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九月月考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九月月考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九月月考化学试题
1.(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诗词中,包含的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2.(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性质,后者是能表现出该项性质的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易燃烧,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
B.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C.铁的熔点高达1535℃,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
D.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气体
3.(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黑色固体
B.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后试管内的剩余物质
C.硫燃烧的产物
D.液氧与氧气的混合物
4.(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氮气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5.(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实验中,集气瓶里放有少量水,用于吸收有毒气体
B.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如发现天平左偏,则需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需将导管穿过橡胶塞约0.5 cm
D.取用滴瓶内的试剂,为了防止污染,滴管用完后要及时清洗干净
6.(2025九上·广州月考)小黄同学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为20 mL,倒掉一部分后,仰视读得剩余10 mL,小黄倒掉的水量(  )
A.大于10 ml B.小于10 ml C.等于10 ml D.无法判断
7.(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图示
操作 检查装置气密性 用胶头滴管吸取溶液 取用固体 在集气瓶中进行硫的燃烧实验
A.A B.B C.C D.D
8.(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烟
9.(2025九上·广州月考)关于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正确的是(  )
A.加二氧化锰的量会影响氧气的产量
B.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唯一的催化剂
C.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性质均不改变
D.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分解反应
10.(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NH3+H2O+CO2→NH4HCO3 B.Al+H2SO4→Al2(SO4)3+H2
C.Cu2(OH)2CO3→CuO+H2O+CO2 D.CuSO4+Ca(OH)2→CaSO4+Cu(OH)2
11.(2025九上·广州月考)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②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⑦熄灭酒精灯。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②⑥①⑤③⑦ B.②④⑥①⑤③⑦
C.④②⑥①⑤⑦③ D.②④⑥①⑤⑦③
12.(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装置中,最适合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A. B. C. D.
13.(2025九上·广州月考)兴趣小组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并收集一瓶氧气的任务,集气瓶内液面的高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P点时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表示可以开始收集
B.N点∶将试管内固体经溶解、过滤、蒸发,可得到二氧化锰
C.P点∶试管中可能含有两种固体
D.M→N点,收集到的氧气体积逐渐增加
14.(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实验探究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蜡烛燃烧的实验后吹灭蜡烛,观察到白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 白烟被点燃 白烟具有助燃性
B 向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少量二氧化锰,并伸入带火星木条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 向收集有某种无色无味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D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用铁丝代替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中 铁丝燃烧;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铁丝燃烧同样能起到消耗氧气,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作用
A.A B.B C.C D.D
15.(2025九上·广州月考)学会使用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1)写出元素符号或化学式镁   铍   氦气   氧化汞   。
(2)按照要求书写符号表达式(要注明反应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红磷燃烧   。
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
16.(2025九上·广州月考)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1)下图是工业上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
①经过步骤A处理后的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步骤C的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将氮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②下列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填序号)。
A.食品包装填充气 B.支持燃烧 C.制硝酸和氮肥 D.作电光源
(2)最近市面上存在一种“气调保鲜”的冰箱,它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如下图所示是工业上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的流程。
①冰箱中常用的是“气调保鲜”,在空气分离后,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填“富氧空气”或“富氮空气”)
②膜装置内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③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   (填字母)。
A.1∶3 B.1∶4 C.1∶5 D.1∶6
(3)下表是某市连续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日期 污染物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9月16日 76 67 84 7 83 二级
9月17日 21 12 14 7 20 一级
①除了表格中所列污染物,计入空气中质量评价的污染物还有   
A、二氧化碳 B、臭氧 C、稀有气体 D、氮气
②已知9月16号晚下了一场大雨,比较这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不大的物质是   。据此猜测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17.(2025九上·广州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下列仪器中,将实验必用的所有仪器名称填在横线上。
①做镁条实验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需用到的仪器是   。
③量取6 ml水,并加热,需要用   。
(2)黄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16.6 g食盐(1 g以下用游码),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
(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1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开始,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据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对应的变化情况。
①写出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   。
②根据图2中压强变化曲线,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   。
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   (填字母)。
A.bc B.cd C.de D.ef
③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   (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18.(2025九上·广州月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其性质的探究。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   ,则气密性良好。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原理的符号表达式为:   ,为获得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此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3)图F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   。
(4)小叶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1 g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③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8 mL),记录所需时间。
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根据上述实验记录回答∶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若用20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12 g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   秒。
19.(2025九上·广州月考)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
(1)小琪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也称“母子火焰”,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探究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
A.子火焰处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不充足
(2)小楠同学利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等气体数字化传感器研究蜡烛燃烧。测得各气体体积变化趋势如图,表示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   (填“X”或“Y”或“Z”),曲线Z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曲线Y在80s后略微下降的原因是   。
(3)小琴同学熄灭蜡烛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她猜想这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硫,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把燃着蜡烛放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至熄灭,加入   振荡     蜡烛燃烧和熄灭过程中均没有产生二氧化硫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瀑布水流下落,仅物质的位置和运动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指石灰石(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符合题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雪花飘落,仅物质状态(水→雪)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描述的是淘金过程,仅分离黄沙和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无新物质生成,仅状态、位置等改变)解答;
B、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有新物质生成,如燃烧、分解反应)解答,石灰石高温分解是典型化学变化;
C、根据物理变化的特征(物质形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解答,雪是水的固态形式,属于物理变化;
D、根据物理变化的判断(混合物分离,无新物质生成)解答,淘金是利用金的密度大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2.【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酒精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汽油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汽油的化学性质,人靠近汽车闻到刺激性气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的熔点高达1535℃,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熔化的铁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说明铁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蜡烛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蜡烛的化学性质,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黑色固体不一定是混合物,如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属于纯净物,A 错误。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剩余物有锰酸钾、二氧化锰,若高锰酸钾未完全反应,还有高锰酸钾,是多种物质混合,属于混合物,B 正确。
C、硫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属于纯净物,C 错误。
D、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属于同种物质,所以液氧与氧气的混合物是纯净物,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不能仅凭颜色判断,需看物质种类)解答,黑色固体可能是单一物质;
B、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产物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可能含未反应的高锰酸钾)解答,剩余物一定含多种物质;
C、根据硫燃烧的产物(唯一产物为二氧化硫)解答,单一产物属于纯净物;
D、根据同素异形体与纯净物的关系(液氧和氧气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解答,同种物质组成纯净物。
4.【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符合题意。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以及性质、用途进行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实验中,集气瓶里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降温,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而非吸收有毒气体(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无毒),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时,若天平左偏,说明药品质量大于砝码+游码质量,应减少药品直至平衡,而非移动游码,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导管穿过橡胶塞的长度约为0.5cm,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操作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滴瓶内的滴管专管专用,用完后无需清洗(清洗会污染滴瓶内试剂),直接放回滴瓶即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水的作用:降温、防炸裂)解答;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左物右码,左偏减药品,右偏加药品)解答;
C、根据制取氧气实验中导管的安装要求(穿过橡胶塞长度约0.5cm,便于气体导出)解答;
D、根据滴瓶滴管的使用规范(专管专用,无需清洗)解答。
6.【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该同学俯视液体,由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实际比小;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实际大于,所以取出液体的体积小于。故答案为:B。
【分析】俯视读数时,视线高于凹液面最低点,读数(20mL)大于实际液体体积(实际<20mL);仰视读数时,视线低于凹液面最低点,读数(10mL)小于实际剩余液体体积(实际>10mL);则实际倒掉的水量=初始实际体积-剩余实际体积<20mL-10mL=10mL。
7.【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B、用胶头滴管吸取溶液时,滴管尖嘴不能伸入试剂瓶内(会污染试剂和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剂瓶口上方吸取,操作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取用固体时,若为块状固体(如大理石),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固体放在试管口,再缓慢竖试管(防打破试管);若操作中直接将块状固体丢入直立试管,操作错误,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在集气瓶中进行硫的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需放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若未放水,操作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温度变化导致气压变化,产生气泡或水柱)解答;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规范(垂直悬空,防污染试剂)解答;
C、根据块状固体的取用方法(一横、二放、三竖)解答;
D、根据硫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放水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在氧气中才会剧烈燃烧),描述错误,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描述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蜡烛燃烧的实验结论,而非实验现象(现象是能直接观察或感知的,如火焰颜色、状态变化等),描述错误,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会生成白烟(白烟是固体小颗粒,木炭燃烧产物是气体CO2),描述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铁丝燃烧的条件(需氧气浓度较高,空气中氧气不足,无法剧烈燃烧)解答;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典型现象(蓝紫色火焰、刺激性气味气体)解答;
C、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现象是直观感知,结论是推导得出)解答;
D、根据木炭燃烧的产物状态(CO2是气体,无白烟生成)解答。
9.【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影响氧气的产量(氧气产量由过氧化氢的量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唯一催化剂,硫酸铜、氧化铁、新鲜土豆块等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如状态、颗粒大小)可能改变,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只改速率,不改产量)解答;
B、根据催化剂的多样性(多种物质可催化同一反应)解答;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解答;
D、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一变多,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解答。
10.【答案】C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不正确;
B、该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不正确;
C、该反应是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正确;
D、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多变一,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解答;
B、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解答;
C、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一变多,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解答;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新化合物)解答。
11.【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巩固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记住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所以操作顺序是: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药品装入试管;③把装置它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给试管加热;⑤收集氧气;⑥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⑦熄灭酒精灯。
【分析】记住氧气的操作步骤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依次对号入座,找出关键字。
12.【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收集方法;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A、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应插入集气瓶底,故A选项错误;B、用多功能瓶排水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将水从长导管压出,故B选项错误;
C、用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向上排空气,氧气应从长导管进,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故C选项错误;
D、用倒置多功能瓶收集氧气,向上排空气,氧气从短导管进,将空气从长导管出排出,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用长导管送入集气瓶底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进入后在空气的下面,因此氧气进入集气瓶底部有利于空气排出。
13.【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M点刚开始加热,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排出,导管口冒出的气泡是空气,此时不能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应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收集,选项A不符合题意;
B、N点时,高锰酸钾可能未完全反应(仍有剩余),将试管内固体溶解、过滤:高锰酸钾和锰酸钾可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过滤后滤渣为二氧化锰,无需蒸发(蒸发会得到可溶物,而非二氧化锰),选项B不符合题意;
C、P点时,若高锰酸钾完全反应,试管内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固体);若高锰酸钾未完全反应,试管内固体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三种固体),因此试管中可能含有两种固体,选项C符合题意;
D、M→N点,加热导致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集气瓶内液面下降(空气排出),此时未开始收集氧气(氧气还未大量生成或未到收集时机),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未逐渐增加,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收集时机(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排除空气)解答;
B、根据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的溶解性(前两者可溶,后者不溶)解答,过滤即可得二氧化锰,无需蒸发;
C、根据高锰酸钾的反应程度(可能完全反应或部分反应,判断固体种类)解答;
D、根据加热初期的现象(空气膨胀排出,液面下降,非氧气收集)解答。
14.【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蜡烛燃烧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而非助燃性(助燃性是支持其他物质燃烧,如氧气),结论错误,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二氧化锰,产生气泡且木条复燃,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但要证明是催化剂,还需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仅一个现象无法证明,结论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澄清石灰水的特性是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初中阶段无其他常见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浓度不足),无法消耗氧气,不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无明显现象,结论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白烟的成分(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解答,区分可燃性和助燃性;
B、根据催化剂的验证条件(需证明质量、化学性质不变,仅改速率不够)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D、根据铁丝燃烧的条件(需高浓度氧气,空气中无法燃烧)解答,排除铁丝代替红磷的可能。
15.【答案】(1)Mg;Be;He;HgO
(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析】(1)书写元素符号时,只有一个字母的应大写,如果有第二个字母,首字母应大写,第二个字母应小写。镁的元素符号是Mg,铍的元素符号是Be;
氦气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He表示;
氧化汞中汞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氧化汞的化学式为HgxOy,则,解得x∶y=1∶1,故填HgO。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书写规则(一大二小)、单质(气体单质多为双原子分子)和氧化物(氧元素在后)的化学式书写规则解答;
(2)根据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及反应条件(点燃、催化剂)解答。
(1)书写元素符号时,只有一个字母的应大写,如果有第二个字母,首字母应大写,第二个字母应小写。镁的元素符号是Mg,铍的元素符号是Be;
氦气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He表示;
氧化汞中汞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氧化汞的化学式为HgxOy,则,解得x∶y=1∶1,故填HgO。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16.【答案】(1)混合物;沸点;AC
(2)富氮空气;物理变化;A
(3)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1)①经过步骤A处理后的空气,只是除去了二氧化碳,还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步骤C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它们的,因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加热液态空气时,氮气先汽化分离出来;
②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包装填充气,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而变质,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氮气是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可作电光源,氮气不能作电光源,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①气调保鲜是通过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而氧气会促进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起到抑制作用,所以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
②膜装置内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等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③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高,所以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应大于1:4,故选:A;
(3)① 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除了表格中所列污染物外,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还有臭氧,故选:B;
②已知9月16号晚下了一场大雨,比较这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不大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降水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大,推测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
【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定义(多种物质组成)、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沸点差异)、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及用途解答;
(2)根据气调保鲜的原理(低氧、高氮抑制呼吸)、物理变化的定义(无新物质生成)、富氧空气的氧含量(高于21%)解答;
(3)根据空气质量污染物的种类(含臭氧)、物质的溶解性(大雨对难溶物含量无影响)解答;
(1)①经过步骤A处理后的空气,只是除去了二氧化碳,还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步骤C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它们的,因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加热液态空气时,氮气先汽化分离出来;
②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包装填充气,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而变质,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氮气是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可作电光源,氮气不能作电光源,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①气调保鲜是通过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而氧气会促进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起到抑制作用,所以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
②膜装置内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等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③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高,所以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应大于1:4,故选:A;
(3)① 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除了表格中所列污染物外,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还有臭氧,故选:B;
②已知9月16号晚下了一场大雨,比较这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不大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降水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大,推测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
17.【答案】(1)坩埚钳;药匙;(10 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2)增加食盐
(3)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所以压强增大;C;温度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1)①夹持镁条需用坩埚钳(耐高温,用于夹持燃烧的固体);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需用药匙;
③量取6mL水需10mL量筒(量程接近,误差小)和胶头滴管(定容),加热需试管(盛水)、酒精灯(加热)、试管夹(夹持试管),故需10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故(1)答案依次为:坩埚钳;药匙;10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2)用托盘天平称16.6g食盐(左物右码),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质量不足,应继续添加食盐直至平衡;故(2)答案为:继续添加食盐。
(3)①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②bc段压强升高: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实验结束打开活塞时,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进入瓶内,压强曲线对应de段(cd段是燃烧后温度下降,气压降低;de段是打开活塞,气压回升),故答案为C;
③X曲线先升高后下降,对应温度(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后温度冷却至室温);氧气浓度是持续下降的(对应另一条曲线),故答案为温度;
故(3)答案依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C;温度。
【分析】(1)根据实验仪器的用途(坩埚钳夹持燃烧固体、药匙取粉末、量取和加热需的仪器组合)解答;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左物右码,指针右偏→药品不足)解答;
(3)根据红磷燃烧的典型现象(白烟、放热)、气压变化的原因(温度影响气体体积)、温度与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温度先升后降,氧气浓度持续下降)解答。
(1)①做镁条实验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需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③量取6mL水,并加热,一般需用到(10 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2)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右盘质量大,左盘食盐质量不足,应增加食盐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3)①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②图2中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所以压强增大;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瓶外空气进入瓶中,使得瓶内压强逐渐增大至外界大气压,故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de,故选:C;
③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温度降低,所以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情况。
18.【答案】(1)长颈漏斗;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
(2)KClO3KCl+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3)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
(4)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100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长颈漏斗;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
(2)B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塞棉花,故适用于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即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KClO3KCl+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较干燥,选择的收集装置为D,氧气具有助燃性,此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KClO3KCl+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3)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图F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是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故填: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
(4)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看出,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苹果的质量越大,产生氧气的速度越快,但是苹果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速度增大的幅度变小,说明增大得越来越慢,因此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加入苹果为6g,分解速率可达0.04 mL/s,若不改变反应物的量,此时收集8mL氧气需要的时间为8mL÷0.04mL/s=200s,而此时加入反应物量变大,因此也会提高反应速率,可以把20mL,12g苹果看成2份10mL,6g苹果的组合,因此反应速率是它的两倍,为0.08mL/s,收集8mL气体总时间为8mL÷0.08mL/s=100s;故填: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识别(分液漏斗)、固液不加热型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利用气压差)解答;
(2)根据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原理(催化剂二氧化锰)、干燥氧气的收集方法(排空气法)、氧气的验满方法(带火星木条放瓶口)解答;
(3)根据铁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防瓶底炸裂的措施)解答;
(4)根据实验数据曲线(苹果质量与分解速度的关系)、反应速度与时间的计算(时间=体积÷速度)解答。
(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长颈漏斗;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
(2)B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塞棉花,故适用于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即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KClO3KCl+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较干燥,选择的收集装置为D,氧气具有助燃性,此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KClO3KCl+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3)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图F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是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故填: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
(4)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看出,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苹果的质量越大,产生氧气的速度越快,但是苹果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速度增大的幅度变小,说明增大得越来越慢,因此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加入苹果为6g,分解速率可达0.04 mL/s,若不改变反应物的量,此时收集8mL氧气需要的时间为8mL÷0.04mL/s=200s,而此时加入反应物量变大,因此也会提高反应速率,可以把20mL,12g苹果看成2份10mL,6g苹果的组合,因此反应速率是它的两倍,为0.08mL/s,收集8mL气体总时间为8mL÷0.08mL/s=100s;
故填: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
19.【答案】(1)B
(2)X;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冷凝
(3)品红溶液;品红溶液不褪色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析】(1)A、子火焰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石蜡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错误。
B、导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到达导管另一端被点燃,所以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该选项正确。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石蜡蒸气,不是液态石蜡,该选项错误。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位石蜡蒸气多,而不是氧气不充足,该选项错误。故选B。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会逐渐减小,曲线X符合氧气体积分数变化;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6%,所以曲线Z代表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曲线Z)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曲线Y代表水蒸气,在80s后略微下降,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导致水蒸气体积分数降低。
(3)要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硫生成,根据资料,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加入品红溶液振荡;
若蜡烛燃烧和熄灭过程中均没有产生二氧化硫,那么品红溶液不褪色。
【分析】(1)根据母子火焰的原理(石蜡蒸气的燃烧,导管过长会导致蒸气冷凝)解答;
(2)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消耗O2,生成CO2和H2O)、温度对气体体积分数的影响(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解答;
(3)根据二氧化硫的特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不褪色则无二氧化硫)解答。
(1)A、子火焰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石蜡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错误。
B、导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到达导管另一端被点燃,所以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该选项正确。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石蜡蒸气,不是液态石蜡,该选项错误。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位石蜡蒸气多,而不是氧气不充足,该选项错误。
故选B。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会逐渐减小,曲线X符合氧气体积分数变化;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6%,所以曲线Z代表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曲线Z)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曲线Y代表水蒸气,在80s后略微下降,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导致水蒸气体积分数降低。
(3)要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硫生成,根据资料,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加入品红溶液振荡;
若蜡烛燃烧和熄灭过程中均没有产生二氧化硫,那么品红溶液不褪色。
1 / 1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九月月考化学试题
1.(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诗词中,包含的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瀑布水流下落,仅物质的位置和运动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指石灰石(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符合题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雪花飘落,仅物质状态(水→雪)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描述的是淘金过程,仅分离黄沙和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无新物质生成,仅状态、位置等改变)解答;
B、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有新物质生成,如燃烧、分解反应)解答,石灰石高温分解是典型化学变化;
C、根据物理变化的特征(物质形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解答,雪是水的固态形式,属于物理变化;
D、根据物理变化的判断(混合物分离,无新物质生成)解答,淘金是利用金的密度大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2.(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性质,后者是能表现出该项性质的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易燃烧,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
B.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C.铁的熔点高达1535℃,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
D.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气体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酒精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汽油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汽油的化学性质,人靠近汽车闻到刺激性气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的熔点高达1535℃,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熔化的铁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说明铁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蜡烛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蜡烛的化学性质,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黑色固体
B.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后试管内的剩余物质
C.硫燃烧的产物
D.液氧与氧气的混合物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黑色固体不一定是混合物,如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属于纯净物,A 错误。
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剩余物有锰酸钾、二氧化锰,若高锰酸钾未完全反应,还有高锰酸钾,是多种物质混合,属于混合物,B 正确。
C、硫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属于纯净物,C 错误。
D、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属于同种物质,所以液氧与氧气的混合物是纯净物,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不能仅凭颜色判断,需看物质种类)解答,黑色固体可能是单一物质;
B、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产物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可能含未反应的高锰酸钾)解答,剩余物一定含多种物质;
C、根据硫燃烧的产物(唯一产物为二氧化硫)解答,单一产物属于纯净物;
D、根据同素异形体与纯净物的关系(液氧和氧气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解答,同种物质组成纯净物。
4.(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氮气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符合题意。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以及性质、用途进行分析。
5.(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实验中,集气瓶里放有少量水,用于吸收有毒气体
B.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如发现天平左偏,则需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需将导管穿过橡胶塞约0.5 cm
D.取用滴瓶内的试剂,为了防止污染,滴管用完后要及时清洗干净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实验中,集气瓶里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降温,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而非吸收有毒气体(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无毒),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时,若天平左偏,说明药品质量大于砝码+游码质量,应减少药品直至平衡,而非移动游码,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导管穿过橡胶塞的长度约为0.5cm,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操作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滴瓶内的滴管专管专用,用完后无需清洗(清洗会污染滴瓶内试剂),直接放回滴瓶即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水的作用:降温、防炸裂)解答;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左物右码,左偏减药品,右偏加药品)解答;
C、根据制取氧气实验中导管的安装要求(穿过橡胶塞长度约0.5cm,便于气体导出)解答;
D、根据滴瓶滴管的使用规范(专管专用,无需清洗)解答。
6.(2025九上·广州月考)小黄同学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为20 mL,倒掉一部分后,仰视读得剩余10 mL,小黄倒掉的水量(  )
A.大于10 ml B.小于10 ml C.等于10 ml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该同学俯视液体,由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实际比小;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实际大于,所以取出液体的体积小于。故答案为:B。
【分析】俯视读数时,视线高于凹液面最低点,读数(20mL)大于实际液体体积(实际<20mL);仰视读数时,视线低于凹液面最低点,读数(10mL)小于实际剩余液体体积(实际>10mL);则实际倒掉的水量=初始实际体积-剩余实际体积<20mL-10mL=10mL。
7.(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图示
操作 检查装置气密性 用胶头滴管吸取溶液 取用固体 在集气瓶中进行硫的燃烧实验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B、用胶头滴管吸取溶液时,滴管尖嘴不能伸入试剂瓶内(会污染试剂和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剂瓶口上方吸取,操作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取用固体时,若为块状固体(如大理石),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固体放在试管口,再缓慢竖试管(防打破试管);若操作中直接将块状固体丢入直立试管,操作错误,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在集气瓶中进行硫的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需放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若未放水,操作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温度变化导致气压变化,产生气泡或水柱)解答;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规范(垂直悬空,防污染试剂)解答;
C、根据块状固体的取用方法(一横、二放、三竖)解答;
D、根据硫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放水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解答。
8.(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烟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在氧气中才会剧烈燃烧),描述错误,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描述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蜡烛燃烧的实验结论,而非实验现象(现象是能直接观察或感知的,如火焰颜色、状态变化等),描述错误,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会生成白烟(白烟是固体小颗粒,木炭燃烧产物是气体CO2),描述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铁丝燃烧的条件(需氧气浓度较高,空气中氧气不足,无法剧烈燃烧)解答;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典型现象(蓝紫色火焰、刺激性气味气体)解答;
C、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现象是直观感知,结论是推导得出)解答;
D、根据木炭燃烧的产物状态(CO2是气体,无白烟生成)解答。
9.(2025九上·广州月考)关于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正确的是(  )
A.加二氧化锰的量会影响氧气的产量
B.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唯一的催化剂
C.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性质均不改变
D.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影响氧气的产量(氧气产量由过氧化氢的量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唯一催化剂,硫酸铜、氧化铁、新鲜土豆块等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如状态、颗粒大小)可能改变,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只改速率,不改产量)解答;
B、根据催化剂的多样性(多种物质可催化同一反应)解答;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解答;
D、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一变多,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解答。
10.(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NH3+H2O+CO2→NH4HCO3 B.Al+H2SO4→Al2(SO4)3+H2
C.Cu2(OH)2CO3→CuO+H2O+CO2 D.CuSO4+Ca(OH)2→CaSO4+Cu(OH)2
【答案】C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不正确;
B、该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不正确;
C、该反应是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正确;
D、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多变一,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解答;
B、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解答;
C、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一变多,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解答;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新化合物)解答。
11.(2025九上·广州月考)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②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⑦熄灭酒精灯。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②⑥①⑤③⑦ B.②④⑥①⑤③⑦
C.④②⑥①⑤⑦③ D.②④⑥①⑤⑦③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巩固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记住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所以操作顺序是: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药品装入试管;③把装置它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给试管加热;⑤收集氧气;⑥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⑦熄灭酒精灯。
【分析】记住氧气的操作步骤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依次对号入座,找出关键字。
12.(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装置中,最适合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收集方法;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A、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应插入集气瓶底,故A选项错误;B、用多功能瓶排水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将水从长导管压出,故B选项错误;
C、用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向上排空气,氧气应从长导管进,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故C选项错误;
D、用倒置多功能瓶收集氧气,向上排空气,氧气从短导管进,将空气从长导管出排出,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用长导管送入集气瓶底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进入后在空气的下面,因此氧气进入集气瓶底部有利于空气排出。
13.(2025九上·广州月考)兴趣小组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并收集一瓶氧气的任务,集气瓶内液面的高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P点时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表示可以开始收集
B.N点∶将试管内固体经溶解、过滤、蒸发,可得到二氧化锰
C.P点∶试管中可能含有两种固体
D.M→N点,收集到的氧气体积逐渐增加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M点刚开始加热,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排出,导管口冒出的气泡是空气,此时不能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应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收集,选项A不符合题意;
B、N点时,高锰酸钾可能未完全反应(仍有剩余),将试管内固体溶解、过滤:高锰酸钾和锰酸钾可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过滤后滤渣为二氧化锰,无需蒸发(蒸发会得到可溶物,而非二氧化锰),选项B不符合题意;
C、P点时,若高锰酸钾完全反应,试管内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固体);若高锰酸钾未完全反应,试管内固体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三种固体),因此试管中可能含有两种固体,选项C符合题意;
D、M→N点,加热导致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集气瓶内液面下降(空气排出),此时未开始收集氧气(氧气还未大量生成或未到收集时机),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未逐渐增加,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收集时机(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排除空气)解答;
B、根据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的溶解性(前两者可溶,后者不溶)解答,过滤即可得二氧化锰,无需蒸发;
C、根据高锰酸钾的反应程度(可能完全反应或部分反应,判断固体种类)解答;
D、根据加热初期的现象(空气膨胀排出,液面下降,非氧气收集)解答。
14.(2025九上·广州月考)下列实验探究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蜡烛燃烧的实验后吹灭蜡烛,观察到白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 白烟被点燃 白烟具有助燃性
B 向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少量二氧化锰,并伸入带火星木条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 向收集有某种无色无味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D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用铁丝代替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中 铁丝燃烧;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铁丝燃烧同样能起到消耗氧气,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作用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蜡烛燃烧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而非助燃性(助燃性是支持其他物质燃烧,如氧气),结论错误,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二氧化锰,产生气泡且木条复燃,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但要证明是催化剂,还需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仅一个现象无法证明,结论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澄清石灰水的特性是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初中阶段无其他常见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浓度不足),无法消耗氧气,不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无明显现象,结论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白烟的成分(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解答,区分可燃性和助燃性;
B、根据催化剂的验证条件(需证明质量、化学性质不变,仅改速率不够)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D、根据铁丝燃烧的条件(需高浓度氧气,空气中无法燃烧)解答,排除铁丝代替红磷的可能。
15.(2025九上·广州月考)学会使用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1)写出元素符号或化学式镁   铍   氦气   氧化汞   。
(2)按照要求书写符号表达式(要注明反应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红磷燃烧   。
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
【答案】(1)Mg;Be;He;HgO
(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析】(1)书写元素符号时,只有一个字母的应大写,如果有第二个字母,首字母应大写,第二个字母应小写。镁的元素符号是Mg,铍的元素符号是Be;
氦气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He表示;
氧化汞中汞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氧化汞的化学式为HgxOy,则,解得x∶y=1∶1,故填HgO。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书写规则(一大二小)、单质(气体单质多为双原子分子)和氧化物(氧元素在后)的化学式书写规则解答;
(2)根据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及反应条件(点燃、催化剂)解答。
(1)书写元素符号时,只有一个字母的应大写,如果有第二个字母,首字母应大写,第二个字母应小写。镁的元素符号是Mg,铍的元素符号是Be;
氦气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He表示;
氧化汞中汞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氧化汞的化学式为HgxOy,则,解得x∶y=1∶1,故填HgO。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16.(2025九上·广州月考)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1)下图是工业上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
①经过步骤A处理后的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步骤C的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将氮气和氧气分离开来。
②下列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填序号)。
A.食品包装填充气 B.支持燃烧 C.制硝酸和氮肥 D.作电光源
(2)最近市面上存在一种“气调保鲜”的冰箱,它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如下图所示是工业上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的流程。
①冰箱中常用的是“气调保鲜”,在空气分离后,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填“富氧空气”或“富氮空气”)
②膜装置内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③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   (填字母)。
A.1∶3 B.1∶4 C.1∶5 D.1∶6
(3)下表是某市连续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日期 污染物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9月16日 76 67 84 7 83 二级
9月17日 21 12 14 7 20 一级
①除了表格中所列污染物,计入空气中质量评价的污染物还有   
A、二氧化碳 B、臭氧 C、稀有气体 D、氮气
②已知9月16号晚下了一场大雨,比较这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不大的物质是   。据此猜测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答案】(1)混合物;沸点;AC
(2)富氮空气;物理变化;A
(3)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工业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1)①经过步骤A处理后的空气,只是除去了二氧化碳,还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步骤C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它们的,因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加热液态空气时,氮气先汽化分离出来;
②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包装填充气,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而变质,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氮气是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可作电光源,氮气不能作电光源,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①气调保鲜是通过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而氧气会促进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起到抑制作用,所以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
②膜装置内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等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③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高,所以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应大于1:4,故选:A;
(3)① 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除了表格中所列污染物外,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还有臭氧,故选:B;
②已知9月16号晚下了一场大雨,比较这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不大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降水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大,推测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
【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定义(多种物质组成)、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沸点差异)、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及用途解答;
(2)根据气调保鲜的原理(低氧、高氮抑制呼吸)、物理变化的定义(无新物质生成)、富氧空气的氧含量(高于21%)解答;
(3)根据空气质量污染物的种类(含臭氧)、物质的溶解性(大雨对难溶物含量无影响)解答;
(1)①经过步骤A处理后的空气,只是除去了二氧化碳,还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步骤C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它们的,因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加热液态空气时,氮气先汽化分离出来;
②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包装填充气,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而变质,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氮气是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可作电光源,氮气不能作电光源,不属于氮气的用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①气调保鲜是通过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而氧气会促进细胞呼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起到抑制作用,所以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
②膜装置内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等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③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高,所以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应大于1:4,故选:A;
(3)① 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除了表格中所列污染物外,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还有臭氧,故选:B;
②已知9月16号晚下了一场大雨,比较这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不大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降水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大,推测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
17.(2025九上·广州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下列仪器中,将实验必用的所有仪器名称填在横线上。
①做镁条实验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需用到的仪器是   。
③量取6 ml水,并加热,需要用   。
(2)黄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16.6 g食盐(1 g以下用游码),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
(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1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开始,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据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对应的变化情况。
①写出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   。
②根据图2中压强变化曲线,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   。
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   (填字母)。
A.bc B.cd C.de D.ef
③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   (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答案】(1)坩埚钳;药匙;(10 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2)增加食盐
(3)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所以压强增大;C;温度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1)①夹持镁条需用坩埚钳(耐高温,用于夹持燃烧的固体);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需用药匙;
③量取6mL水需10mL量筒(量程接近,误差小)和胶头滴管(定容),加热需试管(盛水)、酒精灯(加热)、试管夹(夹持试管),故需10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故(1)答案依次为:坩埚钳;药匙;10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2)用托盘天平称16.6g食盐(左物右码),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质量不足,应继续添加食盐直至平衡;故(2)答案为:继续添加食盐。
(3)①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②bc段压强升高: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实验结束打开活塞时,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进入瓶内,压强曲线对应de段(cd段是燃烧后温度下降,气压降低;de段是打开活塞,气压回升),故答案为C;
③X曲线先升高后下降,对应温度(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后温度冷却至室温);氧气浓度是持续下降的(对应另一条曲线),故答案为温度;
故(3)答案依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C;温度。
【分析】(1)根据实验仪器的用途(坩埚钳夹持燃烧固体、药匙取粉末、量取和加热需的仪器组合)解答;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左物右码,指针右偏→药品不足)解答;
(3)根据红磷燃烧的典型现象(白烟、放热)、气压变化的原因(温度影响气体体积)、温度与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温度先升后降,氧气浓度持续下降)解答。
(1)①做镁条实验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需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③量取6mL水,并加热,一般需用到(10 mL)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2)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右盘质量大,左盘食盐质量不足,应增加食盐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3)①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②图2中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所以压强增大;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瓶外空气进入瓶中,使得瓶内压强逐渐增大至外界大气压,故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de,故选:C;
③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温度降低,所以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情况。
18.(2025九上·广州月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其性质的探究。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   ,则气密性良好。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原理的符号表达式为:   ,为获得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此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3)图F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   。
(4)小叶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1 g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③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8 mL),记录所需时间。
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根据上述实验记录回答∶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若用20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12 g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   秒。
【答案】(1)长颈漏斗;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
(2)KClO3KCl+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3)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
(4)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100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长颈漏斗;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
(2)B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塞棉花,故适用于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即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KClO3KCl+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较干燥,选择的收集装置为D,氧气具有助燃性,此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KClO3KCl+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3)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图F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是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故填: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
(4)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看出,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苹果的质量越大,产生氧气的速度越快,但是苹果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速度增大的幅度变小,说明增大得越来越慢,因此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加入苹果为6g,分解速率可达0.04 mL/s,若不改变反应物的量,此时收集8mL氧气需要的时间为8mL÷0.04mL/s=200s,而此时加入反应物量变大,因此也会提高反应速率,可以把20mL,12g苹果看成2份10mL,6g苹果的组合,因此反应速率是它的两倍,为0.08mL/s,收集8mL气体总时间为8mL÷0.08mL/s=100s;故填: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识别(分液漏斗)、固液不加热型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利用气压差)解答;
(2)根据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原理(催化剂二氧化锰)、干燥氧气的收集方法(排空气法)、氧气的验满方法(带火星木条放瓶口)解答;
(3)根据铁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防瓶底炸裂的措施)解答;
(4)根据实验数据曲线(苹果质量与分解速度的关系)、反应速度与时间的计算(时间=体积÷速度)解答。
(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长颈漏斗;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
(2)B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塞棉花,故适用于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即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KClO3KCl+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较干燥,选择的收集装置为D,氧气具有助燃性,此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KClO3KCl+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3)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图F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原因可能是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故填:集气瓶中没有预留少量的水或没有铺一层细沙;
(4)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看出,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苹果的质量越大,产生氧气的速度越快,但是苹果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速度增大的幅度变小,说明增大得越来越慢,因此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加入苹果为6g,分解速率可达0.04 mL/s,若不改变反应物的量,此时收集8mL氧气需要的时间为8mL÷0.04mL/s=200s,而此时加入反应物量变大,因此也会提高反应速率,可以把20mL,12g苹果看成2份10mL,6g苹果的组合,因此反应速率是它的两倍,为0.08mL/s,收集8mL气体总时间为8mL÷0.08mL/s=100s;
故填: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
19.(2025九上·广州月考)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
(1)小琪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也称“母子火焰”,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探究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
A.子火焰处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不充足
(2)小楠同学利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等气体数字化传感器研究蜡烛燃烧。测得各气体体积变化趋势如图,表示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   (填“X”或“Y”或“Z”),曲线Z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曲线Y在80s后略微下降的原因是   。
(3)小琴同学熄灭蜡烛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她猜想这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硫,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把燃着蜡烛放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至熄灭,加入   振荡     蜡烛燃烧和熄灭过程中均没有产生二氧化硫
【答案】(1)B
(2)X;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冷凝
(3)品红溶液;品红溶液不褪色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析】(1)A、子火焰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石蜡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错误。
B、导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到达导管另一端被点燃,所以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该选项正确。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石蜡蒸气,不是液态石蜡,该选项错误。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位石蜡蒸气多,而不是氧气不充足,该选项错误。故选B。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会逐渐减小,曲线X符合氧气体积分数变化;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6%,所以曲线Z代表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曲线Z)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曲线Y代表水蒸气,在80s后略微下降,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导致水蒸气体积分数降低。
(3)要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硫生成,根据资料,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加入品红溶液振荡;
若蜡烛燃烧和熄灭过程中均没有产生二氧化硫,那么品红溶液不褪色。
【分析】(1)根据母子火焰的原理(石蜡蒸气的燃烧,导管过长会导致蒸气冷凝)解答;
(2)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消耗O2,生成CO2和H2O)、温度对气体体积分数的影响(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解答;
(3)根据二氧化硫的特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不褪色则无二氧化硫)解答。
(1)A、子火焰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石蜡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错误。
B、导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到达导管另一端被点燃,所以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该选项正确。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石蜡蒸气,不是液态石蜡,该选项错误。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位石蜡蒸气多,而不是氧气不充足,该选项错误。
故选B。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会逐渐减小,曲线X符合氧气体积分数变化;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6%,所以曲线Z代表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曲线Z)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曲线Y代表水蒸气,在80s后略微下降,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导致水蒸气体积分数降低。
(3)要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硫生成,根据资料,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加入品红溶液振荡;
若蜡烛燃烧和熄灭过程中均没有产生二氧化硫,那么品红溶液不褪色。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