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科学探究题--5年中考化学1年模拟真题分类汇编(江西专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2 科学探究题--5年中考化学1年模拟真题分类汇编(江西专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科学探究题
考点01科学探究题(5年5考)
命题点 频次 题型 年份及分值
科学探究题 5年5考 科学探究题 2025年8分 2024年8分 2023年9分 2022年8分 2021年9分
考点01科学探究题(5年5考)
1.(2025·江西卷)化学社团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实验。
(1)用砂纸打磨铁片的目的是 。
(2)铁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 。
【查阅资料】室温下,氯化银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粉末状的银为黑色
【提出问题】在水中,铁能与溶于水的硝酸银反应,是否也能与难溶于水的氯化银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I:能反应 猜想II:不能反应
【实验预测】
(3)若猜想I正确,则可观察到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为 。
【进行实验】
(4)取少量氯化银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再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搅拌,静置后液体颜色无明显变化。甲同学据此认为猜想II正确,乙同学认为影响液体颜色变化的因素很多,液体颜色无明显变化不能说明反应没有发生。于是他们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继续实验。请完成表格中①~③处填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滤液中含有氯化亚铁,滤渣的成分为 。猜想I正确
b.取滤渣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 产生气泡,烧杯内有黑色固体剩余
【反思提升】科学探究中,我们要敢于质疑、收集证据、修正错误观点,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答案】(1)除去铁片表面的杂质
(2) Fe+2AgNO3=Fe(NO3)2+2Ag 强
(3)浅绿色
(4) 产生白色沉淀 稀盐酸(或稀硫酸) 铁、银(或Fe、Ag)
【详解】(1)铁片表面有铁锈等杂质,用砂纸打磨铁片的目的是除去铁片表面的杂质,使铁与硝酸银溶液充分接触反应 故填:除去铁片表面的杂质。
(2)铁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化学方程式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 。
(3)若猜想I正确,铁与氯化银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银,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 ,所以可观察到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为浅绿色。
(4)a.结论中滤液含有氯化亚铁,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氯化亚铁和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和硝酸亚铁,所以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b.根据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及实验中用了过量的铁粉,可知加入的是足量酸,铁和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填:稀盐酸(或稀硫酸 )。
取滤渣,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 ) ,铁已经完全反应酸足量;烧杯内有黑色固体剩余,说明是不能酸反应的银,则黑色固体是银(粉末状银为黑色 ),所以滤渣的成分为银和铁(或Fe、Ag)。
2.(2024·江西卷)学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度会变小”,化学社团对稀盐酸是否会发生类似情况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稀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度会如何变化?
【作出猜想】猜想Ⅰ:变小; 猜想Ⅱ:不变; 猜想Ⅲ:变大。
【进行实验】
(1)取两份等体积的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分别标记为A溶液和B溶液,A溶液密封保存,B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两周后分组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表格。
组号 操作 现象 分析 结论
甲组 取样,用pH计分别测量A、B溶液的pH 测得A溶液pH为0.6,B溶液pH为0.5 酸性更强的是 (选填“A”或“B”)溶液 猜想Ⅲ正确
乙组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盛足量的碳酸氢钠粉末,用规格相同的注射器将等体积的A、B溶液全部快速注入试管(如图) 试管内均产生气泡,固体减少,反应结束后,盛B溶液的注射器活塞上升的高度更 相关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丙组 (1)分别取5mL等浓度的 (填化学式)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A、B溶液分别滴入上述两支试管中并振荡,当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记录所加溶液的滴数 所加滴数更多的是 (选填“A”或“B”)溶液
【微观探析】
(2)稀盐酸长时间敞口放置后浓度变大的微观原因是:在该条件下水分子与氯化氢分子相比,运动速率更快的是 。
【答案】(1) B 高 复分解反应 NaOH(合理即可) A
(2)水分子
【详解】(1)甲组:
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强,所以酸性更强的是B;
乙组:
B溶液的酸性更强,所含氢离子更多溶质HCl更多,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B溶液注入试管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则盛B溶液的注射器活塞上升的高度更高;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丙组:
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该等浓度溶液应为碱性溶液,可以是NaOH溶液;
将A、B溶液分别滴入上述两支试管中并振荡,当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B溶液的酸性更强,所含氢离子更多溶质HCl更多,则B溶液所加滴数更少,所加滴数更多的是A;
(2)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浓度会变大,微观原因是敞口放置,水分子的蒸发的速度比氯化氢分子挥发的速度快,则导致稀盐酸浓度变大。
3.(2023·江西卷)兴趣小组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分析交流】
(1)方案A中红磷燃烧的现象为 ,方案B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两个方案反应前后天平均保持平衡,说明上述两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发现问题】方案A中因有氧气参加反应,故采用密闭装置。但方案B中铁与硫酸铜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没有气体,为什么也要用密闭装置呢?
(2)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再次实验,并使用pH传感器测定锥形瓶内溶液pH,其数据如下图。分析图像可知,反应开始阶段溶液的酸性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那么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甲:硫酸铜溶液和铁作用所致;
猜想乙:硫酸铜溶液和空气作用所致;
猜想丙:硫酸铜溶液、铁及空气共同作用所致。
【进行实验】
(3)为验证上述猜想,现提供如下用品:用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配成4%的硫酸铜溶液、洁净的铁钉、pH传感器等,实验过程如下表,请完成表格中①、②两处填空。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内容 (部分仪器略去)
实验现象 pH先减小后略增大 pH略增大 pH不变
实验结论 猜想 成立
【反思拓展】
(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请分析方案B中用橡胶塞形成密闭装置的原因可能是 。
(5)蜡烛燃烧后固体质量减小,请设计实验验证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写出你的简明方案: 。
【答案】(1)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Fe+CuSO4=FeSO4+Cu
(2)增强
(3) 5 丙
(4)防止溶液酸性增大与铁钉反应产生氢气使装置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5)取一套装置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和带有燃烧匙的橡皮塞,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将蜡烛、橡皮塞、燃烧匙和集气瓶放在天平上称量后,放置在桌面上,点燃蜡烛迅速将蜡烛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装置整体放在天平上称量,若质量不变,则遵循适量守恒定律
【详解】(1)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填: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铁和硫酸铜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填:Fe+CuSO4=FeSO4+Cu;
(2)图中pH值下降,说明溶液的酸性增强,故填:增强;
(3)实验1可以中硫酸铜溶液和铁、空气接触;实验2中硫酸铜和铁接触,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相同,加入5mL硫酸铜溶液;实验3硫酸铜接触到空气;
实验1、2对比说明pH减小与空气有关,实验1、3对比说明pH减小与铁有关,则pH减小使硫酸铜与铁和空气共同作用所致,故填:5;丙;
(4)装置B中硫酸铜与铁和氧气接触,可能会导致溶液酸性增强与铁反应产生氢气,如果在敞口容器中,氢气会逸出,导致装置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填:防止溶液酸性增大与铁钉反应产生氢气使装置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5)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需要在密闭容器中验证,可以将蜡烛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填:取一套装置气密性良好的集气瓶和带有燃烧匙的橡皮塞,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将蜡烛、橡皮塞、燃烧匙和集气瓶放在天平上称量后,放置在桌面上,点燃蜡烛迅速将蜡烛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装置整体放在天平上称量,若质量不变,则遵循适量守恒定律。
4.(2022·江西卷)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化学社团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硫酸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 步骤③ 。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评价改进】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继续探究】乙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中m1:m2= ,证明反应前后铜离子没有发生变化;将实验方案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溶液,再次实验,证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大家认为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获取上述实验结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乙同学实验时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 g,然后将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
【拓展延伸】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填序号)。
A.溶液的起始温度 B.催化剂的质量 C.溶液的浓度 D.反应起始时间
【答案】 木条复燃 质量和化学性质 160∶98/80∶49 氯化钡(或硝酸钡等) m1 D
【详解】实验探究:步骤①中未加入硫酸铜,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步骤②中加入硫酸铜,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硫酸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评价改进: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且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还需证明硫酸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继续探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即,参加反应的硫酸铜与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比为:(64+96):(64+34)=160:98=80:49,说明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完全转化到了氢氧化铜中,反应前后铜离子没有发生变化;
硫酸铜能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可将实验方案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根据生成硫酸钡的质量,证明证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还可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乙同学实验时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m1g,说明反应后质量不变,然后将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说明反应后,化学性质不变;
拓展延伸: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除了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均应相同,故溶液的起始温度、催化剂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应相同,反应起始时间不需要控制。
故选D。
5.(2021·江西卷)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图1 所示的实验。

图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提出问题】图2 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
【查阅资料】
(1)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3 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 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知 连接导管a 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小彬的猜想正确
小辰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小彬 连接导管a 与导管 (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 轻微的“噗”声
【教师释疑】图1 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 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 (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图2 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 (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 。(填序号)
A.锌 B.铜 C.银
【答案】 无明显现象 质量守恒定律 品红溶液不褪色 c 锌 没有 A
【详解】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图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作出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稀硫酸中含有硫、氢、氧元素。
(2)设计并进行实验:
连接导管a 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气体不是二氧化硫;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说明气体不是氧气;
该气体应该是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连接导管a 与导管c,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气体燃烧,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气体为氢气;
学生感悟:图3 实验中,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锌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
图2 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是锌失去的电子形成锌离子。
延伸应用:
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铁若,这种金属可以是锌;
故填:A。
考点01科学探究题(5年5考)
1.(2025·南昌市·二模)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是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图1)。青铜虎表面的绿色物质俗称铜绿,铜绿是铜在空气中锈蚀而形成的。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铜绿进行了探究。
探究Ⅰ.铜绿中含有哪些元素
取适量干燥的铜绿于硬质玻璃管中,按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1)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 。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有水珠出现,说明铜绿中含有 元素。
(3)观察到试管中 ,说明铜绿中含有碳、氧元素。
(4)实验结束后硬质玻璃管内有黑色固体剩余,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 ,证明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同时说明铜绿中含有铜、氧元素。写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得出结论】铜绿由碳、氢、氧、铜四种元素组成。
探究Ⅱ.铜锈蚀生成铜绿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猜想】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水、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进行实验】取宽度、长度均相同的铜片打磨光亮,进行如图3所示实验。
(5)为了验证猜想,C试管中放入的物质为铜片和 。
(6)一段时间后, (填字母序号)试管中铜片锈蚀,其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铜锈蚀生成铜绿的条件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
【答案】(1)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氢、氧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5)氧气、二氧化碳
(6)A
【详解】(1)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有水珠出现,说明铜绿分解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H、O,则说明铜绿中含有H、O元素;
(3)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铜绿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铜绿中含有碳、氧元素;
(4)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水、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关。A试管中铜与二氧化碳、氧气、水接触,生锈;B试管中铜与氧气和水接触,不生锈;D试管中铜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A、B对比可知,铜生锈需要与二氧化碳接触,A、D对比可知,铜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故A、C对比可得出铜生锈需要与水接触,根据控制变量法,C试管中放入的物质为铜片和二氧化碳、氧气;
(6)铜锈蚀生成铜绿的条件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A试管中铜与氧气、二氧化碳、水接触,故一段时间后,A试管中铜片锈蚀。
2.(2025·新余市·分宜县·二模)宜春松花皮蛋是袁州区名贵特产,为“袁州三宝”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松花皮蛋制作”的项目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品松花皮蛋,初识松花皮蛋的酸碱性。
(1)取适量松花皮蛋粉(用于制作松花皮蛋泥的原料),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该溶液显 性。
【任务二】浸松花皮蛋粉,寻找涩味缘由。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松花皮蛋粉中主要含有生石灰(CaO)、食盐、纯碱。
(2)松花皮蛋的制作过程中有明显的温度升高,原因可能是 。
【分析推理】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除此以外还含有什么物质呢?
(3)小刚做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猜想三:NaOH;猜想四: 。
(4)同学们认为猜想二不正确,理由是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5)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四成立
②另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 产生白色沉淀
【任务三】凉拌松花皮蛋,制作传统美食。
(6)皮蛋因为制作过程中碱液渗入导致略带涩味,所以在食用时蘸少量厨房中的 (填一种调味品)可去除涩味。
【答案】(1)碱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3)NaOH与Ca(OH)2
(4)
(5) 无明显现象 碳酸钠溶液
(6)醋
【详解】(1)无色酚酞遇碱变红,故该溶液呈碱性;
(2)松花蛋粉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热,水温会升高;
(3)松花蛋粉中主要含有生石灰、食盐、纯碱等,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钠,故猜想四:NaOH、Ca(OH)2;
(4)同学们认为猜想二不正确,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两者能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猜想四成立,说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与水,两个反应均无明显现象,故填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故可加入碳酸钠溶液;
(6)皮蛋因为制作过程中碱液渗入导致略带涩味,碱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以减少涩味,所以在食用时蘸少量厨房中的醋可除去涩味。
3.(2025·九江市·修水县·二模)市面上有一种自动充气气球,充气时不需要打气或用嘴吹气,只需挤破气球内的液体包,使流出的液体与气球中的白色粉末接触产生气体,即可实现气球的自动充气。同学们针对该自动充气气球展开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自动充气气球的原理
(1)同学们触摸气球发现气球中有一个“小液包”和一些白色粉末,如图1所示。捏破“小液包”,气球慢慢鼓起,并发出嘶嘶声。同学们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溶液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另取少量“小液包”的液体于试管中,用pH计测量pH为2.0,说明该液体呈 性。
任务二∶白色固体成分的探究
【问题】白色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为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查阅资料】①同学们在查阅相关产品说明后了解到“小液包”中的溶液是柠檬酸,白色固体为碳酸盐。
②与相同浓度的柠檬酸反应,碳酸氢钠比碳酸钠更剧烈。
③价格参考:碳酸钠2200元/吨、碳酸氢钠1700元/吨。
【实验探究1】
(3)为验证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样品中不含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探究2】为确认白色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钠,同学们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分别测量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白色固体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变化,测量结果如图3所示。
(4)分析图像,可得出白色固体一定仅含碳酸氢钠,理由是 。
(5)从原料成本和反应速率分析,气球中白色粉末选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 。
【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酸
(3) 碳酸钙/CaCO3 有气泡产生
(4)白色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时,锥形瓶内压强变化与碳酸氢钠反应时压强变化几乎一致,且比碳酸钠反应时压强变化大
(5)碳酸氢钠的价格比碳酸钠低,且与相同浓度柠檬酸反应时比碳酸钠反应更剧烈,能快速产生气体实现气球充气
【详解】(1)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酸性溶液的pH<7,该溶液pH为2.0,说明该溶液显酸性。
(3)碳酸钙难溶于水,由于固体全部溶解,则说明样品中不含碳酸钙;
碳酸钠、碳酸氢钠均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4)由图可知,白色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时,锥形瓶内压强变化与碳酸氢钠反应时的压强变化几乎一致,且比碳酸钠反应时压强变化大,则说明白色固体一定仅含碳酸氢钠。
(5)由图可知,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时,碳酸氢钠反应更块,则说明与相同浓度柠檬酸反应时比碳酸钠反应更剧烈,能快速产生气体实现气球充气,且碳酸氢钠的价格比碳酸钠低,则选择碳酸氢钠。
4.(2025·萍乡市·二模)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全世界为应对过量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挑战达成的共识,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碳捕捉方案。
项目一:探究“碳捕捉”方案
方案一:
【查阅资料】:石灰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认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烧杯中没有氧气。
【实验探究】1.按如图一装置进行实验,取两支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其中一支用如图一所示的干燥犬烧杯罩住;另一支放在空气中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条红色消失,纸条上有白色固体产生。烧杯内蜡烛熄灭,空气中蜡烛正常燃烧。用氧气传感器测量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容器内含氧量的变化如图二所示。
【实验结论与反思】
(1)图二数据分析可知,蜡烛熄灭时,烧杯中是否还有氧气 (填“是”或“否”)。小明猜想 (填“合理”或“不合理”)。由此你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方案二: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其流程如图所示:
(2)写出喷雾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
(3)上述流程中的CaO与H2O反应可生成Ca(OH)2循环利用,该反应属于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项目二:研讨低碳行动方案
【分析讨论】
(4)低碳生活是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CO2的排放,为“助力碳中和”贡献一份力量。请列举出生活中符合“低碳生活”的一种具体做法: 。
【答案】(1) 是 不合理 可燃物应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2) CO2+Ca(OH)2=CaCO3↓+H2O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放热
(4)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或节约用电或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合理即可)
【详解】(1)如图所示,蜡烛熄灭后,曲线纵坐标不是0,说明此时还有氧气,故填:是;
根据猜想可知,小明认为是由于没有氧气造成蜡烛熄灭是不合理的;
由此可知可燃物应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合理即可);
(2)喷雾反应器中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其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CaO与H2O反应可生成Ca(OH)2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
(4)在生活中的低碳行动是: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或节约用电或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合理即可)。
5.(2025·南昌市·二模)劳动能提升生活技能。周末,小明向妈妈学习烹饪技术,调味时用到氯化钠。返校后,小明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海水晒盐”到制成食盐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实验室模拟古法晒盐过程并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查阅资料】浙江象山“海水晒盐”——古法晒盐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山晒盐以海水为基本原料,通过日晒、风力蒸发等方法,盐结晶成了原盐,留下了卤水。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操作中,类似“海水晒盐”原理的是___________。
A.溶解 B.蒸发 C.过滤 D.搅拌
(2)下图是小明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操作过程。按实验操作考试评分标准评价,1个错误操作扣1分,小明被扣2分,他的错误操作是 (填序号)。
任务二:检验粗盐中可溶性杂质成分
【资料与说明】①将粗盐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后,溶液中可能还含有等可溶性杂质;②微溶于水;③本实验探究中微溶物不沉淀。
(3)【实验探究】小明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不含 杂质。
(4)【继续探究】兴趣小组其他同学继续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小冬另取少量粗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粗盐溶液中含有杂质,并已全部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小华向步骤I的滤液中滴加过量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粗盐溶液中含杂质,并已全部除去
Ⅲ.小伟向步骤Ⅱ的滤液中滴加 至溶液呈中性 无明显现象 将溶液蒸发,得到纯净的固体
【得出结论】粗盐中可溶性杂质成分已确定,且已完全除去。
(5)【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之后,认为步骤Ⅱ无法得出粗盐溶液中含有杂质的结论,理由是 。
(6)【反思评价】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损耗,最终得到固体的质量将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粗盐溶液中固体的质量。
【答案】(1)B
(2)①⑤
(3)
(4) 稀盐酸
(5)步骤I中过量也能与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6)大于
【详解】(1)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操作中,类似“海水晒盐”的过滤,故选C。
(2)①中使用托盘天平时应遵循“左物右码”,该操作错误;⑤过滤操作需要用玻璃棒引流,该操作错误。
(3)小明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不含MgCl2杂质,因为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
(4)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步骤中最后溶液呈中性,且实验过程无明显现在,小伟得出结论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则加入的溶液为稀盐酸。没有引入其他杂质离子。不能加入硫酸,因为硫酸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不会是无明显现象。实际最后得到的固体中混有氯化钡,结论有误。
(5)步骤Ⅱ无法得出粗盐溶液中含有杂质的结论,因为步骤I中过量也能与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一定是和硫酸钠生成的硫酸钡白色沉淀。
(6)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损耗,最终得到固体的质量将大于粗盐溶液中固体的质量,因为实验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6.(2025·九江市·十一中学·二模)了解到辽宁舰的前身是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同学们对金属除锈防锈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于是展开了相关探究。铁制品容易生锈,但将铁加热熔入金属铬,可制成不锈钢。于是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比较铬、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查阅资料】铬是一种抗腐蚀性强的银白色金属。硫酸亚铬(CrSO4)溶液呈蓝色,在空气中能迅速被氧化成碱性硫酸铬[Cr(OH)SO4],其溶液呈绿色。
【提出猜想】
(1)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猜想一:Cr>Fe>Cu,猜想二:Fe>Cr>Cu,猜想三: 。
【猜想探究】
(2)步骤1:取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步骤2:将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三支装有等量、等浓度稀硫酸的试管中。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将铁片放入稀硫酸 铁片表面产生气泡较慢,溶液逐渐变为 色 猜想一成立
2 将铬片放入稀硫酸
3 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分析解释】
(3)请写出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铬片加入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一段时间后变成绿色,其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rSO4+O2+2X=4Cr(OH)SO4,其中X的化学式为 。
【反思评价】
(5)为了进一步确认铬、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小川同学选择了三种试剂就得出了结论,他选择的三种试剂为 。
【答案】(1)Fe>Cu>Cr
(2) 浅绿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3)Cr+H2SO4=CrSO4+H2↑
(4) 硫酸亚铬(CrSO4)溶液在空气中能迅速被氧化成碱性硫酸铬[Cr(OH)SO4] H2O
(5)铬片、FeSO4溶液、铜片/铁片、CrSO4溶液、CuSO4溶液
【详解】(1) 由于铁比铜活泼,再结合其他猜想,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猜想一:Cr>Fe>Cu,猜想二:Fe>Cr>Cu,猜想三应为:Fe>Cu>Cr;
(2)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所以将铁片放入稀硫酸,铁片表面产生气泡较慢,溶液逐渐变为 浅绿色。 因为猜想一成立,即Cr>Fe>Cu,铬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铬与稀硫酸反应比铁与稀硫酸反应剧烈,现象为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3)铬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铬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r+H2SO4=CrSO4+H2↑;
(4)根据“查阅资料”提供的信息可知,铬片加入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一段时间后变成绿色,是因为硫酸亚铬(CrSO4)溶液在空气中能迅速被氧化成碱性硫酸铬[Cr(OH)SO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反应4CrSO4+O2+2X=4Cr(OH)SO4中,反应前铬原子有4个、硫原子有4个、氧原子有20个,反应后铬原子有4个、硫原子有4个、氧原子有24个、氢原子有4个,所以2X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H2O。
(5)要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采用 “两金夹一盐” 或 “两盐夹一金” 的方法。若采用 “两金夹一盐”,可选择铬片、FeSO4溶液、铜片,将铬片放入FeSO4溶液中,铬能置换出铁,说明铬的活动性大于铁;将铜片放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从而得出Cr>Fe>Cu;若采用 “两盐夹一金”,可选择铁片、CrSO4溶液、CuSO4溶液,将铁片放入Cr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铬的活动性大于铁;将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铁能置换出铜,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也能得出Cr>Fe>Cu。所以他选择的三种试剂为铬片、FeSO4溶液、铜片(或铁片、CrSO4溶液、CuSO4溶液)。
7.(2025·九江市·永修县·二模)小江在家里看见妈妈用发酵粉制作馒头。小江把少量发酵粉带到学校,和同学一同对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发酵粉中除碳酸钠外,还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猜想1∶碳酸氢钠
猜想2∶氯化钠
猜想3∶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查找资料】①氯化银、碳酸银是白色沉淀,氯化银不溶于硝酸。
②加热条件下,纯碱、氯化钠不分解,碳酸氢钠易分解。
【实验探究】
(1)按成填空
实验组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中 ,②中固体部分溶解
实验结论 发酵粉中含有氯化钠 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
猜想正确
【交流讨论】
(2)小江同学认为实验二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实验改进】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一段时间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实验再次证明猜想3正确。
(3)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生成的气体,则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 。
(4)加热前后装置C、D中均有气泡产生,装置C的质量增加,装置D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若没有装置A,则测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答案】(1)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
(2)碳酸钠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气泡
(3)浓硫酸/浓H2SO4
(4) 增加
(5)偏大
【详解】(1)实验一:结论为发酵粉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碳酸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碳酸银和硝酸钠,故①中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二:结论为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
(2)碳酸钠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气泡,故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不能说明含碳酸氢钠;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故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
(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装置D的质量增加;
装置D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会被C、D装置吸收,则测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偏大,质量分数会偏大。
8.(2025·高安市·二模)“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同学对该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
(1)取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任务二】探究能否与发生反应
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表:
实验操作 序号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的体积 实验现象
I 无明显现象
II 少量沉淀
III 较多沉淀
(2)根据表中现象可知能否与发生反应与 有关。
【任务三】探究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无明显变化 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B中 无明显变化
甲同学发现实验步骤①中无明显变化,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实验步骤②③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写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释与结论】
(4)步骤②中通过B中 的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
(5)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拓展与应用】
(6)根据上述探究可知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是 。
【答案】(1)碱性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水
(6)密封保存
【详解】(1)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2)1% NaOH:无明显现象; 5% NaOH:少量沉淀; 10% NaOH:较多沉淀。 说明NaOH与CaSO4的反应程度随NaOH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说明反应与NaOH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
(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为:;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②中通过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
(5)因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故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
(6)NaOH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需要密封保存。
10.(2025·上饶市·信州区·二模)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的腌渍松花蛋的主要材料有氧化钙、纯碱和食盐等。该小组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NaCl、NaOH、
猜想四:NaCl、NaOH
(1)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 (填序号)一定不成立,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2)根据实验①可知猜想 不成立,根据实验②可知猜想二不成立,根据实验③可知猜想 成立。
【反思评价】
(3)小组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②无法判断猜想二能否成立,理由是 。
【应用拓展】
(4)松花蛋味道鲜美,但直接食用口感偏涩。如果用松花蛋蘸食醋食用,则轻微涩味会被去除,味道变得更为鲜美可口。请你说明食醋可以去除松花蛋涩味的原因: 。
(5)为了使松花蛋产生美丽的松花,传统制作工艺中会加入密陀僧(主要成分为氧化铅),目前密陀僧已逐渐被硫酸锌取代,从而制得无铅松花蛋。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这一工艺改进的原因是 。
【答案】(1) 一
(2) 三 二
(3)加入的少量稀盐酸被氢氧化钠完全消耗,碳酸钠没有参与反应
(4)食醋能中和皮蛋上的碱
(5)铅对人体有害(合理即可)
【详解】(1)猜想一不成立,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一;;
(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则根据实验①,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猜想三不成立;
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浑浊),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存在氢氧化钠,故根据实验③可知猜想二成立;
故填:三;二;
(3)加入少量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少量的稀盐酸被氢氧化钠完全消耗,碳酸钠没有参与反应,故加入少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猜想二是否成立,故填:加入的少量稀盐酸被氢氧化钠完全消耗,碳酸钠没有参与反应;
(4)松花蛋味道鲜美,但直接食用会稍有涩味,是因为含碱性物质,蘸上食醋,食醋能中和皮蛋上的碱,故可除去松花皮蛋涩味,故填:食醋能中和皮蛋上的碱;
(5)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长期摄入铅会导致铅中毒,影响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功能,尤其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严重危害。因此,用硫酸锌取代氧化铅,可以避免铅对人体的危害,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故填:铅对人体有害(合理即可)。
11.(2025·吉安市·吉水县·二模)某校化学社团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将铜丝插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再向其中滴加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到有无色、无臭的气体产生,一会溶液变为蓝色,为此该校化学社团同学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1)猜想1:可能是 ;
猜想2:可能是氧气;
猜想3:可能是氢气和氧气。
【进行实验】
(2)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内容 将铜丝插入稀硫酸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肥皂水中,然后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
实验现象 木条复燃 肥皂泡破裂,木条燃烧更旺
实验结论 猜想 正确
【讨论交流】
(3)实验后,社团同学认为方案一存在安全隐患,其原因是 。
【提出问题2】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甲:可能是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猜想乙:可能是氢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猜想丙:可能是硫酸根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继续实验】
(4)实验过程如下表,请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甲正确
实验2 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无明显现象
实验3 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硫酸铜溶液
【拓展延伸】
(5)经进一步证明,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请写出实验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氢气/H2
(2) 将铜丝插入稀硫酸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
(3)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与氧气的混合物遇明火易引起爆炸
(4) 稀硫酸 快速产生大量气泡
(5)
【详解】(1)根据已知猜想2和猜想3,则猜想1可能是氢气;
(2)方案一:将铜丝插入稀硫酸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到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则说明猜想2正确;
方案二:将铜丝插入稀硫酸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肥皂水中,然后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观察到肥皂泡破裂,木条燃烧更旺,说明该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则说明猜想2正确;
(3)根据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所以方案①存在安全隐患;
(4)根据实验结论猜想甲正确,是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没有促进作用;则实验2需要排除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没有促进作用;实验3需要验证铜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的促进作用;
实验1: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2: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硫酸,无明显现象;
实验3: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到快速产生大量气泡;
则说明是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5)铜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实验3中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12.(2025·新余市·新余中学·二模)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黏附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
(1)甲认为黑色颗粒是 ,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 ;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
(2)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 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 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物质是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明显现象
【反思评价】
(3)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得出结论】
(4)①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结合甲同学的实验探究,你对于燃烧有什么新认识 请写出一条: 。
【答案】(1) 碳 Na2CO3 反应物中无氢元素(或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2)Na2CO3
(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4) 4Na+3CO22Na2CO3+C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的参加(合理即可)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甲认为黑色颗粒是碳,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Na2CO3;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反应物中无氢元素(或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2)方案2,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发生反应:,说明有Na2CO3;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没有NaOH,即没有Na2O,所以可得出结论:白色物质是Na2CO3。
(3)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Na2CO3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4)①根据上面的探究,可知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碳酸钠,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通过钠与二氧化碳燃烧实验可以总结出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
13.(2025·九江市·永修县·二模)在校园“消防日”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某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不考虑杂质的影响)
【查阅资料】
①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
②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二氧化碳和水;Na2CO3受热不分解。
③NaHCO3溶液呈碱性,且不与BaCl2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
(1)猜想一:固体成分为NaHCO3;
猜想二:固体成分为Na2CO3;
猜想三:固体成分为 。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东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一成立
【提出疑问】
(2)小玫认为小东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
【再次实验】
(3)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并加热,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固体中含有Na2CO3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拓展延伸】
(4)上述实验步骤② (选填“能”或“不能”)用Ba(NO3)2溶液代替BaCl2溶液,理由是 。
【答案】(1)碳酸氢钠、碳酸钠/NaHCO3、Na2CO3
(2)Na2CO3溶液同样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3) 固体中含有NaHC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BaCl2+Na2CO3=BaCO3↓+2NaCl
(4) 能 Ba(NO3)2也能与Na2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CO3,且硝酸根离子不干扰碳酸钠的检验
【详解】(1)猜想三: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二氧化碳和水,Na2CO3 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不分解,固体成分是碳酸氢钠(或NaHCO3);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固体成分是碳酸钠(或Na2CO3);碳酸氢钠部分分解,固体成分是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或NaHCO3、Na2CO3);猜想三:固体成分为NaHCO3、Na2CO3;
(2)酚酞试液变红只能说明溶液显碱性,但不能确定就是NaHCO3,Na2CO3溶液同样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3)①NaHCO3受热分解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并加热,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固体中含有NaHCO3 ;
②该实验结论是固体中含有Na2CO3,Na2CO3与BaCl2反应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NaCl;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
(4)Na2CO3与Ba(NO3)2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NaNO3,硝酸盐全部能溶于水,硝酸根离子不会实验中物质形成沉淀,干扰实验;上述实验步骤②能用Ba(NO3)2溶液代替BaCl2溶液,理由是Ba(NO3)2也能与Na2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CO3,且硝酸根离子不干扰碳酸钠的检验。
14.(2025·景德镇市·二模)某小组以“探究中和反应”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宏微结合初识中和反应
(1)如图所示,利用不同酸碱进行反应,观察现象。试管①中的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浅蓝色。试管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其对应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③中无明显现象。
(2)下列四幅图表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的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溶液中原有水分子未画出),请按时间先后排序 (填字母序号)。
任务二:证明试管③中发生了中和反应
【设计实验】
方案: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 3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
(3)直至看到 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任务三:证明酸与碱反应有水生成
【查阅资料】
(4)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
b.无水醋酸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c.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生成醋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方案】如图1,首先分别往4支试管中装入对应的试剂,然后迅速塞紧橡胶塞。
(5)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是 。
任务四:探究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
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向1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匀速加入初始温度相同的稀盐酸,得到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6)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拓展应用】
(7)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不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B.氢氧化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答案】(1)
(2)acbd
(3)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4)
(5)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
(6)放热
(7)A
【详解】(1)试管②中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一开始氢氧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氢氧化钠部分反应时,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当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溶液中含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水分子,故排序为:acbd;
(3)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看到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现象时,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4)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A、B、C中固体不变色,说明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醋酸钠固体中不含水,D中固体由蓝色变红色,说明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了水,故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是: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
(6)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7)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是因为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氢氧化镁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氢氧化镁属于碱,稀盐酸属于酸,氯化镁属于盐,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属于碱,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是因为硼酸属于酸,能与碱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025·江西师大附属中学·三模)小西发现家里的烧水壶、热水器等盛水器具中结有很厚的水垢,他对水垢的形成原因、主要成分和除垢剂的选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启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了解水垢形成的原因
【查阅资料】有些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的化合物(称为硬水),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镁等沉淀,形成水垢。国家有关水的硬度标准为:
类别 极软水 软水 中硬水 硬水 高硬水
以浓度计 0~75 75~150 150~300 300~450 450~700
(1)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取少量自来水,用便携式水硬度检测仪测得该自来水的硬度为,结合上表数据,得出本地区的自来水属于 (填写“极软水”或“软水”或“中硬水”或“硬水”或“高硬水”)。
任务二:验证水垢的成分
【作出猜想】
(2)猜想1:水垢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猜想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猜想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和。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
【进行实验】
(3)取水壶底部的少量水垢干燥、研磨后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中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向试管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猜想 (填数字)不成立
② 加热试管,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猜想3成立
【表达交流】
(4)步骤②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 。
任务三:寻找合适的除垢剂
【查阅资料】
除垢剂的主要成分 氢氟酸 乙酸 盐酸 柠檬酸
性质 有剧毒 水溶性极好,能够与镁离子、钙离子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可溶物 腐蚀性强 能溶解碳酸盐及氢氧化镁,且具有杀菌的功效
【应用提升】
(5)据以上信息,生活中可选用主要成分为______(填写选项)的除垢剂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
A.氢氟酸、乙酸 B.乙酸、盐酸 C.乙酸、柠檬酸 D.氢氟酸、柠檬酸
【答案】(1)硬水
(2)
(3) 2 管口有水雾(或水珠或液体)出现
(4)
(5)C
【详解】(1)该自来水的硬度为311.2mg/L,在300mg/L~450mg/L之间,属于硬水;
(2)硬水中含有钙镁化合物,结合猜想2、3可知,猜想1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
(3)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向试管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溶解,产生气泡,说明水垢中含有碳酸钙,故猜想2不成立;
根据结论猜想3成立,说明水垢中除碳酸钙外还含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故加热试管B,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可以观察到: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4)步骤②中是氢氧化镁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由资料可知,氢氟酸有毒,盐酸具有腐蚀性,故不能用氢氟酸、盐酸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乙酸水溶性极好,能够与镁离子、钙离子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可溶物,柠檬酸能溶解碳酸盐及氢氧化镁,且具有杀菌的功效,故可选择主要成分为乙酸、柠檬酸的除垢剂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故选C。
16.(2025·抚州市·南城县·三模)思考乐小丽同学想制作防龋齿牙膏,探究乳酸的化学性质,按要求完成填空。

(1)小丽发现龋齿会影响葡萄糖在嘴中转化为乳酸,如上图,在第 分钟时,葡萄糖全转化为乳酸,龋齿越严重pH越 。
(2)甲:向溶液中加入乳酸,现象是 。
乙:向NaOH溶液溶液中加入乳酸,无明显变化
丙:向Zn粉中加入乳酸,有气泡产生
(3)Zn与稀硫酸反应也有气泡产生,请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
(4)乳酸与金属氧化物也会反应,请写出金属氧化物 (写化学式)(注:铝、锌、铁的氧化物与乳酸反应只能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且与它反应的速率依次越来越慢,填以上金属氧化物不得分)
(5)乳酸是否与NaOH溶液反应,请写出具体操作,并使实验现象明显。
具体操作: ;
现象: ;
结论:乳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总结:乳酸具有酸的通性。
【答案】(1) 小
(2)产生气泡
(3)
(4)或等
(5) 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溶液中逐滴加入乳酸至过量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详解】(1)①乳酸呈酸性,葡萄糖在嘴中转化为乳酸,酸性增强,降低。根据图象,第分钟时,最小,说明在第分钟时,葡萄糖全转化为乳酸,故填:;
②葡萄糖全转化为乳酸,酸性最强,降低,则龋齿越严重pH越小,故填:小;
(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水,所以向溶液中加入乳酸,产生气泡,故填:产生气泡;
(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填:;
(4)能与乳酸反应的金属氧化物有氧化镁、氧化钙等,故填:或等;
(5)①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遇中性或酸性物质不变色。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乳酸与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会导致溶液碱性减弱。则验证乳酸是否能与溶液反应的一种方案是:向滴有无色酚酞的溶液滴加过量的乳酸,故填:向滴有无色酚酞的溶液中逐滴加入乳酸至过量;
②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说明乳酸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7.(2025·新余市·分宜县·三模)水果、蔬菜在生长及运输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杀虫剂、防腐剂等,食用前需要去除残留,果蔬洗盐能达到此效果。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对某临期果蔬洗盐在成分及含量上是否变质进行研究。
【阅读标签】见图
产品参数 [配料]碳酸氢钠、食盐、碳酸钠 [保质期]24个月 [净含量]350克 [贮存条件]
【查阅资料】
Ⅰ.碳酸氢钠在50℃以上逐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Ⅱ.浓度大于0.83%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0.1%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浓度小于0.83%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0.1%的氯化钙溶液则无现象。室温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浓度为8.8%.
任务一 验证该临期果蔬洗盐的成分
【作出猜想】该临期果蔬洗盐中除了NaCl外,可能还有
(1)猜想1:;猜想2:;猜想3: 。
【实验验证】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样,溶于水,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呈 (选填“酸”“碱”或“中”)性
实验2:取样,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含有碳酸氢钠
实验3:为使现象明显,取样,溶于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形成饱和溶液,加入0.1%的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
【交流反思】
(3)小组同学认为实验3中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小组同学进一步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4:另取8g样品与992g水配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0.1%的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
【实验结论】
(4)猜想2正确,写出实验4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二验证该临期果蔬洗盐的成分含量变化
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确定该临期果蔬洗盐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拓展交流】
(5)推测此类果蔬洗盐的贮存条件为 。
(6)小明误将盛放食盐与果蔬洗盐的容器标签损毁,经讨论可借助家中厨房中 (填名称)进行区分。
【答案】(1)
(2) 碱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浓度大于0.83%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0.1%的氯化钙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4)
(5)远离灶台,常温贮存
(6)白醋/食醋
【详解】(1)由猜想1、2可知,猜想3为;
(2)实验1:取样,溶于水,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
根据实验结论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实验2取样,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碳酸氢钠;
(3)小组同学认为实验3中结论不严谨,理由是浓度大于0.83%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0.1%的氯化钙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因此实验3不能说明含有;
(4)实验4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5)碳酸氢钠在50℃以上逐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水,据此可知,此类果蔬洗盐的贮存条件是远离灶台,常温贮存;
(6)果蔬洗盐中含有的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厨房中的食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要鉴别食盐和果蔬洗盐,可分别取少量样品,滴加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果蔬洗盐,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科学探究题
考点01科学探究题(5年5考)
命题点 频次 题型 年份及分值
科学探究题 5年5考 科学探究题 2025年8分 2024年8分 2023年9分 2022年8分 2021年9分
考点01科学探究题(5年5考)
1.(2025·江西卷)化学社团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实验。
(1)用砂纸打磨铁片的目的是 。
(2)铁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 。
【查阅资料】室温下,氯化银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粉末状的银为黑色
【提出问题】在水中,铁能与溶于水的硝酸银反应,是否也能与难溶于水的氯化银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I:能反应 猜想II:不能反应
【实验预测】
(3)若猜想I正确,则可观察到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为 。
【进行实验】
(4)取少量氯化银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再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搅拌,静置后液体颜色无明显变化。甲同学据此认为猜想II正确,乙同学认为影响液体颜色变化的因素很多,液体颜色无明显变化不能说明反应没有发生。于是他们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继续实验。请完成表格中①~③处填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滤液中含有氯化亚铁,滤渣的成分为 。猜想I正确
b.取滤渣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 产生气泡,烧杯内有黑色固体剩余
【反思提升】科学探究中,我们要敢于质疑、收集证据、修正错误观点,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2024·江西卷)学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度会变小”,化学社团对稀盐酸是否会发生类似情况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稀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度会如何变化?
【作出猜想】猜想Ⅰ:变小; 猜想Ⅱ:不变; 猜想Ⅲ:变大。
【进行实验】
(1)取两份等体积的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分别标记为A溶液和B溶液,A溶液密封保存,B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两周后分组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表格。
组号 操作 现象 分析 结论
甲组 取样,用pH计分别测量A、B溶液的pH 测得A溶液pH为0.6,B溶液pH为0.5 酸性更强的是 (选填“A”或“B”)溶液 猜想Ⅲ正确
乙组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盛足量的碳酸氢钠粉末,用规格相同的注射器将等体积的A、B溶液全部快速注入试管(如图) 试管内均产生气泡,固体减少,反应结束后,盛B溶液的注射器活塞上升的高度更 相关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丙组 (1)分别取5mL等浓度的 (填化学式)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A、B溶液分别滴入上述两支试管中并振荡,当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记录所加溶液的滴数 所加滴数更多的是 (选填“A”或“B”)溶液
【微观探析】
(2)稀盐酸长时间敞口放置后浓度变大的微观原因是:在该条件下水分子与氯化氢分子相比,运动速率更快的是 。
3.(2023·江西卷)兴趣小组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分析交流】
(1)方案A中红磷燃烧的现象为 ,方案B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两个方案反应前后天平均保持平衡,说明上述两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发现问题】方案A中因有氧气参加反应,故采用密闭装置。但方案B中铁与硫酸铜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没有气体,为什么也要用密闭装置呢?
(2)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再次实验,并使用pH传感器测定锥形瓶内溶液pH,其数据如下图。分析图像可知,反应开始阶段溶液的酸性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那么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甲:硫酸铜溶液和铁作用所致;
猜想乙:硫酸铜溶液和空气作用所致;
猜想丙:硫酸铜溶液、铁及空气共同作用所致。
【进行实验】
(3)为验证上述猜想,现提供如下用品:用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配成4%的硫酸铜溶液、洁净的铁钉、pH传感器等,实验过程如下表,请完成表格中①、②两处填空。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内容 (部分仪器略去)
实验现象 pH先减小后略增大 pH略增大 pH不变
实验结论 猜想 成立
【反思拓展】
(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请分析方案B中用橡胶塞形成密闭装置的原因可能是 。
(5)蜡烛燃烧后固体质量减小,请设计实验验证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写出你的简明方案: 。
4.(2022·江西卷)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化学社团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硫酸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 步骤③ 。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评价改进】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继续探究】乙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中m1:m2= ,证明反应前后铜离子没有发生变化;将实验方案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溶液,再次实验,证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大家认为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获取上述实验结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乙同学实验时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 g,然后将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
【拓展延伸】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填序号)。
A.溶液的起始温度 B.催化剂的质量 C.溶液的浓度 D.反应起始时间
5.(2021·江西卷)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图1 所示的实验。

图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提出问题】图2 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
【查阅资料】
(1)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3 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 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知 连接导管a 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小彬的猜想正确
小辰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小彬 连接导管a 与导管 (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 轻微的“噗”声
【教师释疑】图1 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 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 (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图2 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 (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 。(填序号)
A.锌 B.铜 C.银
考点01科学探究题(5年5考)
1.(2025·南昌市·二模)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是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图1)。青铜虎表面的绿色物质俗称铜绿,铜绿是铜在空气中锈蚀而形成的。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铜绿进行了探究。
探究Ⅰ.铜绿中含有哪些元素
取适量干燥的铜绿于硬质玻璃管中,按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1)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 。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有水珠出现,说明铜绿中含有 元素。
(3)观察到试管中 ,说明铜绿中含有碳、氧元素。
(4)实验结束后硬质玻璃管内有黑色固体剩余,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 ,证明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同时说明铜绿中含有铜、氧元素。写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得出结论】铜绿由碳、氢、氧、铜四种元素组成。
探究Ⅱ.铜锈蚀生成铜绿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猜想】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水、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进行实验】取宽度、长度均相同的铜片打磨光亮,进行如图3所示实验。
(5)为了验证猜想,C试管中放入的物质为铜片和 。
(6)一段时间后, (填字母序号)试管中铜片锈蚀,其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铜锈蚀生成铜绿的条件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
2.(2025·新余市·分宜县·二模)宜春松花皮蛋是袁州区名贵特产,为“袁州三宝”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松花皮蛋制作”的项目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品松花皮蛋,初识松花皮蛋的酸碱性。
(1)取适量松花皮蛋粉(用于制作松花皮蛋泥的原料),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该溶液显 性。
【任务二】浸松花皮蛋粉,寻找涩味缘由。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松花皮蛋粉中主要含有生石灰(CaO)、食盐、纯碱。
(2)松花皮蛋的制作过程中有明显的温度升高,原因可能是 。
【分析推理】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除此以外还含有什么物质呢?
(3)小刚做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猜想三:NaOH;猜想四: 。
(4)同学们认为猜想二不正确,理由是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5)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四成立
②另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 产生白色沉淀
【任务三】凉拌松花皮蛋,制作传统美食。
(6)皮蛋因为制作过程中碱液渗入导致略带涩味,所以在食用时蘸少量厨房中的 (填一种调味品)可去除涩味。
3.(2025·九江市·修水县·二模)市面上有一种自动充气气球,充气时不需要打气或用嘴吹气,只需挤破气球内的液体包,使流出的液体与气球中的白色粉末接触产生气体,即可实现气球的自动充气。同学们针对该自动充气气球展开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自动充气气球的原理
(1)同学们触摸气球发现气球中有一个“小液包”和一些白色粉末,如图1所示。捏破“小液包”,气球慢慢鼓起,并发出嘶嘶声。同学们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溶液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另取少量“小液包”的液体于试管中,用pH计测量pH为2.0,说明该液体呈 性。
任务二∶白色固体成分的探究
【问题】白色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为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查阅资料】①同学们在查阅相关产品说明后了解到“小液包”中的溶液是柠檬酸,白色固体为碳酸盐。
②与相同浓度的柠檬酸反应,碳酸氢钠比碳酸钠更剧烈。
③价格参考:碳酸钠2200元/吨、碳酸氢钠1700元/吨。
【实验探究1】
(3)为验证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样品中不含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探究2】为确认白色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钠,同学们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分别测量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白色固体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变化,测量结果如图3所示。
(4)分析图像,可得出白色固体一定仅含碳酸氢钠,理由是 。
(5)从原料成本和反应速率分析,气球中白色粉末选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 。
4.(2025·萍乡市·二模)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全世界为应对过量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挑战达成的共识,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碳捕捉方案。
项目一:探究“碳捕捉”方案
方案一:
【查阅资料】:石灰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认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烧杯中没有氧气。
【实验探究】1.按如图一装置进行实验,取两支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其中一支用如图一所示的干燥犬烧杯罩住;另一支放在空气中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条红色消失,纸条上有白色固体产生。烧杯内蜡烛熄灭,空气中蜡烛正常燃烧。用氧气传感器测量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容器内含氧量的变化如图二所示。
【实验结论与反思】
(1)图二数据分析可知,蜡烛熄灭时,烧杯中是否还有氧气 (填“是”或“否”)。小明猜想 (填“合理”或“不合理”)。由此你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方案二: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其流程如图所示:
(2)写出喷雾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
(3)上述流程中的CaO与H2O反应可生成Ca(OH)2循环利用,该反应属于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项目二:研讨低碳行动方案
【分析讨论】
(4)低碳生活是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CO2的排放,为“助力碳中和”贡献一份力量。请列举出生活中符合“低碳生活”的一种具体做法: 。
5.(2025·南昌市·二模)劳动能提升生活技能。周末,小明向妈妈学习烹饪技术,调味时用到氯化钠。返校后,小明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海水晒盐”到制成食盐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实验室模拟古法晒盐过程并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查阅资料】浙江象山“海水晒盐”——古法晒盐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山晒盐以海水为基本原料,通过日晒、风力蒸发等方法,盐结晶成了原盐,留下了卤水。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操作中,类似“海水晒盐”原理的是___________。
A.溶解 B.蒸发 C.过滤 D.搅拌
(2)下图是小明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操作过程。按实验操作考试评分标准评价,1个错误操作扣1分,小明被扣2分,他的错误操作是 (填序号)。
任务二:检验粗盐中可溶性杂质成分
【资料与说明】①将粗盐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后,溶液中可能还含有等可溶性杂质;②微溶于水;③本实验探究中微溶物不沉淀。
(3)【实验探究】小明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不含 杂质。
(4)【继续探究】兴趣小组其他同学继续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小冬另取少量粗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粗盐溶液中含有杂质,并已全部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小华向步骤I的滤液中滴加过量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粗盐溶液中含杂质,并已全部除去
Ⅲ.小伟向步骤Ⅱ的滤液中滴加 至溶液呈中性 无明显现象 将溶液蒸发,得到纯净的固体
【得出结论】粗盐中可溶性杂质成分已确定,且已完全除去。
(5)【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之后,认为步骤Ⅱ无法得出粗盐溶液中含有杂质的结论,理由是 。
(6)【反思评价】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损耗,最终得到固体的质量将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粗盐溶液中固体的质量。
6.(2025·九江市·十一中学·二模)了解到辽宁舰的前身是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同学们对金属除锈防锈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于是展开了相关探究。铁制品容易生锈,但将铁加热熔入金属铬,可制成不锈钢。于是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比较铬、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查阅资料】铬是一种抗腐蚀性强的银白色金属。硫酸亚铬(CrSO4)溶液呈蓝色,在空气中能迅速被氧化成碱性硫酸铬[Cr(OH)SO4],其溶液呈绿色。
【提出猜想】
(1)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猜想一:Cr>Fe>Cu,猜想二:Fe>Cr>Cu,猜想三: 。
【猜想探究】
(2)步骤1:取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步骤2:将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三支装有等量、等浓度稀硫酸的试管中。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将铁片放入稀硫酸 铁片表面产生气泡较慢,溶液逐渐变为 色 猜想一成立
2 将铬片放入稀硫酸
3 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分析解释】
(3)请写出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铬片加入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一段时间后变成绿色,其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rSO4+O2+2X=4Cr(OH)SO4,其中X的化学式为 。
【反思评价】
(5)为了进一步确认铬、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小川同学选择了三种试剂就得出了结论,他选择的三种试剂为 。
7.(2025·九江市·永修县·二模)小江在家里看见妈妈用发酵粉制作馒头。小江把少量发酵粉带到学校,和同学一同对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发酵粉中除碳酸钠外,还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猜想1∶碳酸氢钠
猜想2∶氯化钠
猜想3∶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查找资料】①氯化银、碳酸银是白色沉淀,氯化银不溶于硝酸。
②加热条件下,纯碱、氯化钠不分解,碳酸氢钠易分解。
【实验探究】
(1)按成填空
实验组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中 ,②中固体部分溶解
实验结论 发酵粉中含有氯化钠 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
猜想正确
【交流讨论】
(2)小江同学认为实验二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实验改进】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一段时间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实验再次证明猜想3正确。
(3)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生成的气体,则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 。
(4)加热前后装置C、D中均有气泡产生,装置C的质量增加,装置D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若没有装置A,则测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8.(2025·高安市·二模)“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同学对该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
(1)取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任务二】探究能否与发生反应
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表:
实验操作 序号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的体积 实验现象
I 无明显现象
II 少量沉淀
III 较多沉淀
(2)根据表中现象可知能否与发生反应与 有关。
【任务三】探究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无明显变化 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B中 无明显变化
甲同学发现实验步骤①中无明显变化,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实验步骤②③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写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释与结论】
(4)步骤②中通过B中 的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
(5)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拓展与应用】
(6)根据上述探究可知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是 。
10.(2025·上饶市·信州区·二模)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的腌渍松花蛋的主要材料有氧化钙、纯碱和食盐等。该小组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NaCl、NaOH、
猜想四:NaCl、NaOH
(1)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 (填序号)一定不成立,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2)根据实验①可知猜想 不成立,根据实验②可知猜想二不成立,根据实验③可知猜想 成立。
【反思评价】
(3)小组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②无法判断猜想二能否成立,理由是 。
【应用拓展】
(4)松花蛋味道鲜美,但直接食用口感偏涩。如果用松花蛋蘸食醋食用,则轻微涩味会被去除,味道变得更为鲜美可口。请你说明食醋可以去除松花蛋涩味的原因: 。
(5)为了使松花蛋产生美丽的松花,传统制作工艺中会加入密陀僧(主要成分为氧化铅),目前密陀僧已逐渐被硫酸锌取代,从而制得无铅松花蛋。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这一工艺改进的原因是 。
11.(2025·吉安市·吉水县·二模)某校化学社团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将铜丝插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再向其中滴加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到有无色、无臭的气体产生,一会溶液变为蓝色,为此该校化学社团同学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1)猜想1:可能是 ;
猜想2:可能是氧气;
猜想3:可能是氢气和氧气。
【进行实验】
(2)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内容 将铜丝插入稀硫酸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肥皂水中,然后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
实验现象 木条复燃 肥皂泡破裂,木条燃烧更旺
实验结论 猜想 正确
【讨论交流】
(3)实验后,社团同学认为方案一存在安全隐患,其原因是 。
【提出问题2】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甲:可能是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猜想乙:可能是氢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猜想丙:可能是硫酸根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继续实验】
(4)实验过程如下表,请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甲正确
实验2 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无明显现象
实验3 取5mL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硫酸铜溶液
【拓展延伸】
(5)经进一步证明,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请写出实验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2025·新余市·新余中学·二模)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黏附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
(1)甲认为黑色颗粒是 ,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 ;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
(2)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 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 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物质是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明显现象
【反思评价】
(3)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得出结论】
(4)①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结合甲同学的实验探究,你对于燃烧有什么新认识 请写出一条: 。
13.(2025·九江市·永修县·二模)在校园“消防日”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某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不考虑杂质的影响)
【查阅资料】
①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
②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二氧化碳和水;Na2CO3受热不分解。
③NaHCO3溶液呈碱性,且不与BaCl2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
(1)猜想一:固体成分为NaHCO3;
猜想二:固体成分为Na2CO3;
猜想三:固体成分为 。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东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一成立
【提出疑问】
(2)小玫认为小东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
【再次实验】
(3)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并加热,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固体中含有Na2CO3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拓展延伸】
(4)上述实验步骤② (选填“能”或“不能”)用Ba(NO3)2溶液代替BaCl2溶液,理由是 。
14.(2025·景德镇市·二模)某小组以“探究中和反应”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宏微结合初识中和反应
(1)如图所示,利用不同酸碱进行反应,观察现象。试管①中的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浅蓝色。试管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其对应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③中无明显现象。
(2)下列四幅图表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的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溶液中原有水分子未画出),请按时间先后排序 (填字母序号)。
任务二:证明试管③中发生了中和反应
【设计实验】
方案: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 3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
(3)直至看到 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任务三:证明酸与碱反应有水生成
【查阅资料】
(4)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
b.无水醋酸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c.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生成醋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方案】如图1,首先分别往4支试管中装入对应的试剂,然后迅速塞紧橡胶塞。
(5)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是 。
任务四:探究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
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向1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匀速加入初始温度相同的稀盐酸,得到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6)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拓展应用】
(7)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不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B.氢氧化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15.(2025·江西师大附属中学·三模)小西发现家里的烧水壶、热水器等盛水器具中结有很厚的水垢,他对水垢的形成原因、主要成分和除垢剂的选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启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了解水垢形成的原因
【查阅资料】有些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的化合物(称为硬水),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镁等沉淀,形成水垢。国家有关水的硬度标准为:
类别 极软水 软水 中硬水 硬水 高硬水
以浓度计 0~75 75~150 150~300 300~450 450~700
(1)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取少量自来水,用便携式水硬度检测仪测得该自来水的硬度为,结合上表数据,得出本地区的自来水属于 (填写“极软水”或“软水”或“中硬水”或“硬水”或“高硬水”)。
任务二:验证水垢的成分
【作出猜想】
(2)猜想1:水垢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猜想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猜想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和。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
【进行实验】
(3)取水壶底部的少量水垢干燥、研磨后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中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向试管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猜想 (填数字)不成立
② 加热试管,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猜想3成立
【表达交流】
(4)步骤②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 。
任务三:寻找合适的除垢剂
【查阅资料】
除垢剂的主要成分 氢氟酸 乙酸 盐酸 柠檬酸
性质 有剧毒 水溶性极好,能够与镁离子、钙离子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可溶物 腐蚀性强 能溶解碳酸盐及氢氧化镁,且具有杀菌的功效
【应用提升】
(5)据以上信息,生活中可选用主要成分为______(填写选项)的除垢剂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
A.氢氟酸、乙酸 B.乙酸、盐酸 C.乙酸、柠檬酸 D.氢氟酸、柠檬酸
16.(2025·抚州市·南城县·三模)思考乐小丽同学想制作防龋齿牙膏,探究乳酸的化学性质,按要求完成填空。

(1)小丽发现龋齿会影响葡萄糖在嘴中转化为乳酸,如上图,在第 分钟时,葡萄糖全转化为乳酸,龋齿越严重pH越 。
(2)甲:向溶液中加入乳酸,现象是 。
乙:向NaOH溶液溶液中加入乳酸,无明显变化
丙:向Zn粉中加入乳酸,有气泡产生
(3)Zn与稀硫酸反应也有气泡产生,请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
(4)乳酸与金属氧化物也会反应,请写出金属氧化物 (写化学式)(注:铝、锌、铁的氧化物与乳酸反应只能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且与它反应的速率依次越来越慢,填以上金属氧化物不得分)
(5)乳酸是否与NaOH溶液反应,请写出具体操作,并使实验现象明显。
具体操作: ;
现象: ;
结论:乳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总结:乳酸具有酸的通性。
17.(2025·新余市·分宜县·三模)水果、蔬菜在生长及运输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杀虫剂、防腐剂等,食用前需要去除残留,果蔬洗盐能达到此效果。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对某临期果蔬洗盐在成分及含量上是否变质进行研究。
【阅读标签】见图
产品参数 [配料]碳酸氢钠、食盐、碳酸钠 [保质期]24个月 [净含量]350克 [贮存条件]
【查阅资料】
Ⅰ.碳酸氢钠在50℃以上逐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Ⅱ.浓度大于0.83%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0.1%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浓度小于0.83%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0.1%的氯化钙溶液则无现象。室温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浓度为8.8%.
任务一 验证该临期果蔬洗盐的成分
【作出猜想】该临期果蔬洗盐中除了NaCl外,可能还有
(1)猜想1:;猜想2:;猜想3: 。
【实验验证】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样,溶于水,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呈 (选填“酸”“碱”或“中”)性
实验2:取样,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含有碳酸氢钠
实验3:为使现象明显,取样,溶于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形成饱和溶液,加入0.1%的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
【交流反思】
(3)小组同学认为实验3中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小组同学进一步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4:另取8g样品与992g水配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0.1%的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
【实验结论】
(4)猜想2正确,写出实验4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二验证该临期果蔬洗盐的成分含量变化
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确定该临期果蔬洗盐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拓展交流】
(5)推测此类果蔬洗盐的贮存条件为 。
(6)小明误将盛放食盐与果蔬洗盐的容器标签损毁,经讨论可借助家中厨房中 (填名称)进行区分。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