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乐清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乐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三水水文站是北江进入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控制站,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所在河段的汛期水位—流量关系变化明显,该现象在珠江下游普遍存在。下图示意1950~2017年三水站所在河段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80~1994年三水站所在河段汛期水位—流量变化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河段( )
A.之上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 B.河道超量采砂,河床加深
C.之下兴修水库,蓄水拦沙量大 D.河水流速降低,泥沙淤积
2.与1950年相比,2017年三水站所在河段( )
A.流量增大、水位降低 B.流量减小、水位升高
C.流量减小、水位降低 D.流量增大、水位升高
3.图中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说明1950~2017年珠江下游( )
A.河道吞纳能力下降 B.溃堤风险程度降低
C.咸潮上溯距离延长 D.河岸生物供水改善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泰加林,主要由兴安落叶松构成。林内并不幽暗,被称作“明亮针叶林”。林中有许多倒木,个别地方甚至一小片兴安落叶松都横躺在雪地中。当地人把这种成片的倒木称为“倒木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区域泰加林冬季尤为“明亮”,原因可能是( )
①树叶呈针状,树叶散射作用强②林内积雪多,地面反射作用强③冬季树叶少,阳光透入林内多④枯枝落叶多,地表吸收作用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倒木圈”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
A.病虫害多,难以存活 B.纬度较高,气温过低
C.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D.冻土层厚,难以扎根
白桦是拓荒的先锋树种,可在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后林地上快速生长形成极纯群落。图1为我国白桦林水平分布区图,图2为我国白桦林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在我国东北地区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后林地,白桦快速生长形成极纯群落的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好 ②生长空间足 ③水分条件优 ④土壤有机质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与青海比,三江平原白桦林垂直分布范围海拔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整体地势低 ②水分充足 ③光照充足 ④纬度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表为纬度50°附近的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和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气候资料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项目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甲 气温(℃) 13.2 11.3 6.3 8.1 10.2
降水量(mm) 161 239 309 232 2860
乙 气温(℃) 4.8 9.2 16.1 12.2 11.1
降水量(mm) 164 84 95 140 1260
8.乙地的地带性植被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草原
9.甲地冬季气温高于乙地,原因是甲地( )
A.纬度和海拔更低 B.太阳高度更大和白昼更长
C.受沿岸暖流影响大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西南地区某山地呈南北走向,绵延105千米,其东南和东北两坡自然带分布相似但有差异,图为该山地东南、东北两坡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甲区域的植被类型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山地针叶林 D.山地草原
11.该山地东北坡针阔叶混交林带下限低于东南坡的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气温
12.该山地2800米以上两坡自然带差异小的原因是( )
A.气温低,热量差异小 B.面积小,水热交换多
C.降水少,水分差异小 D.蒸发少,土壤水分好
大高加索山脉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陆地区,从黑海塔曼半岛延伸至里海阿普歇伦半岛,绵亘1200km该山脉山势陡峻,一般海拔在3000~4000m,4800m以上的山峰有15座。下图为大高加索山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大高加索山东侧降水少的原因是( )
A.距海遥远 B.地形阻挡水汽 C.纬度较高 D.信风干燥
14.关于大高加索山南北侧的雪线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侧雪线较高,坡度大 B.南侧雪线较高,气温高
C.北侧雪线较低,气温低 D.南侧雪线较低,降水丰富
受河谷两侧山地坡度、河谷两侧地表物质组成、河流上下游落差、地下水位、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河谷的演化方向存在很大差异。下图为某季节黄土高原地区的某南北向河谷示意图,图示区域植被覆盖率很低,且不同地形部位植被状况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季节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雪融水 D.多种补给
16.未来该河谷的演变趋势是( )
A.拓宽变浅 B.变窄加深
C.形成冲积平原 D.发育众多湖泊
17.影响图示区域不同部位植被状况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读“该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面问题。
18.从北京到柏林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9.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气候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C.非地带性规律——海陆位置 D.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20.土耳其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C.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下图示意我国某东西延伸的河谷南、北两坡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调查发现,该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地域分异显著,其中温性荒漠草原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高寒草甸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完成下面小题。
21.与北坡同海拔高度处相比较,河谷南坡( )
A.气温较高 B.水分较充足 C.降水量较大 D.光照较充足
22.与山地森林-草甸带相比较,高寒草甸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植物生长量大 ②放牧牲畜量小 ③微生物活动弱 ④地下有机质产量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纳板河(下图)位于西双版纳境内,流域内旱雨季节明显,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纳板河流域内最高海拔2304米,最低海拔539米,主要有自然带Ⅰ、Ⅱ两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自然带Ⅱ的名称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4.自然带Ⅰ、Ⅱ分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域分异
C.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地方性分异
读澳大利亚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与①处自然地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 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 D.寒流
26.④地自然地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27.自然地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簇簇菌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碧绿的菌草生机勃勃……”这是我国菌草(指能“以草代木”培育菌类的植被)外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场景的真实写照,菌草在当地被亲切地称为“幸福草”。下图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巴布亚新几内亚引进的中国菌草,喜欢的生长环境是( )
A.湿冷 B.干冷 C.湿热 D.干热
29.巴布亚新几内亚引种中国菌草培育菌类会使当地( )
A.水土流失减轻 B.雨林破坏加剧
C.气温缓慢升高 D.降水明显增多
二、综合题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1977年 1978年 2000年 2010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286 7144 7098 7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678 4568 4533 4575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D
6.A 7.C
8.B 9.D
10.A 11.D 12.B
13.B 14.D
15.B 16.A 17.D
18.C 19.D 20.B
21.B 22.C
23.C 24.B
25.D 26.B 27.B
28.C 29.A
30.(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