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10月)地理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10月)地理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读“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A、C两点都位于南半球 B.B点位于D点的正西方向
C.D点位于A点的东南方向 D.A、B、C、D中有二点位于西半球
2.设A、B两地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L1和L2,则( )
A.L1和L2相等 B.L1约为L2的一半 C.L2约为Ll的1.5倍 D.L1约为L2的2倍
3.若飞机从图中B点飞往D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其方向是( )
A.一直向东 B.一直向西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下图示意某年11月10日0时、9时和18时的北美洲局部区域海平面气压和锋面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T1时,与①地相比,②地( )
A.风速小、气温低 B.风速小、气温高 C.风速大、气温低 D.风速大、气温高
5.①地0~9时气压变化过程为( )
A.降低—升高—降低 B.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C.升高—降低—升高 D.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6.③地0~18时的天气现象表现为( )
A.水面风浪增大,降水概率增大 B.水面风浪增大,降水概率减小
C.水面风浪减小,降水概率增大 D.水面风浪减小,降水概率减小
7.下图为北京时间2025年5月18日0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据图推断,当日( )
A.甲地气流辐合上升,大气逆辐射强 B.乙地受东北风影响,海面波浪滔天
C.丙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持续降低 D.丁地准静止锋停滞,天空浓雾弥漫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关于四地风向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地一东北风 B.②地一偏北风 C.③地一西南风 D.④地一偏南风
9.此时①地最可能( )
A.暴雨倾盆 B.细雨蒙蒙 C.烈日炎炎 D.黄沙漫天
1958年,竺可桢先生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据完成下面小题。
10.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11.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 B.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 D.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13.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 B.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 D.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14.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示意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河流附近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正负值代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可知,该河段( )
A.枯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B.丰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
C.枯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D.丰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
16.该河段附近地下水位最高值出现在( )
A.5月 B.7月 C.9月 D.10月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1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20.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
22.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23.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4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在对流层的中低层,风的辐合、辐散和水汽输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子。辐合是水平气流的流速降低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聚集而产生的上升运动,辐散是水平气流的流速增加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分散而产生的下沉运动。图为1981~2010年中亚及周边地区中低层平均风场分布图。
分析甲地1月降水的成因。(6分)
指出7月影响甲地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该系统对甲地天气的影响。(6分)
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的气候特点。(6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
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6分)
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6分)
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6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通常把中高纬大陆冷空气突然向南爆发,南海一带东北风迅速加强的现象称为“冷涌”。2021年12月15——20日,南海一带经历了一次强冷涌过程,马来西亚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下图表示北京时间12月17日8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箭头示意此次冷涌气流移动路径。
说明此次冷涌形成的动力条件。(6分)
指出冷涌南下过程中气流温湿性质的变化,并运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解释其变化原因。(6分)
(3)结合材料,分析马来西亚此次强降雨的成因。(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A的纬度为0°(赤道),赤道是南北半球分界线,A错误;B和D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且两者经度和等于180°,无法比较出东西方向,B错误;D点经度为135°E,A点经度为135°W,根据劣弧定向法,D位于A点的西南方向,C错;20°W、160°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以东,160°E以西之间为东半球。160°E以东,20°W以西之间为西半球,A、B位于同一条经线,它们的经度为135°W,因此,A、B均位于西半球,C的经度为45°E,D点经度为135°E,它们均位于东半球,有两点位于西半球,D正确。故选D。
2.答案: A
解析: 结合地球表面两地之间最短距离的判断可知,图中AB位于同一经线上,AB之间相隔纬度60°,A、B两地的最短距离为60×111千米。BC两地经度相差180°,在同一经线圈上,其最短距离为过南极点到C的距离,纬度相隔60°,也是60×111千米。所以L1和L2相等,A对。故选A。
3.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B、D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均在南半球,两地间最短距离是过这两地的大圆劣弧。从B飞往D的最短线路始终向西运动,南北方向上由于是南半球,最短线路应先逐渐接近南极点,因此先向南再向北。综合考虑飞机沿最短航线飞行方向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D对。故选D。
4.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以通过锋面气旋冷暖气团的空间分布判断两地气温差异,通过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速差异。由试题图文情境可知,①地位于冷锋前主要受暖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较高,②地位于暖锋前主要受冷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较低,因此相比①地,②地气温低;相比①地,②地等压线稀疏,风速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答案: B
解析: 解答①地0~9时气压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必须要确定T1、T2、T3三个时刻对应的具体时间,可以通过锋面气旋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气旋生成前期,锋面气旋南部冷锋和暖锋之间的暖空气控制区面积最大;由于冷锋速度快,暖锋速度慢,随着锋面气旋的发展,暖空气控制区面积逐渐减小。由试题图文情境可知,T1时、T3时、T2时的暖空气控制区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T1时、T3时和T2时分别为0时、9时和18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锋面是冷暖空气相遇的交界面,冷锋过境时气压降低,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冷锋位于低压槽,冷锋过境时,气压降低,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从T1到T3,①地经过两条冷锋过境,①地气压变化过程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锋面位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进行分析。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凭借等压线疏密程度可以判断风速。锋面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或主动(暖锋)或被动(冷锋)抬升,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凝结产生降水,因此,锋面过境降水概率增加,凭借锋面位置可以判断降水概率。结合试题图文情境,③地等压线随时间逐渐密集,由此可知,③地风速增大,水面风浪增大。锋面过境常常带来降水,T1时、T3时、T2时,随时间推移,锋面逐渐向③地靠近,由此可知,③地降水概率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低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A正确;
乙地南侧气压高于北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为偏南风,B错误;
丙地位于准静止锋西北侧,受冷气团控制,但近地面等压线稀疏,风力较低,受冷气团影响较小,气温不会持续降低,C错误;
丁地不受准静止锋影响,D错误。
故选A。
8.答案: B
解析: ①地为西南风,③地为偏南风(注意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④地为偏北风。B项正确,
9.答案: A
解析: 图中亚欧大陆整体气压偏低,为夏季;此时受低压控制,且低压强度较大,暴雨发生概率较高。A项正确。
10.答案: B
解析: 34°N以南、104°E以西主要是我国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高原气候,故该区域亚热带分布范围小。
11.答案: D
解析: 由于我国位于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最大大洋(太平洋)西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冬季形成的亚洲高压势力强盛,冬季风势力强,故我国东部地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受冬季风影响大、范围广,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从而导致我国亚热带的位置偏南。
12.答案: D
解析: 西南大西洋海区36°S附近为巴西暖流,41°S附近为北上寒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36°S海区为负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巴西暖流增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41°S海区为正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北上寒流减弱。故选D。
13.答案: B
解析: 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说明盛行西风向高纬(南极)方向移动,极地东风纬度位置较高,不会影响该海域,AC错误: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会导致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故选B。
14.答案: C
解析: 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南,③曲线符合。故选C。
15.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从年内变化来看,无论枯水年、平水年还是丰水年,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江水,A错误;而在丰水期江水水位上涨,超过地下水位,江水向地下渗漏,补给地下水,B正确;不论是枯水年还是丰水年都存在江水补给地下水和地下水补给江水的时期,不会只出现枯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或丰水年地下水补给江水的现象,CD错误。故选B。
16.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无论是丰水年、枯水年还是平水年,8月地表水转换为地下水的量都是最大的,地下水位快速上升,9月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量基本持平,地下水位达到最高,而10月降水减少,河流水位下降较快,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地下水位开始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答案: B
解析: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
18.答案: C
解析: 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减少。故选C。
19.答案: D
解析: 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
20.答案: C
解析: 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故Q 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A、D两项。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所以Q 为辐射收支差额,B项错误,C项正确。
21.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
22.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故选C。
23.答案: B
解析: 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24.答案: (1)1月甲站受偏西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该站周边及上游地区位于风场辐合区;该地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风迎风坡抬升气流显著,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增强。
(2)反气旋性环流。该地位于反气旋环流东侧,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反气旋控制下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3)夏季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夏季降水较甲地偏多,冬季少雨;整体降水季节变化较甲地小。
解析: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37°N左右,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青藏高原西侧,盛行西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碍,沿地形抬升;盛行西风在青藏高原前大量堆积,气流流速降低,辐合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甲地位于37°N左右,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在水平方向上以辐散气流为主,水汽扩散,不易集聚;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下沉过程中,空气增温,水汽不易凝结,以晴朗天气为主,炎热干燥。
(3)乙地1月份受西风控制,但西风的辐合作用较弱,且没有地形雨,降水较少,甲地1月份降水较多,所以1月份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少;乙地7月份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甲地7月份降水较少,所以7月份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距离海洋更远,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更小,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冬夏温差更大,气温年较差更大。
25.答案: (1)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
(2)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大,直接进入育空河的降水增加;积雪融水及冻土融水直接进入育空河;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育空河。
(3)全球气候变暖,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补给河流的径流减少;冬季地表积雪部分融化,补给河流;冬季季节性冻土层冻结深度减小,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地下水与河流水交换通道通畅,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育空河原本冬季径流量较小,全球变暖下径流增加更为明显。
解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升高,地表吸收的热量增加,更多的热量向下传递到冻土层;随着热量传递加深,冻土层的融化深度也随之增加,导致季节性冻土层的厚度增大;其次,温度升高也导致热量逐渐积累并传递到深层冻土,导致多年冻土层的温度上升并达到或超过冰点,最终多年冻土层整体退化,上限下降,变得更薄,转而变为多年冻土活动层。
(2)结合材料,升温促使北极地区蒸发加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区域内降水增多,降水直接进入育空河,为其提供更丰富的水源补给;其次,育空河流域大范围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而全球变暖使积雪和冻土融化更早、更多,融水直接补给河流,增加了径流量;随着冻土层的退化,冻土融水增多使得地表水增加,地表水不断堆积,对地下水补给量增多;地下水又进一步补给河流,增加了径流量。
(3)材料提到,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说明全球变暖导致育空河流域降水量增加,也导致了育空河冻土退化。夏季,育空河虽然补给来源较多(降水、冰雪融水、冻土融水),但冻土退化也导致了部分径流下渗,直接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因而径流增幅较小。而冬季由于气候变暖,温度有所升高,因而育空河流域有部分积雪融化,对育空河进行补给;且冬季温度升高会导致季节性冻土层的冻结深度减小,这反而促进了下层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增加,使得地下水和河流水交换通道更为畅通(观察图片),因而进入育空河的地下径流增多,使其径流增幅进一步提高;对比育空河冬夏季径流量,由于育空河本身夏季补给来源多、径流量较大,因此即使全球变暖可能带来新的补给来源,其径流量增幅总体提高也不大;但冬季育空河原本径流量较小,因此当其补给来源增多时,径流量增幅相对更大。
26.答案: (1)①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受强烈冷却,形成强盛的冷高压(亚洲高压),冷高压势力强大,冷空气堆积,气压梯度大,为冷空气南下提供强大动力;②冷高压南侧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促使冷空气快速向南爆发;③冷空气向南移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形成偏北风,沿着亚洲东部的地形通道南下,加速冷涌的推进。
(2)变化:气流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原因:冷涌气流南下过程中,海面温度高于冷空气温度,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使冷空气增温;海洋表面水分蒸发,水汽进入冷空气中,使冷空气湿度增大,且冷空气受海洋加热后,空气对流运动增强,进一步促进水汽的输送和混合,导致冷涌气流湿度增加。
(3)①冷涌带来的冷空气与当地暖湿空气相遇,形成冷暖气团交汇,暖湿空气被迫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②冷涌气流势力强,推动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垂直上升运动显著,水汽快速凝结成云致雨,降水强度大;③冷涌持续时间较长(12月15—20日),使得暖湿空气持续抬升,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
解析: (1)冷涌形成的动力条件需从气压系统、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角度分析。冬季,中高纬地区因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强烈冷却,在蒙古一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冷高压,这是冷空气的源地。冷高压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气压差异,气压梯度大,使得冷空气具有向南移动的趋势。等压线密集程度反映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冷高压南侧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推动冷空气快速向南移动。同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向右偏转,冷空气逐渐转为偏北风,并且亚洲东部的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有利于冷空气沿着通道快速南下,形成冷涌。
(2)海一气相互作用中,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关键。南海海域纬度较低,冬季海面温度相对较高,而冷涌气流来自中高纬度地区,温度较低;当冷涌气流南下经过南海时,冷的空气与暖的海面接触,根据热传递原理,热量从高温的海洋传递到低温的冷空气,使冷空气温度升高;同时,海洋表面存在持续的水分蒸发过程,水汽不断进入冷空气中,增加了空气的水汽含量。此外,冷空气受热后,空气密度减小,产生对流运动,使得水汽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得到更充分的混合和输送,从而进一步增大了冷涌气流的湿度。
(3)降雨的形成需要水汽、上升气流和冷却凝结条件。此次冷涌带来的冷空气南下,与马来西亚当地原本的暖湿空气相遇,冷暖气团交汇形成锋面,暖湿空气密度小,在冷空气的推动下被迫抬升;随着高度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冷涌气流势力强大,促使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垂直上升运动强烈,水汽凝结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且此次冷涌过程从12月15日至20日,持续时间长达6天,在这段时间内,暖湿空气持续被冷空气抬升,不断有水汽冷却凝结,从而形成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累计降水量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