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先秦文献和青铜铭文中的“士”字存在许多不同的含义,下表为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当时“士”这一群体( )
内容 解读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士”与“女”并列,泛指男 性,无身份等级限制
“王赐鳴士卿贝朋,用作父戊尊彝” “鸣士卿"获天子赏赐且能铸青铜礼器,为贵族官员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士”指兵士,是军队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作战义务
A.身份与职责具有多样性 B.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
C.是官吏选拔制度的基础 D.主要从事军事相关的工作
2.东汉中后期,窦武、陈蕃等儒士与外戚联手谋划诛灭宦官,因计划泄露失败引发第二次党锢之祸,大量士大夫或死或流;黄巾之乱后,解禁的党人名士与外戚何进合作,在掌握禁卫军权后尽诛宦官。这些斗争( )
A.导致宦官专权现象彻底终结 B.推动儒士群体主导中央政权
C.促使外戚势力退出政治舞台 D.加速了东汉统治秩序的瓦解
3.在中晚唐五代时期,诗词中对江南地域的景物描写较多,北宋词人则将目光投向当时真实具体的江南城市,柳永细致描绘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都市景象,黄庭坚的词也提及江南“歌楼酒旆,故故招人”的市井生活。这一变化反映了江南地区
A.自然风景优美 B.经济日趋繁荣 C.文化地位上升 D.科举制度完善
4.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吸收唐宋“十恶”“五刑”法治原则的同时,保留了党项部族“牧畜烙印定所有权”“部族纠纷长老仲裁”的传统习俗,还纳入吐蕃寺院土地免税、回鹘商人过境登记等特殊条款,形成多元融合的法律体系。这体现出当时
A.边疆军事冲突频繁 B.民族融合趋势发展
C.丝路贸易走向繁荣 D.农牧经济互补加强
5.台湾现存的清代台南府学遵循“左学右庙”格局,孔庙与儒学建筑并存;恒春县城垣、台北府城城门等遗存,在建筑等级、形制规范上与大陆清代府县城市营建体系一致;凤仪书院、学海书院等也延续大陆书院的核心功能与建筑命名。由此可以推知,清代台湾( )
A.建筑技术水平高超 B.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至今
C.市民阶层较为壮大 D.已融入全国行政与文化体系
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结语中提及“或有不符之迹,仍需恭献圣鉴”,对洪秀全是否认同该方案心存顾虑;各地方实力派如李秀成对其“所编各书皆不屑看”,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这一现象反映出太平天国 ( )
A.教义与近代化存在矛盾 B.发展受到西方列强压制
C.改革方案背离时代潮流 D.政权性质制约改革推进
7.建党初期,陈独秀明确表示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太不相容”;1922年后,陈独秀在《造国论》中肯定三民主义“是国民的一般利益”,李大钊呼吁民众“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蔡和森、恽代英也先后认可三民主义的革命属性。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
A.共产国际合作指令逐渐明确 B.中共对革命形势认识的深化
C.孙中山主动放弃旧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调整
8.某校学生在进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了如下史料。由此推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抗美援朝
9.1949—1953年,苏联派遣大批专家到中国东北,带来高速切削法、生产指示图制度等技术与管理经验,助力鞍山钢铁、抚顺煤矿等企业快速恢复生产,还协助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东北工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这些做法( )
A.标志“一五”计划在东北率先完成
B.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与工业化奠基
C.是“一边倒”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
D.推动东北工业化超越欧美发达国家
10.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一论述旨在( )
A.强调兼顾国家与生产者利益 B.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
C.进一步推动农业集体化进程 D.批评苏联模式的轻工业弊端
11.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阅兵式中,东风5c等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集中亮相,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1300多人的联合军乐团演奏《松花江上》等经典曲目。这反映出我国( )
A.已经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
B.国防体系发展侧重一体化作战方向
C.国防科技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化运行
D.以实力展示与历史铭记践行和平追求
12.古印度《摩奴法典》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高级种姓出身的人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又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这表明种姓制度( )
A.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B.打破了职业世袭的原则
C.保护了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 D.激化了国王与首陀罗的矛盾
13.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希腊语著作100多部,波斯语著作约20部,印度语著作约30部;从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文学、艺术和科技著作也有几十部。这一运动( )
①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②提升了阿拉伯人的科技素养
③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19世纪以来,《共产党宣言》在英美两国的英译实践存在明显差异:英国早期译本多依托宪章派机关报传播,20世纪部分译本还淡化斗争性以适配本土思潮;美国译本则更注重结合本土工人运动实际调整表述。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国工人运动发展阶段与诉求不同
B.《共产党宣言》提供多重解读空间
C.译者群体政治立场存在分歧
D.英美两国语言文化传统迥异
15.20世纪60年代,英国从印度洋收缩军事力量后,美苏迅速在此扩张,建立军事基地、派遣舰队,沿岸国家安全受严重威胁。1971年,不结盟运动推动联合国通过《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宣言》。不结盟国家此举旨在( )
A.反对大国霸权 B.遏制印度扩张 C.垄断海洋资源 D.争取经济援助
16.下图是一幅关于贸易战的漫画。图中左上方火炮上的标识为“贸易战”,左下方炮弹上的标识为“高关税”。下列选项中,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贸易战动摇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B.全球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C.关税是保护本国贸易的有效手段
D.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皇帝,宣德十年(1443)正月登极。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中被瓦剌军俘虏,景泰元年(1450)“回銮”后又被景帝软禁于南宫近七年。天顺元年(1457)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天顺八年(1464)正月驾崩。将英宗塑造为英主是成化朝一项郑重其事的“国家工程”。除“英宗”庙号外,主要体现在当时最重要的官修史书《明英宗实录》中。该书对英宗进行了全方位美化,将英宗塑造成一位乾纲独断、英明睿智、英勇卫国的君主。除官修史书外,明代前期私修史书也对英宗极尽赞美之能事,然而与此同时某些间接批评英宗的言论亦在其中悄然出现。从正德朝开始,私修史书对英宗的批评更由间接转为直接,其结果就是将英宗塑造为功过参半的中主。清初,官方与明遗民等修史主体评价英宗时都沿用了中主说,但英宗形象呈现出恶化趋势。到乾隆朝,其评价明朝皇帝已不再有何顾忌。以“历史判官”自居的清高宗接连下诏编纂、重修了多部通史或明史著作,这些史书秉承清高宗意旨,对多位明朝皇帝进行了重新评价,其中就包括英宗,他被定性为始终昏聩、大权旁落的昏君。
——摘编自杨德会《明英宗形象嬗变探析———兼论“清廷诋毁明朝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史书中明英宗形象的变化趋势,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史书编纂应遵循的原则。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将教育与培养治国者紧密联系,认为胜任治国职位者需具备丰富学识;柏拉图将未受教育的幼童喻为“白色的羊毛”,主张通过教育促使“灵魂转向”,引导其内心向善。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义视学生为“罪人”,教育充斥严苛惩罚与规训,成为禁锢民众思想、维护神权统治的工具。19世纪工业革命前后,西方教育开始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儿童天性与生活的联系。20世纪初期,杜威提出“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主张学校需结合现实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中接受教育;英国教育家罗素反对旧教育将儿童视为“撒旦的爪牙”,主张自由化教育,尊重儿童自我需求,保障儿童在教育中发展个性、体会快乐。
——摘编自尹家辉《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隐喻对比分析———以教育观为视角》
材料二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将不同能力、素质的个体比作不同的“材”;荀子在《劝学》中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封建时期,程颢、程颐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教育制度逐渐僵化,沦为统治阶级压抑人性、禁锢思想的工具。民国时期,师从杜威的陶行知受其思想启发,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生活教育”理念,将学校比作“鸟笼”,生活喻为“树林”,主张打破学校局限,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增长知识;蔡元培反对“注水入瓶”式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味。
——摘编自尹家辉《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隐喻对比分析———以教育观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阶段概括西方教育观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西方与中国民国时期教育观形成过程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约翰·古登堡于1400年出生于德国工商业城市美因茨,受其父亲的影响古登堡从小就学习金匠工艺。1445年,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并且建立了印刷所。古登堡的印刷机实际上由四件已有的发明组合而成:1042年中国人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欧洲美术家发明的油墨;古希腊人发明的压榨机(过去一直用来榨橄榄油);中国汉代发明的纸。缺少其中任何一件,印刷机的发明都是难以成功的。从公元1445年到1500年,欧洲先后建起了1000多个印刷所,出版了3500多种印刷品,发行量1000万份。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就是通过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为广大欧洲民众所知的。印刷机在欧洲最早印的书是《圣经》,不久印刷出版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译著,于 1469年开始印刷科技图书。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学者带着古希腊以来的珍贵典籍手稿逃到欧洲的中西部。这些手稿很快变成印刷品,使人们有机会见到这些没有经过阿拉伯世界转译的珍贵文献。这种新的印刷机加速了新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教育平民化的进程,对推动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开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上)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之七)》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古登堡活字印刷机发明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活字印刷机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治理史是顺应国家发展大局和时代现实需要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最能够为“国之大者”提供历史借鉴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的国家治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建议重视中国近代以来历届政府的国家治理史研究。中国学界除了关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外,还要关注中国近代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关注近代以来的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国家治理情况、治理举措、治理政策变化、治理方式转变及其治理成效,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无效)的教训;关注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区域、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局部所进行的区域社会治理情况、治理成效及其治理经验;关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治理环境、治理方式以及治理举措的变化,也要关注新时代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及新举措。总之,建议学术界将研究关注的时段及问题,适当向中国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治理方面拓展。
——摘编自左玉河《“大历史”视域下的国家治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中国近代以来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D
6.D
7.B
8.C
9.B
10.A
11.D
12.C
13.A
14.A
15.A
16.D
17.(1)变化趋势:明清史籍中的英宗形象由英主变为中主,再变为昏君,呈现出不断恶化之势。原因: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客观史实;不同修史主体的政治需要。
(2)运用正确的史观;选用真实的史料;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真实性、客观性、系统性;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18.(1)古希腊时期,重视培养治国者,强调个体向善;中世纪,教育成为宗教工具,压抑人性;工业革命后,关注教育质量与儿童天性,尊重个性发展。
(2)
差异:西方教育观源于自身内部社会实际需求;中国教育观受到西方影响,同时结合国情融入了本土的文化传统。原因:西方:工业革命需要实用人才,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中国: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革新需依托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突破封建教育桎梏。
19.(1)条件:多元文明成果的发展与传入;古登堡的个人技术基础与探索;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利益的驱动;知识传播的迫切需求。
(2)加速新思想与科技传播,推动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推动《圣经》普及,打破教会对教义解释的垄断;降低印刷成本,促进教育平民化;推动地理大发现成果传播,激发欧洲对外探索热情,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20.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实践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探索,始终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以实践创新推动民族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区域推行土地革命,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激发革命力量;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与“三三制”政权,巩固统一战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一五”计划建成鞍钢等重工业项目,奠定工业化基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构建国家治理框架。改革开放时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活力,建立经济特区融入全球经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新时代以来,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解决绝对贫困,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疫情防控中彰显“人民至上”理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中国迈向“强起来”。
综上,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探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推动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