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十二中2024级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练习
2025.10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练习时长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u 6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2分)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
1.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伏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B. 新一代电极材料石墨烯比表面积大,可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C. 合成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氮肥工业的发展,为粮食丰产提供了保障
D. 开发高效催化剂将转化为有机物,可缓解温室效应
2. 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 在的平衡体系中,缩小容器容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B. 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
C. 实验室向浓氨水中加入NaOH固体制取少量氨气
D 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
3. 下列有关电极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碱性甲烷燃料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
B. 电解氯化镁溶液的阴极电极反应式:
C. 海水中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电极反应式:
D. Al作阳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的电极反应式: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是因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B. 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C. 已知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
D. 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杂反应,其快慢取决于反应历程中的快反应
5. 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粗镍中含有少量、、、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的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已知:氧化性:
A. 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
B. 电解后,Cu和Pt沉降在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
C 电解后,电子由精镍经导线流入粗镍
D. 阳极减重0.64 g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为0.02 mol
6. 下列做法或实验(图中部分夹持略)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A.在铁制品上镀铜 B.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保护铁管道
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 C.证明pH值对平衡的影响 D.比较和与酸反应快慢
实验装置
A. A B. B C. C D. D
7.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状态时,升高温度,再次达到平衡时增大
B. 增加的质量可以使C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C.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发生变化时,该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D. 向反应体系中充入氦气,反应速率加快
8. 下列四个电化学装置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I 碱性锌锰电池 图II 银锌纽扣电池
图III 铅蓄电池 图IV 电解熔融氯化钠
A. 图I所示电池中,的作用是催化剂
B. 图II所示电池中,是氧化剂,电池工作过程中还原为Ag
C. 图III所示电池充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密度不变
D. 图IV所示装置中,NaCl换成,也可以得到Al和
9. 钒电池是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绿色环保储能电池之一,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放电时电子由B极一侧向A极移动,电解质溶液含硫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是:
B. 放电时,通过离子交换膜由B极一侧向A极移动
C. 充电时A极为阳极
D.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10. 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进料浓度比分别为1:1、4:1、7:1时,HCl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键断裂的同时有键断裂,则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B. 该反应升高温度既能增大反应速率又能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C. a、b、c三点中a点对应的平衡转化率最高
D. d点的平衡常数大于c点
11. 科学家利用金催化电解法在常温常压下实现合成氨,工作时某极区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电解液为溶解有三氟甲磺酸锂和乙醇的有机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选择性透过膜只允许、和通过,其它离子不可通过
B. 该装置用金作催化剂能改变总反应的活化能与焓变
C. 三氟甲磺酸锂和乙醇的有机溶液不能导电
D. 该电极方程式为:
12. “中国芯”的主要原料是单晶硅,“精炼硅”反应历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历程Ⅰ是吸热反应
B. 历程Ⅱ发生了化学变化
C. 历程Ⅲ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SiHCl3(l) + H2(g) = Si(s)+3HCl(g) ΔH=+238 kJ/mol
D. 实际工业生产中,粗硅变为精硅的过程无需外界能量供给
13. 某同学研究浓硝酸与KSCN溶液的反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能被氧化为黄色的可聚合为红色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I②溶液立即变红是因为生成了
B. 分析实验I知,聚合为的速率大于其被硝酸氧化的速率
C. 取少量实验I③中的溶液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最终有生成
D. 实验Ⅱ③中的现象证明氧化性强于浓硝酸
14. 工业上常用除去:。一定温度下,向恒容反应器中按照不同投料(见下表)充入气体。按照①进行投料时,测得体系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投料
① 0 0

③ 0 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对应的物质是 B. ①中达到平衡时,
C. 按照②进行投料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D. 任意时刻③中的体积分数均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8分)
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1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防腐蚀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I.金属的腐蚀原理
(1)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均会导致体系中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不同酸性介质中,金属腐蚀原理并不相同。下图是密闭容器中,生铁在和的盐酸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2)图中代表的曲线是_______(填“”或“”)。该过程主要发生_______(填“析氢”或“吸氧”)腐蚀,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
Ⅱ.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3)富锌涂料是使用广泛的防锈底漆,涂层中锌对钢铁保护的原理是_______。
(4)如图为钢铁防护模拟实验装置,则铁做_______极,检测钢铁保护效果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则说明保护效果好。
(5)金属阳极钝化形成保护膜是一种电化学腐蚀方法。将Fe作阳极置于溶液中,一定条件下,Fe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阳极反应式为_______。
16.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按照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
(1)煤的气化制得灰氢:。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该方法生产过程有排放。
(2)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制得蓝氢,步骤如下。
I.的制取:
①催化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和CO,其物质的量之比为3: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②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为提高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
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d.提高
Ⅱ.的富集:
已知8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将2molCO与混合加热到830℃,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是_______。
Ⅲ.用CaO吸收实现低碳排放。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比较温度高低:_______(填“>”或“<”)。
②150分钟后,继续通入时,CaO消耗率明显下降,去除率也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3)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制得绿氢,全程零碳排放。反应如下:
反应i:
反应ⅱ:
反应ⅲ:……
反应i~ⅲ循环实现分解水:。反应ⅲ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17. 氯碱工业是化工产业重要基础,降低能耗是氯碱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利用氯碱厂生产的作燃料,将氢燃料电站应用于氯碱工业,其示意图如下。
(1)a极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甲装置可以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化
b.甲装置中透过阳离子交换膜向a极移动
c.乙装置中c极一侧流出的是淡盐水
(3)乙装置中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电解时需加盐酸控制c极区溶液pH在,结合生产目的解释原因:_______。
(4)结合化学用语解释d极区产生NaOH的原因:_______。
(5)淡盐水补食盐后可循环利用,但其中溶解的会部分转化为,造成设备腐蚀。需向淡盐水中加入盐酸脱除。
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②处理时,盐酸可能的作用是:
i.提高,使氧化性提高或还原性提高;
ii.提高,_______。
③用如图装置验证i,请补全操作和现象:闭合K,至指针读数稳定后_______。
18. 双极膜由阳离子交换膜、催化剂层和阴离子交换膜组合而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可将水解离,在双极膜的两侧分别得到H+和OH-,将其与阳离子交换膜(阳膜)、阴离子交换膜(阴膜)组合,可有多种应用。
(1)海水淡化:模拟海水淡化,双极膜组合电解装置示意图如下。
①X极是______极(填“阴”或“阳”)。
②电解后可获得较浓的盐酸和较浓的NaOH溶液,上图中双极膜的右侧得到的是______(填“H+”或“OH-”)。
(2)钠碱循环法脱除烟气中的SO2,并回收SO2:
用pH>8Na2SO3溶液作吸收液,脱除烟气中的SO2,至pH<6时,吸收液的主要成分为NaHSO3,需再生。
Ⅰ.加热pH<6时的吸收液使其分解,回收SO2并再生吸收液。所得的再生吸收液对SO2的吸收率降低,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
Ⅱ.双极膜和阴膜组合电渗析法处理pH<6时的吸收液,可直接获得再生吸收液和含较高浓度HSO3 的溶液,装置示意图如下。
①再生吸收液从______室流出(填“A”或“B”)。
②简述含较高浓度HSO3 的溶液的生成原理:______。
③与Ⅰ中的方法相比,Ⅱ中的优点是______(列出2条)。
19. 某小组同学探究盐对平衡体系的影响。
实验I:探究KCl对Fe3+和平衡体系的影响
将等体积、低浓度的0.005FeCl3溶液(已用稀盐酸酸化)和0.01KSCN溶液混合,静置至体系达平衡,得红色溶液a.各取3mL溶液a放入3只比色皿中,分别滴加0.1mL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并测定各溶液的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①溶液的透光率与溶液颜色深浅有关,颜色深,透光率低。
②Fe3+在水溶液中由于水解而显黄色,FeCl3溶液中存在(黄色)。
(1)采用浓度较低的FeCl3溶液制备Fe3+和平衡体系,是为了避免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的颜色对实验干扰。
(2)从实验结果来看,KCl溶液确实对Fe3+和平衡体系有影响,且随着KCl浓度增大,平衡向___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实验II:探究盐对Fe3+和平衡体系产生影响的原因
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原因1: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周围带有异性电荷离子的屏蔽,使该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KCl溶液的加入使Fe3+和平衡状态因盐效应而发生变化。
原因2:溶液中存在副反应,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导致Fe3+和平衡状态发生变化。
(3)基于以上分析,该组同学取等体积的溶液a,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不同种类的盐晶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观察颜色变化,结果如下表。
序号 加入少量盐 溶液颜色
1 无 红色
2 KCl 变浅
3 KNO3 略变浅
4 NaCl 变浅程度较大
①上述实验可证明盐效应影响了Fe3+和平衡体系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1和2 b. 1和3 c. 1和4
②选择实验___________(填序号)可得出结论:K+的盐效应弱于Na+的盐效应。简述选择实验的理由及获得结论的依据:___________。
(4)取等体积的溶液a继续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序号 加入溶液 溶液颜色
5 1mL浓盐酸 明显变浅,溶液偏黄
6 1mL去离子水 略变浅
上述实验可证明副反应影响了Fe3+和平衡体系,结合实验现象及化学用语分析副反应对Fe3+和平衡体系有影响的原因:___________。
北京十二中2024级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练习
2025.10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练习时长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u 6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2分)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8分)
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15题答案】
【答案】(1)增大 (2) ①. ②. 析氢 ③.
(3)形成原电池,锌失去电子作负极,铁正极,被保护
(4) ①. 阴极 ②. 取少量铁电极附近电解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若无蓝色沉淀生成
(5)
【16题答案】
【答案】(1)
(2) ①. ②. bd ③. ④. > ⑤. 生成的碳酸钙包裹了氧化钙,导致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钙接触而发生反应
(3)
【17题答案】
【答案】(1)
(2)ac (3) ①. ②. 氯气与水反应,增大HCl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Cl2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Cl2的逸出
(4)d极发生反应,生成OH-,且Na+从阳极区透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d极区生成NaOH
(5) ①. ②. 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③. 向左侧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观察电压表示数变化;待读数稳定后,再向右侧烧杯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观察电压表示数变化。现象:加入硫酸后,电压表示数变大;加入NaCl固体后,电压表示数也变大
【18题答案】
【答案】 ①. 阳 ②. H+ ③. 加热pH<6时的吸收液,分解的过程中还发生反应:2SO32 +O2=2SO42 ,2HSO3 +O2=SO42 +2H+,且加热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造成再生吸收液中c(SO32 )降低,使SO2的吸收率降低 ④. B ⑤. B室中的SO32 和HSO3 在电场作用下通过阴膜进入A室,A室中双极膜产生的H+和溶液中的SO32 反应生成HSO3 ,提高HSO3 的浓度 ⑥. Ⅱ中可直接获得再生吸收液,减少因加热氧化生成大量的SO42 ,而降低再生吸收液对SO2的吸收率;Ⅱ中可获得较高浓度的HSO3 的溶液,进而获得比Ⅰ中浓度高的SO2
【19题答案】
【答案】(1)
(2)逆 (3) ①. b ②. 实验2和4 ③. 理由是实验2、4中阴离子种类、浓度均相同;依据是4中溶液颜色变浅程度相较于2更大
(4)实验5中增大浓度,平衡正移,溶液偏黄色,Fe3+浓度降低,逆向移动,溶液颜色明显变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