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碳素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考生必须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其余试题用碳素或钢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及答题卡交监考教师方可离开教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 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 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 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息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很多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也表示认同赞许。
B. 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改造了“君子”概念的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 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的误解。
D.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
B. 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C. 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D. 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3. 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B.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C.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4.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上的异同。
5. 材料二作者认为“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请结合两则材料阐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把大海钓上来
海明威
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
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
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
“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
“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
“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
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分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的,他就松手让钓索朝下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绳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
“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
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向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
“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
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
“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
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得时间够长了吗?
“着啊!”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钩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
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竟蹦出水珠来。
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舷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钓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样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钓索。
“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
他在钓上这鱼以前,把草帽拉下。紧扣在脑瓜上,这时勒得他的脑门好痛。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小心不让扯动钓索,尽量朝船头爬去,伸手去取水瓶。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只顾熬下……
——节选自《老人与海》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鱼“个头不小”,旨在为下文这条鱼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
B. 文中多次提到地点,如“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朝西北方驶去”等,表明文中老人与环境存在某种内在矛盾。
C. 钓索“上面竟蹦出水珠来”细节中的“蹦”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索两头受力时瞬间绷紧的情形。
D. “一桩好事……”一句中“好事”指老人将要钓到那条大鱼,“说破”一词则展现出老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如“攥”“溜”“牵”等,塑造了一位捕鱼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渔夫形象。
B. 作者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条鱼的体型巨大、力大无穷、体力充沛等特点。
C. 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模式展开叙述,详尽、直接、客观地描述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所做、所想和所感。
D. 节选部分语言颇具特色,如风格简约、准确,重视语言的视觉、听觉上的表达效果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 小说中多次出现“钓索”,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钓索”的用意。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辟:亲近、偏爱之意。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指使……整齐有序,《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
B. 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C. 形,指显现出,表现,与《促织》中“视之,形若土狗”中的“形”词义不同。
D. 恐,指惊恐害怕,与《水调歌头》中“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恐”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
B.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4.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选文引用此谚语的用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李贺的《将进酒》,完成各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鼋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5. 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五句写酒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物象华美,色泽瑰丽,令人心醉。
B. 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句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描写得尽态极妍。
C. “桃花乱落如红雨”,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要及时行乐。
D. 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16. 试将李贺的《将进酒》与李白的《将进酒》作比较,说说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勤勉,但说话要谨慎的要求“__________”,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文课上,当语文老师说到:“我国历史上曾有无数心怀家国的文人墨客,他们虽已身老年迈,华发早生,但是仍一心为国效力、壮志凌云”时,小丽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正在吟咏“__________,__________”这般肺腑之言的老人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 甲 )。
①心理韧性关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断提升心理韧性,③你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④从而满足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的。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逐步消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拥有“成长思维”,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 A _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 乙 )。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挫折和逆境时,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 B _,喜欢与他人比较和计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自我纠结、焦虑不安,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原文第五段划线句“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好释怀”,有人觉得应该删去,有人则表示反对。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22. 步入高三的小刚同学,觉得自己很难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点颓废。请你结合材料,就提升心理韧性,用三个动宾关系短语,给他提三点建议。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自古至今,我们山西都是一方人才辈出之地。誓扫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充分发扬民主,办好农民实事”的改革先锋申纪兰;出色完成神舟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特级飞行员景海鹏……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被民族和时代铭记。
当然,更多的是负重前行、风雨兼程的无名英雄。他们或鞠躬尽瘁做着行业里的“螺丝钉”,或拼尽全力托起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没有声震天下,却也用自己微弱的点点星光为璀璨星空增添光彩。
一位“躺平青年”来信表达自己的人生困惑:“反正自己做不了大英雄,何不佛系度过此生?”
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结合材料阐述你对“英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碳素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考生必须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其余试题用碳素或钢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及答题卡交监考教师方可离开教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C 4. ①相同: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君子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②不同:材料一主要从君子人格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材料二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及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5. ①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圭臬;
②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君子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③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普及和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D
8. ①细节真实:钓索作为渔民的必备工具,与老人形象、身份及海上捕鱼的场景相符,写出了渔民打鱼的日常生活气息。
②以钓索反映心理:老人借助钓索来捕鱼,根据钓索的变化来判断所钓之鱼的情况,同时也伴随着老人捕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期待、兴奋、谨慎、庆幸、担心恐惧又不甘心放弃的矛盾挣扎等一列心理。
③以钓索反映情节:文中写到“两卷备用钓索”“三个四十英寸的卷儿可供备用”“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等,老人使用的钓索的长度的变化暗示出老人捕鱼的进程。
9. ①小说情节是老人捕鱼的过程,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钓到的大鱼在海中游走路线等;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如这条鱼究竟有多大、同时大鱼游走的不确定性,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B 12. A
13. (1)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
14. 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
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李贺的《将进酒》强调的是生的无聊和死的悲哀,在生死的对比中表现了由苦短人生所造成的生命悲愁。李白的《将进酒》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流露出诗人积极入世而又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了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题,共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就有道而正焉 ③. 慎终如始 ④. 则无败事 ⑤. 老骥伏枥 ⑥. 志在千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一帆风顺(顺风顺水)
B.怨天尤人 19. 甲: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乙: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
20. ③句,可修改为: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句,可修改为:从而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21. 不删。理由:这句话是适度情绪表达的表现;语言风趣,使行文生动,贴近生活。
删去理由:前文内容已经完整;语言过于口语化,语言风格与上下文不符合。
22. ①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②形成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③增强(提高)管理情绪的相关能力。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点点星光,亦可璀璨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收到你的来信,得知你的困惑后,感慨万千。仰望星空,我提笔写下此信,愿与你沟通,共同探讨人生困惑。
你在信中说做不了大英雄便要佛系度一生,我觉得不妥。做不了大英雄,青年人也不应该“躺平”,不应该“佛系”。我认为,英雄可以是聪明秀出、胆量过人,也可以是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也可以是个个平凡普通。青年人应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点点星光,亦可璀璨。
拒绝“佛系”,跟命运“死磕”。
“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这种“躺平”“佛系”,实质上是不求上进、随遇而安,青年人不应如此。从信中看出,你选择躺平,是因为做不了大英雄。但你要知道,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大英雄;做不了大英雄,就做大雨伞,为人挡风遮雨;做不了大英雄,就做个热爱生活的人;而不应该走向颓废,选择“躺平”。你做不了大英雄,就选择“佛系”,这是走向消极,走向极端,要不得。青年没有躺平的人生,只有奋斗的精彩。
点点星光,也会灿烂。今天的英雄未必都有机会像霍去病那样誓扫匈奴,封狼居胥;也不一定都能像景海鹏那般三巡苍穹。上得了太空的宇航员是英雄,没上去的也是英雄。1998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的14人中,有一人叫邓清明,“神九”落选,“神十”又落选 ,他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却并未选择“躺平”,不管飞天之路多么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一直在坚守,一直在训练。他说“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得失论英雄,——他也是英雄。发出自己的微光,也能活出人生的精彩。在浩瀚的星空中,点点星光,亦可璀璨。
在普通与平凡中,也会成就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英雄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奋斗不止;英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英雄是鞠躬尽瘁、负重前行。
在浩瀚的星空中,若不能做月亮,做个平凡而又普通的星星,不也挺好吗?在普通与平凡的浩瀚星空,亦有“英雄”所在。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亲爱的朋友,愿你早日走出思想的困惑,积极地面对生活!就此搁笔,再叙!
你的朋友
X年X月X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