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7课《猫》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语文第17课《猫》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七上语文第17课《猫》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发展性作业
1.在题目“猫”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语,说明自己添加的理由。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2.赏读课文对第一、二只猫的描写,作者运用哪些方法突出猫的特点?
3.作者及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是怎样的?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象 情感 原因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4.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喜欢前两只猫,为什么两只猫却落得亡失的结局?
(二)发展性作业
5.对前两只猫,“我们一家人”万般宠爱,为什么在对待第三只猫时出现强烈的反差?
6.细读文中描写第三只猫的部分,理出第三只猫“蒙冤”的经过。
7.文中最先发现“畏罪潜逃”的第三只猫的是三妹,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8.文中的张妈、李妈在第三只猫的遭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9.假如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我们一家人会怎么做,发挥想象,写出家人的反应,字数200字以内。
(二)发展性作业
10.从全文来看,我们一家人对猫的感情是真爱吗?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选做)
12.老师让同学们为文中三只猫命名,且不得出现“猫”字。经过深入思考,同学们提交的命名有以下四组,选择你认可的一组,分析其命名依据。(选做)
(1)第一组:雪影、跃风、默言
(2)第二组:跳跳、爬爬、默默
(3)第三组:小白黄、云小跳、墨小瘦
(4)第四组:黄酥、跃雪、凝霜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承载悔恨的猫”,理由:强调第三只猫的结局给“我”带来的长久悔恨,突出“永无改正机会”的痛。
示例二:折射人性的猫,理由:聚焦猫的遭遇对人性的映照,体现“我”对自身“偏见”与“暴力”的反思。
示例三:“不幸的猫”,理由:既概括了三只猫共同的悲剧命运,又突出了文章对弱小生命被误解、被伤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类主观臆断、缺乏公正与仁爱的反思。
2.作者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并辅以侧面烘托,突出第一、二只猫活泼、可爱、温顺的特点。
①外貌描写:直观展现可爱外形
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用比喻勾勒出圆润、干净又带点憨态的模样。第二只猫“浑身黄色”,直接点明毛色,简洁勾勒出鲜亮、讨喜的外形,与“更活泼” 的特点呼应。
②动作描写:凸显灵动天性
第一只猫“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动作轻快灵动,尽显顽皮可爱。第二只猫“会爬树,会捉蝴蝶”“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动作敏捷,突出其活泼好动的特质。
③神态与互动描写:体现温顺亲近
描写第一只猫与家人的互动,“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凸显其活泼可爱的特点。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通过直接点出神态相关的特质,结合 “迎接主人”的互动,强化亲近感。
④侧面烘托:借他人态度强化特点
通过家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大家都很喜欢它”“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连向来不大喜欢猫的张妈也说‘可惜’”,用家人的喜爱印证猫的可爱与讨喜。
3.填表
对象 情感 原因
第一只猫 喜爱、关切。初见时“很是喜欢”,它生病时 “还想救活它” 。 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给全家带来了欢乐。
第二只猫 更喜欢、担忧、难过。“更有趣,更活泼”表明喜爱之情更深,它失踪后“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那个把它捉去的人” 。 第二只猫更活泼机灵,还能捉老鼠,且它的失踪是意外,让作者感到惋惜和气愤。
第三只猫 漠视、愧疚。初见时因它“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而漠视;后来发现误解它导致其死亡,内心充满愧疚。 第三只猫外形难看、性格忧郁懒惰,起初不被家人喜爱;但它被冤枉吃鸟,“我”对其粗暴相待,最终它在冤屈中死去,“我”由此产生强烈的愧疚感,也引发了对生命平等与尊重的深刻反思。
4.①符合自然生命的客观规律。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小猫”,本身生命力较脆弱,又常在地上打滚,再加上我们喂养照料的细节不足,最终“病死了”。这一结局有我们的疏忽,也符合自然生命的客观规律。
②强化“爱而不得”的遗憾。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喜欢 “爬树”“扑蝴蝶”,好动的习性让它更容易脱离主人的掌控范围。我们找了好几回,但并未对它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最终“忽然失踪”。它的丢失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因为家人对它的“格外喜爱”,让这种意外显得更令人惋惜,强化了 “爱而不得” 的情感。
③为第三只猫的情节埋下伏笔。前两只猫的“美好与失去” 形成对比,突出了家人对猫的真诚喜爱,也让第三只猫的 “被误解” 更具戏剧冲突。
④揭示“爱”的局限性。我们对前两只猫的爱,是基于它们能带来愉悦和满足。这种爱是本能的、轻松的,但也是脆弱的,因为它依附于对象的外在属性(可爱、活泼)。一旦这个对象消失(死亡、丢失),爱也就随之转化为怀念。
5.原因如下:
①猫的自身特质差异。前两只猫或活泼可爱、或更漂亮有趣,能主动与家人互动,满足家人的情感需求;第三只猫天生忧郁、不活泼,外形也不如前两只讨喜,难以快速获得家人的喜爱。
②相遇背景的不同。前两只猫是家人主动挑选、领养的,从一开始就带着“期待和珍视”;第三只是偶然捡来的流浪猫,家人对它没有预设的喜爱,甚至潜意识里觉得它“多余”。
③主观偏见的放大。芙蓉鸟被害时,因第三只猫“凝望”在先,被捉去后又不改,依然“凝望”,瓜田李下,难免被疑,家人没有实证就先入为主认定是它所为。这种“有罪推定”的偏见,让原本就不被喜爱的它,彻底遭遇了冷漠与惩罚。
6.蒙冤经过:
①铺垫:不被喜爱的前提。这只猫是流浪猫,被张妈偶然捡回,外形难看、性格忧郁,不主动互动,家人本就对它缺乏好感,没有情感信任基础。
②案发:芙蓉鸟被害。家里的芙蓉鸟突然被咬死一只,鸟笼铁丝被扯断,现场没有明确凶手线索。
③指证:巧合指向“嫌疑猫”。第三只猫恰好出现在案发附近,嘴里似乎衔着东西,且之前有“常跳上桌子凝望鸟笼”的行为,被家人直接锁定为凶手。
④定罪:无实证的主观判定。家人没有任何调查和求证,仅凭“外形不讨喜 + 行为巧合”就下结论,没人愿意相信它的清白。
⑤惩罚:暴力对待与抛弃。“我” 愤怒地用木棒打了它,它受伤后逃走,从此不再回家,最终悲惨死去,直到后来发现真凶是黑猫,“我” 才知晓其蒙冤真相。
⑥结局:两个月后,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第三只猫的“蒙冤”并非偶然,而是偏见、冷漠、武断与暴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借此揭示:对弱小者的伤害,往往始于忽视,成于偏见,终于悔恨。
7.①强化情感反差。三妹对前两只猫的偏爱、呵护,与她对第三只猫的漠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既突出了第三只猫“不讨喜”的特质对他人态度的影响,也让后文“我”的愧疚更具感染力,深化“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主题。
②推动情节自然发展。三妹的“发现”成为家人认定第三只猫有罪的关键“佐证”。作为对猫更敏感的角色,她的指认让家人无需过多质疑,直接促成后续 “定罪”与惩罚,让蒙冤情节顺理成章。
③凸显偏见的无差别性。三妹是家人中对猫最上心的人,曾真心呵护前两只猫,并非冷漠刻薄之人。连她都被“情境巧合”误导,说明偏见无关善恶,是人性中易被表象触发的弱点,让主题更具普遍性。
8.①附和认定,巩固偏见。作为仆人,她们默认跟随主人的判断,没有任何质疑或求证。她们的沉默或附和,让“第三只猫是凶手”的主观认定,从个人想法变成“全家共识”,进一步堵死了猫被辩解的可能。
②推动情节落地。她们日常负责家务,对家中猫狗的动向更熟悉,其默认态度相当于给“定罪”增加了“日常观察”的隐性背书。这让“我”的愤怒惩罚更具 “合理性”,让蒙冤情节从“怀疑”快速走向“惩罚”,衔接自然。
③凸显群体对弱势生命的漠视。她们不像三妹那样曾对猫有过偏爱,也不像“我” 后来会愧疚,对第三只猫的遭遇始终保持冷漠旁观。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与家人的偏见形成呼应,共同体现了“不被喜爱的生命易被集体忽视”的现实,深化了主题的批判意味。
9.“太太,鸟死啦!”张妈惊叫道。三妹飞也似地冲下楼,当她看清是第二只猫时,立即软了语气:“原来是你呀,小调皮!”妻子连忙护住猫,嗔怪道:“定是玩疯了没轻重,它哪里懂这个。”张妈也附和:“这猫向来活泼,许是见鸟动来动去好奇。”我虽心疼芙蓉鸟,却也舍不得责备它,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它的额头:“下次可不许这样了。”家人忙着收拾鸟笼,没人提“惩罚”,反而怕猫受惊吓,还特意给它添了小鱼干。小猫呜呜地,吃得真欢,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10.思考一:他们“似乎”是爱猫的。
①情感投入:他们对前两只猫倾注了真挚的喜爱。为第一只猫的病死而“酸辛”,为第二只猫的丢失而“怅然”“愤恨”“诅咒”,这种情感反应是真实的,符合人们对心爱宠物离去的正常表现。
②行动付出:他们会逗猫玩,带着猫一起晒太阳,并且为寻找第二只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行为都符合爱猫者的外在特征。
③自我认知:在叙述者“我”的心里,他们一家是“爱猫的”,这是他们的自我定位。
思考二:这种“爱”是肤浅、有条件甚至自私的
①爱的是“可爱”,而非“猫”本身——有条件的爱:
他们对前两只猫的爱,是基于它们外在的、能带来愉悦的属性: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们满足的是家人对“可爱宠物”的想象和情感需求。
这种爱是有严格条件的。一旦对象不符合这个条件(如第三只猫的“忧郁”、“不活泼”、“不好看”),爱就立刻消失了,转而变成了冷淡、厌恶和偏见。
②爱是自私的,本质是爱自己获得的快乐:
他们享受的是猫带给家庭的乐趣。当猫能带来快乐时,他们就“爱”;当猫不能带来快乐(第三只猫),甚至带来麻烦(疑似吃了鸟)时,他们的“爱”就迅速转变为愤怒和暴力。
这种关系的核心是自我满足,而非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③缺乏尊重、信任与公正——爱的核心要素缺失:
真正的爱包含着信任和责任。然而,在“芙蓉鸟事件”中,家人对第三只猫没有任何信任。他们仅凭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的固有偏见,就武断地认定它是凶手。
整个审判过程,充满了主观臆断,完全没有给予它任何辩白的机会,更没有试图去理解它的行为。这种轻易的定罪,暴露了他们对这只猫没有丝毫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④爱的对象是“宠物”,而非“生命”:
他们爱的,是作为“宠物”身份的猫。当猫完美扮演这个角色时,它被宠爱;当它无法扮演好这个角色(如第三只猫),或者失去这个身份(死亡、丢失)时,它就不再是爱的对象,而只是一个可怜的、甚至可厌的生命体。
相比之下,他们对一只美丽的芙蓉鸟表现出同样的喜爱,这本身就说明,他们爱的其实是“可爱”和“有趣”这种属性,而不是猫或鸟这个生命本体。
结论:那不是真正的爱。至少,那不是一种纯粹、无私、基于生命平等和尊重的爱。前两只猫的“爱”,是一种建立在满足自我愉悦基础上的、脆弱的情感消费。
11.命名分析
(1)第一组:
①雪影:此名呼应“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的外形,也暗喻其生命如雪般纯净却短暂,如光影般匆匆消逝,留下一抹美好的回忆。
②跃风:“跃”字体现其活泼好动、擅长爬树攀墙的特性;“风”则象征它如风般自由不羁的性情和最终不知所踪、随风而逝的结局。
③默言:此名契合其忧郁、不喜玩游的性情,也暗指它在被冤枉时无法辩诉的沉默命运,引人深思偏见与沟通的隔阂。
(2)第二组:
①跳跳:直接提取它“扑来扑去”的动作特点,名字自带动态感,一眼能联想到它好动的模样。
②爬爬:精准捕捉它“会爬树”的核心行为,名字直白且有画面感,能快速联想到它的动作。
③默默:直接提取它“不活泼”“很少互动”的特点,“默默”二字精准体现其沉默、孤僻的状态。
(3)第三组:
①小白黄:直白点出“花白”毛色,“小”字显亲昵,口语化的称呼更贴近日常养宠的感觉。
②云小跳:“云”对应毛色轻盈感,“小跳”突出它爱蹦跳的活泼性子,名字简短又有记忆点
③墨小瘦:“墨”点出暗沉毛色,“小瘦”直白描述它“很瘦”的外形,不加修饰,贴合其“不好看的设定。
(4)第四组:
①黄酥:“黄”点出毛色基调,“酥”形容毛发柔软蓬松,像酥松的棉絮,贴合猫的温顺质感。
②跃雪:“跃”字直接点出它动作敏捷的特质,比“云踪”更强调动态,贴合“更活泼”的描述。
③凝霜:“凝”保持原命名中“沉静、不动”的含义,“霜”带清冷感,强化它“孤僻、不与人互动”的疏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