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试(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试(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孝感高中2023级高三年级
历史试题(五)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60—1833年,英国对华输出总价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9.4万两。中国对英商品输出总价值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13万两。据此推知,当时B
A.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B.中英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差异
C.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有所松弛 D.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尚未普及
2.1867年,曾国藩奏请设翻译馆时称,“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拟俟学馆建成,即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妥立课程,先从图说入手,切实研究,庶几物理融贯,不必假手洋人,亦可引申其说,另勒成书。”这说明曾国藩设立翻译馆的目的是( D )
A.转变民众思想 B.完善教育体系 C.践行中体西用 D.推动科技自强
3.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章程规定“分年还本,官利之外,余利照股均分”,此后十年间,该局“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还并购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这反映出C
A.洋务企业助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洋务运动达成军事工业自强目标
C.官督商办企业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近代航运企业探索经营管理模式
4.清代学者阮元在《畴人传》中指出:“西洋天学,其说实见于《周髀》,夫西人所学,未必非圣人所传之余绪也……但西人器数之学、精密有余,而义理之学,或有未逮。”据此可知,阮元认为应A
A.坚守传统义理兼容西学器数 B.否定西学本源批判器物之学
C.倡导全盘西化摒弃传统儒学 D.融合中西义理革新学术体系
5.1876年,洋人兴办的吴淞铁路通车,1877年,清政府以高价购回并拆毁。1884年,《申报》载:“闻京师传有电谕,令李傅相(李鸿章)即日派员赶筑铁路……若然,则解饷调兵,瞬息可达。法虽狡诈,其将奈我何哉!”清政府对铁路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B
A.近代化浪潮推动统治者观念革新 B.民族危机加剧迫使政策被动调整
C.中法战争急需改善军事运输条件 D.外国资本输出倒逼交通体系建设
6.1899年6月,驻汉口比利时总领事向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要求,希望在汉口日租界下游划定百丈土地作为比租界。张之洞回复:“日本界以下之地,中国拟自修道路、自设巡捕、自收捐款,系我管辖区……且德、日两国早有照会,明确此地段不得再划给他国为界。”据此可知张之洞的应对举措C
A.实质承认德日在华的势力范畴 B.体现近代主权意识与外交智慧
C.借助列强间矛盾维护地方权益 D.反映对领事裁判权的灵活运用
7.下图为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汇通天下匾额。19世纪中叶,晋商票号凭借“汇通天下”模式发展迅速,业务遍及全国,甚至远及欧洲,东南亚等地。然而到了20世纪初,多数票号困难重重,纷纷倒闭或转型。这一变化反映了C
A.政府经济政策出现重大的调整 B.列强武装侵华导致票号经营困难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 D.传统金融机构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8.1895—1913年间国人投资的549家近代厂矿企业,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约为61.35%,分布在内地的则约为38.65%,非沿海的边疆地区,几无新式工业可言。这种工业布局C
A.源于民族资本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B.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C.折射出近代工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D.导致近代中国工业轻重结构畸形
9.义和团运动发生后仅三个月,张之洞等人就估计“东南诸务损失至少数十万”,1900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万两,“信用和贸易一度全部中止”,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 C )
A.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抵制了西方入侵 B.体现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抵制
C.有助于解释“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D.说明列强逐渐放弃在长江流域的利权
10.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摧毁的不过是满清王朝的空架子,内部的细密零件虽然腐朽但还未停止运转,思想上的进化改变并未随政治革命一起瞬息而成,国人思想层面还处于滞后状态。因此,虽躯体已成,却只可作为一量变过程,没有活的灵魂灌注,社会政治环境依然纷繁杂乱。这表明辛亥革命后B
A.政治领域变革收效有限 B.思想启蒙仍亟待推进
C.制度建设已然趋于完善 D.社会转型呈良好态势
11.民国初年,随着封建帝制的瓦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政治迎来了勃兴时期。各个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积极参与议会政治,在政治舞台上各展其能。有的政党致力于宣传政治主张,有的政党则积极组织竞选活动。但并没有带来中国政治参与的彻底变革。这表明,民国初年政党A
A.推动民主但效果不佳 B.参与政治然实力不均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受传统政治文化制约
12.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了清末教育宗旨,提出了“公民道德、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世界观及美育”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并在临时教育会议上得到确立。这体现了( B )
A.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 B.社会变化推动教育变革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中西教育理念存在冲突
13.1919年,《新青年》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介绍唯物史观;同期,《每周评论》连载《共产党宣言》节选,用白话文解读“消灭私有制”等核心观点;《晨报副刊》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刊登《马克思传》《剩余价值学说》等文章。这反映出当时B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知识分子积极传播新思想
C.白话文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D.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4.下图为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内容摘录。这表明李大钊认识到D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 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 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 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
A.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已初步具备
C.新文化传播必须坚持马克思理论指导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15.1931年前后,一些革命歌谣在鄂豫皖地区被广泛传唱,一些歌谣中唱道“一切自由剥削干净,悲痛哟,剥削干净”“要出头,除非是革命,寄生虫不容他生存,若不这样难翻身,不然呀,难得翻身!”这些歌谣意在C
A.激发根据地人民的民族意识 B.揭露官僚资本的残酷剥削
C.动员民众参与土地革命斗争 D.控诉国民党政府的“训政”
16.下表为1932年8月,江西省团支部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团支部的建设D
县名 农村 工人 机关 街道 总数
永丰 63 9 72
兴国 114 3 6 123
会昌 42 3 45
赣县 87 87
石城 29 1 3 1 34
公略 64 65
A.在国民党“围剿”中艰难发展 B.受到国际形势的深刻影响
C.凸显了组织发展的相对薄弱性 D.与革命道路的选择相契合
17.1938年,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首批发行的北海币(与法币等值)总额仅9.5万元,而当时仅掖县和黄县根据地所储备的作为准备金的法币总额就超过10.1万元。1943年,山东根据地依据“物资本位”的理念,使粮、棉、布、油、盐等物资成为北海币准备金的重要形式。这些做法C
A.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C.稳定山东根据地货币信用 D.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18.下表山西榆社县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工 赤贫
抗战前 人口(人) 1928 5554 17890 19234 2283 6495
土地(亩) 69696.6 94102 99307.8 57831 2743.7 4677.38
1946年8月 人口(人) 1235 4397 33105 11857 1057 1943
土地(亩) 12316.3 34703.2 165422.2 44777.3 3311.1 3950.4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用于解释( A )
A.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B.《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到落实
C.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9.1941年,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赞皇抗日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民主选举和政权建设,即通过大规模的村选运动,选出了符合“三三制”原则的村干部,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一举措有利于( D )
A.贯彻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B.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确保选举结果的公正公平 D.落实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20.1950年1月至4月,全国14个大中城市有2945家私营工厂倒闭,在16个城市中有9347家私营商店倒闭。针对这一情况,中财委讨论并决定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度过严重困难的措施和办法。这体现了( A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B.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刻不容缓
C.私营经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
21.1952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全国各地国营贸易组织和合作社必须迅速地、坚决地恢复和发展日常的业务,要通过各地的土产交流会议、骡马大会、药材大会以及各种庙会的形式,组织和带动私营商业来实现土产的交流。”这一规定D
A.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起步 B.源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C.意在恢复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D.旨在促进城乡物资有效流通
22.我国在某一时期曾经发行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具体规定如下:“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鼓励并扶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为克服盲目生产,调整产销关系,逐渐走向计划经济,政府得于必要时制定某些重要商品的产销计划,公私企业均应遵照执行。”这一时期是( B )
A.解放战争时期 B.过渡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3.下表是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比重和增长速度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 D )
行业 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A.新中国工业布局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C.农业产值比重低于轻工业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24.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没有采取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恩赐’农民土地的办法去进行土地改革。相反,……使他们认识到土地改革是自身的解放事业,最终经过农民自己的斗争,完成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任务。”这一论述旨在强调土地改革B
A.为农业集体化创造条件 B.注重激发农民主体意识
C.推动乡村生产关系调整 D.引发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25.1978年,中国政府访欧代表团回国报告说,联邦德国黑森州副州长卡里表示,可提供200亿美元存入我银行供我们使用。北威州州长屈恩在宴会上提出,如愿意接受50亿美元,可以马上定下来,接受200亿美元,宴会后谈判一小时就可以定下来。法国巴黎银行在代表团回国后就派人来北京商谈提供25亿美元存款事宜。上述现象最合适用于研究A
A.国际资本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景的预判 B.中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C.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对华战略调整 D.中欧经济合作格局形成的历史起点
26.1980年,《时装》杂志创刊,内容以“服装政策解读”“服装工业技术”为主;1988年,杂志增设“国际流行趋势”“街头时尚”专栏;1995年,“服装搭配”“国内外流行趋势”“设计师访谈”等内容占比达60%,技术类文章占比降至15%。这一变化反映出D
A.人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B.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27.1986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国企劳动制度改革的暂行规定后,国企新招职工都要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和国家间的行政关系转变为职工和企业间的劳动契约关系。到1991年,全国国企劳动合同制职工已达1588.64万人,占国企职工总数的14.9%。这可体现A
A.劳动关系市场化 B.就业观念多元化
C.人才流动合理化 D.管理制度规范化
28.下表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表格信息反映了我国( D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 城市(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 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开始融入了经济全球化 D.在改革中探索经济体制
29.下表为1977—2019年全国劳模大会的会议概况。据此可知,我国D
时间 会议名称 概况
1977—1979年 全国劳模大会(共五次) 产生了2541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分别来自工业、科技、财贸、交通等领域
1989—2019年 全国劳模大会(共六次) 产生了17531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大批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先进人物受到表彰
A.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始终未变 B.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依赖劳模贡献
C.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忽视 D.体制改革推动劳模评选的多元化
30.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从历史演进看,该制度的本质特征是C
A.对苏联一党制模式的继承 B.对西方多党制的中国化改造
C.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型 D.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制度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清末新政与近代社会变迁】(14分)
材料一 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修订律例、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谘议局、资政院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会期待逐渐显现出巨大的落差。社会所期望的改革,是要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建立起现代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清政府的目标则相反,它期望通过改革,将过去模糊的无所不包的君权明确化、法制化。清政府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放权,而是要通过改革将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和领导的,其涉及的领域与此前相比,不可谓不广泛。比如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兴建铁路、扩建新式军队等。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已经深深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其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受到《辛丑条约》的影响,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当时的清廷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巡警所”(“派出所”的雏形)。由于背负着《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清政府把全部国库收入加起来都不够这一项改革的开支,更不用提兴办其他工业、交通等现代化建设了。加之民众当时的承受能力空前低下,清廷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却只能“量入为出”。更为关键的是,羸弱的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本身执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被广泛质疑,清王朝陷入“两难境地”,直至最后崩溃也未能从中脱离。
——摘编自新民周刊《萧功秦专访:保守的文化,迟误的改革,帝国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与社会大众在改革方向上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8分)
(2)分别指出两则材料论述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角度,并列举学者们选择该研究视角的原因。(6分)
【答案】(1)差异:社会期望限制君权,扩大民权(1分),建立现代君主立宪体制(1分);清政府期望将君权明确化、法制化,(1分)加强专制君权或强化君主专制(1分)。
影响:这种差异导致清政府与社会的矛盾加剧(2分),使得改革难以获得社会广泛支持,削弱了改革的成效,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2分)。【使人们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转而支持革命,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可酌情给分)】
(2)角度:材料一认为清末新政的目标与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改革方向违背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潮流)(2分)。材料二认为清末新政缺乏实际推行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2分)。【材料一有“改革主观目标与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改革方向违背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潮流,改革主观目标(目的)与历史潮流的背离”等表述皆可给分。材料二有“清末新政缺乏实际推行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财力支撑)和民意基础(群众基础、信任基础)”等表述皆可给分。】
因素:学者的专业背景和理论根基;史料的搜集和占有状况;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学术视野和学术交流的范围(1点1分,任答2点2分)。
32.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的清政府,由于没有国歌,给外事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取代国歌。其歌词是: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摘编自和璐《中国国歌的百年发展》
材料二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时以《国民革命歌》作为临时国歌。该歌由廖乾五作词,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这首歌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精神,对于激励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和璐《中国国歌的百年发展》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随着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摘编自张成《<义勇军进行曲>:历史的见证最好的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颂龙旗》和《国民革命歌》的创作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意义;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指出国歌(代国歌)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
【答案】(1)《颂龙旗》创作的背景:近代外交活动需要国歌;受西方国歌的影响;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开始产生国歌意识;清末新政的推行。(任答两点得4分)
《国民革命歌》创作的背景:广东国民政府的建立;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革命的开展;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北伐战争等。(任答两点得4分)
(2)意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抗日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抗战的胜利。(任答两点得3分)
时代精神:材料一描绘了国家形象,传达了国家声音,体现了现代国家意识萌发。(1分)材料二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1分)材料三体现了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困难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御敌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任答一点得1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21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刊登在《时事新报》的双十节广告
以历史观察者的身份,对广告进行评析。
【答案】观点:
材料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双十节广告,其庆祝内容和民众愿景深刻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既体现民族觉醒、经济转型与国家重建的探索,又暗含军阀割据、民生多艰的现实困境。
分析:广告体现了:
1.政治动荡与民族觉醒:材料一中“中华民国早日统一”“外交进步”等愿景,折射出北洋政府统治下国家分裂、主权沦丧的困局。1921年正值军阀混战加剧,列强通过《九国公约》加深对华控制。民众对“统一”的渴望,既是对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延续,也呼应五四运动后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一主体以及“实业日振”“地无旷土”等主张,映射民族资本主义在短暂春天后的发展瓶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崛起,但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横征暴敛,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陷入困境。广告呼吁“金融流通”,直指币制混乱、银钱业投机盛行的经济乱象。同时“教育普及”诉求与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潮相呼应,体现知识界对现代国民塑造的期待。
3.民生疾苦与国际形势:“水旱兵燹不再发现”“野无游民”等祈愿,揭露天灾人祸交织的残酷现实。广告将救灾愿景与国庆联结,既反映民间对政府失能的无奈,也暗含以节日凝聚社会共识的努力。而“万国亲善”的理想化表述,则显露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际形势认识不够清晰、对于西方列强存在妥协性,从而注定了这些祈愿难以实现。
总结:
1921年的双十节广告如同一面时代棱镜:它既投射出辛亥革命后国人追求现代化转型的集体理想,又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与探索,更映照出旧秩序崩解中新秩序难产的深层危机。这种节日表达中的矛盾性,恰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复杂进程的鲜活见证。孝感高中2023级高三年级
历史试题(五)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60—1833年,英国对华输出总价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9.4万两。中国对英商品输出总价值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13万两。据此推知,当时
A.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B.中英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差异
C.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有所松弛 D.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尚未普及
2.1867年,曾国藩奏请设翻译馆时称,“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拟俟学馆建成,即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妥立课程,先从图说入手,切实研究,庶几物理融贯,不必假手洋人,亦可引申其说,另勒成书。”这说明曾国藩设立翻译馆的目的是
A.转变民众思想 B.完善教育体系 C.践行中体西用 D.推动科技自强
3.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章程规定“分年还本,官利之外,余利照股均分”,此后十年间,该局“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还并购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这反映出
A.洋务企业助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洋务运动达成军事工业自强目标
C.官督商办企业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近代航运企业探索经营管理模式
4.清代学者阮元在《畴人传》中指出:“西洋天学,其说实见于《周髀》,夫西人所学,未必非圣人所传之余绪也……但西人器数之学、精密有余,而义理之学,或有未逮。”据此可知,阮元认为应
A.坚守传统义理兼容西学器数 B.否定西学本源批判器物之学
C.倡导全盘西化摒弃传统儒学 D.融合中西义理革新学术体系
5.1876年,洋人兴办的吴淞铁路通车,1877年,清政府以高价购回并拆毁。1884年,《申报》载:“闻京师传有电谕,令李傅相(李鸿章)即日派员赶筑铁路……若然,则解饷调兵,瞬息可达。法虽狡诈,其将奈我何哉!”清政府对铁路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近代化浪潮推动统治者观念革新
民族危机加剧迫使政策被动调整
中法战争急需改善军事运输条件
外国资本输出倒逼交通体系建设
6.1899年6月,驻汉口比利时总领事向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要求,希望在汉口日租界下游划定百丈土地作为比租界。张之洞回复:“日本界以下之地,中国拟自修道路、自设巡捕、自收捐款,系我管辖区……且德、日两国早有照会,明确此地段不得再划给他国为界。”据此可知张之洞的应对举措
实质承认德日在华的势力范畴
体现近代主权意识与外交智慧
借助列强间矛盾维护地方权益
反映对领事裁判权的灵活运用
7.下图为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汇通天下匾额。19世纪中叶,晋商票号凭借“汇通天下”模式发展迅速,业务遍及全国,甚至远及欧洲,东南亚等地。然而到了20世纪初,多数票号困难重重,纷纷倒闭或转型。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经济政策出现重大的调整 B.列强武装侵华导致票号经营困难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 D.传统金融机构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8.1895—1913年间国人投资的549家近代厂矿企业,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约为61.35%,分布在内地的则约为38.65%,非沿海的边疆地区,几无新式工业可言。这种工业布局
源于民族资本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折射出近代工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导致近代中国工业轻重结构畸形
9.义和团运动发生后仅三个月,张之洞等人就估计“东南诸务损失至少数十万”,1900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万两,“信用和贸易一度全部中止”,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
A.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抵制了西方入侵 B.体现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抵制
C.有助于解释“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D.说明列强逐渐放弃在长江流域的利权
10.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摧毁的不过是满清王朝的空架子,内部的细密零件虽然腐朽但还未停止运转,思想上的进化改变并未随政治革命一起瞬息而成,国人思想层面还处于滞后状态。因此,虽躯体已成,却只可作为一量变过程,没有活的灵魂灌注,社会政治环境依然纷繁杂乱。这表明辛亥革命后
A.政治领域变革收效有限 B.思想启蒙仍亟待推进
C.制度建设已然趋于完善 D.社会转型呈良好态势
11.民国初年,随着封建帝制的瓦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政治迎来了勃兴时期。各个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积极参与议会政治,在政治舞台上各展其能。有的政党致力于宣传政治主张,有的政党则积极组织竞选活动。但并没有带来中国政治参与的彻底变革。这表明,民国初年政党
A.推动民主但效果不佳 B.参与政治然实力不均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受传统政治文化制约
12.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了清末教育宗旨,提出了“公民道德、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世界观及美育”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并在临时教育会议上得到确立。这体现了
A.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 B.社会变化推动教育变革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中西教育理念存在冲突
13.1919年,《新青年》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介绍唯物史观;同期,《每周评论》连载《共产党宣言》节选,用白话文解读“消灭私有制”等核心观点;《晨报副刊》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刊登《马克思传》《剩余价值学说》等文章。这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知识分子积极传播新思想
C.白话文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D.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4.下图为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内容摘录。这表明李大钊认识到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 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 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 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
A.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已初步具备
C.新文化传播必须坚持马克思理论指导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15.1931年前后,一些革命歌谣在鄂豫皖地区被广泛传唱,一些歌谣中唱道“一切自由剥削干净,悲痛哟,剥削干净”“要出头,除非是革命,寄生虫不容他生存,若不这样难翻身,不然呀,难得翻身!”这些歌谣意在
A.激发根据地人民的民族意识 B.揭露官僚资本的残酷剥削
C.动员民众参与土地革命斗争 D.控诉国民党政府的“训政”
16.下表为1932年8月,江西省团支部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团支部的建设
县名 农村 工人 机关 街道 总数
永丰 63 9 72
兴国 114 3 6 123
会昌 42 3 45
赣县 87 87
石城 29 1 3 1 34
公略 64 65
A.在国民党“围剿”中艰难发展 B.受到国际形势的深刻影响
C.凸显了组织发展的相对薄弱性 D.与革命道路的选择相契合
17.1938年,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首批发行的北海币(与法币等值)总额仅9.5万元,而当时仅掖县和黄县根据地所储备的作为准备金的法币总额就超过10.1万元。1943年,山东根据地依据“物资本位”的理念,使粮、棉、布、油、盐等物资成为北海币准备金的重要形式。这些做法
A.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C.稳定山东根据地货币信用 D.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18.下表山西榆社县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工 赤贫
抗战前 人口(人) 1928 5554 17890 19234 2283 6495
土地(亩) 69696.6 94102 99307.8 57831 2743.7 4677.38
1946年8月 人口(人) 1235 4397 33105 11857 1057 1943
土地(亩) 12316.3 34703.2 165422.2 44777.3 3311.1 3950.4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用于解释
A.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B.《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到落实
C.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9.1941年,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赞皇抗日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民主选举和政权建设,即通过大规模的村选运动,选出了符合“三三制”原则的村干部,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一举措有利于
A.贯彻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B.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确保选举结果的公正公平 D.落实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20.1950年1月至4月,全国14个大中城市有2945家私营工厂倒闭,在16个城市中有9347家私营商店倒闭。针对这一情况,中财委讨论并决定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度过严重困难的措施和办法。这体现了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B.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刻不容缓
C.私营经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
21.1952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全国各地国营贸易组织和合作社必须迅速地、坚决地恢复和发展日常的业务,要通过各地的土产交流会议、骡马大会、药材大会以及各种庙会的形式,组织和带动私营商业来实现土产的交流。”这一规定
A.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起步 B.源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C.意在恢复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D.旨在促进城乡物资有效流通
22.我国在某一时期曾经发行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具体规定如下:“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鼓励并扶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为克服盲目生产,调整产销关系,逐渐走向计划经济,政府得于必要时制定某些重要商品的产销计划,公私企业均应遵照执行。”这一时期是
A.解放战争时期 B.过渡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3.下表是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比重和增长速度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
行业 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A.新中国工业布局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C.农业产值比重低于轻工业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24.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没有采取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恩赐’农民土地的办法去进行土地改革。相反,……使他们认识到土地改革是自身的解放事业,最终经过农民自己的斗争,完成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任务。”这一论述旨在强调土地改革
A.为农业集体化创造条件 B.注重激发农民主体意识
C.推动乡村生产关系调整 D.引发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25.1978年,中国政府访欧代表团回国报告说,联邦德国黑森州副州长卡里表示,可提供200亿美元存入我银行供我们使用。北威州州长屈恩在宴会上提出,如愿意接受50亿美元,可以马上定下来,接受200亿美元,宴会后谈判一小时就可以定下来。法国巴黎银行在代表团回国后就派人来北京商谈提供25亿美元存款事宜。上述现象最合适用于研究
A.国际资本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景的预判 B.中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C.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对华战略调整 D.中欧经济合作格局形成的历史起点
26.1980年,《时装》杂志创刊,内容以“服装政策解读”“服装工业技术”为主;1988年,杂志增设“国际流行趋势”“街头时尚”专栏;1995年,“服装搭配”“国内外流行趋势”“设计师访谈”等内容占比达60%,技术类文章占比降至15%。这一变化反映出
A.人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B.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27.1986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国企劳动制度改革的暂行规定后,国企新招职工都要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和国家间的行政关系转变为职工和企业间的劳动契约关系。到1991年,全国国企劳动合同制职工已达1588.64万人,占国企职工总数的14.9%。这可体现
A.劳动关系市场化 B.就业观念多元化
C.人才流动合理化 D.管理制度规范化
28.下表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表格信息反映了我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 城市(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 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开始融入了经济全球化 D.在改革中探索经济体制
29.下表为1977—2019年全国劳模大会的会议概况。据此可知,我国
时间 会议名称 概况
1977—1979年 全国劳模大会(共五次) 产生了2541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分别来自工业、科技、财贸、交通等领域
1989—2019年 全国劳模大会(共六次) 产生了17531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大批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先进人物受到表彰
A.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始终未变 B.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依赖劳模贡献
C.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忽视 D.体制改革推动劳模评选的多元化
30.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从历史演进看,该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对苏联一党制模式的继承 B.对西方多党制的中国化改造
C.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型 D.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制度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清末新政与近代社会变迁】(14分)
材料一
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修订律例、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谘议局、资政院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会期待逐渐显现出巨大的落差。社会所期望的改革,是要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建立起现代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清政府的目标则相反,它期望通过改革,将过去模糊的无所不包的君权明确化、法制化。清政府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放权,而是要通过改革将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和领导的,其涉及的领域与此前相比,不可谓不广泛。比如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兴建铁路、扩建新式军队等。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已经深深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其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受到《辛丑条约》的影响,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当时的清廷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巡警所”(“派出所”的雏形)。由于背负着《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清政府把全部国库收入加起来都不够这一项改革的开支,更不用提兴办其他工业、交通等现代化建设了。加之民众当时的承受能力空前低下,清廷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却只能“量入为出”。更为关键的是,羸弱的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本身执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被广泛质疑,清王朝陷入“两难境地”,直至最后崩溃也未能从中脱离。
——摘编自新民周刊《萧功秦专访:保守的文化,迟误的改革,帝国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与社会大众在改革方向上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8分)
(2)分别指出两则材料论述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角度,并列举学者们选择该研究视角的原因。(6分)
32.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的清政府,由于没有国歌,给外事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取代国歌。其歌词是: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摘编自和璐《中国国歌的百年发展》
材料二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时以《国民革命歌》作为临时国歌。该歌由廖乾五作词,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这首歌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精神,对于激励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和璐《中国国歌的百年发展》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随着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摘编自张成《<义勇军进行曲>:历史的见证最好的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颂龙旗》和《国民革命歌》的创作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意义;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指出国歌(代国歌)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21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刊登在《时事新报》的双十节广告
以历史观察者的身份,对广告进行评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