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关于《人生》的对话路遥 王愚王愚(文学评论家):《人生》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重视,在文艺界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人生》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对这个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的把握。在当前这个除旧布新的转折时期,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交织,作家要反映这个时代,就要从这样一个视角考虑问题。路遥(《人生》作者):生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形态,生活中内在的矛盾冲突,有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清楚的,而作家的工作主要在于拨开生活中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热腾腾的深层中去,而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像农村生产责任制,引起了农村整个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深刻表现在人们精神上、心理上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变化。从表面现象着眼,就容易写得肤浅、雷同,引不起读者对生活更深刻的思考,因此,我觉得作家应向生活的纵深开掘。生活中各种矛盾都表现着交叉状态,不仅仅是城乡之间,就是城市内部的各条战线之间,农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的精神世界里面,矛盾冲突的交叉也是错综复杂的。王愚:我以为,你写《人生》是要剥开生活的表象,探索生活内在的复杂矛盾,因此,《人生》的主题就不是单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从作品的内涵看,你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高加林的困惑和挣扎、理想和追求,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征。《人生》的主题应该是交叉的,是从一个主线辐射开来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路遥:作品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生活是一个复杂万端的综合体,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不会是简单的概念的东西,应该像生活本身的矛盾冲突一样,带有一种复合的色调。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应该在作品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渗透着。王愚: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丰富的,作品的人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像高加林,他的追求和理想,有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特色。高加林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发展变化,触发着青年朋友们的思索,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复杂的人生。路遥:我觉得,人物形象能不能站起来,关键是这个形象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高加林这个形象处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中,在生活里不应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子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蛋,这样去理解就太简单了。写这个人物时,我是抱着一种兄长般的感情的,我想完整地描写他。王愚:对于高加林这样的人物,实实在在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地上,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你对高加林是寄予厚望的。路遥:这里面充满了我自己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态度。至于高加林下一步应该怎样走,他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某种程度上应该由生活来回答,因为生活继续在发展,高加林也在继续生活下去。我相信,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前进,类似高加林这样的青年,最终会走到人生正道上去,但今后的道路对他来说,也还是不平坦的。王愚:( )路遥: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然后到城市工作,我也是处在交叉地带的人。这样的青年人我认识很多,对他们相当熟悉。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我都很清楚,这些人中包括我的亲戚,我家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我弟弟就是这样的人……王愚:高加林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这个人物不仅是农村青年的写照,也是这个时代一些青年的缩影。路遥:其他各种行业也有高加林。这样的青年,在我们社会中,并不少见,我有责任把这样一种人物写出来,引起社会对青年的重视和关怀,另一方面,青年本身也应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对待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永远有一个正确对待生活的问题。王愚:应该说,高加林的性格是多层次的,在他身上不仅仅是个人特点的堆砌,而且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诸多矛盾。另外一些次要人物也是这样,像刘巧珍这个人物,更是有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赋予的一种美好素质。路遥:有些评论家指出我过于钟爱刘巧珍、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这是有原因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里长大,我对农民——像刘巧珍、德顺爷爷这样的人——有一种深切的感情,这两个人物寄托了我对养育我的父老、兄弟、姊妹的一种感情,他们身上有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些传统的美德,一种利他的牺牲精神。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王愚:为什么《人生》中的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似乎略显不足?路遥:这就像盖一所房子,你关心的主要是横梁、立柱,想尽办法把它们搞得独特一些,其他部分就来不及精雕细刻了,有时候甚至是用一般的材料来填充。这样,这些地方就显得很平庸。王愚:今天和你谈话,使我受益匪浅。作家要研究生活、研究人物;评论家就要研究作家,研究作品,注意作家们在研究生活上、反映生活上有什么新的经验,新的思考。路遥:作家和评论家都应该研究生活。评论家研究生活,也研究作品;作家研究生活,也重视评论。只有这样,评论家才能准确地评价作品,作家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一个作家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好像爬上一座山坡一样,也许前面会有一片洼地,只有通过这片洼地,他才有可能爬上另一座山坡。(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路遥认为要表现生活的深度问题,作家就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到生活底层和内部去反映整个社会交叉的矛盾。B. 《人生》的主题既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又从一个主线辐射开来反应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C. 路遥过于钟爱刘巧珍和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形象,是缘于他对农民的一种深切的情感,这也促使他在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精雕细琢。D. 因为身份不同,从事的工作也不同,在作家和评论家各自应研究的对象这一问题上,路遥和王愚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王愚对路遥的作品《人生》这部书有非常深人的了解,颇具个人认知,他引导了对话的方向,激发了对话者的深入表达。B. 对话围绕《人生》这部书中人物形象的意义这一话题,从多个层面展开,体现了作家和评论家之间良性共谋的关系。C. 王愚和路遥都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像高加林这样的青年会面临困境,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对他们的未来也都很有信心。D. 这篇对话,与访谈的基本形式相似,但其内核、目的和运作方式又超越了常规的访谈,更接近于一种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分)路遥用通过“洼地”和爬上“山坡”来比喻写作过程,用来比喻 ① 亦可。《哦,香雪》与《人生》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香雪与高加林,就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山坡”的典型人物。香雪的“山坡”是 ② ,高加林的“山坡”是走上人生正道。分析他们的不同经历,探究他们的形象意义,可以启发青年 ③ 。4. 根据上下文和路遥的部分回答,文中括号处王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5. 《人生》这部以“苦难”为主题的作品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黄河东流去(节选)①李 凖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黄河民歌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就是长松一家、徐秋斋老头还没有出来。李麦对天亮说:“天亮,你赶快到村里看看,你长松哥家和你徐二爷家,赶快去!”天亮正要下水,蓝五对春义和柱子说:“一个人不行,咱们都去!”说着几个人蹚着水回村里了。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天亮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把这一家人推上了沙岗。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和房子来了。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树上磨磨!”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有删改)【注】①《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人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文本二:新时期文坛复苏期,文学主潮是书写和反思“文化大革命”创伤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李準却把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历史——黄泛区难民的生活。这个过于沉重的大话题,意味着一个作家要倾注全部的精力和年华去扛起。在《黄河东流去》“开头的话”中,李凖坦诚乃至自责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愿望,“我决不再拔高或故意压低人物了”。李凖从前半生创作的经验教训中走出来,决绝地要写真实。(摘编自刘海燕《<黄河东流去>:一部“悲中见壮”的史诗》)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本一中展现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包容善良的品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乐观坚韧的意志,都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活力。B. 文本一开篇引用黄河民歌,写出了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危害极其严重,奠定了全文的悲剧基调,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C. 文本一写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小马庄“只一转眼工夫”就只剩下树梢。从正侧面表现出黄河水来袭时的迅猛。D. 文本二认为,作为“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代表作, 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聚焦于黄泛区难民的生活,体现了文人的担当。7. 关于文本一中对“家”的议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是《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表现,人们的行为和情感首先在家中产生和维系。B. 将“国”与“家”并置思考,有国才有家,国家是家庭的坚强后盾,深刻揭示了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文化心理。C. 作者将“家”视为中国社会最基础的细胞,是国人精神的归宿。洪水可以冲垮房屋,但冲不散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心。D. 这一部分在灾难的绝望与重建的希望之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为后续情节中人们顽强求生、重建家园提供了思想基础。8. 文本一巧用象征手法,使故事意蕴更加沉厚,请分别说说文中的“镰刀和黄泥土““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分别象征什么。(4分)9. 文本二提出“李凖从前半生创作的经验教训中走出来,决绝地要写真实。”请结合文本一的创作,谈谈李凖是怎样做到写得真实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屈原既放,游于江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曰:“世人皆浊,何不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节选自《楚辞·渔父》,有删改)材料二: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有渔父者,下船而来,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招子贡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桡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节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材料三:屈原《离骚》辞,称遇渔父于江渚,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之徒,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嵇康撰《高士传》,取《庄子》《楚辞》二渔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园吏之寓言,骚人之假说,而定为实录,斯已谬矣。况此二渔父者,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非惑哉?苟如是,则苏代所言双擒蚌鹬,伍胥所遇渡水芦中,斯并渔父善事,亦可同归一录,何止揄袂缁帷之林,濯缨沧浪之水乎?庄周著书,以寓言为主;嵇康述《高士传》,多引其虚辞。苟以此为实,则其流甚多,至如学鸠笑而后言,鲋鱼忿以作色。向使康撰《幽明录》《齐谐记》,并可引为真事矣。(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别传》,有删改)材料四: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拾遗规过,匪为齮龁前人,实以开导后学。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擿沈、萧之数简,兼有竹素烂脱,豕虎传讹,易“斗分”作“升分”,更“子琳”为“惠琳”,乃出校书之陋,本非作者之諐①,而皆文致小疵,目为大创,予所不能效也。更有空疏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作聪明,妄生异议,不卟年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予尤不敢效也。(节选自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有删减)【注】①諐:qiān,过失,罪咎。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较年A则前后B别时C论地D则南北E殊壤F而辄并之G为一H岂非惑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击,与《石钟山记》中“微风鼓浪”的“鼓”用法相同。B. 远哉,在句中作谓语,与《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的“渺渺兮”在句中的用法相同。C. 乡,通“向”,与《鱼我所欲也》中“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乡”意思和用法相同。D. 辄,总是,与断句题中的“辄”字意思相同,都暗含批判的负面情绪。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中的渔父是屈原以文学笔法演绎的深谙世道人心、不执着于绝对真理的世俗形象,屈原以其为衬,强化了对自身追求的坚守。B. 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在材料二中孔子却尊渔夫为“圣人”,庄子用这个场景表明真正的智慧不是儒家刻意的人为教化,而是道家的自然无为。C. 材料二中渔父那种“杖桡引船”的从容姿态,和孔子“推琴而起”“再拜而进”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道家超然物外的形象。D. 材料三认为嵇康撰写的《高士传》使把两个渔夫的故事合为一篇,他撰写的《幽明录》《齐谐记》也犯了引寓言为真事的错误,没有遵循实录原则。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2)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予尤不敢效也。14. 对嵇康使用材料一、二中的渔父事迹作为史传素材这种现象,材料三观点是什么?材料四为历史研究给出了怎样的建议?(5分)(四)阅读IV(本题共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雪作曾几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履穿① 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三白②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注】①履穿:化用“东郭先生履”的典故,以此比喻冒雪来访的贫寒客人。②三白:农谚中有“腊前三白兆丰年”的说法,此处指多次降雪后积雪厚重的景象。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描写诗人在静谧的雪夜中,因寒冷而不便起身观看雪景,内心些许惆怅。B. 颔联从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写雪势之大,雪夜气温降低,暗写贫士生活清苦。C. 尾联写积雪及雪后晴日都很美好,语言简淡生动,为冷寂的画面增添一丝暖意。D. 全诗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体会。16. 这首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客人的来访,但是两位诗人的心境却不相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说明。(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复兴中学要推出一期介绍战国著名将领的校刊,在介绍赵国将领李牧时,可引用苏洵《六国论》中的“ , ”两句来体现李牧杰出的军事才能。(2)怀古词中,词人常以历史遗迹之冷落荒凉表达兴衰之感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曾居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是“ ,”。(3)与左图的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诗句,可以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 题。一则新闻报道称英国医疗机构将利用AI“预测”人类寿命,这让人觉得AI真是( A )。AI基于心电图测试等医学检测结果,发现患者诸如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脏问题的早期征兆,识别出医生可能无法察觉的隐藏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水平生成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预估寿命数字。AI之所以能够“预测”人类寿命,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在实际应用中,AI会收集大量的医疗及个人健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生活习惯、遗传信息、疾病史、体检结果等,而这只是第一步。AI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数据分析能力,它能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其实,这只是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 B )。纵观整个医疗领域,AI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的研发等各个环节。在疾病诊断方面, 。在治疗方案的制定环节,AI更是展现出个性化定制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特点等,为患者量身打造适合的治疗方案。①在药物研发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②AI也扮演着重要角色,③对大量药物数据的分析,④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化合物,⑤加快新药的研发和上市。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很多情况下就是人类自己无法感知,等到身体出现了反映已经来不及了,最终小病演变成大病,不治身亡。AI帮助“预测”人类寿命,能够预先知道导致死亡的疾病,人类就可以( C ),在疾病产生之前就做好预防,延长自己的寿命。如此,在不发生其他意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 D )。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使用引号,其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19.将下面选项中的四个成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所不能 B. 冰山一角 C. 防微杜渐 D. 老有所终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I辅助医生发现复杂疾病的细微病变迹象,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分析,表现出色。B.AI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分析,辅助医生发现复杂疾病的细微病变迹象,表现出色。C.AI表现出色,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分析,辅助医生发现复杂疾病的细微病变迹象。D.AI表现出色,辅助医生发现复杂疾病的细微病变迹象,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分析。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是条命都得活!——李凖《黄河东流去》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命题立意、解题思路、评分细则1267101112151920BBCFHC0C1.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B不正确。直接表述《人生》的主题既…是…,有误,由材料“《人生》的主题就不是单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作品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可知,直接表述《人生》的主题是什么,错误。C.不正确。“这也促使他在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精雕细琢”错误,由材料“其他部分就来不及精雕细刻了,有时候甚至是用一般的材料来填充。”可知,路遥在塑造次要人物时并没有做到精雕细琢。D.不正确。“路遥和王愚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概括有误,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内容看,两个人的认知基本相同。故选A。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解题思路】B.不正确。“对话围绕《人生》这部书的人物形象的意义这一话题”表述有误。对话还讨论了写作技巧以及评论家怎样准确评价作品等问题。故选B。3.①人生经历②对外面世界和现代文明的向往③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评分细则:每处1分,共3分。字数不合要求不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迁移运用、语句补写的能力。【解题思路】①根据文段内容,用“从注地爬上高坡”来比喻香雪和高加林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又后文“人生正道”“不同经历”亦可推测,此处填写“人生经历”。②此空教考衔接,考查必修上册课文《哦,香雪》中“香雪”这一人物形象,香雪在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短短一分钟中,窥探外部世界,她关注的是车厢里乘客的穿着、言谈、物品。对香雪而言,这个“山坡”就是摆脱封闭、贫困的台儿沟,去接触和了解那个闪闪发光的现代文明。此处填写“对外面世界和现代文明的向往”。③根据材料“另一方面,青年本身也应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对待人生”可知,以香雪与高加林为代表的典型人物,也在引导和启发青年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对待人生,此处填写“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4.示例一:问题:高加林的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理由:这一问答前后路遥、王愚都在谈论高加林这一主人公,路遥在回答中讲述自己认识和经历的很多青年人都与高加林具有相似性,这是他塑造高加林这一形象的原因。示例一:问题:你的经历对塑造高加林这个形象有什么影响?理由:这一问答前后路遥、王愚都在谈论高加林这一主人公,路遥在回答中讲述自己认识和经历的很多青年人,这影响他塑造高加林这一形象。(评分细则:提出问题2分,理由2分,共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由已知内容推出未知内容的信息整合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解题思路】在这一问答的前面路遥和王愚讲述高加林生活道路虽不平坦,但相信他会有好的未来:在这一问答的后面二人谈论高加林是时代的青年缩影。这一问答前后路遥、王愚都在谈论高加林这一主人公,确定该问题也要围绕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展开。路遥在回答中讲述自己也是处在交叉地带的人,认识参考答案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详解+命题解读).docx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详解+命题解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