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有机体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内部的能够自我更新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健康水平。
有两种有机体,其新陈代谢的过程受制于人类的干预和控制。一种是人自身(医疗和公共卫生),另一种是土地(农业和保护主义)。目前人类在控制土地健康方面的努力还不很成功。不过人们已经懂得,当土壤失去了肥料,或被冲刷的速度快于其形成的速度,以及水系出现了不正常的泛滥和短缺时,土地就有病了。
其他的混乱则是如事实本身一样为人们所知的,但却尚未当成是土地生病的症状。一些植物和动物,没有明显的原因就消失了,尽管已经尽力保护它们;其他东西,如害虫的入侵,尽管在极力控制它们。这些现象,在缺乏简单明了的解释的情况下,必须被看成是土地生物机体生病的症状。但是,这两种病症发生得太频繁,以致常常被当作正常变化的事件来考虑了。
思考这些土地问题上的状况,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对待它们的看法仍然是片面的、自以为是的。……最近的科学上的证据说明,一个植物共同体的混乱正是啮齿动物侵袭的真正所在。但是,几乎还没有人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探索。
很多保护主义的处理方式也是很肤浅的。保护区和养殖场维持着猎物和鱼的供应,但解释不了这些供给不能使自己维持下去的原因。
总之,这些迹象的倾向说明,在土地上,正如在人体上,病症可能发生在某个器官,而原因却在另一个上。我们现在称作保护主义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起着局部的镇痛作用。它们是必要的,但不能将它们与治愈混淆起来。土地医疗艺术正在生气勃勃地实践着,但是,土地卫生科学也应当诞生了。
一种土地卫生科学首先需要的是基本的常规数据,一幅说明健康的土地如何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维持着它自己的图画。我们有两个可用的范例。
一个范例来自土地生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正常的地方,尽管这个地方在很多世纪以前已有人居住了。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地方:东北欧。它是不可能不吸引我们去研究它的。
另一个范例,也是最为完美的范例,就是荒野。古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证据,说明荒野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自我保养着,它所拥有的物种,很少有丧失,它们也不会失去控制,天气和水建造土壤的速度和土壤流失的速度一样快,或许还更快些。因此,荒野作为一个土地卫生研究实验室,是具有无法预料的重要性的。
人们不可能在亚马逊研究蒙大拿的生理学。……结果,驼鹿正在毁灭着这个地区的植物区系,尤其是在冬季的草地上。同时,灰熊和加拿大盘羊也在减少,后者是因疾病而造成的。
托格瑞狄克①也只用几英亩荒野就发现,为什么生长在使用过的田野里的松树,从来达不到长在未清理过的森林土壤中的松树那样大,也不如后者经得起风吹。在后一种情况下,其根部是沿着旧根生长的通道在生长,因此扎得较深。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确实不知道,需要有怎样良好的行动,才能指望得到健康的土地,除非我们有一片荒野来与有病的土地作比较。因此,大多数早期在西南部的旅行者们,都把山区的河流描写成本来就是清澈的,不过,还是有点让人怀疑,因为他们可能是在一种意外的情况下,在最好的季节里看到它们的。
……
简言之,所有现有的荒野地区,不论其大或小,都可能具有作为土地科学研究根据的价值。休闲并不是它们唯一的或甚至是最基本的用途。
【注】①托格瑞狄克: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生物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
(摘编自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土地的新陈代谢过程,均受制于人类的干预和控制,但目前人类在对土地健康方面的控制还未取得成效。
B. 土壤失去肥料、水流意外泛滥都是土地生病的原因,但因为这些状况出现过于频繁,所以常被人类当作正常变化的事件。
C. 荒野比人类种过的农田更健康,这可以从托格瑞狄克发现荒野中的松树比长在使用过的田野里的松树更经得起风吹得到验证。
D.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人类的行动对健康土地带来的只能是严重的破坏,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尽量控制人类的行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人类对土地已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但由于对土地问题的认识浅薄,目前对土地的保护工作还停留在表层阶段。
B. “我们不曾想过”“我们总是认为”等表述,在客观论述中融入了对人类认知局限的反思,也为文章增添了人文色彩。
C. 荒野作为为土地健康研究提供比较对象,为人类了解使用过的土地和尚未使用的土地的功能区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D. 一个荒野要保留足够健康的动植物,才能保留荒野研究需要拥有的常规数据,而作者认为荒野抢救工作为时已晚。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土地如同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当我们谈及土地生病的症状时,除了土壤失去肥料、水系异常外,还有诸如部分动植物莫名消失、①___________等情况。在对待土地问题上,人类常表现出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当下的现象,如土壤肥料的补充、动植物种类的改变,却忽略了②___________。而对于土地健康的维护,荒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荒野就像一个天然的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健康土地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对荒野的研究,了解土地在自然状态下是如何自我维持的,进而明白③___________,以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健康保养。
4. 作者阐述人类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的观点令人信服,这种论证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5. 《〈老子〉四章》中认为人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遵循万物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东藏记
宗璞
太阳从新校舍东面慢慢升起,红彤彤的朝霞又唤醒自强不息的一天。新校舍轮廓渐渐清晰,一排排版筑土墙、铁皮搭顶的房屋,整齐地排列着。墙角边这样那样的植物,大都是自己长出来的,使土墙不致太褴褛。铁皮屋顶在阳光抚摸下,泥垢较少的部分便都闪闪发亮。学生们为此自豪,宣称“这是我们的‘金殿’”!
一会儿,图书馆的门也开了。图书馆是校舍中唯一的砖木建筑。
不知什么时候,孟弗之已经在图书馆里了。①他穿着一件旧蓝布衫,内罩一件绸面薄棉袍,手边放着一个蓝花小包袱。用包袱包书是他入滇以后的新习惯。
“孟先生,这么早。”出纳台前的职员招呼。
弗之点头,随手拿起一份报纸。报上有一篇分析空袭的文章,说前几个月空袭虽没有重大伤亡,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警报期间还发生盗窃案件。这时学生渐渐多起来,出纳台前排起一个小队。弗之神情蔼然,他坐在那里,整个室内便有一种肃穆气象。
有人在门外大声议论明晚时事讨论会的题目,显然是社团积极分子。
弗之听了有些感慨,想起庄卤辰曾说起座谈时事的事。他走出门,一个学生对他笑笑说:“孟先生有课 庄先生每两周给我们分析战局,很有意思。”
“好。”弗之说,“讲过几次了 ”
“两次。”学生答,他忽然手指着远处大声说,“预行警报!”
大家都朝五华山方向看去,山顶的旗杆上果然升起了一个红球。若不是它预示警报,这个红球在蓝天白云之下倒是很好看。
“今天这么早!”好几个人说。
“我去上课。”弗之向大家点点头。学校惯例是有预行警报照常上课,空袭警报的汽笛响了,各自疏散。预行警报和空袭警报的间隔有时只二十来分钟,有时要一两个小时,有时有预行而无空袭,对预行不采取措施可以不至于荒废时间。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
“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
“弗之,你往回走 ”
忽听见招呼,见庄卤辰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卤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蜡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
“我有铁皮屋顶呀。”
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市民们从挂红球开始,便陆续疏散。②这时街上已没有多少人,空荡荡的好像是等人占领,让人看了心酸。
弗之进了蜡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孩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③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这洞很窄,靠两边墙壁用砖搭了座位,人们便促膝挨肩而坐。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
……
“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④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蜡梅还是那样馥郁。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校舍虽然简陋但排列整齐,图书馆又增添了文化气息,开头部分为作品营造了自然、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氛围。
B. “两人笑笑,各奔前程”使用轻松的语气,化解了警报下的紧张气氛,也体现了卤辰与弗之对敌人的蔑视。
C. 文本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对汽笛声描写贯穿全文,文中人物情绪状态的变化与汽笛声的缓急变化始终一致。
D. 猫的“声音不那么好听了”,反衬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与畏惧,也展现了人们如猎物一样被玩弄戏耍的命运。
7. 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塑造了一个儒雅的学者形象,与下文他“坐在蜡梅林里”的形象相吻合。
B. 句子②呈现空荡凄凉的街景,暗含着对在战争背景下生存的人们的同情与悲悯。
C. 句子③抒情意味强烈,表达了对“逃、躲、藏”这种生存常态的不甘与抗拒。
D. 句子④从视觉、触觉、嗅觉角度进行环境描写,衬托人们劫后余生的庆幸。
8. 文中写敌机警报下的人生百态,实际也彰显了民族的气质与胸襟。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9. 看到本文描写的警报声和敌机声,回想历年“九·一八”警报的长鸣声和2025年9月3日阅兵式上中国战机的轰鸣声,你分别有着不同的感想。请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以“声音:由凄厉到雄壮”为主题的演讲稿要点。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①,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②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节选自韩愈《原道》有删减)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
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捂,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提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减)
【注】①:杨朱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与墨家并称“显学”。②其:指佛家。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博爱之A谓仁B行而宜之C之D谓义E由是而之F焉之谓道G足乎己H无待于外之谓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言,说,与《论语》十二章中“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言”意思不相同。
B. 致,把……加于身上,与《大学之道》中“先致其知”的“致”意思相同。
C. 诛,受到惩罚,与《大学之道》中“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相同。
D. 恶,厌恶、讨厌,与《老子》四章中“物或恶之”的“恶”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中韩愈批判老子对仁义的理解狭隘,如同坐井观天一般。老子轻视仁义,认为小恩小惠是仁,认为孑然一身是义。
B. 材料一中的“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体现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
C. 材料二中韩愈年幼丧父,由兄嫂抚养,兄长去世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天性聪明敏锐,勤奋好学,长大后,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D. 材料二中韩愈接纳提携后进之士,帮助他们成名,官位显达后,逐渐谢绝教授。他的门徒李翱、李汉、皇甫提从而效法学习他,却远远比不上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2)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14. 材料二最后一段中提到韩愈不随波逐流,请结合材料说明韩愈哪些表现体现了这个品质。(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
欧阳修①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头两句展现了二人年少得志的荣耀和喜悦,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做铺垫。
B. “薄宦老天涯”写词人如今官职卑微,漂泊天涯,“老”尽显岁月沧桑。
C. 下片写朋友将到神仙之地任职,透露出对朋友到新地方任职的艳羡之感。
D. 全词时空变换,意境开阔,风格飘逸,下片风格婉约而且带有浪漫色彩。
16. 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
(2)《将进酒》中由乐转悲,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际上是在宣泄激愤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
(3)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和“砧”来表现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句子是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艺术疗愈是指通过将艺术形式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健康促进的过程,帮助个体表达情感、改善认知,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治疗方式。①它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语言,②分裂的情感碎片重新整合,③最终完成对创伤的修复。④如今,从线上心理咨询到线下疗愈工作坊,⑤艺术疗愈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显著的效果,⑥获得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艺术疗愈以艺术的温柔力量,消解着人们的疲惫焦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籍。它可以跨越内心世界与外界之间的宏沟,鼓励个体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尽情宣泻情感,重建全新自我。但真正的艺术疗愈需要专业的引导和系统的方法。多位专家指出,_________,患者一定要选择具有心理学背景、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艺术疗愈师,避免被商业化包装的“伪疗愈”项目误导。
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能够根据个体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和治疗方法,( )地解决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受助者会对审美产生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与欣赏,这种体验如同清泉在心间潺潺流淌,畅通心灵的脉络,增强自我价值的认同。当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陶艺、刺绣、编织、剪纸等艺术形式融入疗愈过程,就能给予受助者深层次的情感治愈,并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传统技艺实现传承和发展。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艺术疗愈既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也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
B. 艺术疗愈作为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
C. 艺术疗愈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
D. 艺术疗愈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
21.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有的放矢 B. 全力以赴
C. 直截了当 D. 精益求精
22. 请运用含有递进关系的复句简述第三段阐述的艺术疗愈的作用,要求概括全面,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啊,认识你自己!但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相遇。
——苏格拉底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约翰·多恩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他的角度去看世界,除非你能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哈珀·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 项 “未取得成效” 错误,原文为 “还不很成功”,并非完全无成效;B 项 “土壤失去肥料、水流意外泛滥都是土地生病的原因” 错误,原文明确其为 “症状” 而非 “原因”;D 项 “只能是严重的破坏” 表述绝对,原文未否定人类合理干预的可能性,仅批判片面认知和肤浅措施。C 项符合原文 “托格瑞狄克发现荒野松树更茁壮” 的表述,正确。
2、答案:D
解析:D 项 “作者认为荒野抢救工作为时已晚” 无中生有,原文仅强调荒野的研究价值,未提及 “抢救为时已晚”;A 项对应原文 “保护主义的处理方式也是很肤浅的”,B 项符合原文反思人类认知局限的语气,C 项对应原文 “荒野作为土地卫生研究实验室” 的作用,均正确。
3、答案:
①害虫入侵且难以控制 ②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③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干预土地
4、答案:
①运用类比论证,将土地健康与人体健康类比,使 “病症在局部、原因在他处” 的道理更易理解;②列举典型事例,如啮齿动物侵袭与植物共同体混乱的关联、托格瑞狄克的松树实验,增强论证说服力;③指出认知误区,批判保护主义的肤浅措施,层层递进揭示人类认知的片面性;④引用科学证据,如古生物学对荒野自我保养的证明,提升论证的科学性。
5、答案: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强调遵循事物本性、不妄加干预。材料中,土地作为有机体有其自我更新的自然规律,人类片面干预(如单纯补充肥料、控制害虫)仅能局部镇痛,无法根治问题;而荒野历经漫长岁月自我保养,证明顺应自然是土地健康的核心。人类应像尊重人体生理规律一样,以荒野为范例,研究土地自然运作机制,适度辅助其自我维持,而非盲目控制,这正是对 “辅万物之自然” 的践行。
6、答案:A
解析:B 项 “对敌人的蔑视” 无中生有,“各奔前程” 体现的是二人坚守职责的从容;C 项 “情绪状态与汽笛声缓急始终一致” 错误,文中人物从最初慌乱到后来悠闲,与汽笛声缓急并非完全同步;D 项原文未提及 “猫的声音”,属于无中生有。A 项准确概括了开头环境描写的氛围,正确。
7、答案:D
解析:D 项 “触觉角度” 错误,句子④“天空蓝、云彩飘逸、蜡梅馥郁” 分别是视觉、视觉、嗅觉,无触觉描写;A 项通过服饰细节塑造儒雅形象,B 项以空荡街景暗含悲悯,C 项直抒对逃避状态的不甘,均正确。
8、答案:
①坚守职责的担当:孟弗之警报中仍坚持上课、庄卤辰守护实验室,体现知识分子在战乱中的责任与坚守;②从容淡定的心态:师生面对警报从慌乱到悠闲,市民以顺口溜调侃警报,展现出临危不乱的胸襟;③守望相助的温情:防空洞中人们挤让座位、孩子呼唤父亲,体现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④坚韧不拔的气节:新校舍 “自强不息” 的氛围、学生积极参与时事讨论,彰显民族在战乱中不屈的精神。
9、答案:
演讲稿要点:
①凄厉之声:文中空袭警报的凄厉,是战乱中民族生存的挣扎,见证山河破碎与人民的苦难,警示勿忘历史创伤;②雄壮之声:2025 年阅兵战机轰鸣,是国家强盛的宣告,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彰显今日中国的底气;③声音之变:从警报凄厉到战机雄壮,是民族从苦难走向强盛的见证,更是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④青年担当:以历史之声为鉴,以今日之声为励,传承坚韧精神,肩负强国使命,让雄壮之声永续。
10、答案:B、E、G
断句原文: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解析:根据句意,“博爱” 是 “仁” 的定义,“行而宜之” 是 “义” 的定义,“由是而之焉” 是 “道” 的定义,“足乎己无待于外” 是 “德” 的定义,故在 “仁”“义”“道” 后断句,即 B、E、G 处。
11、答案:B
解析:A 项 “言” 前者为 “谈论”,后者为 “字”,意思不同,正确;B 项 “致” 前者为 “送达、施加”,后者《大学之道》中 “先致其知” 的 “致” 为 “获得、求得”,意思不同,错误;C 项 “诛” 为被动用法(被惩罚),“齐” 为使动用法(使…… 整齐),用法不同,正确;D 项 “恶” 均为 “厌恶”,意思相同,正确。
12、答案:C
解析:C 项 “兄长去世后,嫂子郑氏抚养他” 错误,原文为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即兄长去世后嫂子抚养他,但 “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是在兄长去世前,选项表述逻辑混乱;A、B、D 项均符合原文内容,正确。
13、翻译:
(1)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他的眼界狭隘。(“小”:意动用法,以…… 为小;“毁”:诋毁;“见者小”:眼界狭隘,各 1 分,句意 1 分)
(2)然而如果不是内心怀着极大的忠诚,怎么能做到这一步?希望陛下稍微宽容他。(“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少宽假”:稍微宽容,各 1 分,句意 1 分)
14、答案:
①批判异端,坚守儒道:在佛、老思想盛行时,撰文批判其背离仁义、废弃人伦的主张,捍卫儒家 “道德仁义” 的核心地位;②直言进谏,不惧皇权:宪宗迎佛骨时,上表极力反对,即便触怒皇帝、面临死罪也不退缩;③不诡随流俗,坚守交友之道:与人交往始终不变,提携后进但不迎合世俗,官位显达后仍保持本心。
15、答案:C
解析:C 项 “透露出对朋友的艳羡之感” 错误,下片 “楼高不见君家”“离愁难尽” 侧重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自身的漂泊之愁,“阆苑” 是传说仙境,仅为对阆州的想象,无艳羡之意;A、B、D 项均符合词的内容与风格,正确。
16、答案:
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欧词以 “金銮同唱第” 的年少得志与 “薄宦老天涯” 的如今漂泊对比,苏词以往昔夫妻恩爱与如今阴阳相隔对比,深化情感;②都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欧词实写当下送别之景与离愁,虚写当年同榜及第的繁华;苏词实写梦醒后的孤寂,虚写梦中与妻子相见的场景,拓展意境;③都借景抒情:欧词以 “孤城寒日”“红树远霞” 衬离愁,苏词以 “明月夜”“短松冈” 抒哀思,情景交融。
17、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3)示例一: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
(注:符合 “捣衣”“砧” 意象且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均可)
18、答案:
⑤修改:“获得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删去 “所”,“获得…… 认可” 为正确搭配)
⑥修改:“将分裂的情感碎片重新整合”(添加动词 “将”,使②处语句完整,与①④衔接连贯)
19、答案:
焦燥→焦躁 慰籍→慰藉 宏沟→鸿沟 宣泻→宣泄
20、答案:D
解析:横线后强调 “选择专业疗愈师”,核心是 “专业性”。D 项先否定 “简单休闲娱乐”,再肯定 “专业心理工作”,最后点出 “从业者专业性至关重要”,逻辑递进,与后文衔接紧密;A、B、C 项语序混乱,无法突出 “专业性” 与后文的关联。
21、答案:A
解析:A 项 “有的放矢” 指针对问题精准施策,符合 “根据个体需求和特点” 解决心理问题的语境;B 项 “全力以赴” 侧重尽力而为,无 “精准” 之意;C 项 “直截了当” 侧重直接,与 “专业引导、系统方法” 不符;D 项 “精益求精” 侧重追求完美,与语境无关。
22、答案:
艺术疗愈不仅能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认同,还能让受助者深化审美理解,更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技艺,实现情感治愈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23、写作立意与思路解析:
核心立意:认识自我、联结他人、拥抱世界,三者辩证统一,唯有以自知为基、以共情为桥,方能与世界和谐共生。
思路参考:
①开篇引用三则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认识自己是前提,理解他人是路径,融入世界是归宿;
②分论点一:认识自己,方能明确与世界相处的坐标(结合苏格拉底名言,举例古今中外坚守自我、找准定位的人物);
③分论点二:理解他人,是打破隔阂、联结世界的纽带(结合哈珀 李名言,举例共情他人、成就自我的事例,如医者仁心、外交沟通);
④分论点三:无人是孤岛,唯有将自我融入世界,方能实现价值(结合约翰 多恩名言,联系时代,如青年投身社会、国家命运与个人成长);
⑤结尾回扣主题,呼吁在自知与共情中,与世界温暖相遇。
(评分标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者,可给 45 分以上;若论证深刻、素材新颖、表达有文采,可酌情加分至 60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