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的运动课时课件+学案(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的运动课时课件+学案(10份)

资源简介

第9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弧、夜弧
(1)划分:晨昏线(圈)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右图所示。
(2)意义
昼弧和夜弧的________,反映了该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昼弧长于夜弧,则________;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弧短于夜弧,则________。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赤道上:终年________。
(2)北半球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特殊节气
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______,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______现象 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______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
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________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________现象 ________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________。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________小时。
[思维拓展] 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1)“北进南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时,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南扩大。
(2)“南撤北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时,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缩小。
关键能力提升——考教衔接 突出创新性
能力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精讲点拨
1.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此处指南、北半球)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上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图所示: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3.昼夜长短的时空对称特点
(1)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
①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C与D、A与B):两地昼长、夜长相等。
②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A):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2)昼夜长短的空间对称特点
①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与B、C与D)(纬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
②相对于赤道对称的点(A与C、B与D)或地心对称的点(A与D、B与C):南北半球昼夜相反(北半球某点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某点的夜长)。
4.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
(1)利用昼弧、夜弧的弧度数计算
昼(夜)长=昼(夜)弧度数/15°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①依据
a.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
b.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时(24时)对称。
c.上午时长=下午时长。
d.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
如图所示:
②计算法
a.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4-夜长。
b.日出时间=12-昼长/2=。
(3)利用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计算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状况、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的昼夜时长互等,即南半球某地的昼(夜)长=北半球同纬度数某地的夜(昼)长。
典题示法
[典题] (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思路引领]
[答案]     
变式演练
(2025·江苏南通检测)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课上,丹霞和她的学习小组绘制了如图所示的4条表示全球昼夜分布的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6月22日前后全球昼夜纬度分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丹霞所在学习小组总结了以下全球昼夜分布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夏至日昼半球大于夜半球
B.低纬度昼长大于高纬度
C.极圈内各地极昼天数相等
D.全球每天昼夜面积相等
 考向题组精练——素养落实 彰显应用性
考向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如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四地纬线昼弧、夜弧分布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2.图中乙和丁的周长相等,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相反,则两地(  )
A.处于同一纬线
B.处于同一半球
C.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反
3.下列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南极圈
B.乙可能位于赤道
C.丁不可能位于赤道
D.丙位于回归线
考向二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
(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丙三地年日出时刻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5题。
4.甲、乙、丙三地的位置关系是(  )
A.甲、乙、丙呈东北—西南向排列
B.甲、乙、丙呈西北—东南向排列
C.丙、乙、甲呈东北—西南向排列
D.丙、乙、甲呈西北—东南向排列
5.冬至日三地的日落时刻(  )
A.甲早于乙,乙早于丙
B.丙早于乙,乙早于甲
C.乙早于丙,丙早于甲
D.甲、乙、丙非常接近
考向三 昼夜长短计算
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海湾游览,下图为该海湾示意图。小明拍摄了一张“落日碧海、渔船点点”的照片,拍照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9:01,当地经纬度约为(23°53′N,116°E)。据此完成6~7题。
6.小明拍摄照片时的位置应在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7.拍摄照片的当天,当地昼长约为(  )
A.14小时2分钟 B.14小时34分钟
C.13小时30分钟 D.12小时
提示:完成课时作业9
第9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必备知识梳理
1.(2)长度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2.(1)昼夜等长 (2)长 极昼 最大 昼短夜长 极夜 冬至 (3)相反 (4)12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典题示法
[典题] 答案:B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赤道地区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符合该昼长分布规律的是乙,B正确。第2题,昼半球与夜半球永远平分地球,全球每天昼夜面积都相等,A错误,D正确;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南北半球)的高纬度昼长大于低纬度昼长,B错误;极圈内纬度位置越高,极昼的天数越长,C错误。
答案:1.B 2.D
考向题组精练
1~3.解析:第1题,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据图可知,四地中甲地有极夜现象,乙地昼长夜短,丙地有极昼现象,丁地昼短夜长,可知乙、丙位于南半球,甲、丁位于北半球,B正确,A、C、D错误。第2题,乙、丁的周长相等但昼夜长短不同,说明两地的纬度数相同,但不在同一半球。根据所学可知,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两地昼夜长短正好相反,即北半球该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同一纬度的夜长相等,北半球该纬度的夜长与南半球同一纬度的昼长相等,所以两地昼夜长短相反,D正确;两地不在同一纬线,纬度数相同,处在不同半球,A、B错误;日出时间=12时-(昼长/2),日落时间=12时+(昼长/2),昼长不同,日出、日落时间不同,C错误。第3题,北半球冬至日时,南极圈有极昼现象,而甲为极夜,可知甲不是位于南极圈,A错误;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乙、丁昼夜不平分,故乙、丁不可能位于赤道,B错误,C正确;丙地此时出现极昼,可知丙地可能为南极圈及其以南的任一纬度,不可能位于回归线,D错误。
答案:1.B 2.D 3.C
4~5.解析:第4题,结合春分日昼夜长度特点(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可知,在北京时间的参考下,我国甲、乙、丙三地位置越偏东则日出时间越早;因此可以判断甲地日出时间(6:00左右)最晚,丙地(4:47左右)最早,则甲位于最西部,乙处于两地之间,丙位于最东部。根据“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长”的特点,结合三地日出时间可判断,甲地日出时间最晚,纬度应该较低;丙地日出时间最早,纬度应该较高。因此丙、乙、甲三地呈东北—西南向排列,C正确。
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冬至日三地日出的北京时间可知,丙地日出最晚,甲地日出最早。根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长越短”的规律,且结合上题可知丙地纬度较高,昼长较短,因此丙地日落时刻会更早,甲地更晚,乙地日落时刻居中。故选B。
答案:4.C 5.B
6~7.解析:第6题,据材料可知此时为暑假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小明拍的是日落,日落位于西北方向,根据“碧海”“渔船”这些信息可知西北方向有海的只能是④,故选D。
第7题,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当地经度与120°E相差4°,时间相差16分钟,由此可以算出当地日落时间为18:45,根据昼长时间计算公式:12+昼长/2=日落时间,可以算出昼长时间为13小时30分钟,故选C。
答案:6.D 7.C第8课时 时差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方时
(1)概念:因_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成因
(3)规律
[特别提醒] 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地方时数值越大,位置越靠东。
2.时区和区时
名称 时区 区时
属性 空间 时间
产生 将全球划分为①__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②________个经度 各时区③________________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计算 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商为时区数;余数若大于7.5,则商+1为时区数)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
关系 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④____小时(东⑤____西⑥____)
[特别提醒] 两个特殊时间
(1)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而不是北京(116°E经线)的地方时。
(2)世界时为0°经线地方时或零时区的区时。
3.区时的换算
(1)同一时区,采用________的区时。
(2)不同时区,采用各自的区时。
(3)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小时。
(4)在同一日期内,____早____迟。
4.日期分界线
(1)两条日期分界线的对比
自然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大体沿________经线(与国际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日期 分割
特点 ____时所在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________经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变
(2)确定日期范围
①新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____到180°经线。
②旧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____到180°经线。
[特别提醒] 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时间变化
(1)越过180°经线有三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不变。
(2)越过国际日界线有四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加一天、减一小时;减一天、加一小时。
关键能力提升——考教衔接 突出创新性
能力点一 学会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精讲点拨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求地方时的步骤与规则:
2.区时的计算
3.与行程有关的三种时间计算
[方法技巧]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时间计算的一般流程
(3)两地东、西方向的判断
①若两地都在东经度,则数值大的在东,数值小的在西;若两地都在西经度,则数值大的在西,数值小的在东。
②若两地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根据劣弧来判断东、西方向。
③地方时或区时数值大的在东,数值小的在西。
典题示法
[典题1] (2023·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下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 最高气温 时刻均值 1月偏离 天数/天 7月各日 最高气温 时刻均值 7月偏 离天数 /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 00分 20.8 约14时 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 20分 14.4 约13时 50分 17.2
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思路引领]
[答案]     
 变式演练
1.下列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因为地球的自转,同纬度地区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所以地方时早
②由于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1884年起国际采取分区计时方法
③如果30°E的地方时为5:00,则80°E的地方时和区时都是8:20
④各国一般会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美国、中国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4·山东卷)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第2题。
2.F岛的位置可能是(  )
A.12°N,61°W B.12°N,121°W
C.20°N,61°W D.20°N,121°W
能力点二 日期的变更
精讲点拨
1.日期变更规律
顺地球自转方向,经过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加一天,经过人为日界线(国际日界线,通常指180°经线)减一天。如下图所示。
2.日期分布图的判读
3.日期分布占比的计算
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1)今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今天所跨经度/360°。
(2)简便计算:若时刻为整数点时。
今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东十二区区时/24。
①北京时间8时,全球今、昨天各占1/2;
②北京时间20时,全球属于同一日期。
典题示法
[典题2] (海南卷)如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
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
[思路引领]
变式演练
1.(2025·南京调研)202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2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家住摩尔曼斯克市(69°N,33°E)的X先生在当地6月22日0时驾车外出。据此完成第2题。
2.此时,全球新一天所占比例约为(  )
A.1/2    B.5/12 C.7/12    D.1/12
 
考向题组精练——素养落实 彰显应用性
考向一 地方时区时计算
1.(上海卷)当地时间2021年2月25日23时(北京时间26日11时),首批中国新冠疫苗运抵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蒙得维的亚所在时区是(  )
A.东四区 B.西二区
C.西四区 D.西十一区
考向二 日期变更
为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划定了日界线。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日期钟,其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长指针随时刻同步转动。据此完成2~3题。
2.图示时刻,伦敦时间为(  )
A.3时 B.6时
C.9时 D.18时
3.此时,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与旧的一天所占范围之比为(  )
A.3∶1 B.1∶3
C.3∶4 D.4∶3
4.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2日11:23,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23年12月23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
A.0 B.1/3
C.1/2 D.2/3
考向三 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王老师2022年1月1日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下图示意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读图,完成5~6题。
5.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
A.5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9小时
6.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
A.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两地分属东、西半球
D.起飞地和降落地的经度差异
提示:完成课时作业8
第8课时 时差
必备知识梳理
1.(1)经度 (3)1 4
2.①24 ②15 ③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④1 ⑤加 ⑥减
3.(1)相同 (3)1 (4)东 西
4.(1)180° 0 180° (2)①东 ②西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一 学会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典题示法
[典题1] 答案:D
变式演练
1.解析:地方时差是经度每相差15°差一小时,东侧较早;为了使用方便,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东侧区时较早;各个国家根据实际确定法定时间;80°E不是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80°E的地方时和区时不一致。
答案:B
2.解析: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F岛太阳当空,但周围的人“没有”影子,说明当地正值正午,太阳直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00:04,F岛正值正午,地方时为12:00,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公式,可知当地的经度为61°W;8月2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更接近12°N,故选A。
答案:A
能力点二 日期的变更
典题示法
[典题2] 答案:D
变式演练
1.解析:本题考查日界线日期换算问题。自西向东跨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日界线西侧为东12区,东侧为西12区。“过了两次圣诞节”说明是自东12区向东跨越日界线,在日界线西侧过了第一个圣诞节(12月25日)后,向东跨越日界线后,日期减掉一天(12月24日),海上航行1天后(12月25日)再过第二个圣诞节。故选A。
答案:A
2.解析:依题意可知,此时33°E为0时,则新的一天的范围是33°E向东至180°,则全球新一天所占比例约为150°/360°,即5/12,B正确。
答案:B
考向题组精练
1.解析:北京位于东八区,与蒙得维的亚相差12小时,可计算蒙得维的亚所在时区是西四区。故选C。
答案:C
2~3.解析:第2题,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图为日期钟,日期界线是零时所在经线与180°经线。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那么长指针应该指向零时所在经线。图示长指针指向90°W,即90°W的地方时为零时,即西六区为零时,由此可计算出,伦敦时间(中时区区时)为6时。第3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零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从零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旧的一天,由图可知,新的一天占270°,旧的一天占90°,新旧日期所占范围之比为3∶1。
答案:2.B 3.A
4.解析:当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2日11:23时北半球迎来冬至时,180°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15:23,此时全球还没有12月23日,A正确。
答案:A
5~6.解析:第5题,上海位于东八区,旧金山位于西八区,两地区时相差16小时,飞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时,旧金山时间为1月1日00:15-16小时=12月31日8:15,到达时旧金山时间为12月31日19:20,因此,本次航班飞行时长为12月31日19:20-12月31日8:15≈11小时。故选B。第6题,上海和旧金山两地经度存在差异,造成了两地地方时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时光倒流”的现象。故选D。
答案:5.B 6.D第7课时 昼夜交替与物体的偏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1)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表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________,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________,称为夜半球;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________(圈)。
[易错提醒] 晨昏线与日出、日落
位于晨线上的点正值日出,但日出地方时不一定相同;位于昏线上的点正值日落,但日落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2.昼夜交替
(1)原因:地球不停地______。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绘图] 请在下列两幅图中画出二分日晨昏线,并指出晨线和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用粗线标注23.5°N的昼弧部分。
二、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产生
2.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_偏转;在南半球向________偏转;在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方法技巧] 水平运动偏转方向的判断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为物体原始运动方向,拇指指向为偏转方向。
3.影响
(1)在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往往比左岸________,常导致大河右岸相对陡峻,左岸相对平缓。
(2)在北半球,高速列车正常运行时,右侧轨道受到的压力比左侧轨道要________。
(3)在北半球,气流、________的流向也会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关键能力提升——考教衔接 突出创新性
能力点 晨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精讲点拨
1.晨昏线(圈)的特点
(1)晨昏线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的变化范围为0°~23.5°,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例如,图乙中∠α=∠β。
(5)晨昏线只有在二至日时才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但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点拨:晨昏线(圈)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尽管太阳高度均为0°,但对应的时刻不同,昼弧上对应的是日出时刻,而夜弧上对应的是日落时刻。
3.综合分析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判断晨昏线,反过来,也可根据晨(昏)线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进而确定所属半球。如图甲,若为昏线,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为北半球;反之,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为南半球。
(2)确定地方时
利用晨昏线上的四个特殊点可判断地方时,如下表:
特殊点(图乙) 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中点) D 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昏线中点) G 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晨线与昏 线的交点 晨昏线与极昼 范围的切点 E 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24:00或0:00
晨昏线与极夜 范围的切点 F 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 12:00
(3)确定太阳直射点
纬度的确定 ①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的纬度互余 ②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经度的确定 ①地方时12:00所在经线的经度 ②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4)确定日期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二分日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二至日
北极点及其附近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
南极点及其附近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
(5)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间,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间。某地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7)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典题示法
[典题] (江苏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完成下题。
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
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
[思路引领]
[答案]     
变式演练
读某日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日出为0时或24时
B.C点日落是22时
C.D和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2.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
A.120°E B.60°E
C.20°W D.100°W
 考向题组精练——素养落实 彰显应用性
考向一 认识晨昏线
下图示意晨昏线与纬线的几种位置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Q点刚好位于极夜圈上,则能表示Q点的地方时为12:00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可能表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①
考向二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它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下图表示四条不同的河流。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在图中的a、b、c、d四河中顺流放木排,假设水文、地质条件相同,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是(  )
A.a B.b C.c D.d
4.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  )
A.靠近河流中心航行 B.靠向逆水的右岸航行
C.航道最深处航行 D.靠向顺水的右岸航行
考向三 昼夜交替的综合分析
5.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以__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4)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_(东或西)侧。
(5)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
提示:完成课时作业7
第7课时 昼夜交替与物体的偏转
必备知识梳理
一、
1.(2)白昼 黑夜 晨昏线
2.(1)自转
[绘图] 提示:
二、
2.右 左
3.(1)强烈 (2)大 (3)洋流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晨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典题示法
[典题] 答案:C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出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D正确;图中B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且B点在晨线上,因此B点日出为12时,A错误;图中C点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日落时间为18时,B错误;图中D点纬度比E点低,其自转线速度比E点大,两地自转角速度相同,C错误。第2题,A点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其地方时为0:00,根据图中经度的分布状况可知,A点所在经线是60°E,故选B。
答案:1.D 2.B
考向题组精练
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晨昏线判断。①④图中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Q的地方时可能为12:00;②③图中晨昏线与纬线相交,Q点在晨昏线上,表示日出或日落,不能表示正午时刻。故选D。第2题,本题考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是重合的,与纬线是垂直的,②图符合,A正确。
答案:1.D 2.A
3~4.解析:第3题,根据影响地转偏向力的因素分析,相同速度物体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北半球向右偏,图中a、b、c三条河流都位于北半球,a河流纬度最高,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最明显,即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是a,故选A。第4题,图中b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顺水流方向的右岸水流速度较快,左岸水流速度较慢,所以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水流较慢的一侧,即顺水方向的左岸(逆水方向的右岸),故选B。
答案:3.A 4.B
5.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日照图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仔细读图,各小题比较容易解答。
答案:(1)南极点 12 22 (2)(23.5°S,90°W) (3)  (4)A、D、E 东 (5)12 18 3 21(共75张PPT)
第8课时 时差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方时
(1)概念:因_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成因
经度
(3)
1
4
[特别提醒] 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地方时数值越大,位置越靠东。
2.时区和区时
名称 时区 区时
属性 空间 时间
产生 将全球划分为①__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②________个经度 各时区③________________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计算 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商为时区数;余数若大于7.5,则商+1为时区数)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
关系 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④____小时(东⑤____西⑥____)
24
15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1


[特别提醒] 两个特殊时间
(1)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而不是北京(116°E经线)的地方时。
(2)世界时为0°经线地方时或零时区的区时。
3.区时的换算
(1)同一时区,采用________的区时。
(2)不同时区,采用各自的区时。
(3)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小时。
(4)在同一日期内,____早____迟。
相同
1

西
4.日期分界线
(1)两条日期分界线的对比
自然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大体沿________经线(与国际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日期分割
特点 ____时所在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________经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变
180°
0
180°
(2)确定日期范围
①新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____到180°经线。
②旧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____到180°经线。

西
[特别提醒] 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时间变化
(1)越过180°经线有三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不变。
(2)越过国际日界线有四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加一天、减一小时;减一天、加一小时。
能力点一 学会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精讲点拨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求地方时的步骤与规则:
2.区时的计算
3.与行程有关的三种时间计算
[方法技巧]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时间计算的一般流程
(3)两地东、西方向的判断
①若两地都在东经度,则数值大的在东,数值小的在西;若两地都在西经度,则数值大的在西,数值小的在东。
②若两地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根据劣弧来判断东、西方向。
③地方时或区时数值大的在东,数值小的在西。
典题示法
[典题1] (2023·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下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
最高气温
时刻均值 1月偏离
天数/天 7月各日
最高气温
时刻均值 7月偏
离天数
/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
00分 20.8 约14时
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
20分 14.4 约13时
50分 17.2
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答案:D
[思路引领]
 变式演练
1.下列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因为地球的自转,同纬度地区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所以地方时早
②由于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1884年起国际采取分区计时方法
③如果30°E的地方时为5:00,则80°E的地方时和区时都是8:20
④各国一般会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美国、中国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地方时差是经度每相差15°差一小时,东侧较早;为了使用方便,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东侧区时较早;各个国家根据实际确定法定时间;80°E不是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80°E的地方时和区时不一致。
(2024·山东卷)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第2题。
2.F岛的位置可能是(  )
A.12°N,61°W B.12°N,121°W
C.20°N,61°W D.20°N,121°W
答案:A
解析: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F岛太阳当空,但周围的人“没有”影子,说明当地正值正午,太阳直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00:04,F岛正值正午,地方时为12:00,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公式,可知当地的经度为61°W;8月2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更接近12°N,故选A。
能力点二 日期的变更
精讲点拨
1.日期变更规律
顺地球自转方向,经过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加一天,经过人为日界线(国际日界线,通常指180°经线)减一天。如下图所示。
2.日期分布图的判读
3.日期分布占比的计算
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1)今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今天所跨经度/360°。
(2)简便计算:若时刻为整数点时。
今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东十二区区时/24。
①北京时间8时,全球今、昨天各占1/2;
②北京时间20时,全球属于同一日期。
典题示法
[典题2] (海南卷)如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
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
答案:D
[思路引领]
变式演练
1.(2025·南京调研)202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2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日界线日期换算问题。自西向东跨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日界线西侧为东12区,东侧为西12区。“过了两次圣诞节”说明是自东12区向东跨越日界线,在日界线西侧过了第一个圣诞节(12月25日)后,向东跨越日界线后,日期减掉一天(12月24日),海上航行1天后(12月25日)再过第二个圣诞节。故选A。
家住摩尔曼斯克市(69°N,33°E)的X先生在当地6月22日0时驾车外出。据此完成第2题。
2.此时,全球新一天所占比例约为(  )
A.1/2    B.5/12
C.7/12    D.1/12
答案:B
解析:依题意可知,此时33°E为0时,则新的一天的范围是33°E向东至180°,则全球新一天所占比例约为150°/360°,即5/12,B正确。
考向一 地方时区时计算
1.(上海卷)当地时间2021年2月25日23时(北京时间26日11时),首批中国新冠疫苗运抵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蒙得维的亚所在时区是(  )
A.东四区 B.西二区
C.西四区 D.西十一区
答案:C
解析:北京位于东八区,与蒙得维的亚相差12小时,可计算蒙得维的亚所在时区是西四区。故选C。
考向二 日期变更
为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划定了日界线。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日期钟,其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长指针随时刻同步转动。据此完成2~3题。
2.图示时刻,伦敦时间为(  )
A.3时 B.6时
C.9时 D.18时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图为日期钟,日期界线是零时所在经线与180°经线。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那么长指针应该指向零时所在经线。图示长指针指向90°W,即90°W的地方时为零时,即西六区为零时,由此可计算出,伦敦时间(中时区区时)为6时。
3.此时,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与旧的一天所占范围之比为(  )
A.3∶1 B.1∶3
C.3∶4 D.4∶3
答案:A
解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零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从零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旧的一天,由图可知,新的一天占270°,旧的一天占90°,新旧日期所占范围之比为3∶1。
4.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2日11:23,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23年12月23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
A.0 B.1/3
C.1/2 D.2/3
答案:A
解析:当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2日11:23时北半球迎来冬至时,180°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15:23,此时全球还没有12月23日,A正确。
考向三 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王老师2022年1月1日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下图示意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读图,完成5~6题。
5.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
A.5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9小时
答案:B
解析:上海位于东八区,旧金山位于西八区,两地区时相差16小时,飞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时,旧金山时间为1月1日00:15-16小时=12月31日8:15,到达时旧金山时间为12月31日19:20,因此,本次航班飞行时长为12月31日19:20-12月31日8:15≈11小时。故选B。
6.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
A.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两地分属东、西半球
D.起飞地和降落地的经度差异
答案:D
解析:上海和旧金山两地经度存在差异,造成了两地地方时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时光倒流”的现象。故选D。
1.在工作时间内,两人可以同时上网进行业务交流的时段是(  )
A.北京时间16—20时 B.洛杉矶时间8—20时
C.北京时间8—12时 D.洛杉矶时间16—22时
答案:C
解析: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洛杉矶时间是西八区的区时,两地区时相差16个小时,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可假设某一日期。假设北京时间是6日8—20时,洛杉矶时间为(6日8—20时)—16小时=5日16时—6日4时,其与北京时间8—20时的共同部分是16—20时,所以两人可以同时上网交流的时段是洛杉矶时间16—20时。假设洛杉矶时间是6日8—20时,北京时间为(6日8—20时)+16小时=7日0时(或6日24时)—7日12时,其与洛杉矶时间8—20时的共同部分是8—12时,所以两人可以同时上网交流的时段是北京时间8—12时。
2.若其中一地的区时为23时,两人准备结束网上聊天,这时有可能是(  )
A.约翰先生熬夜聊天 B.韩先生熬夜聊天
C.两人都熬夜聊天 D.两人都不熬夜聊天
答案:D
解析:当北京时间是23时,洛杉矶时间是7时;当洛杉矶时间是23时,北京时间是第二天的15时,故两人都不熬夜聊天。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20:00开幕,2月20日闭幕。据此完成3~4题。
3.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
A.2月4日12:00 B.2月3日12:00
C.2月5日4:00 D.2月4日4:00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标准时间指的是0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该地位于北京的西侧,故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即北京冬奥会开幕时,国际标准时间为20:00-8个小时=12:00,日期与北京的日期一致,A正确,B、C、D错误。
4.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哥华(西八区)夕阳西下
B.全球此时都处于2月4日
C.都灵(东一区)旭日东升
D.2月3日占全球1/3
答案:B
解析: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20:00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温哥华(西八区)位于北京(东八区)以西,且相隔16个时区,故其时间为4时,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故温哥华应为夜晚,A错误;此时东十二区(180°地方时)位于北京(东八区)以东4个时区,时间为2月4日24时(或2月5日0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此时全球同属2月4日,B正确,D错误;都灵(东一区)位于北京(东八区)以西,相隔7个时区,故其时间为13时,应该为午后,C错误。
6月22日当地正午,一架飞机于夜幕初垂的甲地沿纬线匀速飞往乙地。飞机到达甲、乙两地中点以前飞行时长的变化与经度数的变化成反比,过中点以后飞行时长的变化与经度数的变化成正比。7个小时以后飞机到达乙地,乙地区时为6月22日15时。据此完成5~6题。
5.甲地的位置为(  )
A.(66.5°S,60°W) B.(66.5°N,30°E)
C.(66.5°S,30°E) D.(30°N,30°W)
答案:C
解析:6月22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甲地正午时分夜幕初垂,说明甲地起飞时间为12时,刚好出现极夜,为66.5°S。由材料“飞机到达甲、乙两地中点以前飞行时长的变化与经度数的变化成反比,过中点以后飞行时长的变化与经度数的变化成正比”可知,飞机飞行通过的中点是0°经线,飞行方向为自东向西。飞行7小时,即到达时甲地为19时,乙地为15时,两地相差4小时,两地分列于0°经线两侧,距0°经线均为两个时区的经度间隔,据此,甲地的经度为30°E,故选C。
6.飞机在中点上空时,当地的区时为(  )
A.11时30分 B.12时
C.13时 D.13时30分
答案:D
解析:结合上题可知,甲地为30°E,两地的中点为0°经线,飞机在中点上空时,所用时间为3.5小时,即甲地区时为15时30分,故此时飞机在中点上空时,当地的区时为13时30分,故选D。
(2025·浙江杭州模拟)天舟四号于2022年5月10日1时56分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于北京时间5月18日20时左右在浙江上空过境。据此完成7~8题。
7.美国洛杉矶(西八区)的华侨收看火箭发射直播,选择时间为(  )
A.5月10日9时30分左右
B.5月9日9时30分左右
C.5月9日19时30分左右
D.5月10日19时30分左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火箭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5月10日1时56分,即为东八区区时;美国洛杉矶位于西八区,东八区与西八区相差16小时,所以火箭发射直播时西八区区时为5月10日1时56分-16小时=5月9日9时56分,与5月9日9时30分最为接近,故选B。
8.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与北京时间5月18日20时左右昼夜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图B中昼短夜长,B错误;材料指出“中国空间站于北京时间5月18日20时左右在浙江上空过境”,此时杭州处于黑夜,图C中杭州处于白昼,C错误;杭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低纬相邻经线间的纬线长度应大于高纬,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25·浙江杭州模拟)如图为全球经纬线展开示意图,图中虚线AS代表晨昏线,D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时也是GF的中点;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读图,完成9~10题。
9.此时甲地地方时为(  )
A.7日21时 B.6日9时
C.6日21时 D.7日9时
答案:C
解析: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所以D点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从图中可以看出D点与图中左侧日期界线的经度间隔为45°,也就是相差三个小时,所以左侧日期界线不可能是0时经线,即左侧日期界线为180°经线,右侧日期界线即BC线为0时经线。由此可知,D点的地方时为18时,甲地地方时为21时。甲地位于0时经线以西,其所在日期应为旧的一天,即6日,所以甲地地方时为6日21时,故选C。
10.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S线为晨线
B.BC线为国际日界线
C.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长于黑夜
D.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13
答案:D
解析:由上题可知,D点的地方时为18时,AS线为昏线,A错误;BC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并不是国际日界线,B错误;图中左侧的日界线为180°经线,D点在左侧日界线以东45°,D点所在经线为135°W可知,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45°E,所以赤道上白昼的范围是45°E向东到135°W。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经线和160°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可知,赤道上东半球白昼范围为45°E向东到160°E,即115°,赤道上西半球白昼所占度数为65°,由此可算出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115∶65,即23∶13,D正确;赤道上西半球白昼占65°,黑夜占115°,黑夜长于白昼,C错误。
2021年9月24日16:27(当地时间),孟晚舟乘坐的我国政府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西八区)起飞,于北京时间9月25日21:51在深圳降落。孟晚舟发表感言称: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据此完成11~13题。
11.我国政府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起飞时,北京时间是(  )
A.9月25日8:27 B.9月24日8:27
C.9月25日0:27 D.9月24日0:27
答案:A
解析:飞机从加拿大温哥华(西八区)起飞时当地时间是9月24日16:27,西八区比东八区晚16个小时,此时北京时间=9月24日16:27+16小时=9月25日8:27,故选A。
12.我国政府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到深圳的飞行时间约是(  )
A.13小时 B.13.5小时
C.14小时 D.14.5小时
答案:B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飞机从加拿大温哥华起飞时北京时间是9月25日8:27,飞机落地时北京时间是9月25日21:51,飞行时间是13小时24分钟,约13.5小时,故选B。
13.我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的这一天(  )
A.温哥华正午时太阳在北方
B.深圳正午时太阳在南方
C.深圳比温哥华的昼长短
D.温哥华比深圳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答案:B
解析:我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的这一天是北京时间9月25日21:5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温哥华和深圳都位于北半球,正午时太阳都在南方,A错误,B正确;此时越向南白昼越长,深圳纬度较温哥华低,白昼比温哥华长,正午太阳高度比温哥华大,C、D错误。
(2023·浙江6月卷)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据此完成第14题。
14.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答案:C
解析:由于风力和太阳辐射受昼夜变化、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发电量往往在一周内会出现大幅波动。太阳能发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通常在晚上达到零或净负。因此图中①②③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中:①为太阳能发电, ②为风能发电,③为水力发电。美国疆域因跨经度较大,东西时间差异大,造成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强时并不是美国东部时间正午12时左右,而是当本土大部分国土处于正午前后(即美东时间15时左右)太阳能发电量为最大值,此时北京时间与美东时间相差13个时区,计算可得北京时间为8日3—4时左右,选项C正确。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当日发电量最大的时刻20时作为太阳能发电量最大值,而错选D。
(2022·江苏卷)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千米,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15~16题。
15.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
A.9:40 B.10:10
C.10:40 D.11:10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经度约为60°E,则北京时间此时约为10:00,结合材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可知,到达北京上空需要大约45分钟,北京时间大致为10:45。故选C。
16.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
A.圣地亚哥 B.卡马匡
C.马纳卡拉 D.上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90分钟环绕地球1周,空间站到达卡马匡上空时,正值该地黑夜,国际空间站与地面较近,此时无法反射到太阳光,不能被肉眼观察到,B错误;到达马纳卡拉上空时,正处于黎明,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空间站,C正确;由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从图示位置(约70°W)飞行1小时,飞行了约240°到达170°E附近,不会经过圣地亚哥上空,而且1小时后圣地亚哥为黑夜,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国际空间站,A错误;当国际空间站经过上海时,为白昼,由于太阳光线太强,可能用肉眼无法看见,D错误。故选C。
(全国Ⅱ卷)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第17题。
17.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
答案:A
解析:第一步,确定两地的时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根据图中经纬度,恩克斯堡岛经度约为165°E,所在时区应为东十一区,又知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故该地所在时区区时也为12时。第二步,确定两地时差,东八区和东十一区时差为3个小时。第三步,东八区位于东十一区的西侧,其区时应在12时的基础上减去3个小时,故为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2月7日9时,A正确,B、C、D错误。
(全国Ⅱ卷)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第18题。
18.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M国大部分领土位于中时区,总部位于中国,为东八区,北京时间8:00—12:00和14:00—18:00时,当地时间为0:00—4:00或6:00—10:00。结合工作时间,答案选A。
(北京卷)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下图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9题。
19.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
答案:B
解析:城市工作时间一般从当地区时8时开始,这和图中北京时间的工作时间2时多相差约6小时,所以甲城市所处时区为西十区,B正确。第6课时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自西向东绕________在不停地旋转。
2.方向
(1)侧视:自西向东(如图A)。
(2)
[思考] 在北半球夜晚观测北极星,其周围的恒星如何运动?试说明原因。
                                    
                                    
3.自转周期
参照物 时间 地球自转 的角度 意义
恒星日 恒星 23时 56分4秒 ________ 地球____的 真正周期
太阳日 ____ 24时 360°59′ ________ 的周期
4.自转速度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________/时。
线速度:由于不同________的纬线圈长度不同而有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定义:地球绕________运行。
2.公转方向:
3.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________年。
4.公转轨道与速度
[指点迷津]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①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②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
(1)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2)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________的平面。
(3)黄赤交角:________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约________。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①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5°,最南到达南纬23.5°。
②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半球。
③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移动。
(2)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________。
[方法技巧] 
关注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图中的“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分二至日和近、远日点。学会正确判断一年中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我们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帮助。
关键能力提升——考教衔接 突出创新性
能力点一 地球运动特征分析
 精讲点拨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判断与应用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同一海拔)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同一纬度)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2)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
①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②判断纬度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③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值,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值,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④选择航天发射基地位置
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向东发射,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2.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公转方向的判读——看南极上空还是北极上空
从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2)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
①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则右侧为近日点(接近冬至日),左侧为远日点(接近夏至日)。
②看地轴的指向: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右面为冬至。
③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从而区分冬至日和夏至日。
确定了二至点后,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和秋分。
典题示法
[典题1] (浙江1月卷)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甲为合成后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引领]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K日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太阳位置重合,证明K日前后八天的两个日期关于(冬、夏)至日对称,说明K日即冬至日或夏至日,但是材料中显示拍摄的是西北方向,故太阳直射的是北半球,因此K日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日,为夏至日

观察图乙,①处于近日点即1月初,对应的②③之间为远日点7月初,结合地球公转方向,②为夏至日
[答案]     
 变式演练
2024年1月9日,中国H公司、吉布提共和国政府与D国际控股集团三方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约定在吉布提共和国的奥博克地区合作开发建设一座国际商业太空港。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首个海外航天发射场。下图示意吉布提奥博克地区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与国内航天发射场相比,奥博克太空港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  )
A.邻首都,设施完善 B.多晴天,能见度高
C.临海域,交通便利 D.发射时,初速度快
2.奥博克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接近(  )
A.1 600 km/h B.1 500 km/h
C.1 440 km/h D.1 380 km/h
能力点二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精讲点拨
1.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典题示法
[典题2] (江苏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甲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乙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思路引领]
[答案] (1)     (2)    
变式演练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5°,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赤交角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题组精练——素养落实 彰显应用性
考向一 地球自转特征
地轴北极在自转和公转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为甲地观测者夜晚观察北极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乙树位于甲树的(  )
A.北方  B.东方  C.南方  D.西方
2.如果甲处观察者在夜间连续观察4小时,会发现(  )
A.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升高
B.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降低
C.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M方向移动
D.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N方向移动
考向二 地球公转特征
如图为由北极星方向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点)。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球运行到左图中的远日点附近时,其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  )
A.甲位置 B.乙位置
C.丙位置 D.丁位置
4.当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变快再变慢时,地球位于右图(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考向三 黄赤交角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中PQ为地轴,MN为黄道面,完成5~7题。
5.角②的度数是(  )
A.23.5° B.46°52′
C.66.5° D.43°08′
6.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B.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
C.极昼范围扩大,极夜范围缩小
D.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7.如果黄赤交角增大1°,那么地球上五带范围的变化是(  )
A.北寒带范围变大1° B.南温带范围缩小1°
C.热带范围变大1° D.各带范围不变
提示:完成课时作业6
第6课时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
必备知识梳理
一、
1.地轴
2.(2)逆时针 顺时针
[思考] 提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因为北半球看北极星即面向北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而观测者位于地球上,因此会看到其周围恒星围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
3.360° 自转 太阳 昼夜交替
4.15° 纬度
二、
1.太阳
2.逆时针 顺时针
3.恒星
4.较慢 较快
三、
1.由上向下分别为赤道 黄道 (2)垂直 (3)黄道 23.5°
2.由上向下分别为6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12月22日 (1)②北 南 ③北 南 (2)回归年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一 地球运动特征分析
典题示法
[典题1] 答案:B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奥博克地区的地理纬度比我国国内航天发射场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火箭发射时初速度快。第2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快,且向两极减小,并受地势起伏的影响,但相对于地球半径而言,地势起伏的影响可忽略。赤道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1 670 km/h,南北纬30°附近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1 447 km/h。奥博克地区地处12°N附近,自转线速度小于赤道地区,大于30°N地区,并且与30°N相比,12°N更接近赤道,线速度与赤道地区更为接近。
答案:1.D 2.A
能力点二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典题示法
[典题2] 思路引领:?夏至 ?丁 ?冬至 ?纬度
答案:(1)D (2)D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第2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①错误;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④错误。
答案:1.B 2.C
考向题组精练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由于该地位于北纬40°(该地观测北极星的角度即为该地的地理纬度),所以北极星所在方向为正北,乙树位于甲树垂直的右侧,为正东。第2题,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当地的地理纬度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北极星与地面夹角不会发生变化。由于该地能够观测到北极星,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恒星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该恒星东升西落,所以该恒星向M方向运动。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根据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可知,右图中丙为冬至、甲为夏至,远日点为7月初,其位置最接近甲位置。第4题,丙为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自丙至丁之间,地球经过近日点,在接近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加快,经过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过了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答案:3.A 4.C
5~7.解析:第5题,角②的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故其度数=90°-23.5°=66.5°,选C。第6题,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的过程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接近远日点,故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扩到最大,南极地区极夜范围也在扩大;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选B。第7题,如果黄赤交角增大1°,那么地球上五带范围的变化是北寒带范围变大1°;南温带范围缩小2°;热带范围变大2°,选A。
答案:5.C 6.B 7.A(共64张PPT)
第6课时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自西向东绕________在不停地旋转。
地轴
2.方向
(1)侧视:自西向东(如图A)。
(2)
逆时针
顺时针
[思考] 在北半球夜晚观测北极星,其周围的恒星如何运动?试说明原因。
提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因为北半球看北极星即面向北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而观测者位于地球上,因此会看到其周围恒星围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
3.自转周期
参照物 时间 地球自转的角度 意义
恒星日 恒星 23时56分4秒 ________ 地球____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____ 24时 360°59′ ________
的周期
360°
自转
太阳
昼夜交替
4.自转速度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________/时。
线速度:由于不同________的纬线圈长度不同而有差异。
15°
纬度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定义:地球绕________运行。
2.公转方向:
太阳
逆时针
顺时针
3.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
________年。
4.公转轨道与速度
恒星
较慢
较快
[指点迷津]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①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②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
(1)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2)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________的平面。
(3)黄赤交角:________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约________。
赤道
黄道
垂直
黄道
23.5°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12月22日
(1)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①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5°,最南到达南纬23.5°。
②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半球。
③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移动。
(2)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________。




回归年
[方法技巧] 
关注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图中的“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分二至日和近、远日点。学会正确判断一年中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我们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帮助。
能力点一 地球运动特征分析
 精讲点拨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判断与应用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同一海拔)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同一纬度)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2)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
①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②判断纬度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③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值,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值,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④选择航天发射基地位置
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向东发射,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2.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公转方向的判读——看南极上空还是北极上空
从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2)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
①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则右侧为近日点(接近冬至日),左侧为远日点(接近夏至日)。
②看地轴的指向: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右面为冬至。
③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从而区分冬至日和夏至日。
确定了二至点后,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和秋分。
典题示法
[典题1] (浙江1月卷)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甲为合成后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思路引领]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K日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太阳位置重合,证明K日前后八天的两个日期关于(冬、夏)至日对称,说明K日即冬至日或夏至日,但是材料中显示拍摄的是西北方向,故太阳直射的是北半球,因此K日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日,为夏至日

观察图乙,①处于近日点即1月初,对应的②③之间为远日点7月初,结合地球公转方向,②为夏至日
 变式演练
2024年1月9日,中国H公司、吉布提共和国政府与D国际控股集团三方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约定在吉布提共和国的奥博克地区合作开发建设一座国际商业太空港。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首个海外航天发射场。下图示意吉布提奥博克地区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与国内航天发射场相比,奥博克太空港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  )
A.邻首都,设施完善 B.多晴天,能见度高
C.临海域,交通便利 D.发射时,初速度快
答案:D
解析:奥博克地区的地理纬度比我国国内航天发射场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火箭发射时初速度快。
2.奥博克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接近(  )
A.1 600 km/h B.1 500 km/h
C.1 440 km/h D.1 380 km/h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快,且向两极减小,并受地势起伏的影响,但相对于地球半径而言,地势起伏的影响可忽略。赤道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1 670 km/h,南北纬30°附近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1 447 km/h。奥博克地区地处12°N附近,自转线速度小于赤道地区,大于30°N地区,并且与30°N相比,12°N更接近赤道,线速度与赤道地区更为接近。
能力点二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精讲点拨
1.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典题示法
[典题2] (江苏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甲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乙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答案:D
解析: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①错误;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④错误。
[思路引领]
夏至

冬至
纬度
变式演练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5°,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赤交角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答案:B
解析: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
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①错误;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④错误。
考向一 地球自转特征
地轴北极在自转和公转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为甲地观测者夜晚观察北极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乙树位于甲树的(  )
A.北方  B.东方  C.南方  D.西方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由于该地位于北纬40°(该地观测北极星的角度即为该地的地理纬度),所以北极星所在方向为正北,乙树位于甲树垂直的右侧,为正东。
2.如果甲处观察者在夜间连续观察4小时,会发现(  )
A.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升高
B.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降低
C.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M方向移动
D.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N方向移动
答案:C
解析: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当地的地理纬度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北极星与地面夹角不会发生变化。由于该地能够观测到北极星,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恒星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该恒星东升西落,所以该恒星向M方向运动。
考向二 地球公转特征
如图为由北极星方向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点)。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球运行到左图中的远日点附近时,其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  )
A.甲位置 B.乙位置
C.丙位置 D.丁位置
答案:A
解析:根据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可知,右图中丙为冬至、甲为夏至,远日点为7月初,其位置最接近甲位置。
4.当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变快再变慢时,地球位于右图(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答案:C
解析:丙为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自丙至丁之间,地球经过近日点,在接近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加快,经过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过了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考向三 黄赤交角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中PQ为地轴,MN为黄道面,完成5~7题。
5.角②的度数是(  )
A.23.5° B.46°52′
C.66.5° D.43°08′
答案:C
解析:角②的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故其度数=90°-23.5°=66.5°,选C。
6.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B.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
C.极昼范围扩大,极夜范围缩小
D.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B
解析:太阳直射点由H移至N的过程中,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的过程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接近远日点,故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扩到最大,南极地区极夜范围也在扩大;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选B。
7.如果黄赤交角增大1°,那么地球上五带范围的变化是(  )
A.北寒带范围变大1° B.南温带范围缩小1°
C.热带范围变大1° D.各带范围不变
答案:A
解析:如果黄赤交角增大1°,那么地球上五带范围的变化是北寒带范围变大1°;南温带范围缩小2°;热带范围变大2°,选A。
如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正确的是(  )
A.a点纬度比c点低 B.b点海拔比c点高
C.c点纬度比d点低 D.d点地势比a点低
答案:B
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海拔。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主导因素是纬度,其次是海拔。从图中可直接看出b点的海拔比c点高。
2.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样
B.同一经线地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小于高纬度地区
D.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
答案:D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成反比;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海拔成正比。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左图)及地球公转轨道图(右图),完成3~4题。
3.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地球位于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答案:C
解析: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即为公转速度最慢的时候,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根据右图中四点的位置,可知在丙点附近。故选C。
4.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右图中甲点时(  )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最大值
C.地球自转角速度加快
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D
解析: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右图中甲点时,即为近日点附近,为1月初,公转速度达到最快的时期,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北京正值寒冷干燥的冬季;太阳黑子数的多少没有季节变化规律;地球自转角速度不随季节发生变化。故选D。
下图为某同学演示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5~6题。
5.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
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成23.5°
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
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因目前黄赤交角为23.5°,即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呈23.5°夹角,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66.5°,且保持不变,①错误,③正确;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应一致,②错误;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才能演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④正确。
6.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
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
答案:B
解析:若黄赤交角变为20°,则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0°S,元旦太阳直射点也比原来位置偏北,北京元旦这天的昼长变长,故元旦升旗时间提前;回归线纬度与黄赤交角相等,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互余,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极圈纬度数变大,回归线纬度数减小,寒带、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大连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减小,则气温年较差变小。
B 真题演练
  (2021·湖北卷)深空网是支持深空探测活动,放飞人类太空梦想的核心系统。深空站作为深空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建立天地联系通道,实现对航天器的跟踪测量和数据传输,其系统复杂,对站址环境条件要求苛刻,建设维护成本极高。我国已基本建成功能完备、性能先进、全球布局的深空网,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保驾护航。图甲示意佳木斯深空站,图乙示意全球主要深空站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单个深空站无法实现对航天器的连续测控覆盖,主要是因为(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形状 D.地球大小
答案:B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当航天器背对地球时,无法直接与地球建立信号联系,因此需要多个深空站连续工作,B正确。对航天器的连续测控覆盖与地球公转、地球形状、地球大小无关,A、C、D错误。
8.为了实现全天24小时360°对航天器的连续跟踪,需要建立的深空站个数至少是(  )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中国、美国、欧洲航天局在全球建立的深空站都是三个,且我国已基本建成功能完备、性能先进、全球布局的深空网,可推知每个深空站的覆盖范围在经度上大约间隔120°,为了克服地球自转影响,实现对航天器的连续测控覆盖,至少需要建立3个深空站,才能实现全天24小时360°对航天器的连续跟踪,B正确。
9.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深空站的全球布局,图乙中①~④可选为站址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由于我国现有深空站经度相差悬殊,尤其是本土两个深空站与阿根廷深空站的经度差太大,对航天器的测控覆盖需要进一步优化。结合图乙可知,③④两个深空站与阿根廷深空站经度相差不大,而①②两个深空站可以扩大测控覆盖范围。故选A。第10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________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请在下图中用折线画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 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________及其以北各纬度 ________各纬度
冬至 ________及其以南各纬度 ________各纬度
春、秋分 ________ 南北两极点
[高效速记] 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
(1)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记忆口诀“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记忆口诀“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二、四季的更替
1.成因
2.划分
天文四季 夏季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______的季节
冬季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______的季节
春季、秋季 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3、4、5月确定为________,6、7、8月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
[知识链接] 二十四节气图判读
(1)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基本规律
①任意相邻的两个节气,时间上相隔约15天。
②相对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同一纬度。对任何一地,此两天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均相同。如芒种与小暑、立冬与立春。
                                    
关键能力提升——考教衔接 突出创新性
能力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
 精讲点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H=90°-AB纬度差=90°-(40°-10°)=60°。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H=90°-BC纬度差=90°-(10°+23.5°)=56.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2)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3)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①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②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计算楼间距、楼高
为了保证一楼全年有阳光照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楼房时,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大于L=(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如上图所示,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H)互余,即α+H=90°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效果最佳。
[思维拓展] 等太阳高度线图
 
等太阳高度线图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来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其实质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昼半球俯视图。
如图所示:此时刻太阳直射点A的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四周随着球面的弯曲与直射点距离不断扩大,太阳高度角也不断减小。相同太阳高度的点连成的线呈同心圆分布,0°等太阳高度线为晨昏线。
典题示法
[典题] (天津卷)图甲为我国某地一住宅小区示意图,图乙中四个方向的阴影分别为小区内某栋住宅楼二至日8:00 和16:00的日影。读图,完成(1)~(2)题。
(1)该小区最可能位于(  )
A.北京 B.银川
C.杭州 D.海口
(2)小区内各住宅楼楼高一致,休闲广场被楼影遮挡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夏至日8:00~12:00
B.夏至日12:00~16:00
C.冬至日8:00~12:00
D.冬至日12:00~16:00
[思路引领]
[答案] (1)     (2)    
[借题发挥]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1)日影长短
(2)日影朝向
变式演练
 读某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  )
A.5月6日左右 B.8月7日左右
C.11月7日左右 D.2月6日左右
2.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  )
A.赤道 B.11.5°S
C.11.5°N D.23.5°N
3.若测得某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则该日可能为北半球(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考向题组精练——素养落实 彰显应用性
 考向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025·河北张家口模拟)为了研究太阳视运动特点,三位中学生在北半球夏至日这一天的甲、乙、丙三地分别观测了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了太阳高度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乙、甲、丙 B.甲、丙、乙
C.甲、乙、丙 D.丙、甲、乙
2.根据该图信息,可了解到(  )
A.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
B.天文四季的时段划分
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低,昼越长
D.三个观测点日出东南,日落西北
3.乙、丙两地的时间相差(  )
A.1个多小时 B.2个多小时
C.3个多小时 D.4个多小时
考向二 太阳视运动规律的应用
(2024·福建卷)街道走向、行道树和建筑物影响街道地面的日照时间长短。福建省学者小明来到美国波士顿(约42°N)访学。夏至日,小明在某绿树成荫的街道朝天空垂直拍摄,并将照片绘制成图(如图)。图中虚线示意春分日目视太阳轨迹。该地夏至日昼长约15小时。据此完成4~6题。
4.夏至日该街道日出方位最接近(  )
A.①   B.②   C.③   D.④
5.6月25日,小明用专业器材在同一地点朝天空垂直拍摄,他拍摄到太阳的时段(地方时)最有可能是(  )
A.8:30—9:00 B.10:30—11:00
C.13:00—13:30 D.15:00—15:30
6.该街道行道树为当地树种。晴朗无云时,下列日期该街道地面日照时间最长的是(  )
A.5月30日 B.7月1日
C.9月1日 D.11月30日
考向三 四季规律判读
(2023·北京卷)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下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7~8题。
7.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提示:完成课时作业10
第10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必备知识梳理
一、
1.最大
2.(1)
(2)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3)北回归线 南半球 南回归线 北半球 赤道
二、
1.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 
2.长 短 春季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
典题示法
[典题] 答案:(1)D (2)C
变式演练
1~3.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自M日至N日,该地影长先逐渐变长后逐渐变短,且两日关于夏至日对称,因此N日约在8月7日左右,B正确。第2题,5月5日,该地物体正午影长为0,说明该日有太阳直射现象,则该地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太阳直射点1个月约移动8个纬度,1天约移动0.26个纬度,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因此5月5日太阳直射纬度约为11.5°N,C正确。第3题,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该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因此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为35°,由上题计算出该地纬度约为11.5°N,故该日太阳直射23.5°S,为北半球冬至日,D正确。
答案:1.B 2.C 3.D
考向题组精练
1~3.解析:第1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纬度差|计算:甲地的纬度为38.5°N或8.5°N;乙地的纬度为48.5°N或1.5°S;丙地的纬度为58.5°N或11.5°S。由图示信息可知,三地均昼长夜短,故三地均位于北半球,故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甲、乙、丙。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得不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信息,也就得不出其完整的地理坐标数据,A错误;图示信息与天文四季时段的划分无关,B错误;由图可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低,昼越长,且昼长夜短,C正确;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甲、乙、丙三地应日出东北,日落西北,D错误。第3题,由图可知,乙、丙正午时刻分别约为北京时间13时20分钟和16时,故乙、丙两地的时间差约为2个多小时,B正确。
答案:1.C 2.C 3.B
4~6.解析:第4题,本小题要求判断夏至日图示街道日出方位最接近的地点。根据所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相关知识可知,美国波士顿(约42°N)位于北半球,夏至日的日出方位为东北,因此在图中①~④地定位出东北方向的地点就可以使本小题迎刃而解。根据情境信息可知,学者小明访学地点美国波士顿(约42°N)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当地正午的太阳视位置位于正南方。结合图中天空中心和春分日正午太阳视位置,可以判断①、②位置的方位为偏北方向,③、④为偏南方向。在北半球观测太阳、月球等天体,当天空方向上北下南时,左为东、右为西,据此可以具体判断①为东北方向,②为西北方向,③为东南方向,④为西南方向。因此A正确。第5题,设问要求回答小明6月25日在同一地点朝天空垂直拍摄到太阳的时段,即太阳视位置位于非地面建筑物及行道树树冠遮挡区域的时间段。该小题主要考查对街道走向、街道两侧建筑物及行道树树冠等地理事物对不同时段太阳视位置遮挡的空间想象能力。根据波士顿(约42°N)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以推算出夏至日波士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为71.5°,当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春分日大,昼长较春分日长,可结合图中当地春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视位置,判断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视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和春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不平行)。根据行道树树冠和建筑物遮挡情况,可以进一步估算该街道不受遮挡天空区域的百分比,并根据昼长时间测算出日照时数。依据情境中的“该地夏至日昼长约15小时”,可以估算6月25日太阳视位置位于街道两侧建筑物与行道树树冠间隙而不受遮挡的时间(即可以拍摄到太阳的时长)约占昼长的1/5~1/6(2~3小时)。结合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可知,该时段为下午时段,C最符合题意。地方时15:00后,受到建筑物遮挡,无法垂直拍摄到太阳,D错误。由补绘的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视位置可知,受街道一侧行道树树冠的影响,上午时段无法垂直拍摄到太阳,排除A、B,故选C。第6题,本小题要求判断该街道地面日照时间最长的日期。可根据波士顿的地理纬度(约42°N)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根据上述第5题的方法,判断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选项中“5月30日”“7月1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较为接近,“9月1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春分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较为接近,“11月30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冬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较为接近。由美国波士顿(约42°N)的纬度位置、设问“该街道行道树为当地树种”及图中植物宽阔的叶片形态,可以判断出当地树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树种秋冬季落叶,春季发叶,该街道一侧的行道树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树种。根据夏至日及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估算出行道树树冠、建筑物、不被遮挡的天空三者在太阳视运动轨迹中的比例,可以估算出5月30日、7月1日、9月1日地面日照时长不长于3小时;而11月30日地面日照时长大于昼长的1/3,即长于3个小时;加之11月30日行道树已落叶,太阳辐射可以透过行道树树冠照射到地面,地面的日照时间显著增加。因此4个选项中,11月30日为晴朗无云时地面日照时间最长的日期,D正确。
答案:4.A 5.C 6.D
7~8.解析:第7题,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瞬变事件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故选C。第8题,梅雨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淮地区,甲地位于山西省,不是梅雨分布区,A错误;乙地位于湖南,“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说明乙地洪涝明显,遥感技术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利于防灾减灾,B正确;甲地纬度高于乙地,且两地纬度都在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太阳高度角甲地小于乙地,C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周年变化幅度越大(发生极昼地区都是24小时),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故甲地的昼长周年变化大于乙地,D错误。故选B。
答案:7.C 8.B(共66张PPT)
第9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弧、夜弧
(1)划分:晨昏线(圈)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右图所示。
(2)意义
昼弧和夜弧的________,反映了该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昼弧长于夜弧,则________;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弧短于夜弧,则________。
长度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赤道上:终年________。
(2)北半球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特殊节气
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______,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______现象 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______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
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________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________现象 ________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昼夜等长

极昼
最大
昼短夜长
极夜
冬至
(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________。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
________小时。
相反
12
[思维拓展] 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1)“北进南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时,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南扩大。
(2)“南撤北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时,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缩小。
能力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精讲点拨
1.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此处指南、北半球)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上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图所示: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3.昼夜长短的时空对称特点
(1)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
①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C与D、A与B):两地昼长、夜长相等。
②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A):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2)昼夜长短的空间对称特点
①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与B、C与D)(纬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
②相对于赤道对称的点(A与C、B与D)或地心对称的点(A与D、B与C):南北半球昼夜相反(北半球某点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某点的夜长)。
4.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
(1)利用昼弧、夜弧的弧度数计算
昼(夜)长=昼(夜)弧度数/15°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①依据
a.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
b.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时(24时)对称。
c.上午时长=下午时长。
d.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如图所示:
典题示法
[典题] (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答案:B
[思路引领]
变式演练
(2025·江苏南通检测)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课上,丹霞和她的学习小组绘制了如图所示的4条表示全球昼夜分布的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6月22日前后全球昼夜纬度分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赤道地区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符合该昼长分布规律的是乙,B正确。
2.丹霞所在学习小组总结了以下全球昼夜分布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夏至日昼半球大于夜半球
B.低纬度昼长大于高纬度
C.极圈内各地极昼天数相等
D.全球每天昼夜面积相等
答案:D
解析:昼半球与夜半球永远平分地球,全球每天昼夜面积都相等,A错误,D正确;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南北半球)的高纬度昼长大于低纬度昼长,B错误;极圈内纬度位置越高,极昼的天数越长,C错误。
考向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如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四地纬线昼弧、夜弧分布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案:B
解析: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据图可知,四地中甲地有极夜现象,乙地昼长夜短,丙地有极昼现象,丁地昼短夜长,可知乙、丙位于南半球,甲、丁位于北半球,B正确,A、C、D错误。
2.图中乙和丁的周长相等,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相反,则两地(  )
A.处于同一纬线
B.处于同一半球
C.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反
答案:D
解析:乙、丁的周长相等但昼夜长短不同,说明两地的纬度数相同,但不在同一半球。根据所学可知,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两地昼夜长短正好相反,即北半球该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同一纬度的夜长相等,北半球该纬度的夜长与南半球同一纬度的昼长相等,所以两地昼夜长短相反,D正确;两地不在同一纬线,纬度数相同,处在不同半球,A、B错误;日出时间=12时-(昼长/2),日落时间=12时+(昼长/2),昼长不同,日出、日落时间不同,C错误。
3.下列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南极圈
B.乙可能位于赤道
C.丁不可能位于赤道
D.丙位于回归线
答案:C
解析:北半球冬至日时,南极圈有极昼现象,而甲为极夜,可知甲不是位于南极圈,A错误;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乙、丁昼夜不平分,故乙、丁不可能位于赤道,B错误,C正确;丙地此时出现极昼,可知丙地可能为南极圈及其以南的任一纬度,不可能位于回归线,D错误。
考向二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
(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丙三地年日出时刻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5题。
4.甲、乙、丙三地的位置关系是(  )
A.甲、乙、丙呈东北—西南向排列
B.甲、乙、丙呈西北—东南向排列
C.丙、乙、甲呈东北—西南向排列
D.丙、乙、甲呈西北—东南向排列
答案:C
解析:结合春分日昼夜长度特点(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可知,在北京时间的参考下,我国甲、乙、丙三地位置越偏东则日出时间越早;因此可以判断甲地日出时间(6:00左右)最晚,丙地(4:47左右)最早,则甲位于最西部,乙处于两地之间,丙位于最东部。根据“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长”的特点,结合三地日出时间可判断,甲地日出时间最晚,纬度应该较低;丙地日出时间最早,纬度应该较高。因此丙、乙、甲三地呈东北—西南向排列,C正确。
5.冬至日三地的日落时刻(  )
A.甲早于乙,乙早于丙
B.丙早于乙,乙早于甲
C.乙早于丙,丙早于甲
D.甲、乙、丙非常接近
答案:B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冬至日三地日出的北京时间可知,丙地日出最晚,甲地日出最早。根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长越短”的规律,且结合上题可知丙地纬度较高,昼长较短,因此丙地日落时刻会更早,甲地更晚,乙地日落时刻居中。故选B。
考向三 昼夜长短计算
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海湾游览,下图为该海湾示意图。小明拍摄了一张“落日碧海、渔船点点”的照片,拍照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9:01,当地经纬度约为(23°53′N,116°E)。据此完成6~7题。
6.小明拍摄照片时的位置应在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时为暑假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小明拍的是日落,日落位于西北方向,根据“碧海”“渔船”这些信息可知西北方向有海的只能是④,故选D。
7.拍摄照片的当天,当地昼长约为(  )
A.14小时2分钟 B.14小时34分钟
C.13小时30分钟 D.12小时
答案:C
解析: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当地经度与120°E相差4°,时间相差16分钟,由此可以算出当地日落时间为18:45,根据昼长时间计算公式:12+昼长/2=日落时间,可以算出昼长时间为13小时30分钟,故选C。
下表表示四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差值。据此完成1~2题。
1.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地点 ① ② ③ ④
昼长最大差值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
答案:C
解析:纬度越低昼长最大差值越小,由此可知,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是②④①③。故选C。
2.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
A.8小时31分 B.9小时9分
C.10小时42分 D.11小时22分
答案:B
解析:根据同一地区,夏至日和冬至日昼夜时长相反,即同一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长等于冬至日黑夜时长,并且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长,则冬至日白昼最短,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短,则冬至日白昼最长。④地昼长最大差值等于该地昼长最大值(设为x)减去该地昼长最小值(24-x),由此可得出:x-(24-x)=5小时42分,由此可得x=14小时51分,则④地最短昼长等于24小时-14小时51分=9小时9分,故选B。
(2025·湖北武汉模拟)北京时间2024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7时10分,小明同学在海南著名景点五指山(19°N,110°E)观看日出,并拍摄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据此完成3~4题。
3.该日,五指山的昼长最接近(  )
A.9小时55分 B.10小时15分
C.11小时10分 D.12小时20分
答案:C
解析:2024年2月10日五指山日出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7时10分,则五指山(110°E)的地方时为7:10-(120°-110°)×4=6:30,则该日五指山的昼长约为(12:00-6:30)×2=11小时,最接近11小时10分,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4.小明同学计划在同一年、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再次拍摄五指山日出景观,其日期应选择在(  )
A.4月22日前后 B.5月2日前后
C.11月3日前后 D.12月13日前后
答案:C
解析:一年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再次拍摄到同样的日出景观,说明这一天的昼长和2月10日的昼长相同,所以两次拍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相同,应该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2月10日距离夏至日大约4个月零12天,则6月22日之后的4个月零12天,也就是11月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2月10日大致相同,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下图是安徽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5~7题。
5.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最主要的原因是8月(  )
A.白昼长 B.气压高
C.气温高 D.太阳高度大
答案:B
解析:日照时数与昼长情况和天气状况有关,与气温无关,C错误;6月太阳直射点位置较8月更偏北,所以安徽6月的太阳高度更大,且昼长大于8月,A、D错误;6月恰逢梅雨,多阴雨天气,8月正值伏旱,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多晴天,故日照时数8月更多,B正确。
6.该日该地昼长约为(  )
A.10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光线位于正南方,日出太阳光线与正午时太阳光线夹角为105°,正午地方时为12时,则日出时地方时为5时,经过计算得知昼长为14小时,故选D。
7.该房屋正门(  )
A.坐北朝南 B.朝向南偏东
C.朝向南偏西 D.朝向东偏南
答案:B
解析:安徽正午太阳光线位于正南方位,日出时太阳光线位于偏东北方向。而该屋正门对着的方位是在正午光线和日出光线之间,向东偏离正午太阳光线15°,故朝向南偏东。故选B。
(2025·湖南衡阳统考一模)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下表示意北京市某月三天的日出方位角数值。据此完成8~10题。
8.该月1日,北京日落方位角是(  )
A.198° B.252°
C.288° D.342°
日期 1日 15日 30日
日出方位角 108° 113.5° 118°
答案:B
解析: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北京市某月1日日出方位角为108°(如图),可推出日出方向与正北方夹角为108°,与正东方向夹角为18°,与正南方向夹角为72°。而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北京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正午太阳的方位应该是在正南方,以12:00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长相等,因此夹角也相等,推出日落方向与正南方向的夹角也是72°,可知日落方位角应为108°+72°+72°=252°,B正确。
9.该月可能为(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答案:D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北京市该月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昼短夜长,且随着时间推进,日出方位角越来越大,说明日出方向向南方移动,白昼越来越短。2月北京市昼短夜长,白昼不断变长,不符合该月特征,A错误;5月和8月北京市昼长夜短,B、C错误;11月北京市昼短夜长,白昼不断变短,符合该月特征,D正确。
10.北京日出方位角最小的日期(  )
A.南半球昼长为一年中最长
B.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C.晨昏圈与经线圈完全重合
D.极昼极夜区外各地日落西北方向
答案:D
解析:日出方位角最小的日期应该是日出方向与正北方向夹角最小的日期,因此此日北京市白昼时间应该最长,应为夏至日。该日南半球昼长为一年中最短,A错误;该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B错误;春、秋分晨昏圈与经线圈完全重合,C错误;夏至日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D正确。
 (2024·江苏卷)如图为2024年某月1日地球昼夜状况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据图推断,该日是(  )
A.2月1日
B.3月1日
C.4月1日
D.5月1日
答案:D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北极点附近以极昼为主,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2月1日和3月1日在北半球的冬半年,A、B错误;4月1日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相差11天左右,北极点附近应刚刚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很小,与图示北极点附近昼夜分布图不符合,C错误;由春分日到夏至日大致三个月90天左右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向北移动了23.5°,从3月21日到5月1日大约40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大约向北移动了10°,也就是说5月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10°N附近,对应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应是80°N~90°N之间,以图中的纽约纬度位置结合北美洲轮廓图可知此时图中晨昏线纬度最高点(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纬度位置约为80°N,D正确。故选D。
1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是(  )
A.6:00 B.12:00
C.18:00 D.24:00
答案:C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的纽约(74°W)位于晨线处附近,说明纽约正处于5月1日日出时刻,由于纽约在40°N,位于北半球夏半年的5月1日日出时刻应在6时之前。当北京时间6:00时,74°W地方时20:56,这是当地的上半夜,不会在日出时刻附近,A错误;当北京时间12:00时,74°W地方时2:56,纽约当地正值深夜,不会在日出时刻附近,B错误;当北京时间18:00时,74°W地方时4:56,应在日出时刻附近,C正确;当北京时间24:00时,74°W地方时10:56,纽约当地已经临近中午,D错误。故选C。
13.经过6小时,昼夜状况是(  )
答案:A
解析:据上题分析得知此时纽约地方时在4:56附近,经过6小时之后纽约地方时在10:56附近,纽约应该已经是完全白昼,图A符合,A正确;图B中纽约虽然在白天,但其位置十分接近其偏东侧的昏线,说明图B时纽约是在正午12时之后,不符合题意,B错误;C、D两图中纽约在黑夜,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
(2023·海南卷)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图a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图b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4~15题。
14.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答案:D
解析:由图a可知,甲地日出时日影朝向正西方向,正午日影朝向正北方向,日落时日影朝向正东方向,可判断甲地该日昼夜等长,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该日甲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可推测该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由于赤道上最低正午太阳高度是66°34′,故可判定甲地不在赤道上,而赤道之外地区昼夜等长的日期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B、C错误,D正确。
15.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地正午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可推测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且太阳直射点位于甲地正南方向;图b中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地正南方向,根据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异和正午太阳方位,可判断甲地在乙地的偏南方向;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昼夜等长,其日出地方时应为6时,结合图a中甲地日出北京时间(即120°E地方时)为5:40可算出甲地经度为125°E;根据图b中乙地正午北京时间为12时20分,结合正午乙地地方时12时,可算出乙地经度为115°E,因此甲地在乙地东南方向,故选A。
(2022·天津卷)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我国某山拍摄日出照片,下图是他在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照片。据此完成16~17题。
16.该地这两天的昼长大约分别是(  )
A.12小时和8小时
B.13小时和11小时
C.14小时和10小时
D.16小时和8小时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时刻可知,该地6月22日(夏至日)6:06日出,12月23日(冬至日)7:57日出,而这两天分别为该地昼长最长和昼长最短的日期,故设最长昼长和最短昼长分别为X和Y,两者关系为X+Y=24h,由夏至日日出比冬至日早7:57-6:06=1小时51分钟,可得出X-Y=2×1小时51分,由此计算出X=13小时51分,Y=10小时9分。据此,C最接近,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7.推测该山可能是(  )
A.山东泰山(117°E)
B.海南五指山(109°E)
C.安徽黄山(118°E)
D.四川峨眉山(103°E)
答案:D
18.(2020·山东卷)5月27日位于28°N的温州昼长为13时44分,该日珠峰顶部(28°N,87°E)日出时刻在北京时间(  )
A.7:20以前 B.7:20—7:39
C.7:40—8:00 D.8:00以后
答案:A
解析:温州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度为120°E左右,与北京时间基本相同。该日温州昼长为13小时44分,根据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可以推算出温州日出时间为5:08,日落时间为18:52。由题干可知,珠峰与温州同纬度,经度为87°E,因此珠峰的地方时比温州晚2小时12分,与温州同海拔地区的昼长应为13小时44分,日出时间为7:20,但是珠峰峰顶海拔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在太阳尚未上升到地平线之前,珠峰上就可以看到太阳,因此日出时间早于7:20,故选A。(共101张PPT)
第10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________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最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请在下图中用折线画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
答案: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 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________及其以北各纬度 ________各纬度
冬至 ________及其以南各纬度 ________各纬度
春、秋分 ________ 南北两极点
北回归线
南半球
南回归线
北半球
赤道
[高效速记] 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
(1)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记忆口诀“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记忆口诀“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二、四季的更替
1.成因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
2.划分
天文四季 夏季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______的季节
冬季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______的季节
春季、秋季 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3、4、5月确定为________,6、7、8月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


春季
[知识链接] 二十四节气图判读
(1)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基本规律
①任意相邻的两个节气,时间上相隔约15天。
②相对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同一纬度。对任何一地,此两天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均相同。如芒种与小暑、立冬与立春。
能力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
 精讲点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H=90°-AB纬度差=90°-(40°-10°)=60°。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H=90°-BC纬度差=90°-(10°+23.5°)=56.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2)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3)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①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②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如上图所示,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H)互余,即α+H=90°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效果最佳。
[思维拓展] 等太阳高度线图
等太阳高度线图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来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其实质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昼半球俯视图。
如图所示:此时刻太阳直射点A的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四周随着球面的弯曲与直射点距离不断扩大,太阳高度角也不断减小。相同太阳高度的点连成的线呈同心圆分布,0°等太阳高度线为晨昏线。
典题示法
[典题] (天津卷)图甲为我国某地一住宅小区示意图,图乙中四个方向的阴影分别为小区内某栋住宅楼二至日8:00 和16:00的日影。读图,完成(1)~(2)题。
(1)该小区最可能位于(  )
A.北京 B.银川
C.杭州 D.海口
答案:D
(2)小区内各住宅楼楼高一致,休闲广场被楼影遮挡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夏至日8:00~12:00
B.夏至日12:00~16:00
C.冬至日8:00~12:00
D.冬至日12:00~16:00
答案:C
[思路引领]
[借题发挥]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1)日影长短
(2)日影朝向
变式演练
读某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  )
A.5月6日左右 B.8月7日左右
C.11月7日左右 D.2月6日左右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自M日至N日,该地影长先逐渐变长后逐渐变短,且两日关于夏至日对称,因此N日约在8月7日左右,B正确。
2.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  )
A.赤道 B.11.5°S
C.11.5°N D.23.5°N
答案:C
解析:5月5日,该地物体正午影长为0,说明该日有太阳直射现象,则该地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太阳直射点1个月约移动8个纬度,1天约移动0.26个纬度,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因此5月5日太阳直射纬度约为11.5°N,C正确。
3.若测得某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则该日可能为北半球(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D
解析: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该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因此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为35°,由上题计算出该地纬度约为11.5°N,故该日太阳直射23.5°S,为北半球冬至日,D正确。
 考向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025·河北张家口模拟)为了研究太阳视运动特点,三位中学生在北半球夏至日这一天的甲、乙、丙三地分别观测了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了太阳高度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乙、甲、丙 B.甲、丙、乙
C.甲、乙、丙 D.丙、甲、乙
答案:C
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纬度差|计算:甲地的纬度为38.5°N或8.5°N;乙地的纬度为48.5°N或1.5°S;丙地的纬度为58.5°N或11.5°S。由图示信息可知,三地均昼长夜短,故三地均位于北半球,故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甲、乙、丙。
2.根据该图信息,可了解到(  )
A.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
B.天文四季的时段划分
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低,昼越长
D.三个观测点日出东南,日落西北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得不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信息,也就得不出其完整的地理坐标数据,A错误;图示信息与天文四季时段的划分无关,B错误;由图可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低,昼越长,且昼长夜短,C正确;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甲、乙、丙三地应日出东北,日落西北,D错误
3.乙、丙两地的时间相差(  )
A.1个多小时 B.2个多小时
C.3个多小时 D.4个多小时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乙、丙正午时刻分别约为北京时间13时20分钟和16时,故乙、丙两地的时间差约为2个多小时,B正确。
考向二 太阳视运动规律的应用
(2024·福建卷)街道走向、行道树和建筑物影响街道地面的日照时间长短。福建省学者小明来到美国波士顿(约42°N)访学。夏至日,小明在某绿树成荫的街道朝天空垂直拍摄,并将照片绘制成图(如图)。图中虚线示意春分日目视太阳轨迹。该地夏至日昼长约15小时。据此完成4~6题。
4.夏至日该街道日出方位最接近(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本小题要求判断夏至日图示街道日出方位最接近的地点。根据所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相关知识可知,美国波士顿(约42°N)位于北半球,夏至日的日出方位为东北,因此在图中①~④地定位出东北方向的地点就可以使本小题迎刃而解。根据情境信息可知,学者小明访学地点美国波士顿(约42°N)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当地正午的太阳视位置位于正南方。结合图中天空中心和春分日正午太阳视位置,可以判断①、②位置的方位为偏北方向,③、④为偏南方向。在北半球观测太阳、月球等天体,当天空方向上北下南时,左为东、右为西,据此可以具体判断①为东北方向,②为西北方向,③为东南方向,④为西南方向。因此A正确。
5.6月25日,小明用专业器材在同一地点朝天空垂直拍摄,他拍摄到太阳的时段(地方时)最有可能是(  )
A.8:30—9:00 B.10:30—11:00
C.13:00—13:30 D.15:00—15:30
答案:C
解析:设问要求回答小明6月25日在同一地点朝天空垂直拍摄到太阳的时段,即太阳视位置位于非地面建筑物及行道树树冠遮挡区域的时间段。该小题主要考查对街道走向、街道两侧建筑物及行道树树冠等地理事物对不同时段太阳视位置遮挡的空间想象能力。根据波士顿(约42°N)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以推算出夏至日波士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为71.5°,当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春分日大,昼长较春分日长,可结合图中当地春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视位置,判断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视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和春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不平行)。
根据行道树树冠和建筑物遮挡情况,可以进一步估算该街道不受遮挡天空区域的百分比,并根据昼长时间测算出日照时数。依据情境中的“该地夏至日昼长约15小时”,可以估算6月25日太阳视位置位于街道两侧建筑物与行道树树冠间隙而不受遮挡的时间(即可以拍摄到太阳的时长)约占昼长的1/5~1/6(2~3小时)。结合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可知,该时段为下午时段,C最符合题意。地方时15:00后,受到建筑物遮挡,无法垂直拍摄到太阳,D错误。由补绘的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正午太阳视位置可知,受街道一侧行道树树冠的影响,上午时段无法垂直拍摄到太阳,排除A、B,故选C。
6.该街道行道树为当地树种。晴朗无云时,下列日期该街道地面日照时间最长的是(  )
A.5月30日 B.7月1日
C.9月1日 D.11月30日
答案:D
解析:本小题要求判断该街道地面日照时间最长的日期。可根据波士顿的地理纬度(约42°N)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根据上述第5题的方法,判断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选项中“5月30日”“7月1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较为接近,“9月1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春分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较为接近,“11月30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冬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较为接近。由美国波士顿(约42°N)的纬度位置、设问“该街道行道树为当地树种”及图中植物宽阔的叶片形态,可以判断出当地树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树种秋冬季落叶,春季发叶,该街道一侧的行道树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树种。
根据夏至日及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估算出行道树树冠、建筑物、不被遮挡的天空三者在太阳视运动轨迹中的比例,可以估算出5月30日、7月1日、9月1日地面日照时长不长于3小时;而11月30日地面日照时长大于昼长的1/3,即长于3个小时;加之11月30日行道树已落叶,太阳辐射可以透过行道树树冠照射到地面,地面的日照时间显著增加。因此4个选项中,11月30日为晴朗无云时地面日照时间最长的日期,D正确。
考向三 四季规律判读
(2023·北京卷)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下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7~8题。
7.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瞬变事件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故选C。
8.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B
解析:梅雨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淮地区,甲地位于山西省,不是梅雨分布区,A错误;乙地位于湖南,“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说明乙地洪涝明显,遥感技术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利于防灾减灾,B正确;甲地纬度高于乙地,且两地纬度都在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太阳高度角甲地小于乙地,C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周年变化幅度越大(发生极昼地区都是24小时),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故甲地的昼长周年变化大于乙地,D错误。故选B。
下图中M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读图,完成1~2题。
1.此日浙江省金华市(约29°N)的正午太阳高度约是(  )
A.27°    B.80°
C.58°    D.66.5°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北半球M地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由此推断,M地为北极点,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图中显示,M地此日太阳高度为19°,因此此日太阳直射19°N,此日浙江省金华市(约29°N)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差10°,则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约是(90°-10°)=80°,B正确。
2.若图示太阳高度为当地一年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则(  )
A.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扩大
B.全球温带范围将会扩大
C.全球热带范围将会扩大
D.回归线将穿过我国的福建省
答案:B
解析:目前,因黄赤交角为23.5°,则北极点的最大太阳高度为23.5°,若图示太阳高度为当地一年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北极点最大的太阳高度为19°,则黄赤交角减小为19°。黄赤交角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则南北极圈度数为南北纬71°,极圈以内就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大范围,因此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缩小,A错误;黄赤交角减小,则回归线度数减小,极圈度数增大,温带范围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则全球温带范围将会扩大,热带范围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则全球热带范围将会缩小,B正确,C错误;黄赤交角减小到19°,则北回归线度数为19°N,北回归线不会穿过我国的福建省,D错误。故选B。
(2025·山东济宁模拟)家住我国北方地区(40°N)的小明,利用朝向正南的阳台(阳台东西两侧均为墙,且全天太阳可照射、无遮挡)观察太阳视运动。下图为小明家所在地的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太阳视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据此完成3~4题。
3.若下列日期均为晴天,小明家阳台一天内被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是(  )
A.6月23日 B.7月23日
C.8月23日 D.9月23日
答案:D
解析:阳台一天内被太阳照射时间最长,应对应太阳位于偏南方位时间最长的一天。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月23日、7月23日、8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从图上来看太阳位于偏南方向的时间小于秋分;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升起后太阳马上就转至偏南方位,太阳位于偏南方向的时间几乎等于12小时。综上所述,四选项中小明家阳台一天内被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是9月23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小明家阳台一天内被太阳照射时长相等的两个日期至少相差(  )
A.2天    B.2个月
C.半年    D.1年
答案:A
解析:小明家阳台一天内被太阳照射时长相等的两个日期关于二至日对称,因此相差最少的两个日期为二至日前一天和后一天,相差2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5·山东聊城模拟)日出景观始终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热点素材。在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中,同时展出了我国甲、乙两地在二至日的日出作品,作品中显示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而夏至日日出时间却差别很大(拍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5~6题。
5.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D
解析: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7:12),位于冬至日某一时刻的晨线上,冬至日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夏至日,甲地日出时间为5:12,乙地为4:00。而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各地纬度越高,日出时间越早。故甲地纬度较乙地纬度低。拍摄时间同为北京时间,甲地日出晚于乙地,故甲地在乙地西侧。综上所述,甲地应在乙地西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  )
A.18分钟 B.36分钟
C.72分钟 D.108分钟
答案:C
解析:图示为北京时间,即120°E地方时。由夏至日、冬至日日出时间,可计算二分日日出时间(地方时6时),甲地为6:12,早于北京时间12分,乙地为5:36,晚于北京时间24分。由此可知,甲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时应为7时(7:12-0:12),日落地方时为17时,即北京时间17时12分;乙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时应为7:36(7:12+0:24),日落地方时为16:24,即北京时间16时。因而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1小时12分,即72分钟,故选C。
(2025·河南洛阳模拟)我国某学校高三(2)班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内开展日照观测活动,发现从9月23日开始,正午太阳光可透过窗户照射进本班教室(见下图)。10月23日之后因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本班教室内的正午太阳光照消失。一段时间后,正午太阳光再次照进本班教室。据此完成7~9题。
7.该校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南省 C.福建省 D.云南省
答案:A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该校正午太阳高度为4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该地位于42°N。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吉林、河南、福建和云南四省中被42°N穿过的是吉林省,A正确。
8.10月23日之后,正午太阳光再次照进高三(2)班教室的时间约为(  )
A.当年11月23日 B.当年12月22日
C.次年2月21日 D.次年3月21日
答案:C
解析:根据对称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对应的两个日期关于二至日对称,10月23日到冬至日约两个月,下一个日期为冬至后约两个月,即次年2月21日前后,C正确。
9.与高三(2)班相比,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楼上高三(8)班教室内的正午太阳光照(  )
A.同时出现,持续时间一样
B.同时出现,持续时间更长
C.更早出现,持续时间一样
D.更早出现,持续时间更长
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该地10月23日到次年2月21日期间,正午太阳光会被南楼遮挡,即其他日期内(2月21日到10月23日)正午太阳光都可以照进教室。夏至日在2月21日到10月23日日期范围内,两个教室都有正午太阳光照,因此为同时出现,C、D错误。在10月23日后因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高三(2)班教室内的正午太阳光照消失,但高三(8)班教室在楼上,未被遮挡,有正午太阳光照,因此高三(8)班教室内的正午太阳光照持续时间更长,A错误,B正确。
(2025·山东临沂模拟)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因反射太阳光常对居民造成一定的干扰。小明家坐北朝南,南北通透,每年有半年时间正午面临“两个太阳”(除南面太阳照射外,玻璃幕墙从北面反射阳光到室内,玻璃幕墙只考虑平面反射),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
10.小明家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广州市 B.上海市
C.济南市 D.长春市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南面幕墙高100米,小明家高50米,楼间距50米,太阳辐射将从南面幕墙反射至小明家。由图可知,当正午太阳高度在0°~45°时,南面玻璃幕墙可反射阳光到室内,当太阳高度大于45°时,太阳光就反射不到小明家。由上述分析可知,小明家冬半年才能被反射光照到,可以推出该地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得到当地纬度为45°,四个选项中只有长春市的纬度在45°N左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此时小明家电子时钟所示的日期和时间最有可能是(  )
A.3月21日11时40分
B.6月22日12时00分
C.9月23日12时20分
D.12月22日12时40分
答案:A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可能是春分或秋分的正午时间(当地12时),此地为长春市,位于北京以东,时间早,故北京时间还没有到正午12时,四个选项只有A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广东卷)距今约3 000年前的金沙遗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祭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图甲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图乙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12~13题。


12.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图乙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
A.D5→D6连线方向 B.D6和D9之间
C.D5→D9连线方向 D.D8和D9之间
答案:B
解析:根据太阳视运动规律可知,夏至日该地日出东北,且日出方位与冬至日日出方位关于正东方(即二分日日出方位)对称,如下图所示,因此夏至日日出方位为东偏北27.17°,位于D6和D9之间,B正确。
13.已知3 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答案:D
解析: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大小,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圈垂直,晨昏圈的倾斜角度影响各纬线圈被分割成的昼弧、夜弧长度,进而影响昼夜长短。根据材料可知,3 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则夏至日晨昏圈的倾斜角度更大,北半球昼长更长(夜长更短),B错误;同理,冬至日北半球昼长更短(夜长更长),D正确;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日出、日落时间不变,A、C错误。
(2024·浙江1月卷)我国K、Q两地中学生进行日出方位观测,下图为同学们测得的两地日出时直立杆影年变化图,阴影部分为杆影变化的范围,张角两边分别为甲、乙两日的杆影(测量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4~15题。
14.K地位于Q地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答案:C
解析:由所学太阳视运动知识可知,夏至日,日出东北,且最偏北,影子朝向西南,冬至日,日出东南,且最偏南,影子朝向西北,其余日期的日出方位和影子均位于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故张角两边的甲、乙为夏至日或冬至日。读图,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日K地日出变化时间为1小时56分,Q地日出变化时间为3小时14分,Q地昼长年变化幅度大于K地,说明Q地纬度位置更高,两地都位于北半球,说明Q地更靠北。
甲日日出早,为夏至日;乙日日出晚,为冬至日。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时间关于地方时6时对称。由图中可计算出,K地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关于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6时18分对称,可计算K地经度为115.5°E,Q地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关于北京时间5时33分对称,可计算Q地经度约为127°E,可知K地位于Q地的西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K地位于Q地的西南。故选C。
15.K、Q两地相比(  )
A.甲日日落地方时,K地比Q地大
B.甲日晨线与经线夹角,K地比Q地大
C.乙日白昼的时间,K地比Q地长
D.乙日正午太阳高度角,K地比Q地小
答案:C
解析: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甲日为夏至日,Q地纬度位置更高,故甲日日落地方时,K地比Q地小,A错误;同一日期,晨线与经线夹角各地相同,B错误;乙日为冬至日,由于K地纬度较Q地纬度低,K地白昼更长,C正确;乙日为冬至日,由于K地纬度较Q地纬度低,K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D错误。
(2024·广西卷)极北之城——朗伊尔城(78°12′N,15°30′E)常住居民仅约2 000人。在极夜期间,城里居民会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以应对漫长黑夜与严寒的考验。在阳光重返小城后的3月8日,当地会迎来全年最重要的、持续一周的太阳节。据此完成第16题。
16.太阳节首日,当地居民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是(  )
A.正南    B.东南
C.正东    D.东北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阳节首日(当地3月8日),朗伊尔城居民会在该日集聚在一起迎接太阳升起后再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结合日期和朗伊尔城的经纬度简单推算可知,此日已是朗伊尔城极夜期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且太阳直射点仍位于赤道以南,因此当地日出东南方。故选B。
 (2024·山东卷)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第17题。
17.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为(  )
A.甲岛   B.乙岛 C.丙岛   D.丁岛
答案:C
解析:8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除极昼地区外)东北日出,西北日落。由材料可知,当天太阳直射F岛,故F岛当天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东北—天顶—西北。小明当地时间下午从F岛乘船去某岛屿观光,下午太阳位于西北,影子指向东南,故船行进方向为东南,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为丙岛,C正确,A、B、D错误。
(2023·山东卷)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下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据此完成18~19题。
18.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北京时间9:20为当地(37°N,105°E)地方时8:20,此时图示杆影朝向正西,而地方时正午12:00太阳位于正南方,杆影朝向正北(生肖鼠),故太阳位于正西时,大概为地方时15:40,而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生肖鸡与狗之间),故此时杆影指向东南方向(生肖兔与龙之间)。故选D。
19.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答案:A
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可知,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点一直位于南半球,此地(37°N,105°E)始终昼短夜长。所以在此期间,该地日出东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日落西南。由此可知,日出时刻杆影朝向西北方,位于鸡以北;正午时刻杆影朝向正北,指向鼠;日落时杆影朝向东北方,位于兔以北。按杆影顺时针方向转动可知,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最多为5个,A正确。
(2023·湖南卷)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20~21题。
20.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21.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纬度为(29°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022·福建卷)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22~23题。
22.棚内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
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同一地区,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根据材料2月26日棚内出现遮阴带,此后遮阴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此日后遮阴带面积不变,6月22日(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由于3月29日为春分日后8天左右,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为秋分日前8天左右,因此9月15日前后遮阴带面积最大,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继续降低,遮阴带移至棚外,棚内遮阴带开始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  )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棚内最大遮阴带的面积和南北屋面收卷的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南北屋面收卷的保温被宽度越大,最大遮阴带面积越大,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支撑柱变高时,最大遮阴带面积不变,但遮阴带全部移动到保温棚底部(此时面积最大)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出现的日期应比之前推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1·河北卷)家住某城(36.5°N,116°E)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了新楼房,站在书房2.6米高的落地窗前,远处公园美景尽收眼底。如图示意书房平面布局。据此完成24~25题。
24.从入住到次年春分,书房的日采光时间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增加 B.先增后减
C.一直减少 D.先减后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地为(36.5°N,116°E),秋分时入住到次年春分,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当地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该地昼长先变短再变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书房窗子朝向正南,冬半年日出日落方位偏南,所以整个白天都有采光,则书房的采光时间随着昼长的变化而变化,先减后增,在冬至日达到最小值,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5.冬至日天气晴朗,小明在书房于北京时间(  )
A.6:30看到当日第一缕阳光
B.9:30沐浴着阳光伏案读书
C.12:30估算阳光进深2.6米
D.15:30看到阳光照到书柜上
答案:D
解析:该城市位于(36.5°N,116°E),春秋分北京6点日出,该地大约是6:16日出,因此“6:30看到当日第一缕阳光”在冬至日不太可能,冬至日应是在北京时间7:30左右日出,A错误;9:30时,太阳位于东南方位,书房接近正方形,书桌位于书房对角线的东北一侧,位于窗子的正北方位,阳光受东南0.5米的墙的遮挡照射不到书桌,B错误;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90°-(36.5°+23.5°)=30°,则室内光照面积应大于落地窗面积,落地窗高为2.6米,且北京时间12:30,当地时间接近12:14,太阳斜射,阳光进深应该大于2.6米,C错误;15:30时,当地时间接近15:14,太阳斜射,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日影朝向东北方位,书柜位于落地窗的东北方位,阳光正好照射到书柜上,D正确。所以选D。
(2024·北京卷)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下面为活动方案略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采摘红花时,临近(  )
A.雨水 B.小满
C.小暑 D.处暑
答案:C
解析:采摘红花的时间在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满的时间是在5月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8月22日-24日,D错误。故选C。
27.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  )
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
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
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
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
答案:A
解析: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从4月初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至7月初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其中夏至日白昼时间最长,太阳辐射最强,日落方位最偏北,正午影长最短。4月初到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错误;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故选A。(共51张PPT)
第7课时 昼夜交替与物体的偏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1)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表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________,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________,称为夜半球;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________(圈)。
白昼
黑夜
晨昏线
[易错提醒] 晨昏线与日出、日落
位于晨线上的点正值日出,但日出地方时不一定相同;位于昏线上的点正值日落,但日落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2.昼夜交替
(1)原因:地球不停地______。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自转
[绘图] 请在下列两幅图中画出二分日晨昏线,并指出晨线和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用粗线标注23.5°N的昼弧部分。
提示:
二、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产生
2.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_偏转;在南半球向________偏转;在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方法技巧] 水平运动偏转方向的判断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为物体原始运动方向,拇指指向为偏转方向。
3.影响
(1)在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往往比左岸________,常导致大河右岸相对陡峻,左岸相对平缓。
(2)在北半球,高速列车正常运行时,右侧轨道受到的压力比左侧轨道要________。
(3)在北半球,气流、________的流向也会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强烈

洋流
能力点 晨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精讲点拨
1.晨昏线(圈)的特点
(1)晨昏线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的变化范围为0°~23.5°,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例如,图乙中∠α=∠β。
(5)晨昏线只有在二至日时才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但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点拨:晨昏线(圈)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尽管太阳高度均为0°,但对应的时刻不同,昼弧上对应的是日出时刻,而夜弧上对应的是日落时刻。
3.综合分析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判断晨昏线,反过来,也可根据晨(昏)线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进而确定所属半球。如图甲,若 为昏线
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为北半球;反之,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为南半球。
(2)确定地方时
利用晨昏线上的四个特殊点可判断地方时,
如下表:
特殊点(图乙) 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中点) D 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昏线中点) G 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晨线与昏
线的交点 晨昏线与极昼
范围的切点 E 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24:00或0:00
晨昏线与极夜
范围的切点 F 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 12:00
(3)确定太阳直射点
纬度的确定 ①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的纬度互余
②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经度的确定 ①地方时12:00所在经线的经度
②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4)确定日期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二分日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二至日
北极点及其附近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
南极点及其附近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
(5)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间,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间。某地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7)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典题示法
[典题] (江苏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完成下题。
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
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
答案:C
[思路引领]
变式演练
读某日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日出为0时或24时
B.C点日落是22时
C.D和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出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D正确;图中B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且B点在晨线上,因此B点日出为12时,A错误;图中C点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日落时间为18时,B错误;图中D点纬度比E点低,其自转线速度比E点大,两地自转角速度相同,C错误。
2.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
A.120°E B.60°E
C.20°W D.100°W
答案:B
解析:A点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其地方时为0:00,根据图中经度的分布状况可知,A点所在经线是60°E,故选B。
考向一 认识晨昏线
下图示意晨昏线与纬线的几种位置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Q点刚好位于极夜圈上,则能表示Q点的地方时为12:00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晨昏线判断。①④图中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Q的地方时可能为12:00;②③图中晨昏线与纬线相交,Q点在晨昏线上,表示日出或日落,不能表示正午时刻。故选D。
2.下列选项中可能表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是重合的,与纬线是垂直的,②图符合,A正确。
考向二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它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下图表示四条不同的河流。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在图中的a、b、c、d四河中顺流放木排,假设水文、地质条件相同,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根据影响地转偏向力的因素分析,相同速度物体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北半球向右偏,图中a、b、c三条河流都位于北半球,a河流纬度最高,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最明显,即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是a,故选A。
4.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  )
A.靠近河流中心航行 B.靠向逆水的右岸航行
C.航道最深处航行 D.靠向顺水的右岸航行
答案:B
解析:图中b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顺水流方向的右岸水流速度较快,左岸水流速度较慢,所以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水流较慢的一侧,即顺水方向的左岸(逆水方向的右岸),故选B。
考向三 昼夜交替的综合分析
5.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以__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南极点
12
22
(23.5°S,90°W)
(4)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_(东或西)侧。
(5)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
A、D、E

12
18
3
21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日照图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仔细读图,各小题比较容易解答。
下列各图中的斜线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代表晨线的线段数字是(  )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B
解析: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读图可知,①③⑤是晨线,②④⑥为昏线,故选B。
2.下列四地中地方时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甲、丁 D.丙、丁
答案:B
解析:甲、乙、丙三地所在的图中,相邻经线的地方时相差2小时,结合“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可知,甲地地方时为4时,乙地地方时为20时,丙地地方时为4时。丁地位于昼半球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故选B。
3.乙地日落地方时大约为(  )
A.18时 B.17时
C.16时 D.15时
答案:B
解析:读图,乙地所在的图中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由此可知,昏线与乙地所在纬线交点的地方时约为17时,即当地于地方时17时日落,由于同一纬线上昼长相等,由此可知,乙地的日落地方时也约为17时,故选B。
如图为地球某一时刻晨昏线局部示意图,L1示意纬线圈,L2示意晨昏线,O为晨昏线纬度最高点,P、Q为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其中P点经度为60°E,N为北极点,O点到N点的距离约为2 310 km。此时P点由昼入夜,P、Q两点经度差为120°。据此完成4~5题。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1°S,60°W) B.(21°N,60°W)
C.(21°S,120°E) D.(21°N,120°E)
答案:B
解析:N为北极点,则PQ所在的L1纬线圈逆时针方向为正东,P点由昼入夜(位于昏线上),说明过P点向东至Q点(位于晨线上)为黑夜,此时PQ组成的劣弧段为夜弧,此时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A、C错误。已知O点到N点的距离约为2 310 km,可以计算出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与极点之间的纬度差约为:2 310/111≈21°,再加上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可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21°N;
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当地正午12时所在经线,即白天的中央经线,刚好与黑夜中央所在经线相对,由于P点经度为60°E,P、Q两点经度差为120°,加上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所以Q点的经度为:60°E+120°=180°,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以求出,黑夜所在中间经线(即NO经线)的经度就是位于60°E和180°的中点的经度,即:(180°-60°)/2+60°=120°E,由此求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为60°W。综上可得,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1°N,60°W),B正确,D错误。故选B。
5.此时太阳应分别位于P、Q两点的(  )
A.西北方、东北方 B.西南方、东南方
C.东北方、西北方 D.西北方、东南方
答案:A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于东北方,日落于西北方,P点位于昏线,正值日落,太阳位于西北方;Q点位于晨线,正值日出,太阳位于东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5·河北石家庄高三开学考试)读某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山脉最可能位于(  )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高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
答案:A
解析:根据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可知,中纬度的自转线速度在837~1 447 km/h,故图中1 200 km/h位于中纬度地区,C、D错误;高海拔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同纬度地区,由于图示等自转线速度线向南弯曲,说明南部自转线速度更小,因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可知为南半球。故选A。
7.甲地发育有一条东西向的平直河流,则侵蚀较严重的河段为其(  )
A.东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
答案:D
解析:该地为南半球山地东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平直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北岸侵蚀,南岸堆积,D正确。
(2022·湖北卷)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第一颗在晨昏轨道运行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D星形成“晨昏、上午、下午”三星组网格局,可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E星装载目前最先进的微光成像仪,可大幅提高弱光条件下的监测精度。下图示意晨昏轨道、上午轨道和下午轨道。据此完成8~10题。
8.与上午轨道卫星和下午轨道卫星相比,晨昏轨道卫星(  )
A.两侧温度差异小
B.对地观测时,当地的太阳高度角小
C.太阳能补充不足
D.对地观测时,成像仪太阳光入射少
答案:B
解析:晨昏轨道卫星一侧为白昼,一侧为黑夜,两侧温度差异较大,A错误;对地观测时,地面为早晨或傍晚,太阳高度角小于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角,B正确;大部分卫星运行的动力来自太阳能,三颗轨道卫星均可接触阳光,太阳能补充均充足,C错误;对地观测时,与上午轨道卫星和下午轨道卫星相比,成像仪太阳光入射角度小,但太阳光入射并不少,D错误。故选B。
9.E星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轴(  )
A.年变化幅度为23°26′ B.日变化幅度为180°
C.年变化幅度为46°52′ D.日变化幅度为360°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E星为晨昏轨道太阳同步卫星,即沿晨昏圈环绕地球运行,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与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直射点一年之中移动的最大纬度数为23°26′,E星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轴年变化幅度为23°26′,A正确,C错误;一天之中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很小,不可能达到180°和360°,B、D错误。故选A。
10.2021年7月某日,当E星观测到巴西圣保罗(23°S,47°W)的万家灯火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墨西哥圣地亚哥(23°N,110°W)此时地表温度最低
B.冰岛雷克雅未克(64°N,22°W)附近海域晨雾弥漫
C.夏威夷火奴鲁鲁(21°N,158°W)烈日当空
D.中国北极黄河站(79°N,12°E)极光绚烂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巴西圣保罗位于47°W,可推知其位于西三区,万家灯火即入夜后,假设此时为20:00,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火奴鲁鲁为西十一区,区时为12:00,可能出现烈日当空现象,C正确;圣地亚哥当地时间约为16时,而地表温度日出前后最低,A错误;雷克雅未克当地时间约为22时,不是日出,B错误;此时北极黄河站正值极昼,不易看到极光,D错误。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