖(发展)
64-72段:上车换得铅笔盒(高潮)
73-83段:连夜摸黑回山沟(结局)
【提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香雪,请围绕香雪和铅笔盒,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如下:
01-04段:山沟通火车。
05-44段:欢乐一分钟。
45-63段:渴望铅笔盒。
64-72段:换来铅笔盒。
73-83段:香雪深夜归。
【提问】如果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进行梳理,该如何归纳?
【明确】“面”是指台儿沟的一群女孩,“点”是指主人公香雪。
从“面”的角度明确:
04-11段:出门看火车。
12-45段:议论“北京话”。
46-55段:按需换东西。
从“点”的角度分析
56-62段:因铅笔盒被嘲笑。
63-68段:换铅笔盒忘下车。
69-81段:拿铅笔盒走夜路。
【提问】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句话概括: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文本探究】
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象世外桃源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纱巾之类的装饰品,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
3、火车对山里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火车和大山各有何象征意义?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4、面对这样的变化,香雪和以凤娇为代表的其他姑娘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凤娇:
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_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物质方面的)
香雪:
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询问上大学和配乐诗朗诵的事;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学习方面的)
5、为什么香雪喜欢铅笔盒,而不是手表等物品呢
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和其他姑娘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量”,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6、让香雪期盼已久的铅笔盒有神特殊含义
铅笔盒这个象征性的实物是《哦,香雪》的纽结所在,自始至终也是主人公的情结。小说所描绘的,主要就是这个铅笔盒所引起的内心波澜。铅笔盒作为一个文具,自然可以看成知识的象征。
它所不断暗示的,还是人性的魅力。在山村姑娘香雪来说,铅笔盒留给她的,是创伤的记忆。在公社中学里,她使用的父亲亲手做给她的木头铅笔盒,遭到了同学们的取笑,心地单纯的她,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造成这种伤害的力量,主要不是同学,而是现代文明:城市里才有的机器制造的可以自己关上的塑料铅笔盒,把她的手工制作的木铅笔盒比得那样寒怆。让她受到伤害的,不只是铅笔盒,也包括闭塞的台儿沟所保留的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落后的生存方式。当老实善良的香雪终于明白她和她的台儿沟是被人耻笑的对象,她的内心也就埋下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从首都开来的火车给她带来了机会。她不惜代价地从女大学生手中换来了自动铅笔盒。这个铅笔盒将改变她的身份,使她进入先进文明的行列,与山外的同学平起平坐。这是未曾遭到文明撞击带来的屈辱的凤娇们所难以理解的。铅笔盒不仅给了香雪巨大的力量,帮助一向胆子小的她战胜了走夜路的恐惧,还改变了香雪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探究人物形象:
香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纯真无邪)
“北京话”....有没有相好的不关凤娇的事,可她愿意对她好,难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这么做吗 (无私无邪)
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简朴、淳朴、真挚)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台儿沟定是这样的那时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自尊、淳朴)
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坚毅、执着)
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纯洁、明净)
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考上初中的人...打听北京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打听什么是“配乐朗诵”(渴求上进)
小结香雪的形象:
(1)美丽清纯:香雪被描述为美丽清纯的女孩,她的眼睛“洁如水晶”,面孔“洁净”,嘴唇“柔软得宛若红缎子”,这些描写突显了她的美丽和纯洁。
(2)纯真美好:香雪的内心纯真美好,她纯真无邪,不敢与他人开玩笑,她渴求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热爱家乡,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3)坚韧执着:香雪是一个坚韧执着的女孩,她为了换取一个自动铅笔盒,毅然踏上了火车,尽管这需要她面对父母的责怪和走夜路的恐惧,但她依然决定这样做,这显示了她的勇气和决心。
(4)淳朴自尊:香雪淳朴自尊,她在面对同学的嘲笑时,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她执意留下鸡蛋以保持自尊,同时她也渴望改变家乡的现状,使其变得富足和进步。
(5)积极乐观:尽管出身贫穷,香雪依然积极乐观,她热爱学习,尽管受到同学的排挤,但她依然向往美好的未来,这种积极的态度使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
香雪用四十个鸡蛋外加走了三十里山路,只为了换回一个铅笔盒,这样做值得吗?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所以无法用40个鸡蛋来衡量值或不值。
火车象征:开放、现代
深山象征:封闭、传统
铅笔盒象征:知识、文明
怎么理解小说标题中的“哦”?
首先,“哦”读作“ò”,在汉语中通常表示领会、醒悟,包含赞叹之意。这种读音在小说标题中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例如,当读者读到“哦,我明白了”,可以感受到一种对香雪性格和行为的领悟与赞赏。
其次,“哦”字的用法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叹词,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在小说结尾处,“哦,香雪!”的呼唤,不仅仅是姐妹们对香雪安全返回的惊喜,更是对她勇敢追求新生事物的敬佩和赞美。这种用词选择,使得小说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刻。
六、本课总结
《哦,香雪》的中心思想是表现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和对自尊自爱的坚守。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一群天真活泼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的喜怒哀乐,展现了她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自尊自爱的美好品格。
小说中的主人公香雪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少女,她纯真善良、渴望文明、自尊自爱。她和其他山村少女一起,通过每天等待一分钟的火车,感受到了外界的现代文明,唤醒了她们对爱、美和理想的追求。她们的生命意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觉醒,逐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但她们依然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哦,香雪》不仅表现了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和对自尊自爱的坚守,还通过台儿沟这个小角落,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愚昧、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小说以纯净的诗情和隽永的意境,完成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礼赞,树立了新时期文学一个独特的美学典范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任务要求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时间的褶皱——当分钟叩响山峦
原文片段:
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活动内容:
如果让你绘制台儿沟的“时间地图”,火车到来前后的时间刻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对比文中关于夜晚描写的语句。
明确:
铁路时刻表以精确到分钟的现代时间单位,打破了台儿沟依循自然节律的混沌时间体系。原文中“吃过晚饭就钻被窝”的集体作息与“深秋山风凛冽仍照等不误”的等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机械钟表时间如何重构了乡村生活节奏。这种时间规训不仅体现在姑娘们计算等待火车的急切中,更隐喻着现代文明对乡土社会的重新编码。
原文片段:
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们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活动内容:
试着用时间轴标注火车停靠的一分钟,体会“震颤消逝后的寂静”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张力?
明确:
这组意象构成现代性体验的微观寓言——列车象征的现代时间精准冷酷,而姑娘们的情感期待却需要更长的承载时空。“越来越轻的震颤”不仅是物理震动,更是心理余波,展现出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感受与机械节奏之间的错位。但铁凝巧妙地将这种惆怅转化为对“五彩斑斓的一分钟”的回味,使文本保持诗意的平衡。
第二部分:站台的镜像——在仰望与寻找之间
原文片段:
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
活动内容:
假如你是站台上的香雪,透过列车窗口会看到哪些“新鲜世界”的片段?这些片段如何拼凑出远方的模样?
明确:
站台成为乡土与现代相遇的阈限空间,车窗如同电影银幕,播放着另一个世界的影像。有机玻璃发卡、夹丝橡皮筋等物品作为现代文明的物质符号,通过“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进入台儿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注脚。而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已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文化身份认同的领域。
原文片段:
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活动内容:
在笔记本上画出“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图,思考香雪的“委屈”如何演变为身份认同的转折点?
明确:
这个情感爆发点标志着香雪从“他者认同”到“自我体认”的主体性觉醒。当她意识到火车乘客的俯视姿态背后隐藏的文化权力不平等,反而促使她完成对乡土身份的再认同。这种委屈不是退缩,而是抗争;通过替凤娇和台儿沟代言,香雪在保持乡土根性的同时,获得了走向现代的主体力量。
第三部分:铁轨的延伸——故乡与远方的二重奏
原文片段:
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
活动内容:
用“铁轨”作为中心词制作思维导图,联想文中所有与铁轨相关的意象群及其象征意义。
明确:
铁轨的“纤细”与“勇敢”形成诗意悖论,既是现代文明强势介入的象征,又保持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姿态。这种矛盾的修辞暗示着现代性对乡土的渗透并非全然暴力,而是包含着协商与调适的可能。铁轨延伸的曲线形态——“盘旋”“弯曲”“绕到”,恰如其分地隐喻着现代化进程在乡土中国的复杂路径。
原文片段:
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活动内容:
分组朗读描写“远方”的段落,讨论“神秘”这个词背后蕴含的几种不同可能性?
明确:
“神秘的远方”构成文本的核心召唤结构,既指代具象的北京等现代都市,也象征着未知的生活可能。这种神秘感不是恐惧,而是诱惑,激发着探索的勇气。当香雪跃上踏板,完成“动人的一跃”,实质是向着这种神秘性的主动奔赴。铁凝没有让铁轨完全割断与乡土的联结,而是让铁轨的一端连着远方,另一端仍深扎在台儿沟的土地里。
第四部分:铅笔盒的寓言——现代性的符号解码
活动内容:
收集文中所有关于“铅笔盒”的描写,分析这个物品如何从实用工具转化为精神符号?
明确:
自动铅笔盒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象征物,承载着知识权利平等化的诉求。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本质上是对文化身份重新确认的渴望。这个闪着“淡青色的光芒”的小物件,既是照亮自卑心理的明灯,也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铁凝通过这个意象巧妙揭示:真正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丰富,更是文化资本的重配和人的现代化。
原文片段:
她要告诉她们,明天火车还要经过,明天还会有一个更加美妙的一分钟。
活动内容:
以“明天”为题写一段文学短评,思考这个结尾如何平衡希望与惆怅的双重情绪?
明确:
这个开放式的结尾将个人叙事转化为时代寓言。“更加美妙的一分钟”既保持着对现代性的乐观期待,又承认了过程的渐进性。香雪沿着铁轨走回的三十里夜路,恰似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经历的漫长征途。怀中的铅笔盒与脚下的故乡土地,共同构成前行的双重支撑,暗示真正的现代性收获,需要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
三、作业布置
结合小说节选部分,试分析香雪和凤娇这两个人的共性和个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