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9课《声声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词的韵律与节奏,尤其是叠字的表达效果。(重点)
2. 分析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与审美思维。(难点)
3. 感受词作的意境美与艺术手法的精妙,体会李清照将生命苦难转化为诗意表达的创造力。(重点、难点)
4. 理解李清照在苦难中坚守的生命态度,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穷而后工”的文学传统。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有一位女性词人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她的词作情感细腻、婉约动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对,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和南宋的交替,她的词作也随着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她,生活幸福美满,词作多写闺情相思;后期的她,遭遇国破家亡、夫死亲离的巨大变故,词作风格变得沉郁哀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去感受她那无尽的哀愁与痛苦。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人,前期词中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娇憨,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然而,一场“靖康之变”,让她的人生从云端跌入谷底——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金石散落、颠沛流离。南渡后的她,笔下的文字也染上了血泪。那么,在《声声慢》中,李清照究竟在“寻觅”什么?她的“愁”又包含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苦楚?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触摸词人那被苦难淬炼过的灵魂,感受她生命中独特的诗意。
时代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著:亦写作“着”。
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文本探究】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

2、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1)直抒胸臆
凄凄惨惨戚戚。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3、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这首词里,首句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补充:
鉴赏诗句(炼句型题)的步骤方法:
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②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抓住突出的艺术手法简析;析手法
②解读诗句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释句意
③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明作用
叠词的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 动作 寻觅无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 环境 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心情 悲伤满怀,孤寂哀愁
4、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1)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增强情感。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3)渲染凄惨愁苦的氛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
5、围绕“愁”,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愁”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酒是愁的象征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 表明词人晚年的境况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大雁在诗词中有何特殊含义?
大雁——候鸟、信使
雁过也”中的“雁” ,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常常见到的,所以说“旧时相识”。“雁”是信使,它让词人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词人心中的无限凄凉。如今,丈夫已逝,谁再给她捎信 她又捎信给谁呢 睹物思人,雁是人非,更感绝望和悲哀。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同时是孤独愁情的寄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一叶知秋, 梧桐是衰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小结:
淡酒——象征愁
秋风——渲染愁情
秋雁——象征离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憔悴的容颜,孤独愁情的寄托
梧桐——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细雨——哀伤、愁思(丝)的象征
6、以上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以愁作结,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7、词人为什么这么“愁”?
补充:
知人论世: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8、试分析“愁”的内涵?
愁——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语文实践活动
《声声慢》愁绪解码人:一场与李清照的跨时空对话
活动背景
李清照的《声声慢》以精妙的叠字、丰富的意象和本色的口语,将个人深重的愁苦淬炼成不朽的艺术绝唱。它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声音的艺术、意象的迷宫和情感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聆听、探寻和共鸣。
任务要求
通过深情朗读捕捉叠字音韵,探究解码“雁”“黄花”“梧桐细雨”意象中的多重愁思,合作讨论品味口语化表达的情感张力,最终撰写并分享一份“愁绪解码书”,全面把握该词的艺术成就。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寻音觅情——叠字中的愁绪律动
【原文片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活动内容】
若用声音模拟“寻寻觅觅”的节奏,你能听出其中隐藏的迷茫与坚持吗?
【文本解读】
这七组叠字构成情感的三层递进。“寻寻觅觅”以平仄交错的音节模拟茫然搜寻的姿态,正如李清照在遗失故物与追忆往昔间的徘徊;“冷冷清清”以齿音字制造空寂感,暗示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双重孤寂;“凄凄惨惨戚戚”则通过渐强的仄声将情绪推至顶点,如同愁绪的螺旋式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发音中“戚”字带入声尾音,似一声哽咽收束,恰如其分地呈现了“愁至极处无声泣”的意境。
第二部分:物语愁心——意象群的情感编码
【原文片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活动内容】
当大雁掠过秋空,为何说它背负着三重愁思?试着绘制意象的情感地图。
【文本解读】
雁意象在此成为多维愁绪的载体。其一为地理之愁,候鸟南迁触发流亡者的乡关之思;其二为时间之愁,“旧时相识”暗含今昔对比,当年与丈夫赵明诚共观雁阵的温馨,反衬当下形单影只的凄凉;其三为文化之愁,雁足传书的典故暗示音信断绝之痛。这种意象的多义性正是古典诗词“以一物载万愁”的典型手法。
第三部分:秋窗景语——场景构建的愁绪空间
【原文片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活动内容】
对比初嫁时“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黄花堆叠处藏着怎样的生命寓言?
【文本解读】
黄花意象完成从“审美对象”到“生命镜像”的转化。李清照早年词作常以花自喻(如“人比黄花瘦”),但此处黄花已不仅是比拟,而是与词人生命状态深度融合的符号。“堆积”既写花谢之状,亦喻愁绪之重;“有谁堪摘”的双关设问,既叹花无人赏,更悲己无人惜。这种物我合一的手法,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外化装置。
第四部分:听觉迷宫——雨滴声里的愁绪计量
【原文片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活动内容】
闭上眼睛聆听“点点滴滴”,数一数雨声敲击出多少层愁意?
【文本解读】
雨打梧桐的听觉描写构成愁绪的量化呈现。“点点”对应雨滴的物理频率,“滴滴”暗示心弦的震颤节奏,二者叠加形成复调式的愁绪交响。从时间维度看,黄昏细雨延续了温庭筠“空阶滴到明”的愁绪时长暗示;从空间维度看,雨声侵染庭院每个角落,构建出无处逃遁的愁境。更妙的是“更兼”二字,将前文的雁、花、酒全部纳入雨声的笼罩之下,使愁绪成为统摄全篇的宇宙节律。
第五部分:口语的诗学——家常语中的深刻愁味
【原文片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活动内容】
用现代方言朗读末句,体会白话如何引爆情感炸弹?
【文本解读】
李清照的口语化表达实现了雅俗之间的美学平衡。“将息”“怎生”“次第”等宋代口语的运用,既保持词牌的音乐性,又制造了倾诉式的亲切感。尤其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否定句式突破语言表达的极限——前面精心铺设的所有意象、场景、声音,最终都无法被“愁”字完全概括。这种“言不尽意”的处理,反而使愁绪获得超越语言的永恒性。
第六部分:愁绪的经纬——结构艺术中的情感逻辑
【活动内容】
若将全词视为愁绪的纺织过程,你能找出经线与纬线如何交织吗?
【文本解读】
该词以时间线为经(从晨至暮),以空间线为纬(室内至庭院),构建出立体的愁绪网络。上阕聚焦个人动作(寻觅)与身体感受(难将息),下阕转向外界景物(雁、花、雨)的愁意投射,最终实现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情绪扩张。而十四叠字如织锦的金线贯穿首尾,使全词形成“总-分-总”的情感闭环。
第七部分:声律密码——音乐性中的情感基因
【活动内容】
用手打节拍诵读全词,发现仄声字如何敲击出愁苦的鼓点?
【文本解读】
《声声慢》词牌本属仄韵体,李清照更选用入声字(如“戚”“息”“滴”)收尾,制造短促急切的听觉效果。统计显示全词97字中仄声字占比超70%,尤其“点点滴滴”四字全为入声,模拟出雨滴敲阶的破碎感。这种声情高度统一的创作,印证了其《词论》中“歌词分五音六律”的主张,展现文字音乐化的至高境界。
结语:愁字的永生——文学母题的现代回响
当我们完成这次穿越八百年的解码之旅,会发现《声声慢》提供的不仅是愁苦的样本,更是情感表达的永恒范式。那些叠字、意象、口语,实为人类共情能力的密码系统。试着在雨夜轻声诵读“梧桐更兼细雨”,或许能遇见那个在文学时空中永生的李清照——她早已将个体愁苦淬炼成照亮众生心灵的永恒星光。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声声慢》
2、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分析其有何妙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