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期中质量检测卷地理(B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右图示意某日某半球局部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2题。1.图示时段,ABC所表示的晨昏线中A.AB为昏线,甲地为白天B.AB为晨线,甲地为黑夜C.BC为昏线,乙地为白天D.BC为晨线,乙地为黑夜2.图示时刻,甲地可能看到的景象是A.万家灯火时 B.日出东山上C.长河落日圆 D.影朝东北方右图示意某时刻地球晨昏线分布,其中深色阴影表示黑夜,其余表示白昼,b地纬度为70°S。据此完成3~4题。3.该日c、d两地昼长相差A.2小时B.3小时C.4小时D.5小时4.下列与该日a地太阳视运动轨迹最符合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位于南半球的甲极地科考站在极昼的某一天同一地点同一方向每隔4个小时对太阳进行拍摄,右图示意连续三张照片合成的太阳位置变化,图示时间为国际标准时(本初子午线所在区时),17时和21时太阳高度相同。据此完成5~6题。5.该日甲极地科考站太阳高度最低时的国际标准时是A.18时 B.19 时 C.6时 D.5时6.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在甲极地科考站对太阳拍摄期间的是A.我国北方冬小麦正在收割 B.法国巴黎华灯初上C.当地正东方看到新月升起 D.澳大利亚正值午后低压系统的移动方向会受到附近的高压系统影响。下图示意某年5月8日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据此完成7~8题。7.该日受冷锋影响,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A.甲 B.乙C.丙 D.丁8.结合图示天气系统位置推测,图中M气旋最可能的移动方向是A.东南 B.正西C.正北 D.西南赤道辐合带作为热带气候系统重要的行星尺度系统,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赤道辐合带位置一般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宽阔的洋面上位置变化较小,但在大陆沿岸地区位置变化较大。下图示意7月赤道辐合带位置分布,有研究表明,中东太平洋附近赤道辐合带位置受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影响较大。据此完成9~11题。9.引起赤道辐合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昼夜变化 B.地转偏向力C.洋流变化 D.地球公转10.图示赤道辐合带在大洋与大陆沿岸地区南北移动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B.陆面摩擦力较大C.海陆纬度分布差异大 D.洋面热带气旋多11.与正常年份相比,推测强厄尔尼诺年中东太平洋附近赤道辐合带位置特点和原因分别是A.偏北 加利福尼亚寒流减弱 B.偏北 东北信风势力增强C.偏南 越赤道气流势力减弱 D.偏南 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右图示意我国东部海域2月多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12.甲、乙两地纬度相近,但是2月表层海水温度40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沿岸径流 ②海陆分布 ③风浪大小④洋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3.若某年2月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则图中丙地层水温变化特点和成因分别是A.升高 千岛寒流增强B.升高 东南季风减弱C.降低 日本暖流减弱D.降低 西北季风增强威德尔海位于南极半岛东部,海域常被厚冰覆盖。威德尔海海水结冰后形成的下沉海水沿着海底向北部流动,形成底层海流。在初夏时节,威德尔海沿岸海冰解冻,并呈一定方向漂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威德尔海底层海流减少。右图示意威德尔海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4~15题。14.推测威德尔海海冰漂流方向是A.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大西洋B.先向西北、后向东北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D.先向东北、后向西南15.威德尔海底层海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漂流减弱 B.沿岸海冰减少C.海域气温下降 D.极地东风增强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锋面雾产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与往往在日出后逐渐消散的辐射雾不同,锋面雾的日变化并不明显(在白天和夜间均可以生成)。贵州锋面雾主要发生在秋末至初春,且锋面雾发生时,出现偏西风的频率较低。下图示意不同类型云贵准静止锋位置和近30年贵州锋面雾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圆圈越大,表明锋面雾发生频次越多。(1)比较贵州东、西部锋面雾发生频次多少,并简析原因。(8分)(2)与初春相比,推测冬季贵州锋面雾的主要特点。(6分)(3)解释贵州锋面雾发生时,出现偏西风的频率较低的原因。(4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位于新西兰北岛的怀卡雷莫阿纳湖(简称怀湖)是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湖泊堰塞体结构不稳定。自形成以来,怀湖长期处于未满状态。1929年,当地在怀湖坝体下建造水电站,在坝体修建引水管道,利用水体的高度差进行发电,后来又陆续修建了两座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后,怀湖湖面下降了5米,湖泊堰塞体(坝体)稳定性提高。下图示意怀湖坝体下电力开发结构。(1)指出怀湖主要补给类型,并推测怀湖长期处于未满状态的原因。(8分)(2)分析在怀湖坝体下建造水电站利用引水管道发电的好处。(4分)(3)简述水电站的建造对保持怀湖坝体稳定性的作用。(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藏东南林芝地区地处峡谷,在地势起伏和湿润气流的影响下,局部盛行的山谷风环流对地形云和降水的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林芝地区凌晨雷达反射率垂直结构,反射率越大,表示云层越厚,发生降水的概率越大,降水强度越大。(1)凌晨时段山谷低空反射率较大,试简述其形成过程。(4分)(2)若藏东南林芝地区峡谷深度增加,推测其对局地降水强度的可能影响。(8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画龙溪流域是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的山区小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流域总体上以粉砂质黏壤土为主。画龙溪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率高,不同强度降雨对下渗补给、地表径流影响显著。图1示意画龙溪地理位置,图2示意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下渗变化。指出画龙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一下渗变化特征,并分析与农田相比,竹林降雨一下渗量特点的形成原因。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期中质量检测卷·地理(B卷)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由图可知,该半球为逆时针方向自转,表示北半球。根据气压带分布状况可知,图中低压中心为亚洲低压,高压中心为夏威夷高压,则图示季节应为夏季;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说明为夏至日,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AB段由昼进入夜,为昏线,甲地为白天;BC段为晨线,乙地为白天。2.D根据上题推知,图示昼半球中央经线位于90E,90°E地方时为12时,甲地位于120E附近,纬度大致为40N,地方时为14时,可知此时甲地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影子朝向东北方。3.C由图可知,d地位于赤道,昼长为12小时。d地与c地经度相隔30°,相差2小时,故c地日落地方时为16时,昼长为8小时,与d地昼长相差4小时。4.C由图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a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位置位于a地位置的北侧,故该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北侧;该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20N,a地位于30S,则该日a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0°,选项中③曲线与该日a地太阳视运动轨迹最符合。5.B由图和材料可知,17时和21时太阳高度相同,而次日1时太阳高度大于21时,故可推知太阳高度最低时刻是17~21时之间的19时。6.B分析可知,甲极地科考站在北半球冬半年对太阳进行拍摄,巴黎位于欧洲,当地时间即为国际标准时,且纬度较高,国际标准时17时巴黎开始日落,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拍摄时间是从国际标准时17时至次日1时,该时段澳大利亚从上半夜到上午;我国北方冬小麦在5月左右收割;新月无法观测到。7.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M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乙靠近的锋线为冷锋,且位于冷锋后,最可能有降水。8.A读图可知,M锋面气旋位于(亚洲)高压东南侧,受(亚洲)高压气流推动,M气旋最可能向东南方移动。9.D由材料可知,赤道辐合带位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之间,随季节南北移动。受地球公转影响,太阳直射点会季节性南北移动,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进而导致赤道辐合带季节性南北移动。10.A由图可知,7月赤道辐合带位于北半球,但在东亚以及南亚等地区位置更偏北。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大陆沿岸(主要为东亚和南亚)地区易形成季风气候,此时赤道辐合带受季风影响大,形成了季风辐合带,受季风影响,赤道辐合带位置南北移动会更加明显;宽阔的洋面上主要受信风影响,形成信风辐合带,南北移动变化相对较小。11.C强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弱,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减弱,造成中东太平洋附近赤道辐合带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南。12.C2月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受陆地影响,沿岸海域表层海水水温较低,甲、乙两地纬度相近,但乙更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较大,表层海水温度较低,而甲更靠近太平洋,受日本暖流影响大,表层海水温度较高。13.C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东南信风减弱,北赤道暖流减弱,导致日本暖流减弱。图示丙地表层海水温度受日本暖流影响大,日本暖流减弱,丙地表层海水温度应降低。14.B由图可知,威德尔海常年受极地东风影响,当海域沿岸的海冰解冻时,受极地东风(东南风)吹拂,向西北【高三11月期中质量检测卷·地理(B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6-X-129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期中质量检测卷地理(B卷).docx 26-X-129C-地理(B卷)DAZQ.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