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 )
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2.商人非常迷信,对上帝和祖先极度崇拜,祭祀盛大而频繁。同时商朝盛行占卜,大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商人的愚昧落后 B.社会等级森严
C.王权与神权结合 D.国家机构完善
3.有学者认为,西周建立的是相对松散的封建组织,到东周进一步发展为各自为政的形态。该学者论及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4.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至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秩序的规范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分封制度的强化 D.争霸战争的频繁
5.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而贵族中没有立过军功的,就开除他们的贵族籍。这些规定( )
A.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B.抑制了人口流动
C.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D.限制了土地兼并
6.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对现实不满,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7.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三则史料,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A.三公九卿制度 B.皇帝制度 C.内外朝制度 D.禅让制度
8.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
A.提升了贵族政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 D.弱化了监察制度作用
9.秦朝“焚书令”规定“非博士官所藏,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 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但允许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儒家思想,巩固法家统治 B.加强思想专制,维护统治
C.销毁私藏书籍,加强文化控制 D.禁止学术交流,防止思想叛乱
10.汉初统治集团,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举措( )
A.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是建立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11.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举措是( )
A.开辟丝绸之路 B.推崇黄老思想 C.颁布“推恩令” D.推行中朝制度
12.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被地方官员推举参加皇帝的策问,受到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据此可知,董仲舒任官主要得益于( )
A.察举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13.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能够观察到的储粮状态与方式是“分散储粮”,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集中储粮”形式。这反映出( )
A.汉代自然经济分散闭塞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利用地窖储粮始于唐代 D.地方分权不断强化
14.汉武帝时期,积极开拓疆域,经过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同时又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些措施( )
A.确定了中国古代的疆域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有利于东亚文化圈形成 D.加强了江南与中原的联系
15.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继位年龄 10 1 11 2 8
卒年 27 2 30 3 9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焚书坑儒”的结局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中朝”制度的出现
16.某著作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该著作是( )
A.《春秋》 B.《老子》 C.《史记》 D.《汉书》
1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8.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这一现象有利于( )
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19.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措施。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C.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 D.避免了北魏政权的分裂
20.《通典·食货》中提到:“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从中可以看出隋朝( )
A.商品经济发达 B.注重精耕细作
C.重视粮食储备 D.实现国强民富
21.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南方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A.大力兴建洛阳城 B.开通运河南粮北运
C.开展与吐蕃会盟 D.移民开发江南地区
22.隋炀帝在洛阳举行了表演大会,场面盛大奢华,用丝绸缠绕树上,并要求各酒食店不得向胡客收取餐费,以此夸耀“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这可用来解释隋朝( )
A.统一的条件 B.强盛的过程 C.灭亡的原因 D.深远的影响
23.魏晋隋唐时期出现大量以骆驼为主题的壁画,其中魏晋以畜牧图为主,北朝出现了骆驼载物,唐代胡人牵驼多伴随出行仪仗、门庭仪卫等。这体现了( )
A.社会风俗的持续演变 B.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C.艺术风格的显著更迭 D.商贸中心的逐步转移
24.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这体现了唐代( )
A.实行灵活务实民族政策
B.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
C.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D.导致藩镇问题威胁中央
25.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在边境要地广设节度使,并不断增加其权力。这一做法( )
A.将唐朝推向了全盛时期 B.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C.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26.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
27.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28.唐朝科举初期,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的“时务策”五条。唐高宗时进士科形成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唐玄宗时明经科加试时务策。这说明唐朝的科举( )
A.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逐步走向八股取士的局面
C.日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D.将明经科视为得人才关键
29.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这体现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强化相权 B.分工明确 C.等级森严 D.效率低下
30.以下是汉朝中朝、外朝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从图示可知( )
A.宰相制度走向衰亡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员数量日益减少 D.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31.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
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D.分割宰相权力
32.《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该材料描述的是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
3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政府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34.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对防旱保墒、选种育种、轮作、作物栽培以及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作了详尽的总结。这有利于( )
A.推动手工技术进步 B.转变农本商末观念
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消除南北经济差距
35.魏晋至隋唐时期,出现了“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药圣”孙思邈、“草圣”张旭等杰出人物,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其主要原因在于( )
A.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儒道佛的相互融合 D.外来文明的传入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书有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记述
记述 出处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十九关内侯,二十为彻侯。” 《史记·秦本纪》
汉武帝即位后,“诏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 《汉书》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 《三国志·魏志》
材料二 唐朝科举制度日臻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试题多出自儒家经典,进士科还要考诗赋,以此检验考生的文才与见识。考中后并非直接任职,需通过吏部考核,考察其仪表、言辞、书法和判案能力,合格者方可授官。这一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让寒门学子有了晋升机会,但也存在弊端,如考生为求推荐,常向官员献诗献文,形成“行卷”之风,部分权贵还会干预考试结果,影响公平性。不过,它仍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繁荣。
——摘编自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三者记述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及影响。
37.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当地的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相互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化改革,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A B B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B C C C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A B B B C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C D C A
36.(1)军功爵制或奖励军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标准:学识;文才;综合素质。(任一点即可)
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升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消极影响:存在权贵干预、行卷等破坏公平的问题。如按学案中影响写也可以。
(任三点。建议积极方面任两点,消极任一点即可)
37.(1)变化: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2)方式: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或汉人南迁;汉化改革;通婚杂居。
(3)特点:政策开明;以和为主;因俗而治;灵活多样。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少数民族发展;加强了边疆管理;稳定政局,拓展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